🌱一起和寶貝種下2021年新願望💕🌱
讓玩樂變得更有意義,分享此文給更多的人知道吧!
-
這幾天逛朶玫黎嬰幼兒商品官網,看見很有意義的年度公益特賣活動
【朶玫黎 x PlanToys Taiwan x 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沒有任何猶豫,直接下單結帳購買(附上購買證明)。
-
身邊其實遇過不少早療的孩子,但很多家庭其實受老一輩影響,『我孫不過就是比較慢會講話、比較慢會坐、比較慢會走』...慢吞吞笨笨矬矬、說話臭奶呆的樣子很可愛啊~
-
大膽地跟長輩說:錯了好嗎!
誰不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長大,但發展遲緩的原因,往往是不明的。
家長的心要先走出來,並把握0歲到6歲的「黃金早療期」
-
早療就是「早期療育」,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進行治療。
現在台灣的早療資源環境建構越來越周全,很多父母應該不陌生。
這樣的孩子及家庭需要很多人力和社會資源,但現實卻有著許多限制,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全人的照護服務,一起透過他們關注與支持長期的療育計劃,從小小的善心,匯聚成大大的力量吧!
-
每一年朶玫黎都會舉辦無償公益特賣,捐贈給需要的幼福機構,將商品以優惠價讓愛心者認購,並將善款全數捐出。
🍀此次公益特賣的品項是Plan toys的小園丁花盆組
相信有小孩的家長對Plan toys的產品都不陌生,Plan toys未曾為了製作玩具而砍下一棵樹,給寶貝無毒健康的玩具外,力行環保再生的原則,質感與設計也都是一流的,堅持讓孩子有更好的地球、未來,甚至是更好的人!棒棒👍
🌲一起帶著小寶貝當個❤️夢想園丁
399元就可以把小園丁花盆組帶回家,和寶貝一起體驗種植物的樂趣,分享助人為樂,還可以響應公益愛地球👍
-
Plantoys小園丁花盆組(內含四色小花盆+兩種鏟子)
————————————————————
🔎公益時間:即日起至1/31
🛒購買連結:https://bit.ly/3nKKg2I
✨下單獲光仁福利基金會贈禮-彩繪明信片套組1組,圖案為慢飛天使藝術治療之成果‼️
⚠️扣除運費後將會全數捐至 #光仁社福基金會「讓愛成為孩子的光」宇宙小星星勸募專案✨幫助資源缺乏的早療兒童喔!
————————————————————
-
〰️
圖片取自 朶玫黎Tomali 育兒生活多美麗 官網
-
〰️
•••••••••••••••••••••••••••••••••••••••••••••••
這裡是「A.M.K3個姑嫂」育兒日誌x推坑天地
歡迎一起聊育兒、生活、美食、旅遊、購物🤓
📷更多の我們👧🏻追起來追起來👶🏼
📍https://linktr.ee/hsieh3mom
藝術治療 長輩 在 治療師的便利貼 POST i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單集上架🎨
不會畫畫也能被藝術療癒│淺談藝術治療 feat. 鋁罐、曼妮│S2E3
收聽連結🔗
https://podtherapist.soci.vip/
🤹🏾♀️你聽過藝術治療嗎?
無論是長輩、失智者、自閉症患者
都可能透過藝術看見自己,或者被看見。
🤹🏼♀️這一集我們邀請職能治療師同時也是藝術治療師的鋁罐老師,
以及畫家也是繪畫老師的曼妮上節目,
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
如何透過藝術進行互動,而患者或學生又透過藝術有了哪些變化。
🤹🏻♂️錄音的那一天,鋁罐老師帶著我們用簡短的10分鐘,體驗了集體創作。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彼此的關係和互動,真的會反應在創作上,很推薦大家也嘗試看看唷!
-本集特別感謝有聲書學會-視障服務、資訊輔具教學、無障礙網路推廣 抹黑客借用錄音室,以及藏鏡人協助後製。
-感謝
趙曼妮美術家教工作室
鋁罐老師藝職療
藝術治療 長輩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新書
《聽見書店的聲音vol.3--在青春的路上,遇見書店》還燙手哦!快來支持購買。
無論如河書店所刊全文如下:
【從有河到如河,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秀眉
從一首 匿隱的詩說起
醫生說
如果你做化療又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七成
如果你只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六成
如果你生機飲食而且運動
多散步、少滑手機
你的存活率將會再增加一成
如果你扶老太婆過馬路
去海灘撿垃圾
捐款給流浪動物
如果你每天睡前數星星
用喜悅迎接清晨的陽光
以淚珠澆灌路旁的野花
如果你養小孩、養父母
養貓狗兔子老鼠
繳房貸、車貸
包二奶
如果你看誰都不順眼
想踢爆每個路人的屁股
如果你四肢健全
卻老是搭乘殘障電梯、坐博愛座
如果你不擅長拒絕又經常悔恨
如果你無法把插隊的大嬸痛罵一頓
如果你寫詩
如果你沒有朋友
如果你邊開車邊喝酒
嗑藥之後在街上夢遊
那麼,你的存活率將會是……
零。
是的,醫生!
所有的生命終將逝去
我們的存活率都會是零
而這正是我們所能享有的
最大的恩典與治療
謝天謝地
在承接有河不可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有次獲邀參加臨床教學觀摩課程,我的題目是《藝術治療於社區護理學的運用與護理實踐》的教學經驗分享。其中有位老師在加護病房帶學生實習的教學觀摩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她臨床教學非常靈活,作業也十分創新,她讓學生畫出個案的全身像,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個案的病理問題、藥物與各種治療與檢查。這份優良作業的案例,寫的是一位癌末患者,已錯過積極治療的時機,但他仍然作了化療、放療,治療半年後死於加護病房。學生作業巨細靡遺寫出他死前所接受的各種治療,記錄著化療導致免疫力低,感染合併症、心肺衰竭插管而後急救不治的過程。當時大家紛紛驚嘆著老師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用心,我卻驚訝於看到「病」沒看到「人」的現象,活生生的展現在我面前。
在護理臨床照護個案,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所產生的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的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我從來不認為,病「人」只是醫護手頭上的工作。學習醫護學理固然重要,但那份「優良」作業是一個人的生命,講的是無法接受癌症已到末期,最後全身插滿各種管路而「慘死」的病人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天必然走到盡頭,我們難道沒有更好面對死亡的方法?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提問:「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但醫護在被剝削的勞動環境有條件「反省」嗎?與其期待醫院這龐大的體制巨獸改變,我認為民眾的覺醒才是答案。這也是書店力推「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台大醫院 蔡兆勳醫師舉辨一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及早思考死亡的原因。
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無法接受死亡的必然到來,加上社會鼓勵生命鬥士這種奇蹟故事,不管癌症進程到哪,都要力拼治療;而醫師若不積極治療,面對家屬與疾病也會充滿無力感與罪惡感。隱匿的這首< 存活率計算方式 >彷彿像是一場對話般,把我在醫院現場感受到的荒謬寫得再清楚不過了。「對話」這詞也許不精準,卻是我內在的感受。接手有河,成為無論如河,書店作為一個有機發展的連續體,許多次,我都有種穿越時空對話的錯覺。醫院是生老病死必經之所,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有河不可」因隱匿生病而轉手,「無論如河」因燃燒護理魂的動能而接手書店,這一切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巧合。
「書店」存在於有河與如河之間,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療癒我組織基護工會的挫折而來的傷痛,也豐富了我的世界。當時有河轉讓的條件是接手所有的書與物品,裝潢與名字要重新更換。前店主詹正德的選書品味極佳,我重新裝修後,需決定這些書的去留,即便有些書對我很陌生,但我還是選擇保留了大部份的書。這些書在我經營書店過程中,一再擴充了我的視野。
書店為求生存,採複合式經營,也賣咖啡餐點,但書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代表的只是賺到多少錢,而買書、賣書之間常常形成有形或無形的交流。我們會為了賣出去喜愛的書而欣喜,而賣出有河所留下來的書,我們也會去查找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決定是否再進書,從中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我死前,我想要……》就是一本這樣的書,華裔藝術家張凱蒂在親如母親的長輩驟然離世後,開始思索死亡。她將紐奧良一棟荒廢建築牆面改造成一塊巨型黑板,用噴漆寫下「在我死前,我想要……」(Before I Die, I Want to...)的句子,並附上粉筆。這項動人的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我們因為有客人買了這本書而認識這項計劃,也在書店陽台設立了巨型黑板的裝置藝術,讓人們來到書店可以駐足寫下遺願與夢想,提醒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有河留下的不只是書,還有因有河的舊緣而再度到店裡的客人。書裡的作者出現在店裡,與我們產生各種交流與合作,像是一場華麗的夢境。我對「有河不可」書店充滿感激,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還記得少女時期參加聯合文學舉辨的文藝營,見到許多詩人、作者的興奮之情,而今開書店有幸延續前緣。像是詩人管管就是當時文藝營的老師,我們將在12/7結合戲劇美學的元素,合辨一場別開生面的河岸詩會。我曾經是一人一故事劇團的團員,想要在書店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將原來有河的玻璃門改成往外推的形式,讓觀音山淡水河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也讓更多可能性進場,讓書店的故事繼續延續下去,而故事未完,待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