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變成咁,我們有什麼辦法不變?」
清山塾原先是佛教團體營辦的幼稚園,幾經轉變,再從茶室改為複合式藝文空間。創辦人Wendy最先從事市場推廣,幾年前遇上人生關口毅然轉行,到浸會大學修讀藝術行政碩士。臨近畢業時遇上雨傘運動,她當時在台灣實習,羨慕當地貼地和關注社區的關懷。機緣巧合之下,透過朋友知道清涼法苑這個地方出租,於是就和朋友一起拍檔營運這個空間。三年光景眨眼過去,適逢香港又再遇上大型社會運動,而清山塾則從原先主打素食餐廳,改為以文化藝術活動和展覽為重心,並定期舉辦瑜伽班和正念禪修活動。刻下正在進行本年國際攝影節的衞星展覽《路牌、電燈柱、樹》,展出本地攝影師竺諺民重新演繹這些似被忽視的日常空間與生活的關係(至本周日); 下周六則有推廣正向思維的「 心 X 晴市集」。
屯門舊稱青山,據說是最早有史藉記載的香港地方。清山塾所在位於虎地,加上附近的龍窯,可以是算是龍盤虎踞之地。有人說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配合大灣區發展,屯門將會成為經濟及文化重鎮,不禁讓人擔心會否打擾這處清涼、幽靜的後花園?
春季號《就係香港》專題介紹了包括青山塾在內,位於港九新界多家不同的小店空間,讓人重新想像連結社區的可能性。
📖 立即訂閱 #linkinbio
#屯門#青山塾Casphalt #社區#2020就係香港春季號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介紹 訪問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
藝術行政碩士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直播中】 Crossing NYC: Letters from the World《世界通信》第二集 【穿著Zara的惡魔(?)】開播!
這集我們聚焦大都市裡上班族OL的生活甘苦談,本次來賓為換日線專欄作者賈靜宜 Ching-I Chia,靜宜在研究所主修藝術行政、在紐約知名的大都會以及史密森尼設計美術館累積了九年上班族經驗,將與「好歹也在紐約、北京、台北上過幾天班」的主持人何曼莊 Nadia Ho,為大家帶來「穿著Zara的惡魔──紐約市OL生存指南」,節目最後還會提供給大家–【館員精選:2017暑假造訪紐約最值得關注的藝術展覽Top5】,對紐約博物館、美術館有興趣的朋友請不要錯過。
另外,感謝上集觀眾熱烈回響,有人表示老師講新聞速度太快啦,所以我們決定從第二集開始,先發講義,除了新聞提要,主筆姊姊照例也會帶給大家很多國際政治的小故事與冷知識,請備妥宵夜準備接招:
●6/11~6/17《上週國際五件事》:Five Things Last Week
1) 倫敦高樓大火:回顧倫敦最早集合住宅Heygate Estates以二十世紀建築的烏托邦理想
http://www.bbc.com/news/uk-40301289
2) 美國前調查局長柯米到國會作證川普總統說謊:推薦紐約時報對「川米門」證詞的互動畫重點筆記 https://nyti.ms/2rX4uNq
3) 川普總統下令限制古巴旅遊,古巴與美國到底怎麼了?
http://nypost.com/2017/06/16/trump-cancels-obamas-deal-with-cuba/
4) 快時尚巨頭Zara 母公司Inditex第一季營利大漲18%,創辦人捐款3.2億歐元給癌症醫院,為什麼西班牙醫療人員並不開心?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7-06-15/zara-founder-s-handouts-to-cancer-hospitals-spur-praise-anger
5) (也算是)體育新聞:空中鋼牙之尼加拉瓜大瀑布懸吊特技
https://www.theguardian.com/sport/video/2017/jun/15/aerialist-hangs-by-teeth-over-niagara-falls-video
●節目資訊
主持人:何曼莊(Nadia Ho):
作家、《換日線》英語頻道 Crossing NYC 特約主筆。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台北長大,曾居北京,短滯東京、柏林,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特別來賓:賈靜宜 (Ching-I Chia) :
中央大學畢業、紐約大學NYU藝術行政碩士,曾任職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六年,現任紐約設計美術館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電子商務經理。高雄人,現居曼哈頓上東區,已婚,育有一貓。
●相關連結:
何曼莊專欄 Loud Minority:https://goo.gl/ZL6cWz
賈靜宜專欄 紐約這顆大蘋果,好吃嗎? https://goo.gl/4bzgSz
Crossing/NYC:https://goo.gl/NBg2Y9
Photo credits: Ching-I Chia, Nadia Ho, http://www.yourparis.fr, Wikipedia Commons
藝術行政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介紹
訪問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藝術十五章。
本書共分四大卷,從「鄉土藝術家」、「鄉土藝術」、「鄉土建築」,到「老街」,各卷又有名詞義釋與時事探討的詳正論述,諸如鄉土與民間,本土與外來,手工藝與古董等等,倆倆參照又類比影響的相似卻又不一樣,通通都在漢寶德根深淺出的說明比喻裡,談出另一種或更多的可能。
作者簡介: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出版社粉絲頁: 典藏 ARTouch.com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五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e08kXccuoM/hqdefault.jpg)
藝術行政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一次性人生」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吳緯婷 (Tina Wu)
內容簡介: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只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了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家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複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面,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出,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了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合,有休止與散場。
作者簡介: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獎、台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獎、漂母杯文學獎、蘭陽青年文學獎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獎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獎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獎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合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致5月11日凌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台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獎首獎/〈夏至〉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OsptuI2JIM/hqdefault.jpg)
藝術行政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阿公的紅龜店」介紹
訪問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得獎紀錄
●第九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類首獎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二年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推薦獎
●2002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一週好書榜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
阿公是紅龜店的老闆,打從十幾歲就開始賣紅龜了,他樂於藉做糕餅,把福氣帶給鄉人。阿公是個敬業厚道的長者,他的故事,不只是做糕餅的故事,而是充滿先人的智慧和經驗、溫暖人情、待人處世之道的珍貴記憶,也是台灣早期庶民生活的共同回憶。
白白的麵粉,經過阿公的「按摩」下,成了一團團嫩嫩QQ的麵團,切成一塊塊後,捏捏壓壓的包上餡料,壓進龜模中,取出,置放在葉子上;一籠籠的紅龜,蒸氣瀰漫,香氣四溢,待涼後,塗上紅彤彤的「紅番仔米水」,另外在上一層光彩亮麗的花生油,一個個喜氣洋洋的紅龜就完成了!滑嫩又香的紅龜就這樣在阿公的療程下誕生,好奇的作者則來回穿梭於工作坊中。
龜的台語諧音很像「久」,而龜又很長壽,所以他就代表長長久久、長壽的象徵,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因此人們常用紅龜祭神,祈求平安;另外「紅圓仔」故意做成乳房的形狀,是小嬰兒滿月時,用來祝福媽媽奶水充足,好讓寶寶健康成長;「閏月」、「古式吉祥話」的意義;阿公對掉落灰塵或小蟲子的花生油、紅番仔米水一定倒掉換新的態度;阿公和阿嬤的感情;耶誕紅龜粿;阿公簽彩券及採取「同行相濟」的經營方式。
阿公生意做久了,客人喜愛吃什麼,要吃多少,他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常常遠遠地看見客人來,就把東西準備好,客人一上門,還沒開口,就拿到想要的東西。阿公的紅龜店裡常常聚集一些老主顧,邊聊天邊喝阿公泡的茶。鄉土老店,古法經營,知足常樂,正是阿公的最佳寫照。
樂天知命的紅龜粿老師父,隨著生命節奏和生命禮俗的規則,認真的生活著,將幸福化為實際的糕點禮物,幫人們傳遞祝福。
作者簡介:鄭宗弦
民國五十八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
從小醉心於繪畫與民俗藝術,國小時立志要當一位國畫家,到了高中改變志向,想要拜師學藝,發揚民俗技藝,當一位薪傳民藝的民俗技師,可是成績不錯的他,在家人的鼓勵之下,循著升學的路線一路往上讀到農業碩士,最後卻發現自己擁有寫作的長才,當上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
大學修習農藝學,每天拈花惹草,培養出熱愛自然的情操,研究所轉攻農業推廣教育,接觸許多純樸的農民,使他原本的書生氣息融入不少草根性,出社會之後,發現自己純真的個性,適合和小朋友在一起,因此毅然轉任國小教師,每天和小朋友一同快樂學習,最喜歡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小朋友聽,從他們如癡如醉的表情中,得到莫大的成就和滿足。
由自然科學轉入社會科學,又從農業界跨進教育界,角色的變換,使他增長不少見聞,環境的變動,也提供他許多創作的靈感,雖然沒有當上年少時的志願——畫家和民俗技師,但是長年沈浸在藝術天地的緣故,他的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畫面和濃厚的民俗風格,將寶島的風土民情清晰明麗的呈現給小讀者,彷彿用文字作畫,用情感編織工藝品,換個角度來看,既當上作家,也當上畫家和民俗技師了。
他立志要寫出優秀的台灣本土故事,讓小朋友們瞭解生活周遭的人、生存的土地、常民的文化和民間的藝術,期盼小朋友讀了他的作品,在欣賞文學的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hyL9ue-M2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