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 大家趕快報名起來
連結見留言
因著中元節的到來,全球大疫情的籠罩,面對「哀悼,鬼魂和往生」的議題,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多探究什麼?又可以觸及心靈中什麼樣的內涵?歡迎參加8/21-9/4合計三場的【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
【#哀悼之必要—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2】
主講:#宋文里 老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日期:2021/8/28(六)14:00-15:30
地點:ZOOM線上活動(額滿為止,報名成功者會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
主辦單位:有知心理、心靈工坊
重要說明:
◎ 線上活動以ZOOM進行,並將全程直播與錄影。
◎ 因系統名額有限,活動前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才算報名成功,再請留意收信。若有問題,可私訊心靈工坊文化FB。
◎ 活動當天13:45 開放登入,敬請及早上線,以免超過限額無法進入。
◎ 活動全程請關閉麥克風及攝影機,若需提問,可在聊天室輸入留言。
◎ 為確保報名者的參與權益,請勿將會議連結傳給未報名者。
講題簡介:
1. 「死」的本意起於哀悼
2. 總是他人的死亡
3. 喪失與哀悼──在自我的世界中,哀悼導致憂鬱(抑鬱)
4. 哀悼與公共的紀念儀式:人類學與心理學觀點
5. 不可言說:沒有悼詞(禱詞)的文化
6. 關聯虛無化,如何慎終追遠?
7. 找回我們的語言
講者簡介:
宋文里
生於1952年,198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娥百娜-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博導。
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論述心理學,及其他跨學科專題,如藝術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美學向度等。這些課程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並轉化為心靈工坊成長學苑的數次講堂。
自從余德慧、余安邦於2009年創立「人文臨床論壇」以來,每一年舉辦時,宋文里無役不與。其中一次,和余德慧討論「療癒」一詞的用法,認為「療遇」(healing encounter)才是「人文臨床」的同義詞。自茲而後,也決意把自己的專業工作界定為「療遇」,並設定其中的兩種立場:施療者/求癒者。
宋文里勤於著述,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曾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這些著作正著手編輯為《宋文里作品集》,目前已出版的是《重讀佛洛伊德》(2018,精選十餘篇佛洛伊德作品,翻譯、評註、加上導論)、《心理學與理心術》(2018,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2020,邁向療遇之途;心理學的下一頁)。
宋文里另也投注不少精力於翻譯學術經典著作,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專著。
主題閱讀: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宋文里
虛無同義詞 在 蕭瑟寡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絕望人生
十九世紀的美國文學家索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過:「多數人都是在死寂的絕望中度日。」(“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我年紀小時從不認為人類有何令人絕望之處;即便於青少年時期,我對於這句話仍未有多少領悟。
在孩童的眼中,人是充滿熱情的;但隨著歲月增長,熱情逐日冷卻、化作一股對現實的莫名恐懼。這股兇勁逼得厭厭人心投向喪心狂歡,妄想在沙粒抖落的片刻搜掠點精神肥水。縱然如此,每個人依然在不安中瞅著那一天:十八?二十二?那使自己失去青春、那剝奪自己一切自由、那個殘酷現實初始的一天朝自己蹣跚逼近。
工作、婚姻、健保、失業、後悔、中年危機,遊戲結束了。未幾,我們已不再為過往神傷,反而對那些拒絕接受現實審判的「小孩」寄予最刻薄的嘲諷。
何以至此?
小時,咱們對於世界的懵懂是希鬆平常。言論自由教咱們聲張自己的看法,但同時也使人們忘了存疑、提問、發覺、反省的意義。對於世界的懵懂被對於言論自由的懵懂取代,尊重他人看法被譽為美德,而質疑他人的看法卻被妖魔化,成了「不知變通」的同義詞。原本當挑戰既有教條的自由權,卻慢慢被分解為自立門派的溫床。當大家都固執己見,我又未嘗不能?過去的教條一分為多,而三教九流又各自發展出不可動搖的絕對信仰。
咱們對於生命的觀點又未嘗不是如此?
「讀好書、上名校、賺大錢、過好人生。」咱們喜歡用偏執的口吻向世人傳教,彷彿自己所言皆是切身經歷。或許咱們都沒想過:你我經歷莫過數十載,究竟是哪來了的膽讓咱們大言不慚地向大眾推銷「人生的面貌」?
我們確信自己洞悉世間常理、確信自己了解未來,更確信自己做出的抉擇是「對的」、「理智的」。然而我們卻在無意中忽視了自己選擇的機會與權利、拒絕承認自己的徬徨,反願為選擇一條自己從未走過的路的決定做點無力的辯護。可惜我們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我們究竟要如何催眠自己、讓自己相信一個毫無根據的「成功模式」?為了安撫這種不踏實的心理,我們不斷地閱讀勵志書籍,希望讓自己不再懷疑,我們卻沒發覺:勵志書籍寫的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甚至是自己早已深信不疑的觀點;我們閱讀勵志書籍其實真正的目的,只是不斷地朗誦一個神話,以為多念幾遍這天方夜譚就會成真。
當我與小時玩伴重逢時,我發現人人對於生命的寄望已與過去不同。我感覺到週遭的人心中除了對於「一無所有」的恐懼之外只剩下具具行尸走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對他們來說早已被轉譯成「有錢才有所能」。
我好奇地問道:「那如果你賺夠了錢,你會想幹麼?」
一位剛在電子公司找到工作的友人毫不思索地答道:『我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你喜歡的事情是什麼?這跟工作又什麼不同呢?」
『我喜歡的是室內設計,而工作則不見得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那你為什麼不去做室內設計?」
『因為設計的起薪較低。』
我不禁狐疑:「你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你放棄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又是因為賺得錢太少;這種說法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
他頓時啞口無言。
如果一天上帝給你一千萬,你究竟會怎麼做?許多人的答案都是「我會過我想過的生活」,而這種答案的性質與「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實際上相差不遠。當提問者緊追窮打,這類不知所云便會浮上檯面。
當自己不用工作、不用為生活煩惱,自己究竟要做什麼卻沒有人交代得清楚;不過,倒是有不少人說:「這點兒錢不夠用,買台跑車就沒有了。」
而我問他們:「那怎樣才叫夠用?」
他們回:「夠用,就是花錢不用多想。」
這點兒錢不夠用?參考二零零八年行政院主計處釋出的統計資料,台灣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約五十萬。若假設標準差是五十萬,那台灣一年賺超過一百萬的家庭約百分之十五;而年收入超過兩百萬的家庭僅僅百分之零點一。
根據這粗略估計,這種台灣相當富裕的家庭得不吃不喝存上十年近的的鉅額款項,竟然被人說不夠用?如果台灣每一萬人才有一人可以「花錢不用多想」,那剩下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難道這一生都不能為自己的生活思考?這種說法是何等地憤世嫉俗哪!
這之間,最怪誕不經的應該要算是我們認定「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之先決條件」的說法。
當有人跟我講賺錢的目的就是要「花錢不需要多想」,我都會問他:「敢問要能負擔得起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才算得是『花錢不用多想』?」而這似乎又能讓人陷入一陣沉思。他們告訴我一千萬太少,那讓我斗膽問問:台灣究竟有多少人買得起跑車?台灣能夠不眨眼就灑錢買跑車的人,恐怕只有數十人。而這個人還未掙得此財富,光想像便已要撐破自己肚皮。
人的貪念,似乎會莫名其妙地膨脹。
時下許多年輕人的做法更令我百思不解:他們可以每個月存幾千塊、幾個月後買一個一萬多塊的精品皮飾,但是卻不願多花幾十塊多買份蔬果補充營養。而當他們發現自己終究存不下什麼錢時,便開始怨天尤人,一方面抱怨工作、抱怨主管、抱怨國稅局;另一方面則忌妒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大小姐,並且偏執地認為無法負擔起奢侈的物質生活是自己不快樂的主要原因。於是他們開始編織自己的美夢,幻想著當自己成為富翁富婆時,生活上的一切問題都能夠獲得紓解;而他們卻從未想過:如果自己生活中唯一的快感來自於購買精品皮飾,那當自己可以輕易負擔精品時,心便會歸於空虛;直到自己的貪念被下一個目標燃起,精品服飾、珠寶、跑車、豪宅,完全不自覺已陷入一個與過度開支賽跑的迴圈中。
如果這種物質生活就是快樂,那快樂跟毒品有什麼不同?打了再打,劑量越打越多,若不打,可比剝皮還難受,難怪咱們各個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這世上最富裕的第一世界國家的多數人民都無法在不借助房貸的情況下購屋,噢不!多數人連期頭款都必須存好幾年;而一個一千萬元的假設卻被人說於事無補?那敢問,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有本錢追求快樂?
如果你已衣食無缺卻還感到自己的身心貧瘠,那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又如何會讓你快樂?
咱們探究的最低物質標竿,在此看來,似乎不過「虛榮」二字。
現在我們不防回溯原點,問問自己:當初是為何放棄興趣去追求高薪工作?又如何篤信金錢能夠解決問題、奠定精神生活的基礎?
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究竟是誰告訴我們的?他們,一群自己也尚未完善人生的迷途羔羊,又如何能如此肯定地告訴你這才是人生的原貌?
一切,似乎又回歸於虛無;而原本就無根據的說法,又要如何行騙?究竟是誰接受灌輸?又是誰固持己見?而又是誰在社會意識形態的侵襲下放棄了抗拒的本能、難堪地舉雙手投降?
當我們不斷地為自己惱羞成怒地為自己的抉擇辯護時,我們已經忘了抵抗,而接受了絕望。
生命或許因而隨波逐流,無疾而終。
有趣的是,「絕望人生」一說,並不是索羅的發明。
西元前第四世紀,柏拉圖透過「共和」(Republic)一文,以洞穴的陰暗來影射人類的社會:在洞穴中生活的人們,看到的永遠只是營火投射的黑影(看法),而卻看不清事物的原貌(知識),更甭提去推崇照亮萬物的光芒(真理)了;當一人終於步出山洞,卻被陽光刺得睜不開眼。同一時期華夏文明的老子亦以「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描述社會價值氾濫後人類漸失判斷能力的情形。
這個人類社會遺留兩千三百餘年的意識形態餘毒,還待我們去洗滌。
虛無同義詞 在 年輕的虛無主義者『高尚而腐朽的意義』【動態歌詞Lyrics】 的推薦與評價
別忘了關註哦,歌詞在下面❖年輕的 虛無 主義者00:00 作詞: Quinn葵因00:01 作曲: Quinn葵因00:03 編曲:Quinn葵因00:05 混音:Quinn葵因00:07 母 ... ... <看更多>
虛無同義詞 在 虚无和空的同义词,有(存在)的反义词。在东方哲学中,空 ... 的推薦與評價
无,是没有、虚无和空的同义词,有(存在)的反义词。在东方哲学中,空可能和无的意义不同,分别属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神学与哲学研究无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