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看好了,世界,台北市長不只示範一次,要讓全台北,喔不,是全台灣,再爆發疫情第二次.
.
看好了,世界,台北市長不只示範一次,為了博取關注,為了政治鬥爭,在全台北市近五千人確診之後,他要再拉一次全台灣陪葬.
.
萬華是怎麼汙名化的?萬華,就是被這個無能而且惡劣的市長,給汙染掉的.
.
累積確診人數1867例,在這麼一小塊區域裡,這數字高的不可思議,幾乎為全台之冠,從5月多以來,短短2個多月,他似乎夢寐以求的,想回到那每日300例的日子.
.
他不在意會使全萬華,全台北,全台灣人感到恐慌,在人們沉醉在奧運金牌的喜悅之時,他悄悄的,打開了鬼門.
.
萬華的茶室,就是破口.
.
他利用了萬華人的哀傷,掩蓋真相,說,這是一種汙名化.
.
好了,他成功了.
.
萬華不是破口,那麼,就在9月份開茶室吧.
.
我不知道,人們要繼續鄉愿到什麼時候.
.
人們繼續無視到什麼時候.
.
再怎麼堵起破口都是沒用的,再怎麼努力防疫,戒慎恐懼,都抵不過那個位高權重,卻興風作浪,主動製造破口的人.
.
什麼時候全台灣人才會重視這個疫情的真正破口,台北市長柯文哲?
.
讓著他,忍著他,姑息他,他的胃口卻越養越大,他的行為越倒行逆施,他的施政,是無視人們的生命財產,算計自己的政治利益.
.
「傲慢,到底有沒有考慮過人民的生命?」
.
現在,請所有人問一下台北市長柯文哲.
.
當初,晚關了三天,讓病毒流竄全台,茶室不管理,連有誰在裏頭,都不知道;關了以後,疫情爆發,隔天記者去看,居然還在營業,柯市長大言不慚的說,「早3天封 跟現在差不多」.
.
現在,當他假裝小心翼翼,說不開放內用的時候,要審慎評估的時候,九月,茶室就要開了.
.
現在是開茶室的時候嗎?現在是找回一甲子茶室文化的時候嗎?現在是去除「情色」汙名的時候嗎?是找回茶室讓長者可聊天的功能的時候嗎?
.
現在是沒有疫情了是嗎?
.
你八年放任不管的事情,導致全台死傷無數,你現在跟我說一個月就能輔導搞定,仰賴業者「自律」?
.
你是當萬華人死的不夠多嗎?
.
「萬華重新出發、重現萬種風華,阿公店再生、擺脫情色污名」這什麼狗屁口號?根本還沒停止就要重新出發,是要病毒重新出發,重現萬種病毒,阿公店病毒再生,萬華死無葬身之地是嗎?
.
這跟當初關了剝皮寮篩檢站稱「功成身退」,結果隔天北農就爆發疫情有什麼兩樣?
.
什麼「涉色情行為首次查獲就罰20萬元」、「事實上過去市府就有做這些事情,但未來會強化」,你這副市長蔡炳坤說謊也要打草稿,過去就是根本沒在查,所以才會爆發疫情不是嗎?前些日子還有人當街拉客是怎麼回事?查了就走,走了又來,這叫查嗎?病毒會說「喔,我等你查完我再來傳染」,或是「你罰完了,我就停止傳播」,等你來來回回貓捉老鼠幾十次,病毒早就傳出去了,當初清茶館的教訓還學不乖?
.
我們來看當初台北市是怎麼查的.
.
「台北市商業處長高振源說,萬華區阿公店等茶藝館位於第三種商業區,茶藝館應是沒有女陪侍的飲酒店業,不算八大行業,不受台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規則列管,不過警察局會稽查,抓到有女陪侍,且屬於酒吧營業行為就會處罰,但業者會有多種說詞,現場女性會自稱是客人的朋友,不好抓.」
.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則說,許多阿公店營業方式複雜,有些早、中、晚時段各有一個老闆,或用街友掛名當人頭老闆,即使市府商業處、警察局發現違法,要勒令停業或罰錢都難找到真正負責人,導致稽查困難.」
.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表示,十幾年來,萬華區阿公店從過去七百多家剩下三百多家,最近市府公布有一七二家申請執照,他認為實際有三百家,其中隱含色情、理容院;年長婦女只是招牌『護身符』,表面陪老人泡茶聊天,其實是用合法掩護非法,讓非法的越南、印尼、中國籍及部分台灣賣淫女子藏身在此.」
.
餐飲內用才開3天,台北市32業者就防疫不實,然後101大樓就傳出有櫃姐確診,更何況更難管理的茶室.172家茶室,沒列管的實際上有300多家,你要幾天後才能做到防疫確實?茶室不是餐飲店,空間密閉,內部狹小,顧客年齡層偏高,共用麥克風,唱ktv,近距離接觸,老年人口罩戴的緊嗎?大街上多少個露出鼻子?就連環南自治會長,都敢露鼻朝官員噴口水搶麥克風了,這茶店,人走進去,門一關,你看的到他有沒有戴口罩?進去喝酒你會戴口罩?一隻麥克風,一人傳一人,吃花生,嗑瓜子,和一般餐飲店不同的是,人會在那待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隔板,也沒有梅花座.
.
柯文哲對茶室的美好想像是什麼?正襟危坐,面對面,戴著口罩,談笑風生,連個臉都看不到,文質彬彬,羽扇綸巾,宛若周瑜面會諸葛亮.
.
當你有牌的林立起來,沒牌的就會蜂擁而至;當沒牌的如雨後春筍般新生,伊拉克和色情交易的外籍女子,就會接踵而來.
.
如此周而復始,重蹈覆轍,沒有管理當成一種管理,虛假的牌照當成一種免死金牌,練蠱的鍋爐,又重新燃起,彷彿頑童似的市長,將人體練成蠟燭,萬華還是那個灼灼悶燒的萬華,等待下一個Delta病毒的入侵而已.
.
重新擴散,蔓延,人們逃之夭夭.
.
當初病毒怎麼傳入萬華的,還沒有釐清,茶室就已經要重新開張了,2019年的柯文哲,曾經有機會可以阻止萬華人的犧牲,但是他說,「日前他在專案會議中特別指示萬華警分局,邀請業者面對面溝通,並訂立自律原則,希望不要影響觀光客及過路民眾,提升萬華觀光品質、淨化轄區治安.」
.
他說,「他會召集上百名特種行業業者舉行座談會,會中除了宣導犯罪預防,也要求業者遵守自律規範.」他說,「警方將配合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包括商業處、建管處、都發局、衛生局、消防局,針對這些店加強稽查.」
.
現在2021年了,他要開茶室,說的東西仍然一模一樣.
.
一樣加強稽查,一樣業者自律,你2019年說了以後疫情爆發,2021年再說一次空話,虛應故事,欺騙市民,不就準備再爆發第二次?
.
你到底是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其根據只是闖的禍害的人一次比一次還大,一次比一次還多?
.
中央還沒說開放八大,柯文哲搶先開茶室,他的腦袋基本上已經出現很嚴重的思考無能,如同處理疫情不是先篩檢,匡列然後疫調,而是先打疫苗,然後造成群聚染疫,他的思考是直線的,記不起教訓的,是看到什麼就先做什麼,是瞎子摸象式的,摸到了大象身體就認為是一堵牆,見到農夫把鳳梨掛在樹上曬,就說鳳梨是長在樹上的.
.
他的思維是停留在前運思期的,走在路上看到蝸牛,以為是前面見到的同一隻,認為蝸牛走得比自己還快;他只有短期記憶而沒有長期記憶,昨日動刀劃破了別人的腸胃,今日還會在同個部位再劃一次,對他來說,只要不記得失敗,就象徵自己永遠是成功的.
.
八大行業應該是最後開放的,比之更高風險,乃或是疫情擴散的源頭之一,茶室,他搶先開放,過往台北市酒店確診,全都關閉,獨獨茶室燈火通明;現在,疫情還沒過去,八大行業還沒開啟,茶室卻開始搶頭香.
.
這種想法,除了想致人於死之外,主動迎接病毒,別無其他,這個市長,他想要報復,他想要凸顯對方的責任,所以用盡一切方法,將幫助他的人陷於絕境,他要重溫那些因為疫情的恐懼而不得不屈從依附他的市民,他要回到那溫暖時光,所以他要主動製造災難,他要使盡吃奶的力氣,不斷的進行那些違反常識的事,他要挑戰,挑戰台北人的性命,可以讓他凌遲到什麼地步.
.
直到所有人都跟他認錯,稱讚他是智商157的市長,所以他讓自己的智商主動下降負2個標準差,這是即將狩獵的兇獸,負傷的狼獾會擁有的視野,看不見其他東西,只有那個獵物,亦是傷害自己的對象,他驚恐又憤怒,用全身上下的細胞去激怒他人,去演一齣戲,你們多麼對不起我,你們不能沒有我.
.
他是巨嬰.
.
沒有鞭子去鞭打他,他不會停止去傷害別人;沒有奶嘴,他無法停止哭泣,沒有人,沒有一群人去教育他,他不會明白自己以外的人,也是人.
.
萬華茶室的問題,就在於「有牌的有事,沒牌的沒事」,並非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而是管理者「選擇性的盲目」.
.
應該是屬於八大的管理範疇,硬發給他「飲食店、小吃店」,然後就用純然小吃店的視野去觀望他們,於是小吃店解壓縮,解出了一堆色情產業,執法者仍然認為,他們只是在吃小吃.
.
同樣有女陪侍,同樣喝酒,同樣唱k,這些屬於八大的範疇,北市府如今的方式,是硬要改造成「陪聊店」,回到「單純過往的美好」,而美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開始想像他們「已經美好」,這又回到了自我盲目的問題,「已經美好」就成為「準備盲目」的理由,因為美好,現實達不到,所以我就假裝他已經美好,這是準備放手,熱情奔放的前奏.
.
蔡炳坤說,「172家茶室不是每一家都在做酒吧、八大的範圍,八大主要是酒吧、酒家、茶室、KTV等,其他有些不在這個範圍內,一定會配合中央.」
.
這就已經產生了各種奔放的節奏,短短的一句話裡,充斥著各式矛盾,八大主要是茶室,茶室又不包括在這個範圍內,一定會配合中央,但是中央沒有要開八大,茶室不算八大,所以我九月就可以開了,這就是配合中央.
.
說要配合中央,自己卻開始擅自訂定時間表,這是中央許可的嗎?
.
台北市政府始終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台中的小吃店算八大,到台北萬華就不算,然後警察來了是小吃店,警察走了又變阿公店的事實.
.
而蔡炳坤就像個牧師,區分出了「一般阿公店」是「餐館、小吃店」,這意味著他將用餐館和小吃店,去定義一間阿公店.一間小吃店,被數千個小姐圍繞著,這會是一間單純的小吃店嗎?或者,換句話說,數千個小姐們所在的場所,沒有一間店是八大的牌照,這是正常的事嗎?全台灣這麼多間餐飲店,為何就萬華茶室有女陪侍,然後納管八大難如登天?蔡炳坤心裡偷笑,但蔡炳坤不說,他提到,八大的開放不是個別縣市的問題,這是全國性的,一定會搭配,也希望能夠讓萬華茶室去污名化,業者也希望藉這個機會透過自律,把色情排除掉.
.
他像是個準備犯罪的牧師,在犯罪前會開誠佈公地唸一段聖經給大家聽,代表他服從上帝.
.
數千個案例確診過後,他們做的事是,要先讓萬華茶室去除汙名化,用自律來洗滌色情.
.
面對記者追問,他語帶保留,稱細節方面要再討論,這顯示他根本什麼都沒準備好,就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
在這個時候,這樣的狀態下,開啟茶室,正是在汙名化茶室,也是在汙名化萬華-他們深知這必然會造成恐懼以及不信任,這些質疑都會被他們解讀成汙名,人們的恐慌更深,成見更深,原本漸漸擺脫染疫的陰霾的萬華,他們造成的,由他們令眾人想起.
.
尼采說,「如果你要破壞一件事情,就用歪理來為他辯護」
.
如果你要讓萬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那就是讓危險的地方,宣稱是安全的,要所有人接受,當人們產生疑慮時,再指控那是一種汙名,當人命的易逝和柯文哲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你堂而皇之地宣布,以後者為重.
.
如果要讓茶室再生,重現萬華的風華,第一個,你應該找一群文史工作者,或者原本在地經營的商家,他們真正的明白茶室原本是什麼樣的,而非,原班人馬,一群外國或東南亞的女子,來重建茶室文化.
.
第二,他應該仿照剝皮寮,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營利取向,理所當然,更不會是現在疫情當頭,雙北確診全台最高,現在開放的優先事項.
.
當其他商家還在研究怎麼放隔板,台北市就準備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連結了.
.
萬華茶室的問題,就在於他早已不是萬華的了,當初為何茶室疫情爆發,小姐們出現在南部繼續做生意?為何蘆洲獅子王,會從萬華傳到新北去?台北市當初的疫調,為什麼漏掉了這些人?茶室的工作人員你掌握了嗎?負責人是實際存在的人嗎?還是隔壁的街友?小姐們有造冊嗎?如果這些都沒有管理好,一點都沒變,你憑什麼要其他人相信這是重生而不是死劫?
.
他的客人來自新北,他是外國人跑到這裡來營生,那麼,開啟了之後只會有一個結局,逆向感染,新北的顧客像是蜜蜂接受到蜂后的訊息,紛紛歸巢,外縣市的小姐們像是聽了雛鳥的回音,熙熙攘攘的回到這裡淘金,於是,這又是一個循環,我們重新撥放獅子王的電影,萬華的人們像是動物一樣,跪躺在腥巴面前,用咳嗽譜成一首歌.
.
茶室不是萬華的風華,他只是萬華古老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場由柯市府造起的萬華疫情,早已是萬華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如果你只是為了實驗,為了討好少數營利者,讓這樣的有風險的茶室復甦,這只會導致萬華加速衰敗,疫情的傳播地在哪?茶室的隔壁是捷運,過去是遊民聚集的廣場,附近是剛剛解封的夜市,夜市剛剛復甦不久,人並多,遊民的口罩戴在頭上,捷運四處都是確診足跡,你這樣毫無準備的開啟,就是要趕走原本心安的人們,讓人們陷入恐慌,讓附近的商圈走投無路.
.
在這個地方點燃了火藥庫,然後讓引線隨著火光傳遞出去,茶室傳夜市,傳遊民,傳捷運,傳到台灣各處去,就算龍山寺的菩薩再怎麼靈驗,也無法阻擋如此愚蠢而且大膽犯罪,讓一個市長使城市熊熊燃燒,台北的天空再次蔓延病毒的煙硝味.
.
神父深信,只有最高程度的政治表態,才能遏止失職市長的胡作非為.
.
在各位默默地忍耐,期待他做完這一屆就沒事了,柯文哲,仍然沒有改變,相反的,變本加厲的傲慢、輕視生命.
.
他正是吃定了這一點,所以認為自己可以不斷做亂到任期結束,會有不知道哪來的XX民意雞雞會告訴大家,他民調第一,他做得很好.
.
台北市民的聲音,被壟斷著.
.
自己選的自己承受,不是你選的,你也要承受,因為這是民主,這就是「同島一命」.
.
這種邏輯,就跟柯文哲當初宣稱「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同島一命,就算台北、新北清零,不過其他縣市若還有潛伏個案,還是沒有辦法.」,我以為的「同島一命」,是團結然後不丟下彼此,他以為的同島一命,是你們必須承擔莫須有的災難,而不能有怨言.
.
這是錯的.
.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你必須告訴他「這是錯的」、「你做錯了」,而不是像蔡炳坤一樣,唸一段經文,找一堆藉口,強迫其他人接受他荒謬的想法.
.
如果你曾經支持過他,那麼,你就有義務,罷免掉他.
.
過去,人們要阻止他成為疫情破口,現在,更嚴重了,要預防他主動製造疫情.
.
罷免的第一階段,只需要三萬份連署,過了第一階段,就等於成功了,就等於發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表態.
.
而只要在家填寫,列印郵寄,絕對比市長邀請你前往茶室喝茶,還來的安全.
.
罷免成功,是困難的,也因此,失敗,也沒什麼好失去的,失敗,就是因為疫情而已,而不是像韓國瑜一樣,沒出來投的都算我的票,更不會是,主動製造舞台給柯文哲.
.
讓這個市長繼續胡作非為下去,而不為他的草菅人命付出代價,任由他做完任期而沒有一點反對的聲音,這才是全台北市民的恥辱.
.
罷免,不是害怕會傷害民進黨,害怕他會操作自己成為一個受虐兒,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就是要讓全台灣人,都成為柯文哲的受虐兒,你無視,或冷眼旁觀,就代表著,服從.
.
在政治上,服從就等於支持.
.
罷免柯文哲,就是現在.
.
寧願做一隻憤怒的自由之鳥,也不要做一隻任人宰割的豬,BROTHER.
.
.
【罷免柯文哲 台北人自救計畫】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_4.html
蠟燭灣恐懼鳥 在 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 - Joyce Y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不了的家門回不了的家鄉,在國外,成年人的崩潰只要一個“瞬間” (不需要PR也可以申請的工作機會list即將誕生)】
不知道多少人看過美劇 - 菜鳥新移民 Fresh Off the Boat,這部電視劇是在講述1990年代,來自台灣的黃頤銘一家人從華盛頓D.C.搬至佛羅裡達州的奧蘭多,他們在那裡開了一間牛排館。然而,他們經歷了很多的文化差異,孩子們則試圖融入當地的學校生活,雖然這個劇是用喜劇的方式呈現,但是我想在異國他鄉的你們,即便是看喜劇,心裡是不是也會出現一些感概、心酸和思念。
#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
全球有大批的華人,來自不同地方,來自不同年代,在屬於他們的異國他鄉寫下了他們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
人的共情能力是有限的,在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鄉,並不能體會故事裡的人們的艱辛與掙扎。恰恰相反,可能看到的這更像是一場充滿 “詩歌與遠方” 的華麗冒險。
在異國他鄉,瀟灑、自由、夢想…即使被裹挾在最擁擠的人潮中,也不會被沖刷掉生活的熱情。那時候,可能有一種錯覺,覺得人們都應該永遠年輕,永遠朝氣蓬勃,永遠充滿夢想。
我想只要有出國生活經歷的人,都會記得,在最初等待那趟飛往他國的國際航班時,那種對全新生活的期待又有一絲畏懼的心理,就像小時候看恐怖片,明明怕的要死,但,還是忍不住從手縫裡偷偷看一眼,其實,期待是大於恐懼的。
#2020疫情把親人朋友分隔開 #旅行已經變成奢望或是傳說
2020年的疫情,就像一場無聲無息的戰爭,把親人朋友分隔開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得尖銳,我們的距離變遠,心裡的隔閡也加大,而旅行已經變成奢望或是傳說。
在國外的你,是不是正在習慣這樣的 “新常態”,一個人的獨處成為生活日常。祈禱不要生病,因為怕語言和種族的不同,或許得不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Joyce最近也忍不住想,跟家人朋友相隔萬里,過著完全相反的季節。從凱恩斯到坎培拉,我好像在一年裡面經歷了兩次夏天,漫長的夏天,缺少了夏天的蓬勃,但是漫長的很深刻。
因為疫情,我們在世界上最大的島上,開始試著跟自己成為了最好最好的朋友,相依為命的夥伴。
#想念是輕易不能觸及的
“想念”,是輕易不能觸及的,真的不能。所有讓自己心酸難過的事情,最終,也都變成了微信裡的一條 “僅自己可見” 的朋友圈。FB、IG和LINE,上面發的東西都是經過修飾和過濾的,為的是讓人家不要太擔心。
#因為疫情失業 #報喜不報憂是異國他鄉人群的共同特質
因為疫情,很多朋友失業了,或是即將面臨失業。同樣的,他們都是自己扛著這樣的壓力和獨自面對這樣的窘境。 “報喜不報憂” 我想是很多在異國他鄉人群的共同特質。
#隔離是新常態
澳洲的疫情又反復了,維州,新州關閉了,在這樣下去,可以回家的時間遙遙無期,好像要永遠都要這樣隔離著生活下去。
@DJC: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工作可能也快沒了,也沒什麼朋友,因為疫情原因快2年沒回家了,有時候覺很孤單。
@JEN:就要畢業了,本來的找工作計畫完全被疫情打亂,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擔心。
@AAAAA:基本上沒有朋友,到淩晨兩點看書看資料,Spring的一節經濟學課被教授誣陷作業suspicious activity。我自己一個人上課也沒好的同學,但還好有國際部advisor和一些老師幫我。有時候覺得自己超慘撐不住了,但是想到人生就是經常慘的沒話講,只希望我們都能撐過去,加油!
。。。
好不容易,你一位你有“朋友”了,但是,你還得學會分清是不是真朋友。
@松松:不能輕易交“朋友”,絕大多數人都是生命中的幾天的過客,還有一件心酸事就是被不小心偷東西偷到只剩下一條內褲和護照。
@Rockiiiiii-:出國以後,朋友是朋友,同學是同學,同事是同事,好朋友是好朋友,別混為一談,會傷心。
#不敢生病
在國外最容易崩潰的瞬間,應該是“生病”的時刻。生理的不適,往往會加劇心理的難過。
平時...
一個人工作,你可以。
一個人上課,你可以。
一個人吃飯,你可以。
甚至,一個人給自己過生日,你都可以獨自吹滅蠟燭,許願順順利利,你可以。
但是,生病的時候,熬不下來,就只能崩潰。
其實很多在國外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背地裡一場病都生不起。
世界格局因為疫情在大洗牌,我們也因為疫情深刻思考,到底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
@紫紫:本來住的公寓著火,被迫搬家去很爛的另一間公寓,然後眼睛嚴重通紅結膜炎一直好不了被醫生警告不能再看電腦,但是為了畢業論文沒辦法死撐著,最後就熬著熬著過去了,想告訴大家熬過去了總會有希望的,不管一個月還是三個月半年一年,現在很感謝當時自己沒放棄,成就了現在讀博士的自己。
@CC:2月份發燒了一個星期,反反復複,老闆還嘰嘰歪歪,病假都不能安心,還得自己照顧自己。
@Iran888: 什麼TMD疫情,工作沒了,還感冒了,真的是很想哭。
。。。
疫情之下,在國外的日子,難熬。
疫情之下,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難熬。
疫情之下,邊界開放遙遙無期的日子,難熬。
#當隔離變成新常態更加不能放棄心中的溫暖和希望
你總需要給自己找個方式去儘量 “取悅” 和 “安慰” 你自己。當隔離變成新常態,我們更加不能放棄心中的溫暖和希望💛💛💛
#機會還是很多 #工作機會比5月多百分之40
對於工作,雖然今年的就業市場很嚴峻,很多挑戰,但是機會還是有的,而且還是很多。
👉 其實你可能不知道,整個6月份的全澳職缺比5月份上漲了近40%,現在有超過10萬個工作機會,而且其中有超過5000多個是entry level positions,還有劃重點哈:有超過80個大型Graduate Program是不需要PR也可以申請。
✅ 除了 ~ 28天成功求職養成私密計畫即將推出,Joyce還在整理澳洲求職地圖,還有不需要PR也可以申請的職缺清單。大家要密切關注官網以及社團更新 ~
❤️www.joyceseestheworld.com
我相信會在這個澳洲冷冷的冬天,給你們帶來一些幫助和溫暖。
澳大利亞的寒冬正在進行,冷冷的天氣,來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緩解你目前的求職焦慮。
讓原本可能崩潰的細細碎瞬間,被有用的資訊和正向的能量代替💜💜💜
*******
IG: @joyceseesozandtheworld
#只要我們閃閃發光大家都會看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大鎖國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遠距工作
#Joyce聊在家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Joyce的遠距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另類youtuber
#WishtoWow
#知識型網紅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soz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
蠟燭灣恐懼鳥 在 雙娜新樂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59/365
最近開始和小孩說起「大野狼」的故事
「大野狼」這個角色在傳統童話中角色定位鮮明:生吞活吃人或動物
但其實還有許多童話繪本也談論到「大野狼」
因此我把家裡有關大野狼的故事、遊戲都搬出來玩
讓小孩對「大野狼」有更多元的認識
再次感謝 @東雨文推薦臺灣麥克經典童話與音樂繪本
這套書無論在文字、圖畫和音樂的質和量都相當棒
接觸以後真的會讓人愛不釋手
共讀時
我都會先讓孩子先聽幾次CD
再和他們一起看圖說故事
最後再讓他們自己用點讀筆探索書中的奧秘
真的是一套很棒的套書👍👍👍
📖共讀書籍📖
1️⃣臺灣麥克經典童話《小紅帽》
2️⃣臺灣麥克經典童話《三隻小豬》
3️⃣臺灣麥克音樂繪本《彼得與狼》
4️⃣維京《野狼的肚子我的家》
5️⃣AMIQ《Four seasons》
📌臺灣麥克經典童話《小紅帽》
《小紅帽》中大野狼的形象
一直因生吞了小紅帽及老奶奶後
兇殘狡滑的負面形象一直深植人心
最後獵人以剪刀將大野狼剖腹救出小紅帽和老奶奶的橋段
也成為許多大野狼被惡懲的經典招式
所以想讓孩子一窺最「傳統經典」的大野狼形象
可以從《小紅帽》入手
📌臺灣麥克經典童話《三隻小豬》
延續《小紅帽》中的形象
《三隻小豬》中的大野狼依舊是狡滑又貪婪的形象
和三隻小豬幾次交手的片段
讓孩子對大野狼有更多一層認識:
能把茅草屋、小木屋吹垮的恐怖動物🤣🤣🤣
在臺灣麥克經典童話中的大野狼
最後的結局讓人捧腹大笑
在書中的插畫也讓孩子找到樂趣
每一頁的左下角有兩條像格子狀的吊帶
我原本不知道為何每頁都要出現這個和《三隻小豬》毫無干系的插畫
後來竟然被小孩發現那個吊帶
原來是大野狼的手🤣🤣🤣
由衷佩服小孩的觀察力👏👏👏
📌臺灣麥克音樂繪本《彼得與狼》
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真的是一本引領孩子認識各種樂器聲音的好繪本👍
故事中每個角色
都是由專屬於自己樂器所呈現
兩位獵人的聲音是定音鼓和小鼓
爺爺的聲音是巴松管
貓的聲音是單簧管
鴨子的聲音是雙簧管
狼的聲音是法國號
小鳥的聲音是長笛
彼得的聲音是弦樂器
藉由各種樂器的獨特音色
定位故事中的每個角色形象
讓孩子透過聆聽點讀筆和CD中
認識各種樂器的聲音與名稱
我真的覺得超棒的👏👏👏
《彼得與狼》的故事和畫風我也很愛❤️
故事描寫彼得因忘記將柵欄關上
讓鴨子、貓咪和小鳥溜到有野狼出沒的危險森林裡
後來野狼將鴨子一口吞進肚子
又試圖把貓和小鳥吃掉
在千鈞一髮之際
彼得和小鳥合作將大野狼活捉捆綁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部份就是
有兩名獵人見到野狼時
試圖要開槍獵殺野狼
但彼得和小鳥伸出雙手保護野狼
並對獵人說:「不可以!」
因為故事中提到
「可憐的野狼其實不壞,只是肚子餓,想找東西吃,就這麼被抓到了。」
其實這正是自然界「弱肉強食」與「食色性也」的食物鍊的概念
但一改傳統童話對大野狼的惡懲
彼得反而和獵人、爺爺及動物們
一同將野狼送到動物園安置
而被大野狼生吞的鴨子
竟也在野狼的肚子裡築窩
等待野狼咳嗽張口之際重獲自由🤣
📌維京《野狼的肚子我的家》
《野狼的肚子我的家》完全是接軌《彼得與狼》的故事
將「被野狼生吞」的恐懼感360度扭轉
讓大野狼的形象完全洗清漂白
故事描述一隻老鼠被野狼吞食後
在野狼的肚子裡遇到一隻鴨子
我把這隻鴨子視為是《彼得與狼》中被生吞入肚的鴨子
在野狼黑漆漆的肚子裏
其實是一個安全又舒適的家
除了無法讓人辨明白天和黑夜外
家中應有的擺設與食物應有盡有
而且「被吞掉」以後
再也不用擔心「被吃掉」
反而可以過著安逸生活
想吃什麼喝什麼
只要在大野狼的肚子裡搗蛋亂跳
大野狼就會乖乖的聽從鴨子的囑咐
把蠟燭以及想吃的東西通通吞入
讓原本兇殘的大野狼頓時漂白成言聽計從的乖寶寶
不僅如此
在大野狼遭遇獵人的攻擊時
鴨子和老鼠還從大野狼肚子衝出
嚇跑獵人拯救大野狼
最後還要求大野狼吞下他們
讓他們能繼續無憂的在野狼的肚子裡生活
真的是個很逗趣又充滿想像力的故事
也讓孩子在這個故事中看到大野狼的另一個形象
📌AMIQ《Four seasons》
最近兩個小孩超愛畫畫和玩AMIQ
可能正進入知識整合與輸出的階段
所以我把共讀的時間縮短
讓她們盡情的在繪畫與玩AMIQ 時
將腦中的知識加以整理
等待下次大量吸收期的到來
AMIQ 是一套很好的邏輯訓練教材
畫風很細膩多元
從題目中不但能培養觀察力和專注力外
還能訓練邏輯
更能作為輸出程度的評斷
在孩子有興趣玩時
我會讓她們盡量玩
因為他們正想輸出
等她們不想玩時
我也不會勉強他們一定要天天定時定量玩
因為此時正是他們需要大量輸入
所以我就會給予大量的閱讀
等待下一次輸出的到來
《Four seasons 》出現四季常見的情景
讓孩子在玩邏輯遊戲的同時
也能讓孩子欣賞四季風情
大飽眼福
在冬天的遊戲中
白雪覆蓋整個村莊
獵人持槍狩獵的畫面剛好與「大野狼」的主題中出現的獵人相似
透過不同性質的媒材
讓孩子大量且多元的接觸
使心中的獵人輪廓越見鮮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