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人花不少時間於社交平台上,尤其喜歡於Facebook、Instagram上與朋友分享日常生活的點滴。Instagram自2016年新增Story(限時動態)功能,一直有不少活躍用家,今次教大家3個小貼士,令IG Story變得與別不同。字型是其中一個可以突圍的地方,而且近年Instagram開放...
「被遺忘權作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心得] 政大交大中山傳播所、數位內容上榜心得-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111國寫參考卷一第一題(被遺忘權) 摘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被遺忘權作文 在 作文題目為什麼都要那麼文青不切實際 - B49 留言 | Dcard 的評價
被遺忘權作文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年回首》,原名《Looking Backward》,是本標準的烏托邦小說。不同於《1984》、《美麗新世界》和《我們》等作品已經火紅,《百年回首》在台灣的知名度尚低。說來奇妙,齋主初次接觸本書,並非是在任何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書籍,而是在 田園城市 出版,由Edward Relph撰寫的《現代都市地景》中讀及,並相當幸運的發現 堡壘文化 有出版繁體中文。這本充滿烏托邦色彩的《百年回首》,沒有出現在任何政治或社會理論書籍,反而在建築都市規畫理論中被提及,對我來說神奇得很。
《百年回首》,作者為Edward Bellamy,雖同樣為烏托邦小說,但其最大的特色是出版於1888年。故事敘述居於1887年美國波士頓的主人公,因睡眠問題而求助於醫師的特殊療法,導致主人公陷入深眠,直至2000年方被喚醒,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祥和且高速運作的烏托邦社會。
事實上,出版年代的差異至關緊要。《我們》出版於一戰結束後1920年的蘇聯,想當然爾這本書並未順利在蘇聯境內出版。《美麗新世界》於戰間期1932年出版,蘇聯已經崛起、納粹在德國蠢蠢欲動、汽車等重工業成為全球主流。《1984》最晚,出版於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那一年經濟學家統計出,蘇聯的國力將於1984年正式超越美國,故以此為名。三本書諷刺的體制和對象雖有所不同,但殊途同歸皆是針對某一看似完美的烏托邦體制。
《百年回首》的出版背景截然不同。1888年的美國波士頓,電燈與留聲機都尚未普及,沒有汽車,沒有抗生素,沒有哈伯法製氨,更沒有飛機。那年代的美國剛結束內戰。世界最強的國家是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大英帝國,德法在大戰一場之後持續工業化,沙皇積極推動工業化卻鮮有成果,而奧匈與鄂圖曼帝國垂垂老矣。整個歐陸與美國,都籠罩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快速成長。童工、黑工、暮年工處處皆是,資本主義所主導的工業化,雖帶來產業高速成長,帶來的卻是勞工種種的不滿,以及被工業污染所破壞的環境保育。1848年,Karl Marx《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句名言,幾可明白敘述這個時代,「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著」,甚至幾乎可說在那急劇工業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工業國都瀰漫著共產幽靈。
《百年回首》所敘述的烏托邦社會,與共產大同社會的相似程度極高。在這個虛構的公元2000年,人們用國家取代了企業,企業彼此的競爭不再,人們彼此以團結先於己身,貨幣已無意義,國家彼此之間以物資交換取代了貿易,戰爭已然不存在。人們普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並能更晚投入職場,還能於45歲時退休,享受將近45年的退休生活。因為工作權益的提升、戰爭的不存,以及產檢技術的提高,人類已經沒有身心障礙者,就連疾病也透過培育相當數量的醫療人員,而漸不成為社會問題。這個烏托邦甚至沒有監獄,因為犯罪者會被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改善自我的機會。
很多人最好奇的問題,應是閱讀一本19世紀末期所撰寫的烏托邦小說,能帶來甚麼啟發? 畢竟我們在科技及人文成就上,已然超越1887年太多,書中構築的共產烏托邦社會,也被蘇聯大型實驗所證實失敗,那我們閱讀這作品還剩下甚麼意義? 我想最大的意義,便是省思100多年前所幻想的烏托邦社會,與我們今日的差距有多遠。
如今的我們,可從《百年回首》中得知,19世紀末的人們最在乎的問題有三,戰爭、勞運以及教育。這些問題於當代社會中解決了嗎? 以本書的觀點來說,若一個19世紀末的人穿越到當代社會,他肯定會認為這類問題都已經被解決。自二戰後,透過民主化及全球化,絕大多數的國家彼此合作密切,戰爭的陰影早已遠離了當代社會。勞工權益問題,雖然時不時還能聽聞大型工會的罷工事件,但相較於100年前,勞工所享受的福利和保障已經遠超想像。
最後則是教育,19世紀末期的美國,義務教育才剛剛普及,多數人民僅有小學的就學機會,中學學歷在當時來說已能算高知識份子。當時的人們於十多歲可能就得出社會工作,從事工廠製造業下的一環。但如今別說是美國,就連更晚發展的台灣,全體人口中已有將近一半擁有大學學歷,應屆生選擇就讀碩士繼續就讀也並不稀奇。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齡比之100多年前更是增長了10多歲。除當代社會尚未能讓退休年齡降到45歲之外,我想社會文明的進步,對1887年的主人公來說,應該已稱得上是烏托邦了。
《百年回首》形塑了完美的共產社會。如今的我們在歷經蘇聯的失敗後,加上《1984》等作品對極權國家的省思,加上好萊塢等科幻戲劇的推波助瀾,當代人們早已對此種由國家主導的烏托邦感到厭煩,甚至無人認為此類烏托邦有實現之可能。但對於19世紀的人來說,共產主義代表的意義,絕非當代的我們能想像。人類在見證工業化所帶來的福祉後,便開始反思將資本主義的概念反轉,用於照料全人類的福祉而非是將財富集中於資本家,那人類的生活將會何等幸福? 那時的人們尚不理解,文明進程來自於資本的競爭意識,若世界少了競爭和殘酷,可能再也沒有創新;就連我們現在能以低廉價格購買必需品,都來自於資本家的競爭。這些概念對於當時全球化尚未徹底的19世紀社會來說,體會的難度遠比今日為大。
時至今日,《百年回首》早已被世人遺忘。可想而知最大的原因,便是其中的烏托邦社會理論,早被真實實驗過蘇聯共產政體的失敗給摧毀。據聞《百年回首》於1888年出版時曾引起相當回響,只因其中敘述的烏托邦社會,與共產主義烏托邦極為相似。如此作品後來也被用於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畢竟比起艱澀的共產主義理論,一部描繪共產主義成果的小說,更能有效說服別人共同為共產理想而努力。
最後齋主想說,烏托邦離我們無比遙遠,但以歷史廣闊的視角思考,雖然人類文明進步的速度不快,我們仍有種種內耗和紛爭,但總的來說,人類依舊是步步向前進的。至少相比於1888年來說,2021年的我們,早已身處於烏托邦之中。
齋主非常感謝堡壘文化。曾與堡壘文化合作過《人類憑什麼》的推廣,當時齋主便毛遂自薦表示,願意為已經出版年餘的經典之作《百年回首》作文推薦。堡壘文化一口答應,並表示《百年回首》是部經典之作,也希望社會能有更多的認識,於是便有了此次的文章,以及贈書活動。
沒錯,感謝 堡壘文化,讀完本文的齋友們,歡迎參加本次的贈書活動,堡壘文化為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2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被遺忘權作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語錄.埃及法王遊行》
* 如果我對雲說話,千萬不要見怪,城市就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梭羅
* 月亮的鐮刀在深秋的夜晚割倒花朵,而所有花朵都在無窮的渴望中等待月亮親吻。
——索德格朗《月亮》
*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愛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讓它們枯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因為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奧爾罕·帕慕克
* 大多數引起人的不幸、痛苦、絕望、羞辱、逆境的真正原因並非是人性中的惡,而是簡單的惰性。—-馬洛伊·山多爾《草葉集》
* 熱愛書吧,它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舒暢愉快,它會幫助你辨別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別人和自己。
—— 高爾基
* 友誼意味著兩個人和世界,然而愛情意味著兩個人就是世界。在友誼中一加一等於二;在愛情中一加一還是一。—-泰戈爾
* 處理人間事務時粗線條即可,不必過分深究。世間萬事萬物,總存在太多彼此矛盾的方面和各不相同的形式,考慮多了,反而迷茫。—-蒙田《蒙田隨筆》
* 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臥行止。—-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有時候,壓力太大反而會導致一事無成。你應該去精進那些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試圖讓一切十全十美。—-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
* 小羅斯福差不多十五歲左右,父親覺得兒子自學得差不多了, 才把他送到麻州Massachusetts的格羅頓學校Groton School。
這是美國人教育小孩的方法:小時候讓你人格、個性自由發展,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記憶,然後到了一定年紀,要求你過自律的生活,開始嚴格的離開父母親,離開這個家,不可以過安逸的日子。
格羅頓學校非常著名, 所有想要上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大概都會先去念這家寄宿學校。小羅斯福開始接受所謂正規的學校教育,而且必須離開他的父母親。母親莎拉當時在日記裡寫:「我一方面拂去他收集的鳥類標本灰塵,看著他行李已經打包,還在河裡游泳。我懷著沉重的愁情,我知道必須跟我的寶貝兒子離別了,我很難過。」
小羅斯福在格羅頓學校裡總共待了四年。在這四年裡,他跟校長建立很好的友誼。學校基本上是非常斯巴達式的教育,住宿的校舍一點都不豪華,相當的簡陋,房間跟房間只隔著窗簾,根本沒有門。小羅斯福的學校房間大概只有他原來自己家裡房間的十分之一,疏疏落落的放一些家具。他每天早上七點起床、七點半吃早餐、八點十五分朝會、上課、中午休息用餐、上課、運動,晚餐時間要穿著整齊做晚間禮拜,接著晚自習──這就是格羅頓學校的一天作息。
課程裡有非常密集的古典課程,我們看他第一年的紀錄,他修了拉丁文、希臘文、幾何、英國文學作文、古代史、科學、聖經研究︙︙我之前提到,他的成績向來不好,在這裡也一樣,就拿B。不過,老師對他的評語已覺得他聰明、好學,成績不是頂尖,鋒頭沒有很健,踢得一腳好球──這是同窗對他唯一留下的印象,他的同學做夢也沒有想過他會成為美國總統。因為家族影響力的關係,一九○○年他還是進入哈佛大學。
有一張小羅斯福油畫像是在他進哈佛大學時畫的,現在掛在羅氏宅邸,非常的帥,像電影明星休葛蘭Hugh Grant迷人。
那時的美國處於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二十世紀初,由於工業革命,全世界有數百種發明陸續問世,包括電梯、地下鐵、電話、汽車等,都在那個時候發明。
美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尤其很快,當時的美國GDP總量已經超越英國。
現在很多美國人覺得:「噢!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工作被誰偷走?」其實我想告訴美國人:「請回頭看看你們當時的經濟怎麼發展起來。」當時的美國從農業轉成高度的工業化社會, 變成世界的經濟強國。西部拓荒已經結束,一八六○年時美國人口只有三千萬,到一九○○年是七千五百萬人。換句話說不只兩倍,是兩倍半,這兩倍半的人口激增主要來自於各地移民對美國的夢想,但是外來移民激增以後,城市自然擁擠不堪,衛生狀況很糟,財富分配不均衡。
四十年之內,美國人口從本來三千萬變成七千五百萬,可能四十年前來的移民也是落魄戶,過四十年之後他們的經濟狀況好一點了,但是看到新來的移民就覺得別人是落魄戶。
新人總被舊人看不起,每個人都會遺忘自己過去的貧窮。
我們現在談貧富差距,會說:「吉尼係數如果是多少多少,這個國家社會就會顛覆。」我為美國人、也為所有人回憶一下,當時美國1% 的公司占了全美製造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完全由少數幾個寡頭公司,壟斷全美所有的製造業。在這個時刻,美國工業大幅成長還有另一個原因,外來移民使勞工工資非常便宜,便宜到什麼程度呢?便宜到在磨坊、工廠裡頭工作的人,平均每日工資是一.五美元;女工和童工更低, 一個禮拜收入只有六塊錢:換句話說,一天大概只有一塊錢。
當時是沒有週休二日的,連禮拜天都不休息,所以一天連賺一塊錢都不到。
童工是整個美國二十世紀初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後來被稱作「國家的恥辱」,可是也因為童工工資很便宜,美國經濟才在二十世紀初大幅崛起。
那時美國有一百七十萬名低於十六歲的童工在工廠或農場裡工作,大部分是十四歲、十六歲以下的小男孩,還有很多是十歲或十五歲的女孩, 這些人工資就更便宜了。
全美國20%的男孩沒有上學,都在當童工。紐約市有三分之二的居民住在很髒亂、擁擠的地方──這就是一九○○年代經濟全面起飛的美國。
當時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現在我們說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很嚴重,1%的家庭控制全中國40%的財富,但你絕對猜不到,一九○○年美國是1%的人口──不是家庭──控制了全美90% 的財富。這就是當時的美國。
小羅斯福一九○○年進入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已經是全世界著名的名校,創校二五○年,是美國權貴子弟最熱衷的大學。他高中的時候體育成績還可以,到大學的時候也不行了。第一年參加合唱團,第二年開始對校園刊物有興趣,第三年就擔任《哈佛日報》的總編輯。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參加很多慈善團體的工作。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小孩在那個出生背景會注意到這些事情,可能是他在學校裡廣泛的閱讀,每天讀報紙。他發現美國財富太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看到同年齡的男孩很多都在做童工,自己的日子卻過得這麼好。
他每次在父親的車裡,看到在馬路上發派報紙的童工,看到在馬路邊賣糖、賣吃的那些小孩,想想自己旅遊時所坐的豪華郵輪,就覺得很慚愧;這是他加入慈善工作的理由。
所以,一個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不見得需要經歷貧窮,心中有一種善良,才能讓他去關心比他窮困的人。
他在大學時主修歷史和政治,輔修英文。一個美國人為什麼要輔修英文?
不是因為他英文講得不好,而是他想讓自己的英文更漂亮,演講時更動人。這兩件事情使他後來從政,不論是當紐約州議員,還是成為美國總統的演說,還是宣戰時的演說,都成了經典演講。
他在哈佛大學的成績又如何呢?
比他高中的時候還爛,是C。
父親在他大一時去世了,留給他一筆財產。
在美國,父母不會一下子給你幾百萬美元的財產,都是用信託的方式,當時他一個月可以拿到將近五百美元左右,一年是約六千美元。當時很多學校老師年薪不過五百美元,他等於一個月可抵老師的一整年,生活算是相當相當的好,但他並沒有太揮霍。
他本來也可以成為媽寶。因為爸爸死了,媽媽生活沒有重心就搬到哈佛大學附近。同學就開他玩笑,說他是長不大的小男孩,但是他常常說:「我的母親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就是如何對一個愛你的人Say no,你如何拒絕,而又不傷害他。」
所以,小羅斯福若與他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交往能力,他認為是從如何應付他強勢的媽媽學來的。
他在哈佛大學的時候多次參加慈善機構的募款,自己也常捐款,替貧窮的機構當志工,比他花在學校上課的時間來得更多,這也影響了後來他的婚姻。大四的時候,他和他的一位堂妹擦出愛情火花,隔一年宣布訂婚,畢業後隔一年就在紐約市結婚;他的妻子就是後來美國最著名的總統夫人伊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他們交往的過程小羅斯福的媽媽反對得不得了,媽媽好不容易搬到哈佛大學附近,而且買了很漂亮的、當地一條叫Commonwealth 的大道上的一座豪宅,就是希望他能多結交波士頓名流,希望他開舞會。
可是,小羅斯福會應付他媽媽,說我在圖書館學習,其實他是去幫貧窮的孩子補習,還參與一些慈善機構工作。—-陳文茜《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已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埃及舉行盛大遊行,慶祝王室木乃伊遷入新館】4月3日,在埃及電影明星、歌手、舞者和衛兵的護送下,22位法老和古代王室成員的木乃伊在開羅街頭巡遊,從歷史悠久的埃及博物館搬到最近落成的埃及文明博物館(NMEC)。其中大多數木乃伊來自古埃及文明的黃金時代——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39年至公元前1075年)。此次搬遷的18位法老和4位王室成員中包括數位古埃及的王室名人,其中拉美西斯二世,通常被稱為「拉美西斯大帝」,被認為是《出埃及記》中提到的法老;還有哈特謝普蘇特,她是威嚴的領袖、傑出的建築大師,也是古埃及為數不多的女法老之一。許多埃及人期待著這次遊行,認為這是疫情期間難得的慶祝時刻,但也有人擔心木乃伊的遷移會帶來厄運。
被遺忘權作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人花不少時間於社交平台上,尤其喜歡於Facebook、Instagram上與朋友分享日常生活的點滴。Instagram自2016年新增Story(限時動態)功能,一直有不少活躍用家,今次教大家3個小貼士,令IG Story變得與別不同。字型是其中一個可以突圍的地方,而且近年Instagram開放了讓用家自製濾鏡的功能,因此Story有大量濾鏡特效供用家選擇及可以特定的關鍵字搜尋GIF圖案。
字型突圍IG Story內置數個不同的字型選項,如果iPhone用家想要較特別的字型,便要借助App幫忙。「Fonts」可以直接把特別字型加到電話的鍵盤中,只要下載App後,打開App設定,加入「鍵盤」及允許全權使用,它便會在內置鍵盤出現,繼而可以在Story中打出特別的英文字型,不過部份字型要付費使用。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
相關影片: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 https://youtu.be/FLFGdaKUtPo )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
【遊嚐假期】11兄弟姊妹守40年士多煮海膽粉絲 剩5居民冇水冇電:東平洲係被政府遺忘嘅地方 ( https://youtu.be/VrdwKsjMpfA )
【$100廚神挑戰賽】$100煮到幾多個餸?大廚輕鬆煮三餸一湯+糖水 街坊試食反應係... ( https://youtu.be/AXNaRvYvlX8 )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 https://youtu.be/-DjDZdrM1o4 )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被遺忘權作文 在 111國寫參考卷一第一題(被遺忘權) 摘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作文練習式】文章更新標題:國寫「必練」題:111國寫參考卷一第一題(被遺忘權) 摘要: ☆準備國寫,這題請列為「必練」題! 一定要學會這種題目的寫法,盡力把它寫好 ... ... <看更多>
被遺忘權作文 在 作文題目為什麼都要那麼文青不切實際 - B49 留言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明明改制成國寫考題以後每年都是兩大題作文一題知性一題情意樓上說的融入議論類型的題目早就 ... 這好難!110學測作文: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 ... 被遺忘權(111參考試卷. ... <看更多>
被遺忘權作文 在 [心得] 政大交大中山傳播所、數位內容上榜心得- 看板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考前受到板上幫助甚多,所以特地上來分享一下上榜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學弟妹
文章略長,如果排版不好請多多包涵
------------------------------------------------------------------------
對於一個跨考的考生來說,有很多挑戰和挫折
但是最困難的絕對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勝過自己。
一、成績
政大 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正取
數位內容 正取
交大 傳播所乙組 正取
中山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正取
二、背景
113電機資訊背景應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摸索下,深深知道自己不屬於理工科,
大學接觸活動、實習、比賽的經驗下,漸漸摸清處「廣告傳播」才是適合我的領域,
所以決定跨考廣告傳播研究所。
準備過程大致上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大三下決定要走這條路後,自己先研究了一陣子各系所的課程、內容、考試等,
也一邊比較補習班的優劣等。最重要的是和家人溝通,從反對到觀望到選擇支持,
這樣才能讓之後考試過程更順利。
【第二階段】
暑假到大四上,這段時間主要的節奏就是上課、複習、練習,不斷的重複循環。
戴然老師上課速度很快、東西很多,但是因為用補習班的雲端系統上課的關係,
所以可以隨時暫停或是再回過頭思考;複習和準備課程的節奏我自己摸索了很久,
從一開始死讀書的狂抄筆記,到後來能完整的整理中間其實經歷很長的磨合和探索。
練習,是整個過程裡很重要的部分,練習不只練速度更是練習思考、練習組織、措辭
。重複不斷的練習可以了解面對不同題目時的答題方向,也可以避免落於框架。
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練習答題的過程把觀念迅速的複習過一遍。
【第三階段】
考前一個月~二個月,我主要在整理終極筆記,一邊把新聞學和公關課程補齊,
同時再把所有科目在讀過一遍。整理終極筆記著實很花時間,尤其我對筆記相當偏執,
所以有刻意提早開始整理終極筆記。大約十二月中就開始整理一些看到的主題或新聞,
十二月底開始統整歸納,把這些主題用三到五段話歸納,最後留下約兩週時間熟讀。
可能,在準備的前2/3時間裡,會很忙、很緊張,甚至會覺得自己念不完,
但這時候最應該做的覺得不是懷疑自己或是煩惱,而是應該要時不時回頭看看自己,
哪個地方需要努力、需要調整,之後就全力以赴。
最後的一個月或幾個禮拜裡,反而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不知道該念什麼的瓶頸,
這時候其實可以讓自己適當的放鬆,慢慢消化過去記下的觀念、想法或收集的資料,
因為這時候當你遇到瓶頸的時候,表示你已經把傳播的概念掌握到一定程度了,
這時候去消化過去的觀念想法,更容易將他們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大架構,
這才是在考試上有利、快速又省記憶的方法。
三、準備過程
(一)傳播理論
傳理算是傳播知識的基礎,傳理的基礎影響到後面在其他科目上的理解。
我個人的心得認為傳理是滿容易理解的科目,傳播活動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傳理所描述的現象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或耳聞,只是過去不曾有系統性的整理出來。
所以其實讀傳理的時候只要能夠用一些例子或生活經驗去應證,就很容易理解。
舉例來說,常說到沉默螺旋的「西瓜偎大邊」就很常選舉或生活體現的案例。
我在唸傳理的時候,習慣一面串連相關的理論或概念、一面把相關時事納進來,
每次唸的時候都會加一些東西,串起來的就會是全方面的概念,從點到線再到面,
答題的時候也不會過於單薄,也能寫出比別人更廣、更深的概念。舉例來說,
前陣子流行的「一分鐘辨別XX人」的網路文章,就可以用偏見標籤解釋,
也可以看作一種文化懶人包的現象,或更廣泛的看作文化傲慢、集體主義的思想。
而不是只是單純的用單一的新聞事件看待。
(二)傳播科技概論(電子媒介)
電媒考的東西很時事,常常是新發表的技術、產品或是軟硬體間的比較、應用,
例如今年數位內容考試,就請考生比較hololens 、oculus和Google Glass的比較。
對於一個理工出身的學生來說,算是少數吃香的科目,加上對科技趨勢就經常更新
,所以準備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相較起講義或課本中所著重的技術或法規,
這幾年考試越來越朝向新科技和傳理或使用者之間的結合,請考生分析或設計。
所以花比較多心思在整理新科技的應用上,整理報紙雜誌的時候也鎖定這些重點。
(三)新聞學
當初沒有注意到新聞學,直到十月開課後才發現這門科目的負擔其實並不輕。
原先對於新聞學其實是打算只做淺略的瞭解就好,但是漸漸發現新聞學的東西很多,
相對傳理而言也比較沒有系統,很多東西是傳播理論中很少提到或沒提過的部分,
在一百天左右的時間內很可能會念不完。到十二月就開始加快補課速度,
把心力放在比較會考的幾個部分加強。
分析了幾年考題後,新聞學在交大考的篇幅少(即便有也都是比較廣泛的概念)
,新聞史在交大更是從未出現過;在政大,過去分科的時代考的篇幅較多,
但是近兩年合併後,題目受到壓縮,新聞史這種記憶性的內容在近兩年就沒出現了。
因此我在新聞學的準備,大致切成三個部分,包括新聞史、傳統新聞學、新新聞學。
因為時間壓力和準備上的關係,所以我把心力放在後兩者,新聞史只有上課聽講,
空閒時拿出來當讀,至少有點印象。傳統新聞學偏重在新聞倫理、新聞自由方面,
很容易和時事間結合(例如:查理週刊和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記者採訪區等),
所以這方面的準備我傾向先理解大觀念,再連結其他相關的時事串連做整理。
新新聞學則強調公民記者、公共新聞學等,這部分則是著重理解其背後意義和比較,
更要了解可能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和法律上、道德上、權利上的糾結。
(四)廣告、公關
廣告課程在暑假就結束了,之後到考前大概完整複習過四次。廣告學唸到後面,
其實除了背誦記憶的東西之外,大部分還是跟傳理的內容相通或相關聯的。
廣告比傳理多了一些廣告發展出來的理論和模型,較侷限或強調廣告主的立場。
傳理則是能夠更廣泛的解釋廣告中的現象,唸的時後我盡量讓兩個領域相關聯,
像是廣告效果和傳播效果就可以一起唸,一方面減少需要記憶的東西,
一方面增加答題的廣度,不會讓答案只落在廣告學範疇,而是擴及傳理或公關。
公關其實在過去幾年的考題裡,受到合併後影響,相當少直接拿出來當作考題。
公關其實也和廣告、傳理相通,但公關其實也有不少有別傳理的見解或切入方向,
所以我在考前也事先選擇幾個較少人選擇的切入點,作為我的答題工具。
舉例來說:今年剛好遇上選舉,我在猜題時就有準備高雄氣爆的公關案例,
當普遍可能拿網路影響選舉或民調失準做舉例時能創造出特殊性。
(五)英文
大學四年英文大概只靠工程課堂上的原文書支撐,英文能力下滑不少,
所以我從暑假開始加強英文,暑假這段時間除了跟著補習班的課程之外,
我著重在單字和文法上,畢竟文法是最生疏的部分。開學之後,持續保持複習單,
也利用學校的英文資源,請學校老師幫忙批改作文,平均一到兩週寫一篇作文。
11月之後,我開始著重在考古題上面,包括:練習中翻英、台政的英文選擇題、
中山交大的英文題目等。接近考試,我就直接去找論文、期刊,翻譯摘要和前幾章
,訓練自己遇到幾乎沒看過的文章或是很多不懂單字的時候,可以順暢的中翻英。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的透過不同的管道增加自己的字彙(例如:一款app
「Biscuit」,可以定時的跳出字彙和發音),也報名多益強迫自己練習英文等。
英文在政交兩校的考試裡面,幾乎都和專業科目結合,所以要讓觀念相通,
練習上可以直接找論文、期刊的摘要做翻譯。但是,畢竟題目每年都有所變化,
在練習時也要多用不同的形式模擬,例如:練習英文申論題、論文中翻英/英翻中
、閱讀選擇題等。
(六)時事
因為我在圖書館唸書,所以有很大量的報章雜誌可以閱讀,我一天大概
花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左右看大約十份報紙,包括四大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
工商時報、青年日報、電子時報、大紀元、醒報等,看報紙的時候主要看幾個部分:
社會時事、國際新聞、科技趨勢、社論等。報紙除了是吸收新資訊的地方,
也可以從社論了解在一件事情上不同角度論述,舉「查理週刊」恐怖攻擊來說,
報紙和國際新聞普遍用恐怖攻擊定義這起事件,詳細說明查理和回教徒今昔的衝突,
但在社論中就可以洞見很多不同角度的論述,包括這種諷刺文學的適當性的論戰,
或是延伸作言語暴力vs.肢體暴力等,都是極富深度的看法。
看雜誌就當作休閒或放鬆,吃完飯回圖書館的時候就去翻一下,大概有天下、
遠見、商周、科學人、動腦、廣告、亞洲、新新聞等,這幾本是我固定會看的,
其他的則是看當期主題,跟報紙篩選的方式相同,還可以注意一些圖表、案例。
雜誌相較起報紙常有更深入的探討,也常常會有一些名言佳句可以學習模仿,
更重要的是,雜誌中對於案例的描述會更詳盡,常配合圖表、數據的呈現,
都是可以記下的。例如:某期週刊上就有專訪台灣某家獨立的有線電視業者,
但也同時比較了其他MSO業者的規模、策略、市場等。
看報紙和雜誌的時候,我習慣把重要的內容、可能出題的方向或社論等,
用手機拍起來(用Dropbox同步到電腦整理),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在抄寫字句,
電腦上就用一個資料夾分類,之後做終極筆記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參考,
也可以從裡面找出好的「龍蝦頭」。
除了報章雜誌外,我跟很多人一樣用Facebook當作我蒐集資料的管道,
追蹤幾個比較重要的粉絲專頁,包括:戴然傳播教室、動腦、傳學鬥、科技爆橘等。
這部分對於在評論社會問題上,有相當的幫助,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不同立場的觀點。
(七)終極筆記
終極筆記每個人做法不一,我自己是統整了幾個大方向,底下在列出小主題
,例如:「Big / Open Data」這個方向裡,我列出大數據、開放資料、開放政府、
被遺忘權等主題,每一個主題裡面分起承轉合說明,先用一段話說明這個名詞
(如:被遺忘權是什麼),接著在說明這個概念是為何被提出、有何目的或意義
(如:被遺忘權背後指涉的大數據概念),再來講到這概念會有什麼的衝擊或問題
(如:被遺忘權的執行、遺忘的定義等),最後再用一段總結說明(如:未來的執行,
我們在面對大數據時的反思等)。
終極筆記寫的不是複製貼上的文章,而是融合自己想法和各學科觀念的字句,
才不會顯得詞不達意。另一方面,終極筆記也可以準備一些書的心得、電影的影評、
App的使用心得等,這些的準備對考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例如,這次政大傳播所的考題中,就有請考生寫影書評,我事前準備的電影心得(控制)
就適時的派上用場。又如,控制這種和媒體相關的電影,在考試時也可以拿出來做舉例。
(八)讀書會
我有參加新竹地區的讀書會,讀書會的運作大致在開學後一兩週才開始進行。
讀書會的運作方式其實也是邊走邊摸索的,一開始是照著戴然老師每週一問進行,
前幾週主要就是查找論文、分配、做分享,熟悉之後我們就從一個題目放大
拆成很多個小子題(配合楊依媚學姐筆記的主和我們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之後也陸續加入其他科目像是電媒、英文等,最後一直持續到十一月中結束。
讀書會的幫助,我覺得最主要是在準備上,可以透過和其他考生討論的過程,
了解自己有哪些需要加強、補充。在讀書會運作的過程中也開始閱讀、導讀論文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我們開始了解傳播研究,也訓練分析、統整傳播研究的能力。
(九)生活作息
我覺得生活作息是在考試這段時間很重要的一部分,並非說一定要早睡早起,
而是「規律」。規律生活的目的是讓自己有計畫的唸書、有效率的唸書,
一方面可以減少外務的干擾,一方面因為規律的時間壓力會迫使自己唸書,
就生理上,規律生活作息讓睡眠充足也讓讀書效率更高,減少分神或疲憊感。
對我自己而言,我開始規律睡眠時間,從一點到一點半左右睡覺、九點半起床,
到十二點半前睡覺、八點半起床,每天固定時間到圖書館,固定讀報、看雜誌等,
固定時間去上課、運動,幾乎每週的作息都相同。
(十)筆試
從交大、中山到政大,三間四所的筆試的方式或格式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是選擇用黑筆(無印0.5mm的筆芯),從考前準備就一直用同一隻筆到考試,
筆墨要慎選,盡量不要出水太多或太淡,考卷也盡量保持整潔。筆試前的準備,
幾乎都不會太長,是一個滿尷尬的時間,要看書也有點短、不看書又心不安,
我是選擇翻翻終極筆記,在熟悉幾句比較長的龍蝦頭或數據,手也盡量讓他放鬆,
尤其像政大數位內容考一整天下來,真的負荷很重。
今年剛好中山、政大數位內容、政大傳播所三間連續五六日考試,一連三天,
對準備來說,可以避免太久沒念忘記,但是其實連續考三天是很吃力的,
尤其對我來說,政大傳播所是第一志願,但是排在最後一天,就很怕會影響考試。
中山的考試一下子就結束了,但是隔天數位內容就考一整天,從早上到下午,
第二天晚上回到住宿飯店,幾乎就不想翻書了。所以選考時也要注意斟酌,
自己的考試時間分配。
四、備審
放榜到備審繳交中間大概只隔了三、四天,還要預留送印或寄件時間,
所以很多東西要盡量先準備。今年放榜的順序是交大、中山(無面試)、政大,
所以選擇研究主題的時候就把目標放在交大、政大通用的題目上,節省時間。
我的研究題目是在準備筆試過程的論文中發現的,加上一些自身背景和經驗。
今年慶幸交大提早近一個禮拜放榜,所以時間上還算充裕,但還是建議提前準備。
(一)自傳
自傳的目的在於讓教授可以快速了解你,所以要盡可能「長話短說」「切重要點」
。我大致上將身經歷分作三部分,每個部分用四到六行作論述,每段前後也各加上小標
,主要是透過這樣的架構在自介時比較有系統,教授也能夠在你所拋出的主題上發問。
自傳可以在考試後的放假時間裡儘早完成,之後在配合研究計畫作修改或調整,
各校系的自傳也可以再另外視科系做編修。例如:我同時報考的政大數位內容傳播組,
在自介上我就有強調自己電機資訊的背景,在未來和傳播結合的發展或應用。
(二)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主要著重論文的前三章,大致上包括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和參考書目等。研究計畫的範圍很廣泛,但要找到和自己相關又能夠讓教授感興趣的
題目更是需要謹慎選擇。在準備筆試的過程中,我就有一邊在思索和注意合適的題目,
尋找的方向除了看的論文、期刊,也可能是雜誌、週刊等(也不侷限傳播相關的書)。
我的題目初衷是希望和我的所學(電機、資訊)結合,從未來大數據的方向切入
,但是因為這個切入點有點茫然,後來又稍微做了一下調整。最後的題目結合了我在
廣告公司實習和社團、活動宣傳的經驗。選題目的過程,其實就像照樣造句一樣,
從一個相似的題目延伸或替換自己所感興趣的主題,就是一個題目了!
我覺得研究計畫的準備上,其實主要是著重在:貼近自身和題目發展性。
貼近自身經驗可以讓教授更了解你,同時推銷自己的特點和專長,創造獨特性;
題目發展性則是要能夠繼續研究下去的主題,而不是過於空泛或太過狹隘的研究目標。
(三) 修課計畫
政大傳播所的規定有要另寫修課計畫,主要就是希望了解你進來傳播所之後,
想要往哪方面發展,和研究計畫相同,切記要能和個人自介、研究計畫相輔相成、
和整本備審有連貫性。我在修課計畫部分,主要就是參考系所網站上的修課規定,
寫出哪些是我有興趣的科目、原因和對於研究上有何助益等
修課計畫的部分,我一開始沒有很仔細注意,所以就直接納進自我介紹的後半段
,但幸好所辦姊姊有幫我們檢查,所以在截止當天上午提前打來通知,建議要獨立出來。
(我的備審資料是在截止前兩天用7-11宅配寄送,所以應該是收到後就通知我了)
接獲通知後,所辦有說可以請我打好後寄給他們,在幫我夾進備審資料裡,
但礙於龜毛的個性和擔心出錯影響,我就急忙的改好資料直奔影印店重印所有的備審,
當天下午直接親送所辦。
(四)創作計劃(for 數位內容)
當初在報考數位內容時,我沒有很注意到創作計畫的要求,考後也沒有多做準備,
到放榜後我才開始做準備,一開始也卡頓了許久,因為前面大部份時間都在備研究計畫
,趕在交件前一天才想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計劃。這段時間,我找了很多相關的資料、
參考系上學長姐的作品等。
創作計劃的建議和研究計畫相似,我們應該要掌握自己比較熟悉的部分,
讓計劃和自己的生活、學習、專長、興趣可以相搭配。我從電機資訊的背景出發,
配合一些過去課堂專題和市場上相關產品的經驗改進,從這方面著手發展,
以科技軟硬體和電視戲劇結合的想法為題。
無論研究計畫或創作計劃,選好題目之後,最重要的是要對於整個計畫的掌握。
不管是背後的理論、當中的專有名詞,或是研究的侷限、方法、應用和貢獻,
都要能清楚的回答,這些都是面試時很可能被問到的東西。
五、面試
(一)交大
交大傳乙的面試在竹北校區,對新竹或交大不熟的同學可以提前到試場準備。
當天考生清一色都穿西裝或套裝,雖說影響不大,但是還是建議著正式服裝,
免得亂了情緒、影響表現,事後後悔。
交大面試可以準備一份簡單的投影片,政大數位內容也有同樣要求(有限制大小)
,所以我的投影片基本上是同時準備的,投影片其實在面試的時候,僅止於輔助,
讓教授可以看更清楚我的內容(大部份的東西在我準備的備審中都有了)。
今年原本面試時間受到考生人數影響,比往年縮短。但是到了現場之後又被通知延長,
算是小小的插曲。所以在準備上也建議準備不同長度的應變。
交大的面試是考生坐在投影幕前方,可以自行操作電腦翻頁,面對三位教授,
右手邊是計時的學長姐(每年安排可能不一樣,僅供參考)。
進教室前學長姐提醒考生記得先敲門後進入教室,進去後教授會請你開始自我介紹
(忘記有沒有計時),介紹後教授們依序提問。主要問題三個方向:研究計畫、
個人背景、未來計畫。主要就是請你介紹研究計畫內容,依著問相關的方法、
研究計畫、目標、背後的概念等;個人背景則是問了關於我作品集裡面的設計作品;
未來計畫則是從我個人背景出發(交大、電機資訊背景),再來就問未來的修課方向
還有對什麼課程比較有興趣。面試時間很快就結束了,結束離開後,系上有請學長姐
提供簡單的校園導覽,供考生視情況參加。
整體而言,交大的面試算滿歡樂的,在準備室裡面或是面試教室裡都是如此,
教授的提問也不致於讓你回答不出來,基本上是環繞在提供的備審資料的上。
研究計畫的和個人的特殊性我覺得是交大教授比較在意的點。研究計畫的細節
(例如一些名詞背後的含義、理論的概念、實驗限制等)都要能夠很清楚的回答
個人特殊性是指要怎麼讓教授對你有深刻的印象,而且要能和傳播相連結。
(二)政大數位內容
今年政大數位內容的面試早於傳播所一週,照慣例我提早約半小時到學校,
近八成的同學穿西裝套裝。到場後確認先前繳交的簡報檔案(有限制檔案大小)
到前一位同學時會請你在教室外等候,這時候可以稍微看到場內的配置、同學的報告
。同樣敲門後進入教室,教室配置是跟一般教室雷同,考生站在面對黑板左側的講台
,可以自行操作電腦,教授數位(印象中至少五位)圍做ㄇ字形面對黑板和考生。
面試開始後,讓考生先自我介紹後開始教授們的問答,也是針對個人背景發問
,但是比起交大傳乙,數位內容的老師更著重在個人特質和能力,應該是對於日後
數位創作上有比較大的影響,例如:教授問我,過去所學對於之後創作有什麼幫助、
有沒有實例可以說明(我就用簡報中準備的作品集做說明)等。一切問答都還算順利,
只要能夠掌握自己所學和背景,並且可以順利的跟數位內容的科技做適當的結合。
教授們對於我電機資訊背景沒有太大的疑問,反而順水推舟問我這樣的背景和傳播
可以怎麼結合或應用。但是,教授也問到是不是因為本科成績差,所以才來念傳播。
這部分我也舉出反例,像教授證明的確我在理工的理論上處劣勢,但在動手實做、
專題研究科目上都有相當高的成績,這也是在數位內容創作上很重要的一環。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在面試時要能把短處用長處彌補或遮掩,這樣才不會讓吃虧。
在面試的最後,某位教授問了我是否還有報其他所,我誠實的回答包括政大傳播所
在內的幾間傳播所,教授開玩笑的繼續問到如果同時都考上了會選擇哪間就讀,
當下回答說數位內容(教授自然露出一抹微笑...),也綜合個人背景說了原因。
這問題教授應該也是真的是玩笑問問,平常心的誠實回答就好,不用太過擔心,
事後證明對於結果沒有影響。
(三)政大傳播所
政大傳播所整併至今才兩三年,所以面試的文章甚少,試前自然也相對較緊張。
考生清一色著西裝套裝,但是我在考前到場之後才驚覺發現自己沒帶襯衫,
所以就西裝外套配素面T恤進場(事後證明,對結果沒什麼影響)。
面試大致分兩關,問題間沒有明顯差異,應該只是讓教授有較多時間跟考生問答。
小教室內考生做在靠白板位置,面對三位主考教授,印象中沒有請考生自介,
而是直接開始教授問答。兩間教室的問題就不分開列,問題同樣圍繞在個人和
研究計劃上,例如:問畢業後的方向、研究計劃中的專有名詞的意思等。
另外,也有一些臨場問答,例如:教授問平常有什麼休閒嗜好,我回答看電影和攝影,
教授就請我用一部電影形容今天的心情。當然,不意外的遇到數位內容面試時,
問我要唸哪一所的同一位教授,但就沒有再問同樣的問題。所以如果遇上了,
誠實回答就好,對於面試結果應該不是影響。
面試很重要的關鍵是熟悉,你的身平經歷絕對沒有人比你還清楚,
你要做的就是順暢、自信、適當的呈現給教授們了解,讓他們可以知道你的獨特
、知道為什麼要錄取你來傳播所。
八、心得
在考試的這半年裡面,其實學會很多事情,遠遠超過分數上、課本上的事,
我覺得不論結果如何,這都會是一個值得去挑戰的一個經驗。準備考試的過程裡,
你必須學會獨立、學習、專注、堅持、努力、不顧旁人眼光、為了目標前進等,
尤其在大四是很容易分心的一年,不管是畢展、送舊、成發或是朋友邀約等,
更是考驗自己對於夢想這條路的堅持。不管同學、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壓力,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以後,規劃出一個屬於自己、
符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千萬不要妄自非薄,讓自己分心或意志消沈。
堅持自己的目標努力向前進,「用爬的也要走完」,絕對會有屬於你的收穫!
最後,感謝所有陪伴在考試過程中的所有人,家人、女友、奧美同事、同學
、讀書會、戴然老師、補習班、學長姐、教授們。
謝謝所有人讓我可以勇敢的走在這條往夢想的道路上!
---------------------------------------------------------------------------
以上是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如果有什麼關於考試的相關問題或準備上的疑惑,我都會盡我所能回答
如果有錯誤或缺失也可以站內信我,我會盡快修正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77.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440171798.A.DA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