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線延伸線地下化:效益須審慎思考!】
林園延伸線今晚召開說明會,市府提出「#全線地下化方案」,希望在2022年9月動工,工期7年。好過日過去就有論述,林園延伸線絕非捷運二期路網的「優先路線」,甚至在自償率上排不上路網前10,會被拉到優先計畫,原因在於:1.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 2. #作為延伸屏東的優先路廊。
然而,捷運林園線規劃近十年,財報一直慘不忍睹,也因此計畫根本無法通過,上一版2018年的評估中有兩種計畫:
#高架輕軌捷運案
經費198.33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1,360人次。經濟效益(綜合效益/興建+營運重置成本)1.09倍,營運收支(營運收入/營運成本)0.47。
#紅線捷運地下轉高架延伸案
經費454.99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3,500人次。也就是增加250億元成本只換來2000人次運量,因次益本比掉到0.47倍,營運收支比掉到0.33。
也就是說,林園延伸線「20年後」的輸送密度,大約是紅線「目前」的1/4,比「目前」輕軌一階還低,相當於BRT的運送量改以捷運系統興建,完全不符合邏輯。不要說收回建造成本,光是開門營業,林園延伸線每年就會淨損3~4億元以上(營運成本以紅橘線1/4估計),這會立刻吃掉目前紅橘線營運的盈餘,讓高捷從每年賺錢變成負債。
但有趣的是,本次經過修改過後:
#紅線捷運地下化延伸案
經費537.11億元,預估2041年日運量40,000人次,經濟效益1.24倍,營運收支比1.01,自償率25.1%。
效益大幅改善,甚至營運收支也打平,然而卻是建立在日運量「大增為3倍」,且自償性經費達135.27億元的前提上。
試問,一條站點、速度、車廂幾乎都不變的捷運系統,預估日運量為何會大幅上升? 原因可能在於捷運局「樂觀估計」沿線聯開效益,並估計新建園區利用捷運比例高,但以林園人口不過7萬多人,且開發密度低的狀況,此處土地聯開的吸引力,遠遠不及黃線等市區路線。同樣是捷運站聯開,廠商當然寧願去投標市區站點,林園線周邊聯開恐不斷流標。再者,若市府將招商精力都放在林園,相對稀釋市區軌道TOD發展的力道,反而對於軌道路網的建設是負面影響。
林園線未來延伸東港與大鵬灣,雖採高架興建,然而沿線居住人口不到紅線市區段1/10,仍是屏東縣財政巨大負擔,恐排擠高屏未來十年投資於其他重大建設之經費,影響城市命運甚巨!
這已經不是「中央支持建造經費」可以解決的了,捷運路網往郊區一再延伸而不增加市區路網覆蓋率,將拖垮捷運公司財政,最糟狀況下,高雄捷運將必須挹注大量公務預算營運。
我們當然認為林園應有良好的大眾運輸系統,但以林園東港延伸線的定位來說,較接近「#郊區通勤鐵路」,如法國RER(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德國S-bahn,或日本常見傳統鐵路與地鐵系統直通運轉模式。在市區固然為地下化,但郊區則以平面或高架為主,並簡化車站、拉大站距、加快車速,以達郊區居民快速抵達市區的需求,而非在郊區也如市區地下化密集設站。
而若市府要增加市政投資,改善長期被忽視的林園生活環境,以當地人口與生活圈特性而言,與其大量投資於地鐵,不如改為通勤鐵路興建,減少站點,省下成本配合主要車站站場共構,提供更多社宅、運動中心、公托公幼、長照、圖書館等更多元服務。
市府在地下化必要性中,以沿海路有高壓電塔、未來國七路廊、地下有管線等理由,因而必須地下化,此理由也難稱充分。例如總電塔遷移費用為2.8億,遠比高架改地下每公里增加的20億元來得少,而且以有國七路廊為理由,未來興建國七高架橋時,還不是要遷移電塔? 再者,因為地下有管線所以潛盾隧道要埋更深,那就直接保持高架,和國七部分墩柱共構就好。工程上均有解決方式,但捷運局選擇價昂者,考量難稱完整。
我們擔心的是,最新報告中,存在為了迎合計畫而調整數字之痕跡(營運收支比從0.33變成剛好1.01),更令人擔憂落入紅橘線興建初始運量預估過於樂觀之陷阱中。
懇請市府回歸專業,以務實態度,尋找以合理經費興建林園延伸線之最佳方案!
Search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 在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फेसबुक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मा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