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捲醫療業】透視5大類醫療影像辨識的AI應用場景
常見的醫療影像包括了X光、超音波、CT、MRI,以及近年興起的數位病理。由於拍攝技術不同,決定了影像性質和張數多寡,更影響了AI模型訓練的難易度和應用場景
文/王若樸 | 2019-04-16發表
醫療影像一直是窺視人體內部結構與組成的方法,其種類包括了X光攝影、超音波影像、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心血管造影和伽瑪射線等等。
其中,X光攝影、超音波攝影、CT、MRI,以及近來興起的數位病理,都是目前用來打造醫療影像AI常見的類型。這幾種影像因為拍攝技術不同,決定了影像性質和張數多寡,也影響了打造AI模型的難易度和應用場景。
就影像性質來說,臺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表示,X光片、CT、MRI等影像的切片厚度(即每隔多少身體厚度拍攝1張斷層影像的距離)分別是0.16毫米、0.625毫米以及1~2毫米,與數位病理切片的0.11微米相比,解析度相對低,因此從硬體需求角度來看,是醫療影像AI的入門首選。
常見醫療影像AI的類型與應用場景
在這些醫學影像中,「X光和超音波屬於初階檢查,」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黃宗祺表示,這兩類檢查的拍攝門檻不高,因此累積出大量、各式各樣的影像資料,滿足訓練AI模型的先決條件。
X光攝影是利用X光對不同密度物質的穿透性來成像,密度越高,X光穿透性就越低,在底片上的成像就越白,反之越黑。不過,臺大生醫電資研究所所長張瑞峰指出,「X光攝影將原本立體的多張橫切面影像疊壓為一張平面影像,」因此,一張X光影像中涵蓋了龐雜的訊息,不僅病灶可能會被組織、器官重疊處擋住,小於1公分的腫瘤也難以檢測出,得靠CT進一步檢查才行。
而超音波攝影,則是利用超高頻率的聲波來穿透人體,將不同組織反射回來的聲波轉換為畫面,來呈現體內組織或器官構造。超音波的好處是沒有輻射,但黃宗祺指出,超音波影像雜訊高,難以偵測初期病徵。就乳房腫瘤檢測來說,需要不斷追蹤,才能確定疾病狀況,但也可能因此錯過即早治療的時機。
因此,就X光和超音波來說,AI的應用場景,主要是協助醫生快速從訊息含量大的影像中,找出肉眼難以發現或容易忽略的初期病徵。在2年前,AI權威吳恩達的團隊所設計的CheXNet模型,以121層卷積神經網路(CNN)架構和美國國衛院釋出的胸腔X光資料集訓練而成,就可以做到早期偵測來輔助醫生診斷。
或像中國附醫所開發的乳癌超音波AI輔助分類系統,利用4萬多筆超音波影像和深度學習Xception架構打造而成,能在人眼難以判斷的初期階段,就偵測出腫瘤,「甚至早3、5年就發現了。」黃宗祺強調。
至於CT和MRI,「屬於進階檢查。」黃宗祺表示,兩者專門用來檢查腦、心、肺、腹部臟器等重要器官,門檻較X光和超音波高,成像也較清晰、細緻。但有別於X光片和超音波影像,CT屬於3D影像,透過X光來掃描人體,經電腦重組,以多張橫切面影像來呈現立體的檢查部位,並根據每張橫切面影像的間隔,分為厚切與細切,間隔越小,越能呈現完整的器官。單一次CT掃描可產生數百張影像,也才有機會能夠發現1公分以下的小型腫瘤。
MRI同樣也是一種3D影像,其原理是利用強大的磁場與人體內的氫質子產生共振,再透過電腦處理共振訊號後成像,可以清楚呈現出軟組織和重要器官的結構,像是腦、心、腹部臟器和骨骼關節等部位。MRI掃描一次可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張影像,畫質比CT更好。
要進行CT影像和MRI的影像辨識時,雖然醫生容易從清晰的影像中找到病灶,但這兩者每次掃描動輒就產生數百張影像,要從中尋找病灶,不管是標註還是診斷病情,都相當耗時。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暨北醫附醫影像部主任陳震宇以肺結節CT掃描來說明,一次拍攝會產生500張影像,而醫生至少得花20分鐘,才能找出肺結節的位置。病人數量一多,醫生不僅要花更多時間來檢驗,準確率也會因長時間作業而下降。
不過,也因為人工判別CT和MRI相當費時,正是醫療影像AI擅長的的應用場景。這也是為何北醫附醫正計畫建置一套肺結節AI輔助偵測系統的緣故,就是為了縮短看片時間,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在病人身上。
吳恩達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國衛院釋出的胸部X光資料集,打造出CheXNet模型,可辨別肺部14種疾病,並以熱成像圖來顯示病灶位置。
醫療影像AI新挑戰:數位病理切片
數位病理是醫界近幾年的新浪潮,可以將原本只能在顯微鏡下察看的病理切片,改成直接在電腦上進行。它的出現,是醫療影像AI的新方向,卻也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因為數位病理的製作複雜,需經過組織處理、染色切片,以顯微鏡觀察、再掃描至電腦儲存,仰賴醫生專業經驗與時間。
不只如此,數位病理的檔案容量還相當大。與CT、MRI不同,數位病理和X光片一樣都是平面影像,但單一張影像的解析度卻比X光片、CT和MRI高上1,000倍,可達1GB至2GB。因此要拿來訓練AI,不只資料儲存是一大挑戰,訓練模型的時間也需要更久。以數位病理起家的臺灣AI醫療影像新創雲象科技就提到,曾有一次要用一個100層的殘差網路ResNet來訓練每張解析度高達1萬×1萬的影像,得靠GPU搭配600GB系統記憶體才能運算。
不過,臺灣在數位病理的AI應用已經起步了,林口長庚醫院就找來雲象科技開發了一套準確率高達97%的鼻咽癌偵測模組。北醫附醫已經開始將上千片肺癌數位病理交由放射科醫生,要展開部分標註的工作。臺北榮總今年也計畫投資數位病理。
然而,不管是哪種影像類型,在打造AI系統時,都會面臨資料收集的挑戰。也因此,科技部2年前特別發起醫療影像計畫,聯合國內3家大型醫學中心,要利用國人的醫療影像資料,來建置一個大型AI醫療影像資料庫,推動醫療影像AI的發展。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去年起,找來了10名擁有2年經驗以上的主治醫生,著手建置肺結節AI醫療影像資料庫,目前已完成1,500例的影像標註和語意標註,今年還要再新增2,000例。
附圖:【超音波影像AI實例】中國附醫旗下子公司長佳智能,開發一套乳癌超音波AI輔助分類系統,可以辨識乳房腫瘤及其良、惡性程度。目前,腫瘤辨識率達9成以上,而腫瘤良、惡性辨識率則約7成左右。(攝影/李宗翰)
X光影像AI實例
MR影像AI實例
臺北榮總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以6個月的時間,打造出一套能在30秒內就揪出腦轉移瘤的AI系統DeepMets。今年4月份最新結果顯示,DeepMets準確率已達95%。 (攝影/洪政偉)
CT影像AI實例
數位病理影像AI實例
林口長庚醫院與雲象科技共同打造一套鼻咽癌AI偵測系統,由醫院提供數位病理切片資料,雲象負責進行模型訓練,經過2年優化,目前準確率達97%。 (圖片來源/雲象科技)
資料來源:https://ithome.com.tw/news/129973…
複式顯微鏡原理 在 閃亮亮歷史天后 葉施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過三天國英數的洗禮,
衝刺重點進入自然和社會科了,
綜合考科最容易準備失焦!
自然細分有生物+理化+地科,
社會細分有歷史+地理+公民,
複習冊別及範圍多又繁雜,
也是大家最容易顧此失彼的,
所以趕快把單元主題掌握清楚,
利用最後的衝刺階段,
把重點單元及觀念個個擊破!!
自然科會考30天衝刺重點
以下是今年全國會考自然科的重點~
在最後給學生的建議
一、想辦法控制錯題數
自然科根據去年會考的結果,
錯題數在8或9題以內都還有機會落在A的等級。
雖然北北基區是以七分做每科的記分,
但是其他考區還是有先比序ABC等級的,
所以落點在B的同學要想辦法讓生物全對,
地科能控制在1題左右,
那理化就有較大的錯題
容忍度(理化題數約27題強),
可以在會考自然科上攻到A。
尤其理化較弱的同學更可循此方式在最後的時間,
來決定各科在準備時間上的比重強弱。
二、考古題的練習
會考的出題和過往基測為同一來源,
所以考古題的練習絕對有用。
尤其是理化較弱的同學,
在最後的時間中,不知如何下手,
建議把93年以後該單元的基測考古題弄懂即可。
(如果手邊有帶考古題)
至於會考比基測較難的這個命題趨勢,
同學可以注意98年以後的題目,
原則上不會更難,
只是極簡單的基本題會削弱。
三、不要再練習艱澀或大量的計算了,
寧可花時間把觀念和定義弄清楚。
會考真正歸屬為計算的題目不會超過10題,
其中一半又屬於基本觀念運算,
所以要避免耗費時間在困難計算的練習。
四、重點提示
生物重點 約考13~14題左右
1 細胞生理的基本概念,像是滲透作用和酵素的觀念很多同學會忽略
2 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輸導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屬於第一冊自然六大重點,通常考五題
3 植物的感應、顯微鏡和恆定性合起來大概會考兩題,恆定性當中比較重要的是呼吸恆定和廢物恆定
4 生殖必考,包含動物的授精方式,花的觀察和蛋的觀察要注意
5 遺傳大概合併演化會出到兩題左右,演化通常和地科的地層沈積共同出題
6 生物的分類也是必考的重點。注意分類的依據,而動物界則以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最重要;植物要注意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比較。
7 環境和生態主要以圖表解釋能力出題,也是每年必考
理化重點 約考27題左右
【必考】
1 物理:力(浮力與摩擦力)、壓力、基本電學與效應、直線運動與牛頓運動定律
2 化學:原子模型、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
電解質除了內容重點以外,一定要弄清楚pH值和﹝H+﹞(莫耳濃度)的換算。
上面重點的出題數常常都不只一題,要特別注意。
【重要】
1 物理:溫度與熱、聲音與光、電磁學
2 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氧化還原、電解和電鍍
◎各單元的實驗一定要再複習過,實驗是考試出題的大重點,重要的實驗包括:
滴定、皂化、竹筷乾餾、打點計時器、滑車實驗……會較需要注意。
◎考前同學不要再鑽研艱深的計算,應該確認自己瞭解觀念與定義。
因為有許多計算其實會考都不會考的很難。
地科重點 約考12~13題左右
【必考】
1 務必了解台灣位於的聚合性板塊交界,相關的岩石類別也要整理。
張裂性界線與聚合性界限的差異及所會出現的地質現象要分清楚。
2 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天體自然現象。
包括月相盈虧、潮汐現象、日月食和天體(太陽)東昇西落的原理。
3 高低氣壓的定義、氣團與鋒面、季風與颱風。
4 全球暖化和臭氧層破洞的比較很多同學都會混淆,但是考過好多次要注意。
【重要】
1 太陽系的組成
2 地震(震央與震源、規模與強度)的名詞解釋之差異
3 天氣圖的判斷(地面天氣圖與衛星雲圖)
◎相關的圖形一定要理解,重點內容不要死背,地科一定考圖形,要會看圖。
解題時注意事項
一、標記關鍵字
把重要的關鍵字抓出來,讓自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題目給的限定條件。
例如1.
某物體質量5公斤,受一水平施力10牛頓,於光滑平面上移動……
【光滑】表示沒有摩擦力的介入
例如2.
同質量且初溫相同的甲、乙、丙三物體,於相同穩定熱源上加熱……
【相同穩定熱源】表示單位時間內供給熱量相同
例如3.
某物體沿斜面等速度運動下滑……
【等速度】根據牛頓運動定律,表示合力為0。
所以延伸出來的概念:有摩擦力或是合力作功為0
例如4.
圖中所示甲、乙兩地分別為一年中太陽正午直射地表的最北界與最南界……
【最北界】代表夏至當日直射北回歸線
【最南界】代表冬至當日直射南回歸線
二、看清楚題目問什麼
1.注意題目的最後一句話,並劃線下來,確認題目的考點問題為何。
因為常常題幹的敘述和問題要問的點是在國中課程的不同章節,容易混淆。
例如:
某物體質量5公斤,受一水平施力10牛頓,
於不均勻質地水平面上由靜止啟動,
並於5秒後達等速度運動,
求第5秒物體所受磨擦力大小為?
題幹敘述好像是屬於運動學的題目,
但是從最後一句話可知題意要求摩擦力;
並從關鍵字【等速度】解出摩擦力大小為10牛頓
2.注意單位的標示,以確定適用的定義及公式。
三、時間分配得當
不要被過程中某一題的解題不順而影響!!!
1.避免因為一題的執著而耗費太多時間,導致題目寫不完。
2.不要因為一題不確定答案就緊張,這會影響原本正常的解題思緒。
3.告訴自己:我不會,別人也不一定會!我不要緊張,讓別人去緊張。
但是如果有跳題作答,記得一定要在題目卷上,做清楚且明顯的記號,避免畫錯答案卡。
有時候先跳過難題,後面題目穩穩的寫完後,再回過頭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思路。這樣也
避免了時間分配不當,導致題目寫不完。
四、計算時,記得將公式列出來,避免寫了一堆數字,回頭看卻不知代表什麼意義。
五、不確定的題目不要直接亂猜,可以從答案倒推;或著先刪去不可能的選項,以提高答題正確率。
複式顯微鏡原理 在 尹俐 Jul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過三天國英數的洗禮,
衝刺重點進入自然和社會科了,
綜合考科最容易準備失焦!
自然細分有生物+理化+地科,
社會細分有歷史+地理+公民,
複習冊別及範圍多又繁雜,
也是大家最容易顧此失彼的,
所以趕快把單元主題掌握清楚,
利用最後的衝刺階段,
把重點單元及觀念個個擊破!!
自然科會考30天衝刺重點
以下是今年全國會考自然科的重點~
在最後給學生的建議
一、想辦法控制錯題數
自然科根據去年會考的結果,
錯題數在8或9題以內都還有機會落在A的等級。
雖然北北基區是以七分做每科的記分,
但是其他考區還是有先比序ABC等級的,
所以落點在B的同學要想辦法讓生物全對,
地科能控制在1題左右,
那理化就有較大的錯題
容忍度(理化題數約27題強),
可以在會考自然科上攻到A。
尤其理化較弱的同學更可循此方式在最後的時間,
來決定各科在準備時間上的比重強弱。
二、考古題的練習
會考的出題和過往基測為同一來源,
所以考古題的練習絕對有用。
尤其是理化較弱的同學,
在最後的時間中,不知如何下手,
建議把93年以後該單元的基測考古題弄懂即可。
(如果手邊有帶考古題)
至於會考比基測較難的這個命題趨勢,
同學可以注意98年以後的題目,
原則上不會更難,
只是極簡單的基本題會削弱。
三、不要再練習艱澀或大量的計算了,
寧可花時間把觀念和定義弄清楚。
會考真正歸屬為計算的題目不會超過10題,
其中一半又屬於基本觀念運算,
所以要避免耗費時間在困難計算的練習。
四、重點提示
生物重點 約考13~14題左右
1 細胞生理的基本概念,像是滲透作用和酵素的觀念很多同學會忽略
2 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輸導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屬於第一冊自然六大重點,通常考五題
3 植物的感應、顯微鏡和恆定性合起來大概會考兩題,恆定性當中比較重要的是呼吸恆定和廢物恆定
4 生殖必考,包含動物的授精方式,花的觀察和蛋的觀察要注意
5 遺傳大概合併演化會出到兩題左右,演化通常和地科的地層沈積共同出題
6 生物的分類也是必考的重點。注意分類的依據,而動物界則以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最重要;植物要注意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比較。
7 環境和生態主要以圖表解釋能力出題,也是每年必考
理化重點 約考27題左右
【必考】
1 物理:力(浮力與摩擦力)、壓力、基本電學與效應、直線運動與牛頓運動定律
2 化學:原子模型、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
電解質除了內容重點以外,一定要弄清楚pH值和﹝H+﹞(莫耳濃度)的換算。
上面重點的出題數常常都不只一題,要特別注意。
【重要】
1 物理:溫度與熱、聲音與光、電磁學
2 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氧化還原、電解和電鍍
◎各單元的實驗一定要再複習過,實驗是考試出題的大重點,重要的實驗包括:
滴定、皂化、竹筷乾餾、打點計時器、滑車實驗……會較需要注意。
◎考前同學不要再鑽研艱深的計算,應該確認自己瞭解觀念與定義。
因為有許多計算其實會考都不會考的很難。
地科重點 約考12~13題左右
【必考】
1 務必了解台灣位於的聚合性板塊交界,相關的岩石類別也要整理。
張裂性界線與聚合性界限的差異及所會出現的地質現象要分清楚。
2 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天體自然現象。
包括月相盈虧、潮汐現象、日月食和天體(太陽)東昇西落的原理。
3 高低氣壓的定義、氣團與鋒面、季風與颱風。
4 全球暖化和臭氧層破洞的比較很多同學都會混淆,但是考過好多次要注意。
【重要】
1 太陽系的組成
2 地震(震央與震源、規模與強度)的名詞解釋之差異
3 天氣圖的判斷(地面天氣圖與衛星雲圖)
◎相關的圖形一定要理解,重點內容不要死背,地科一定考圖形,要會看圖。
解題時注意事項
一、標記關鍵字
把重要的關鍵字抓出來,讓自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題目給的限定條件。
例如1.
某物體質量5公斤,受一水平施力10牛頓,於光滑平面上移動……
【光滑】表示沒有摩擦力的介入
例如2.
同質量且初溫相同的甲、乙、丙三物體,於相同穩定熱源上加熱……
【相同穩定熱源】表示單位時間內供給熱量相同
例如3.
某物體沿斜面等速度運動下滑……
【等速度】根據牛頓運動定律,表示合力為0。
所以延伸出來的概念:有摩擦力或是合力作功為0
例如4.
圖中所示甲、乙兩地分別為一年中太陽正午直射地表的最北界與最南界……
【最北界】代表夏至當日直射北回歸線
【最南界】代表冬至當日直射南回歸線
二、看清楚題目問什麼
1.注意題目的最後一句話,並劃線下來,確認題目的考點問題為何。
因為常常題幹的敘述和問題要問的點是在國中課程的不同章節,容易混淆。
例如:
某物體質量5公斤,受一水平施力10牛頓,
於不均勻質地水平面上由靜止啟動,
並於5秒後達等速度運動,
求第5秒物體所受磨擦力大小為?
題幹敘述好像是屬於運動學的題目,
但是從最後一句話可知題意要求摩擦力;
並從關鍵字【等速度】解出摩擦力大小為10牛頓
2.注意單位的標示,以確定適用的定義及公式。
三、時間分配得當
不要被過程中某一題的解題不順而影響!!!
1.避免因為一題的執著而耗費太多時間,導致題目寫不完。
2.不要因為一題不確定答案就緊張,這會影響原本正常的解題思緒。
3.告訴自己:我不會,別人也不一定會!我不要緊張,讓別人去緊張。
但是如果有跳題作答,記得一定要在題目卷上,做清楚且明顯的記號,避免畫錯答案卡。
有時候先跳過難題,後面題目穩穩的寫完後,再回過頭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思路。這樣也
避免了時間分配不當,導致題目寫不完。
四、計算時,記得將公式列出來,避免寫了一堆數字,回頭看卻不知代表什麼意義。
五、不確定的題目不要直接亂猜,可以從答案倒推;或著先刪去不可能的選項,以提高答題正確率。
複式顯微鏡原理 在 複式顯微鏡操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 玩手機顯微攝影,而如果搭配好的手機鏡頭,可以在合適的倍率範圍下,拍到比我目前的複式顯微鏡更好的畫質。 | [PDF] 複式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東港海事複式顯微鏡的原理. ... <看更多>
複式顯微鏡原理 在 複式顯微鏡操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 玩手機顯微攝影,而如果搭配好的手機鏡頭,可以在合適的倍率範圍下,拍到比我目前的複式顯微鏡更好的畫質。 | [PDF] 複式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東港海事複式顯微鏡的原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