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聖地] 除了度假,琉球超級重要:沖繩的多重結構 / 李長潔
.
在中文的沖繩相關資料中,自1998年至今,一般圖書共有30筆,多數為旅遊書籍,在2010年前後廉價航空崛起之際,沖繩的觀光資料顯得更為熱門,像是《去我的沖繩》(史丹利,2009)、《跟著大嘴巴玩沖繩》(大嘴巴,2012)等,以娛樂圈名人的角度,闡述自己在沖繩的遊玩經驗,以「度假」作為論述的核心。
.
■ #沖繩的文化架構與身份
.
若從學術期刊論文來看,台灣的研究文章共有35篇,領域涵蓋國際政治、文化人類學、歷史、地質等四大範疇,多篇論者以「沖繩的文化架構與身份」作為論述重點。因為複雜的歷史過程,沖繩有著奇異的多重結構,同時並存琉球本土傳統、日本風俗、中國潮流、美國文化,無論是地貌空間、儀式行為、商品消費、流行生活都在多重結構下交織成紋理瑰麗的樣貌。
.
■ #複雜的歷史過程與當代呈現
.
除了度假,沖繩超級重要。長遠的琉球王國風土與神話,密集地遺存了人類部落社會的信仰奧秘,他們至今仍然被保存的相當完整;琉球在東亞的海洋戰略性位置,則擔負著很長一段時間上全球貿易與文化流動的要角;而近代的牧丹社事件,則將沖繩與台灣的命運關連成一個撼動全球的轉折。
.
■ #海的聖地
.
這次,我們便來重新看待沖繩,回到稱之為琉球的時空。用片刻走訪這一片「海的聖地」。或許很多地方你們都去過了,但我們用文化研究觀點來重新解讀「齋場御嶽」、「壺屋通」、「首里城」等;或許沒有啤酒與比基尼,沒有藍天白雲沙灘,但我們將有各種土地神、古墳的勇敢冒險、有連結著日本傳統「天女神話」之考察、細查「美軍現代性」在觀光消費中的痕跡、還有一系列恐怖的沖繩昔話:鵞鳥森、識名坂的遺念火、七墳墓、切耳和尚(好吧,到底誰要看這些拉)。
.
除了渡假,沖繩超級重要。
.
#海的聖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複雜的歷史過程與當代呈現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iAqx5pXiU/hqdefault.jpg)
複雜的歷史過程與當代呈現 在 楊雅喆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從當代回望未完成的台灣夢 的推薦與評價
且讓我們分幾個段落,來談楊雅喆如何呈現中華商場,探討哪些議題,處理了哪些焦慮。 ... 從這個角度看,才會理解為何楊雅喆在回望中華商場這個文化意義極其複雜的歷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