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臺灣人穿「臺灣服」?日治的服裝運動〉
日本人有和服,韓國人有韓服,那麼臺灣人有「#臺灣服」嗎?
或許跟和服、韓服的意義有點不同,但歷史上真的「臺灣服」喔!
1895年之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那時來到臺灣的日本人,為了區別臺灣人穿的不同於和服,就稱呼臺灣人穿的清制服裝為「臺灣服」。
但當時臺灣人卻不會叫自己慣穿的衣服為「臺灣服」,而是直接叫它們原來的名字,比如:「#長衫」、「#馬褂」、「大祹衫」(#大襟衫)等。
而隨著日本西化政策的推行,穿著西裝或洋裝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臺灣人對自身認同的迷惘。因為無論是新式教育、現代化設施,都是日本人帶來的,進而讓人有「現代化」=「日本化」的感覺,更強烈一點則會認為:「文明日本,落後臺灣」。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受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會刻意換上洋服或和服,塑造自己文明開化的形象,排斥原先穿著的清制服裝。
直到進入1920年代,開始有些像是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知識份子,以合法、非武力的方式向日本爭取權益,才逐漸喚起臺灣人的意識。
大家才逐漸發覺,日本人雖然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壓迫,不需要因自己的文化而自卑,從時「臺灣服」(或臺灣衫)開始成為一個臺灣人意識的象徵,許多人便換回了過去穿著的服裝。
「用平常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黃旺成,1925)
像是這句出自黃旺成先生日記的話,是他在看完〈臺灣民報〉後,不滿日本政府打壓臺灣文化協會的行為,因此他那天便以臺灣服代表自己的立場,換掉了本來慣穿的洋服。
而像是蔣渭水,幾乎自1925年(#治警事件 後)後的照片就不再穿著西裝或和服;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則比許多人都早,從1910年代左右就常以臺灣服出席各式社交場合。
1920年代是屬於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各式思想與社會運動都在萌芽,服裝雖然不是特別顯眼的部分,卻也參與了這一段歷史。
而當時的臺灣服裝也因此融合了臺、西、日混搭的樣貌。女生會以臺灣衫(通常是大襟衫),搭配方便的西式裙或日式袴;男生穿著臺灣服(長袍馬褂)表達自己立場時,仍會加上皮鞋或洋帽。
像是附圖與這些: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b28b58fd89780001f2d086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dd4a1dfd89780001f9f170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c0334efd897800018cf7c6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b29008fd89780001f2d575
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來詢問我們,能代表臺灣的服裝要怎麼穿?
在讀到這段歷史之後我們會說,「#多元」,就是最代表臺灣的部分。不管你是客家人的藍衫、閩南人的大祹衫,或任何族群的傳統服裝,只要加上如今你穿的習慣的、舒服的搭配。那我們覺得,這就是可以代表臺灣的服裝了。
圖片:1924年2月18日治警事件出獄(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有些人便是穿著臺灣服。
參考資料: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
西式長袍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雜談──被認為「新」的婚禮|
1910年代,臺灣服裝進入到一個過渡期,一些漢式的台灣衫仍然在民眾的生活中,但西方的文化與服裝也隨著日本統治而來到台灣。
當然,這樣臺式與西式的混搭,也反映在了當時的婚禮上。
傳統的台灣婚禮,大多是男性身穿長袍馬褂,女性著鳳冠霞披或是紅粉色的大襟衫嫁衣,而進入到1910年代左右,中產階級以上的男性,開始接受了 #西裝 的穿著,許多婚禮照片上,便出現了西裝與漢式嫁衣搭配的樣貌。
除此之外,過去被認為是喪禮才會使用的白色,也逐漸隨著西洋文化的引入,慢慢有了「聖潔」的象徵。因此不少日治台灣的結婚照,便可以看見男生穿著西裝,女生穿著傳統的漢式禮服,混搭著 #白色頭紗 的照片。
但即使如此,全套的西式白紗,仍被當時的台灣民眾牴觸,直到1930年代,才更被大眾所接受。
「#白色婚紗」,對於當年的台灣人而言,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禁忌的存在。一如今天是 #台灣同性婚姻通過的一周年,對於某些人而言,相同性別可以結婚,也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新概念。
但是婚禮上兩個人的結合,真的有所謂「新」與「舊」之分嗎?
1912(明治45)年的《臺灣日日新報》,曾有過這麼一篇〈#變成男人〉的報導:
『台南廳安平街有位28歲的生理女性蕭氏錦,除了擅於勞力的工作,氣質也較為陽剛。在習慣早婚的臺灣社會中,像她這樣年屆30未婚的人並不多見。而在她兄長協助詢問下,將也同住安平的女性歐氏葉迎娶進門,婚後蕭氏錦也改穿男裝,兩人感情十分融洽形影不離。』──〈變成男子一婦人妻を娶りて男装を爲す遂に其妻と駈落す〉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10日,第7版。
(資料來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這是一百多年前台灣的同性婚姻,如今的蕭氏錦,可以不需要「變成男人」,才能與歐氏葉結婚;歐氏葉也不用憑著蕭家兄長,才能與妻子一拜天地。
也許這一路走來,面對了許多惡意;也許,世代之間的對話,仍需要很多的磨合,就像在視白色為禁忌的時代裡,那些想要披上西式婚紗的新娘們一樣。
但不管是傳統嫁衣或是西式婚紗,人們披上它的原因,歸根究柢,都是為了愛。「愛」這件事,沒有新與舊之分,一百年前是如此,一百年後仍然會是如此。
雨後終究會出現彩虹的。
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祝天下伴侶百年好合
#國際不再恐同日
繪師:噗浪小編
參考資料: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文明結婚─日治時期的西式婚禮〉(https://reurl.cc/GVNoLd);流轉年華-台灣女性百年特展〈從圖像資料看婚禮服飾的演變〉(https://reurl.cc/O1mpLA);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https://reurl.cc/R4kjEz)
西式長袍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雜談──我不要穿制服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會被教官在校門口抓服儀的日子呢?小編的國中是管的比較寬鬆的學校,但每當進入校門時,我們都還得會將裙子往下拉幾公分、襪子往上拉幾公分,才可以避免成績單上的那一支警告。
但這樣的行為不只發生在現代,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時代也是學生們的日常呢!
在日本初來到的1895~1910年間,台灣的教育系統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大都以普及日語與職業教育為主,學生也穿著原本習慣的服裝;如日籍學生仍是穿著和服上下學,台灣的學生則穿著長袍馬褂、大襟衫褲裙等等,除了幾間學校如「臺北第一中學校」、公費的師範學校在1907年已有了全套西式制服,其他學校大多仍在混亂階段。
制服文化逐漸被建立在1910年左右,一開始以日本學生就讀的學校為主,像是「臺北第一中學校」、「臺南第一中學」就是如此。而後1915年成立的第一所臺灣人的中學校,「台中中學校」也採用了全套西式制服。另外,男校通常比女校更快推行西式制服,在當時女性的制服則多是台日混搭或是日式改良,像是「臺北第一高女」、「臺北第三高女」,就是上半身著和服或大襟衫,下半身搭配較容易行動的日式「絝」。
而我們熟知的「水手服」,則必須要等到1930中葉才逐漸普及。1923年關東發生大地震,還有大正時期興起的運動風氣,使日本政府認知到洋服的便利動更加適合面對戰爭與天災,台灣也受這波改良風潮影響,在這段期間的制服逐漸洋服化,水手服就是其中常見的形式。
那麼俗話說的好,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制服的規定就有……不想按造規定穿著的學生們啦~
雖然制服代表了一個學校的精神,也是許多學生榮譽的象徵,許多訪談就曾描述當時他們拿到制服時興奮的心情,像是會在開學前特別在床上舖平整燙過,或是走在路上享受店員們欽羨的眼光。
但是繁瑣的服儀制度也讓學生們困擾。像是臺北第二女高就規定:「裙子必須高於腳踝十公分、上衣下擺要比袖口高五公分」,連裙子的打摺與質料都有規定。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當然不服氣,總在嚴格的規範裡面尋找漏洞,例如:把衣服下襬做長,等要檢查時再用大頭針固定;袖長延長至覆蓋雙手;把校名徽章遮蓋掉等等。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院並不允許學生去看電影,任何一個經過的學校老師經過都可以登記起來。因此如果要去看電影的話,學生們都會把縫有學籍資料的領子翻起來,並蓋住衣服的扣子,以免被路過的老師通報。
雖然隨著時代轉移,制服的意義也有所改變,但是這種青春的小反抗是許多人的少年回憶,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過違反服儀的經驗呢?
雖然說要把舊文給重新整理發布,但小編看著資料有趣就仍然放上來了,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資料來源:彭威翔〈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圖片來源:〈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八十五年紀念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