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中世紀的繽紛皇城 | 西班牙托雷多Toledo
距離馬德里不遠的托雷多(Toledo)因為過去是查利五世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與首都所在,因此有皇城之稱。此處過去也是天主教、伊斯蘭與猶太三種文化交疊之地,有著獨特的文化融合風格,如今更是西班牙的天主教重鎮。在近代,托雷多亦是獨裁者佛朗哥軍隊與共和國軍隊的激戰、摧毀托雷多城堡之處,因此,如果想要一探西班牙歷史縮影和多樣的文化,托雷多可以說是最佳的地點之一。
托雷多在羅馬時期就已經建城,隨後也被西哥特人(Visigoth, 入侵進而摧毀羅馬帝國的外族之一)和摩爾人(來自北非,廣義上的阿拉伯人)給統治過,也都在托雷多留下許多如城牆和清真寺等歷史古蹟。但托雷多最著名的,還是它的中世紀風情,尤其是查利五世定都托雷多後更是輝煌一時。雖然之後繼位菲利浦二世便遷都至馬德里,隨後帶來的經濟衰退卻也意外良好地保存了它的中世紀建築,也讓托雷多因此成了今日的旅遊熱門地點。
我一樣是從馬德里搭乘巴士而來,由於這座堡壘城市位處高地,旅人可以選擇搭乘電扶梯、搭乘公車或步行上山的方式進入城內。雖然一出客運站直行約5-10分鐘就可以抵達搭乘電扶梯的地點,但因為我想要細看這座城市,所以選擇步行沿路拍照而上。托雷多主要的景點有古城門城牆、托雷多大教堂及托雷多城堡,話雖如此,我覺得這個富含韻味的城市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則是它的巷弄。
除了對托雷多人在街道上方懸掛布幔遮陽感到印象深刻之外(後來發現在格納達也有一樣做法),也許我誤打誤撞遇到了節慶,在主要的街道上除了張燈結彩外,還掛滿色彩繽紛、有中世紀徽飾的旗幟。加上中世紀時托雷多是以煉鋼技術出名的製劍名城,過去亦是羅馬兵器製造重鎮,城中又有中世紀兵器博物館,不時會在路上看到刀劍或騎士盔甲的街飾,十足的中世紀氛圍。
城內另一個參觀重點就是改建於十三世紀、哥德式的托雷多大教堂。這座羅馬天主教堂是由原本城內大清真寺改建。在國王阿方索六世從摩爾人手中奪回托雷多時,為了避免流血衝突,國王同意保留並尊重城內的伊斯蘭學術機構、習俗與信仰,甚至開始翻譯城內圖書館中的阿拉伯文典籍,不但讓托雷多能繼續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還讓一些在中世紀歐洲已經失傳的知識又重新流通。這樣的伊斯蘭文化保留措施當然也包含保存大清真寺,然而有日在國王因國務離開城內時,留守的王后與樞機主教趁機派遣部隊武裝奪取清真寺,造成城內的伊斯蘭居民起義反抗。國王得知後十分震怒,打算處決所有參與的人。然而在城內伊斯蘭談判代表Walid的調解下,除了請國王網開一面外,還說服居民接受天主教為正統,免除掉一場腥風血雨。而大清真寺也由此重建成天主教堂。
由於重建幅度之大以及長達267年的工期,今日已經看不出一點其前身清真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其令人讚嘆的天主教堂配置,被認為是最歌德且最有西班牙特色的教堂。建築結構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中殿、花園及鐘塔、禮拜堂等祭壇後方的小空間。中殿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祭壇上約有兩層樓高的鑲金木雕版。上面講述了耶穌從出生到被釘上十字架的故事,雕刻入微且詳實,栩栩如生。此外也不要錯過祭壇後方的巴洛克式的壯觀石雕El Transparente。如同其名,這座石雕最特別之處在它屋頂特別設置的天窗,讓自然光隨時能照亮在石雕上的設計。而教堂內另一處值得一訪的地點就在El Transparente的對面的Chapterhouse。這裡應是過去樞機主教與其他神職人員議事的地方,除了雕飾精美的銅門與天花板之外,牆上的壁畫與歷代樞機主教肖像也值得留意,歷代主教的肖像也包含比較近代、帶著眼鏡的主教,同時也能看到從古至今的畫風改變。其實托雷多大教堂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但礙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就交給各位實際去發掘了。但托雷多大教堂如此的精彩,也顯示出托雷多是西班牙天主教重鎮的象徵。
托雷多的象徵性也讓它在西班牙內戰時成為戰場。當托雷多右翼的軍事首長拒絕交出城內的彈藥給共和國政府的戰爭部長時,共和政府就從馬德里派出軍隊進行圍剿,右翼的反抗軍則退入托雷多城堡中繼續抵抗,即是著名的托雷多城堡圍城。而北上的佛朗哥軍隊,也決定不直取馬德里而前去托雷多進行營救。其實托雷多不論是對共和國或佛朗哥都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但雙方還是為了此役的象徵意義前去圍城/解圍。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城,城堡大部分結構都被摧毀,800反抗軍(包含550婦孺,且婦孺不擔任防禦工作)對8000共和軍的劣勢下,佛朗哥的援軍抵達托雷多,化解了托雷多城堡的圍城。此役除了是佛朗哥軍事上的勝利,其宣傳效果更是難以估計,算是拉開了西班牙近四十年的法西斯獨裁歲月的序幕。
這座繽紛皇城的可看之處實在太多,建議大家時間排寬裕一點。我因為拍照拍得太過癮,導致沒時間到城外拍一張經典的托雷多全景圖,希望之後能再訪補遺!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
西 斯 廷 教堂 天花板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BC中文網】九座讓人驚艷的當代圖書館
英語中的單詞圖書館(libray)源於拉丁語書籍(liber)一詞。今天的圖書館大多都精心設計為文化中心和社會公民中心,當然會有大量的圖書。本文中提到的當代圖書館,都是全球範圍內圖書館革命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加拿大的卡爾加裏,還是新西蘭的基督城和美國的芝加哥,各個城市令人嘆為觀止的圖書館建築,都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瑜伽、3D打印等。
頌歌中央圖書館(Oodi Central Library)
芬蘭赫爾辛基的頌歌中央圖書館,只有1/3的區域留給了書籍的儲藏。頌歌圖書館的負責人索伊尼瓦拉(Anna Maria Soininvaara)稱,這一設計的目的是「解決未來芬蘭人口的需求,重新定義圖書館,以此提倡社會的融合和全民教育。」芬蘭修改了《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 Act),以促進公民的終身學習、加強社會公民感、推進民主和言論自由。頌歌圖書館這一做法即是對該法案的回應。
頌歌圖書館坐落於赫爾辛基的坎薩萊斯托裏廣場(Kansalaistori),對面是芬蘭的議會大廈。圖書館樓頂呈起伏波浪狀,立面木板由芬蘭雲杉製成。圖書館面積達17250平方米,由ALA建築公司(ALA Architects)設計成公民文化活動場所。其中除了圖書收藏之外,還配備有電影院、創客空間、錄音室等,提供了各種公共服務,還能夠舉辦展覽以及社區活動等。
圖書館二樓的創客空間配備有各種高科技的工具,包括3D打印機、乙烯基打印機、激光切割器、熱壓機、縫紉機和數字木材雕刻設備等。圖書館將圖書轉移到地下這一層,擴大了圖書館的整體活動空間。而圖書的分類上架則由機器人操作。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西環路分館(Chicago Public Library, West Loop)
這是芝加哥西環區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也是芝加哥圖書館的第81個分館。圖書館所在的兩棟建築前身是電視演播廳,建築外牆是久經風霜已生鐵鏽的鋼材。圖書館的內部重新裝修,拆掉原封閉了弓桁架和天窗的天花板,讓室內獲得明亮的採光。圖書館由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more Owing & Merrill )負責設計,佔地達1500平方米。由於配備了會議室、數字學習空間以及讓青少年使用的錄音間,圖書館平時還可以作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使用。其中還特地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數字創客空間,可以作為「手腦結合實驗室」使用。圖書館講故事的房間有帶磁性可書寫的牆面。西環路分館和其他的芝加哥公共圖書館一樣,都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
廷伯格圖書館(Tingberg Library)
哥本哈根的廷伯格社區有大量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但近來該地區犯罪率很高,整個地區也被邊緣化。COB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廷伯格圖書館是廷伯格學校的延伸,既是圖書館,也是當地社區的文化之家。圖書館內有會議室、咖啡廳和一間配備了激光切割器的工作坊。圖書館大廳內能夠舉辦音樂會、兒童戲劇、電影工坊、玩具製作工坊等各種活動,還能夠邀請作家到此朗誦作品。圖書館呈楔形結構設計,整個圖書館最窄的地方只有1.5米寬。
圖朗加基督城中央圖書館(Tūranga Christchurch Central Library)
2010年到2011年初,新西蘭南島遭遇幾次地震,基督城中央圖書館被夷為平地。現在圖書館已重建,並被定位是標誌基督城浴火重生的九大重建建築其中一座。新圖書館坐落於基督城歷史悠久的大教堂廣場,由丹麥和新西蘭的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完成,整個建築共有五層,面積達9500平方米。其巨大的混凝土外壁能夠在地震時隨之搖晃,因此有保護建築本體的抗震作用。
圖書館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咖啡廳及一塊技術創新區,其觸摸屏高達7米。圖書館的二樓是社區公共活動場所,並有兒童閲讀區,其中設有閲讀洞穴和活動室。最上面的三層樓,分別是會議室和學習室、製作工作室、計算機實驗室和音樂工作室。
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Calgary Central Library)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裏市有一個新建成的圖書館,外牆裝點著六邊形的幾何圖案外觀。此圖書館可舉辦各種活動,從寓教於樂的到嚴肅的學術活動皆有。圖書館的一樓是兒童圖書區,是兒童的遊樂場所,孩子們可以在裏面做手工、畫畫等。圖書館四樓是一個「大閲覽室」,供人們在此專注閲讀。圖書館的面積有22300平方米,室外有一個露天劇場,使得室內的活動能夠延伸到室外。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是斯諾赫塔事務所(Snøhetta)設計的。
VAC圖書館(VAC Library)
VAC圖書館位於越南河內,農場建築事務所(Farming Architects)在設計的過程中,借鑒了越南農村的傳統園藝和畜牧業。整個圖書館綜合了圖書館、城市、農村的概念,外觀上來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木質攀爬架。建造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城市裏的孩子在能夠看書的同時,學習到生態系統如何自我維持的知識。圖書館內種植了各種蔬菜,還養了錦鯉和雞。進入這個圖書館,孩子們既能玩耍,也能夠閲讀,還能學習生態模型的知識:因為魚和雞的糞便是植物很好的肥料。
南方圖書館(Biblioteca Sur)
秘魯利馬的南方圖書館由岡薩雷斯莫雷建築公司(Gonazalez Moix Arquitectura)設計,圖書館的外圍有許多混凝土柱,之間是垂直的窗戶,不禁令人聯想到堆疊在書架上的圖書。南方圖書館位於拉莫裏納區,與聖靈感孕公園(Inmaculada Concepción Park)毗鄰。圖書館總面積有1300平方米,裏面為市民提供了各種課程,包括吉他、瑜伽、繪畫、攝影、芭蕾舞和戲劇。
丹達吉圖書館(Dandaji Library)
丹達吉位於尼日爾西部,是一個豪薩族(Hausa)村莊。村中有一座失修的土坯清真寺,如今已經改建成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圖書館是由設計師馬索米(Atelier Masomi)和察哈爾工作室(Studio Chahar)聯合設計的,主要是在原有的土坯建築上進行翻新。翻新時,圖書館的內部並沒有照傳統使用稀缺的木材。隔斷牆、樓梯和新建的夾層樓,採用的都是金屬的設計。他們將圖書館裏的學習室打造得十分明亮,如果學生家裏停電,還可以來圖書館做作業。應當地婦女要求,館內還開設了成人識字課堂。圖書館內還配有一個計算機實驗室。館外不遠處,人們還新建了一座清真寺。
天津濱海圖書館
由荷蘭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共有五層,總建築面積33700平方米,設計充滿未來主義感。圖書館內,周邊牆壁上層層的書架一直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建築中央是一個球形的社交空間,能夠同時容納110人。濱海圖書館的一樓和二樓設有閲覽室和休閒區,配備了會議室、電腦和音響室,樓上還搭建了兩個屋頂露台。
#建築 #文化 #藝術
西 斯 廷 教堂 天花板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九座讓人驚艷的當代圖書館
英語中的單詞圖書館(libray)源於拉丁語書籍(liber)一詞。今天的圖書館大多都精心設計為文化中心和社會公民中心,當然會有大量的圖書。本文中提到的當代圖書館,都是全球範圍內圖書館革命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加拿大的卡爾加裏,還是新西蘭的基督城和美國的芝加哥,各個城市令人嘆為觀止的圖書館建築,都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瑜伽、3D打印等。
頌歌中央圖書館(Oodi Central Library)
芬蘭赫爾辛基的頌歌中央圖書館,只有1/3的區域留給了書籍的儲藏。頌歌圖書館的負責人索伊尼瓦拉(Anna Maria Soininvaara)稱,這一設計的目的是「解決未來芬蘭人口的需求,重新定義圖書館,以此提倡社會的融合和全民教育。」芬蘭修改了《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 Act),以促進公民的終身學習、加強社會公民感、推進民主和言論自由。頌歌圖書館這一做法即是對該法案的回應。
頌歌圖書館坐落於赫爾辛基的坎薩萊斯托裏廣場(Kansalaistori),對面是芬蘭的議會大廈。圖書館樓頂呈起伏波浪狀,立面木板由芬蘭雲杉製成。圖書館面積達17250平方米,由ALA建築公司(ALA Architects)設計成公民文化活動場所。其中除了圖書收藏之外,還配備有電影院、創客空間、錄音室等,提供了各種公共服務,還能夠舉辦展覽以及社區活動等。
圖書館二樓的創客空間配備有各種高科技的工具,包括3D打印機、乙烯基打印機、激光切割器、熱壓機、縫紉機和數字木材雕刻設備等。圖書館將圖書轉移到地下這一層,擴大了圖書館的整體活動空間。而圖書的分類上架則由機器人操作。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西環路分館(Chicago Public Library, West Loop)
這是芝加哥西環區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也是芝加哥圖書館的第81個分館。圖書館所在的兩棟建築前身是電視演播廳,建築外牆是久經風霜已生鐵鏽的鋼材。圖書館的內部重新裝修,拆掉原封閉了弓桁架和天窗的天花板,讓室內獲得明亮的採光。圖書館由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more Owing & Merrill )負責設計,佔地達1500平方米。由於配備了會議室、數字學習空間以及讓青少年使用的錄音間,圖書館平時還可以作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使用。其中還特地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數字創客空間,可以作為「手腦結合實驗室」使用。圖書館講故事的房間有帶磁性可書寫的牆面。西環路分館和其他的芝加哥公共圖書館一樣,都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
廷伯格圖書館(Tingberg Library)
哥本哈根的廷伯格社區有大量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但近來該地區犯罪率很高,整個地區也被邊緣化。COB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廷伯格圖書館是廷伯格學校的延伸,既是圖書館,也是當地社區的文化之家。圖書館內有會議室、咖啡廳和一間配備了激光切割器的工作坊。圖書館大廳內能夠舉辦音樂會、兒童戲劇、電影工坊、玩具製作工坊等各種活動,還能夠邀請作家到此朗誦作品。圖書館呈楔形結構設計,整個圖書館最窄的地方只有1.5米寬。
圖朗加基督城中央圖書館(Tūranga Christchurch Central Library)
2010年到2011年初,新西蘭南島遭遇幾次地震,基督城中央圖書館被夷為平地。現在圖書館已重建,並被定位是標誌基督城浴火重生的九大重建建築其中一座。新圖書館坐落於基督城歷史悠久的大教堂廣場,由丹麥和新西蘭的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完成,整個建築共有五層,面積達9500平方米。其巨大的混凝土外壁能夠在地震時隨之搖晃,因此有保護建築本體的抗震作用。
圖書館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咖啡廳及一塊技術創新區,其觸摸屏高達7米。圖書館的二樓是社區公共活動場所,並有兒童閲讀區,其中設有閲讀洞穴和活動室。最上面的三層樓,分別是會議室和學習室、製作工作室、計算機實驗室和音樂工作室。
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Calgary Central Library)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裏市有一個新建成的圖書館,外牆裝點著六邊形的幾何圖案外觀。此圖書館可舉辦各種活動,從寓教於樂的到嚴肅的學術活動皆有。圖書館的一樓是兒童圖書區,是兒童的遊樂場所,孩子們可以在裏面做手工、畫畫等。圖書館四樓是一個「大閲覽室」,供人們在此專注閲讀。圖書館的面積有22300平方米,室外有一個露天劇場,使得室內的活動能夠延伸到室外。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是斯諾赫塔事務所(Snøhetta)設計的。
VAC圖書館(VAC Library)
VAC圖書館位於越南河內,農場建築事務所(Farming Architects)在設計的過程中,借鑒了越南農村的傳統園藝和畜牧業。整個圖書館綜合了圖書館、城市、農村的概念,外觀上來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木質攀爬架。建造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城市裏的孩子在能夠看書的同時,學習到生態系統如何自我維持的知識。圖書館內種植了各種蔬菜,還養了錦鯉和雞。進入這個圖書館,孩子們既能玩耍,也能夠閲讀,還能學習生態模型的知識:因為魚和雞的糞便是植物很好的肥料。
南方圖書館(Biblioteca Sur)
秘魯利馬的南方圖書館由岡薩雷斯莫雷建築公司(Gonazalez Moix Arquitectura)設計,圖書館的外圍有許多混凝土柱,之間是垂直的窗戶,不禁令人聯想到堆疊在書架上的圖書。南方圖書館位於拉莫裏納區,與聖靈感孕公園(Inmaculada Concepción Park)毗鄰。圖書館總面積有1300平方米,裏面為市民提供了各種課程,包括吉他、瑜伽、繪畫、攝影、芭蕾舞和戲劇。
丹達吉圖書館(Dandaji Library)
丹達吉位於尼日爾西部,是一個豪薩族(Hausa)村莊。村中有一座失修的土坯清真寺,如今已經改建成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圖書館是由設計師馬索米(Atelier Masomi)和察哈爾工作室(Studio Chahar)聯合設計的,主要是在原有的土坯建築上進行翻新。翻新時,圖書館的內部並沒有照傳統使用稀缺的木材。隔斷牆、樓梯和新建的夾層樓,採用的都是金屬的設計。他們將圖書館裏的學習室打造得十分明亮,如果學生家裏停電,還可以來圖書館做作業。應當地婦女要求,館內還開設了成人識字課堂。圖書館內還配有一個計算機實驗室。館外不遠處,人們還新建了一座清真寺。
天津濱海圖書館
由荷蘭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共有五層,總建築面積33700平方米,設計充滿未來主義感。圖書館內,周邊牆壁上層層的書架一直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建築中央是一個球形的社交空間,能夠同時容納110人。濱海圖書館的一樓和二樓設有閲覽室和休閒區,配備了會議室、電腦和音響室,樓上還搭建了兩個屋頂露台。
#建築 #文化 #藝術
西 斯 廷 教堂 天花板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ain de Moro摩爾人噴泉在廣場的南端。它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海神。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座落於廣場中心。由濟安•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泉聖嘉祿堂或稱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ino)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1641年。
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是羅馬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始建於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海神噴泉。西班牙階梯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一個巴洛克式淡水噴泉,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面的西班牙廣場。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後下令建造,彼得•貝尼尼和濟安•貝尼尼父子最終在1627年將其完成。
萬神廟(Pantheon)又譯萬神殿,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萬神廟今天仍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聖階(Scala Sancta)根據中世紀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台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台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在326年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千百年來,聖階吸引了許多信徒來此朝聖。聖階包括28級白色大理石台階,僅供信徒跪行。兩側的四個台階則供普通遊客行走。聖階位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斜對面,一座包括部分老拉特朗宮的建築物中。聖階通往至聖小堂(Sancta Sanctorum),早期教宗在拉特朗宮的私人小堂,名為聖老楞佐堂。在天主教內,用膝蓋爬上聖階可得到全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