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統計,憂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32歲,正值工作黃金期,但憂鬱症可能侵襲任何年齡層,董氏基金會資料指出,「人際關係單薄、慣用單一角度思考、自我要求太高等性格的人較易得憂鬱症,而老年人因孤單、慢性病、過度用藥,更是高危險群。」
利用腦部正子掃描(PET),研究人員發現憂鬱症患者腦中的血流量會局部地減少。因而使減少區域的腦部功能受到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的認知、情緒反應及注意力發生障礙,一篇發表在1997年《自然雜誌》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前額葉的血流明顯比正常人少,前額葉控制情緒反應,猶如煞車系統,使情緒不致失控。如果前額葉血流量不足,功能將受影響,而喪失煞車作用,則會造成類似憂鬱症中的情緒起伏(低潮或煩躁)。
就是這個腦關鍵,讓許多人對憂鬱症認知一半,一句這是腦病變、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每個人得憂鬱症都是「不同原因」,絕非你認為只有生理、或只有心理。
當我產後因為荷爾蒙因素,想必很多媽媽都有產後憂鬱,嚴重者需要吃抗憂鬱的藥,當時我真的很努力用心理層面去戰勝,最近因為甲亢藥關係,一堆症狀跟憂鬱症一樣,很明顯我是藥物關係,但我真的只能靠樂觀的心境努力去克服,我知道憂鬱症不是單心境就可以克服,每個人原因不同,尤其生理因素讓我不是輕鬆轉換心情即可,嚴重者除了藥物治療,我們也都要學習正面樂觀去面對,這完全習習相關,「不代表不需要心境上調適,全部歸功都是大腦病變。」
就算你是嚴重憂鬱症患者,醫生都會鼓勵家人陪伴與心理調適也是非常重要。
節目上當憂鬱症來賓,分享他靠學習花藝讓心情療癒,接著憲哥講思維上不要不知足,並表示多正面樂觀面對,多看我們擁有的,不是看我們沒有的,確實心境調適也很重要。
主持人即興講這麼多話,完全臨場反應,他唯一的錯 講了「都是」兩個字,確實可以糾正補充,況且憲哥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延伸來賓的話。
有愛心的人是幫忙補充,沒愛心的政客⋯ 張牙利嘴的逮到機會猛烈炮轟,對手又不是敵人,只是一般百姓。
王太太完全政客嘴臉,無限放大攻擊 說公眾人物要怎樣又怎樣,一點小事把人釘十字架上痛罵,這就是立委該有的典範嗎?根本嘴炮立委,請多關心人民生計,格局不是放在攻擊人民與微不足道的小事。
原本滿可憐這個媽媽,現在只覺得整個偽善而已,內心並不是真正的善良,也是一個製造仇恨的人,並炮口對人民,我寧願選口罩哥,雖然他自信心爆棚、幽默感十足,至少他心思在更重要的國家大事。
公眾人物又怎樣,多謹慎的人都容易口誤,所以都要被嘴炮石頭砸死嗎?誰沒有口誤過?誰沒有無心失誤過?吳宗憲整段話很明顯動機是善意,過度放大、扭曲原意的意義何在?
立委攻擊時連歧視、污名化字眼都出來⋯
這不是給人扣帽子是什麼?如果你可以確認別人是惡意,攻擊對方是歧視、或污名才合理。
人為什麼不能善良一點?!例如跟大家分享這個議題,讓大家多瞭解憂鬱症,與如何陪伴患者走過即可,不是罵罵罵 完全有失立委該有的格調,並製造仇恨。
善意的補充跟攻擊是兩回事,就看要站在天使,還是惡魔角度對待他人。
對無心的人扣上主觀意識、扭曲字眼,歧視、污名化,這是極為嚴重指控,尤其歧視字眼,是否要對自己不當字眼道歉?既然這麼嚴厲對待他人,對自己嘴就可以不謹慎,就應該用更激烈的口吻反擊嗎?
導致憂鬱症有太因素
1、家族中有得過憂鬱症的人
哥倫比亞大學醫超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追蹤有三代的家庭連續20年以上,他們發現父母及祖父母都有憂鬱症的孩童中,有過一半的孩童在還沒成為青少年之前,就被診斷出有精神方面的失調。
2、對於憂鬱症病因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的發作期較長、復發率較高、其他精神方面的併發症較多等,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調適難題有關。
這並不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而是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多元且繁重,壓力來源更是多重,也缺乏適當的管道可以抒發、宣洩。
3. 完美主義、責任感強的人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而人們的心理狀態也會受到人格特質所影響。
做事認真拼命、責任感強烈、很受周遭人信賴、有完美主義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有較固執、不知通融的缺點,一般來說這種人格特質類型的人很容易就會累積壓力,因此容易得憂鬱症。
4. 陰暗濕冷的居住環境
居住在北方、天氣多陰雨天地區的人更有可能出現相關症狀。
「冬季憂鬱症」,也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症(SAD),季節性情緒失調症是憂鬱症和躁鬱症的一種,有20%的患者會出現躁鬱症症狀。成因有很多例如基因、賀爾蒙和環境都有影響,居住在高緯度、多陰雨天氣候、冬季晝短夜長顯著地區的人是高危險族群
5. 高壓工作者
有些工作因為需要面對時間緊迫、同儕的競爭激烈、工時長等環境,必須自行承擔較多的壓力和責任,或者壓力無法獲得適當的紓解,就比較有可能得憂鬱症。
6. 手機重度使用者
研究結果顯示,有憂鬱症狀者的手機使用率,是沒有憂鬱症狀者的3倍,前者平均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間是68分鐘,後者則是17分鐘。
7. 事件因素
沉重的壓力對憂鬱症發病的影響最大。
高壓或負面事件像是人際煩惱、失戀、家庭失和、親人過世、離婚、失去健康、搬家、調職、失業或面臨財務危機等等,都是生活中會導致情緒低落、累積壓力事件,當環境長期無法改善,或是壓力無法排解時,便容易產生憂鬱症。
8. 疾病因素
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身體上的變化可以伴隨心理的變化。
醫學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發作、癌症、 帕金森氏症和荷爾蒙失調可以導致憂鬱症,使患者變得冷漠,不再關心自己的生理需求,進而延長了康復期。
9. 酗酒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憂鬱症患者藉由酒精來抒解憂鬱症的低潮,但新的研究顯示,約有30%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有酗酒與藥物濫用情形。
10. 抽菸
除了酒精和藥物濫用之外,新的研究也顯示憂鬱症患者比沒有憂鬱症的人,對尼古丁上癮的機率高2倍。
「以上10重點由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協助審閱」
「等等看我底下的留言,肯定滿滿仇恨的字眼,甚至連T妹也被莫名攻擊,滿滿仇恨 這就是台灣現狀,見怪不怪。」
整天說要憐憫包容的人,卻不懂憐憫包容。
https://news.ebc.net.tw/News/entertainment/200862
親人過世 心情 調適 在 Mr.K 領先時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戰勝壞情緒】「當情緒不好影響了工作或生活,3個步驟戰勝壞情緒。」
﹏﹏﹏﹏﹏﹏﹏﹏
今日話題:壞情緒
﹋﹋﹋﹋﹋﹋﹋﹋
大家應該都曾有過經驗,因為生活上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影響了你的心情,間接也讓你的工作或生活受到影響、難以繼續進行😅。
如情侶吵架、親人過世、寵物生病等,這些事情都容易讓你的心情跌落谷底,但同時,你卻背負著工作與生活中的責任,需要撐著面對😭。
到底面臨這種壞情緒的狀況,我們該做些什麼,才能暫緩壞心情、或是解決壞心情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一、理清壞情緒來源、記錄原因
﹋﹋﹋﹋﹋﹋﹋﹋﹋﹋﹋﹋﹋﹋
大部分人遇到壞情緒時,第一時間會選擇的一定是想要把這壞情緒發洩掉,比如找朋友抱怨、或是去暴飲暴食等等🤭。
我也是一樣,但我曾經被朋友說過一句話,我一直印象很深刻,這位朋友是這樣對我說的:
「每次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都會把壞情緒發洩掉,但還是把問題擺在那沒有解決,這樣你當然會一直在壞情緒的循環裡啊!😡」
我一直都記得這句話,因此我現在慢慢學會,當我有壞情緒時,我會先不去把情緒發洩掉,而是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壞情緒?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嗎?能否找到壞情緒發生的原因呢?🤔」
先自己與自己對話(這很重要),去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且釐清自己到底為什麼有這個壞情緒,把造成壞情緒原因記錄下來✍🏻。
找到壞情緒的來源並且記錄下來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做下一步驟,那就是歸類情緒。
﹏﹏﹏﹏﹏﹏﹏﹏﹏﹏﹏﹏﹏﹏﹏﹏﹏
二、歸類情緒,分出可解決與不可解決
﹋﹋﹋﹋﹋﹋﹋﹋﹋﹋﹋﹋﹋﹋﹋﹋﹋
📝我覺得大部分的壞情緒都分成兩種:
- 可解決的壞情緒
- 不可解決的壞情緒
大部分人遇到壞情緒衝腦時,總是任由壞情緒在自己的腦袋中肆虐。
當你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並且去歸類情緒時,其實你已經將壞情緒轉換成了實體,並且開始面對它們了👀。
「可解決」的壞情緒例子:晚上沒睡好、工作很多壓力大、剛剛吃太多感到罪惡感、車子拋錨 等等
「不可解決」的壞情緒例子:家裡人生病、狗狗過世、投資標的大賠錢、被困在武漢回不去台灣 等等 (偷埋時事梗 我在武漢回不去😭)
當你將壞情緒所發生的原因進行歸類,你也會對這些情緒有初步的理解,也會開始暗示自己的腦袋,哪些壞情緒其實是可以透過行動去解決的🙌🏻!
﹏﹏﹏﹏﹏﹏﹏﹏﹏﹏﹏﹏﹏﹏
三、解決 / 尋求支援 / 與它共處
﹋﹋﹋﹋﹋﹋﹋﹋﹋﹋﹋﹋﹋﹋
現在你手裡有了「可解決」跟「不可解決」的情緒來源,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處理這些情緒的來源了!
對於「可解決」的情緒來源,很簡單,就是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壞情緒的來源💪🏻。
晚上沒睡好可以換張床/枕頭,並且少喝咖啡🛌。
工作很多壓力大可以聽聽音樂放鬆,或把工作拆成小部分,逐步完成👨🏻💻。
吃太多感到罪惡感,可以去外面走走運動,消除罪惡🏃🏻♂️。
對於「不可解決」的情緒來源,則是可以選擇 尋求支援 / 與它共處
「尋求支援」:找你的家人、朋友聊聊天,但重點是要將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感受講出來。有研究顯示,把壞情緒講出來,其實就已經達到了放鬆發洩的效果🗣。
「與它共處」: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向自己承認情緒,當你接受了他,你就比較能理性面對它。他對你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了👏🏻。
可以嘗試著到一個小角落,與自己像這樣對話:「我現在感到焦慮不安,因為我明天要考大學,我接受我的焦慮的情緒。」
聽起來雖然很愚蠢,但是如果你哪天真的碰上不可解決的壞情緒,你就聽我的去試試看,這方法有時候真的是可以幫助你理性看待情緒的哦✨!
﹏﹏﹏﹏﹏﹏﹏﹏﹏﹏
四、今天你能做什麼?
﹋﹋﹋﹋﹋﹋﹋﹋﹋﹋
今天之所以分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我的工作真的好多好多,前幾天也因為壓力一度壓得我喘不過氣😭。
我嘗試了以上方法,成功將我的工作壓力歸類成可解決的問題,並且告訴自己要花三天時間慢慢消化工作,因而解決了大部分的壞情緒呢🙋🏻♂️!
「你遇過什麼壞情緒影響了你的生活或工作呢?🤔你當時是怎麼調適的?」
底下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大家都會遇到情緒,只有面對它、正視它,才不會進入壞情緒的惡循環哦🔃!
大家也可以TAG一個最近壞情緒很多的朋友,叫他來看一下這篇文,嘗試著解決自己的壞情緒哦!🙋🏻♂️(但別把壞情緒發洩到我身上啊!我怕怕😂)
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也歡迎分享出去,不僅可以支持我,也能讓更多人看到這篇內容!✨
﹏﹏﹏﹏﹏﹏﹏﹏﹏﹏﹏﹏﹏﹏
想看到我未來更多的貼文?✍️
﹋﹋﹋﹋﹋﹋﹋﹋﹋﹋﹋﹋﹋﹋
【歡迎追蹤 I'm Mr.K (Mr.K | 領先時代) 】
@leadingmrk
FB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eadingmrk
IG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leadingmrk
BLOG網址:https://leadingmrk.com
#MrK領先時代 #ImMrK #MrK #領先時代 #斜槓工程師 #個人品牌 #自我成長 #品牌設計 #歡迎私訊 #行動力 #人生語錄 #勵志 #品牌 #思考 #行動 #勵志語錄 #語錄句子 #語錄集 #語錄系列 #心情語錄 #成功 #時間 #語錄分享 #語錄 #成長 #夢 #自由
親人過世 心情 調適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年轉業困難,不是卡在身段不夠軟,而是卡在企業用人觀念落伍】
昨天是日本臨時國會結束的最後一天,被執政黨列為重大法案的「入管法」(「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強行通過。看電視新聞時,我們也看到日本國會與台灣立法院一樣的畫面,朝野對立,激烈攻防,出現肢體上的推擠,可見得它的爭議性。但是這對於一些想去日本工作的人,卻是一項好消息。
因為過去日本只開放大學教授、企業經營者等高階人才取得工作居留資格,這一次修改後的「入管法」,未來5年內最高將可開放34萬外國藍領勞工,包括建設與看護等行業。
不止如此,政府緊接著將在明年針對企業提供獎助,鼓勵他們任用高齡者,修改「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
這兩個舉措在說明什麼﹖
日本在老人化與少子化雙刄夾殺之下,勞工嚴重缺乏,尤其是3D工作(苛刻demanding、骯髒dirty、危險性dangerous)根本找不到人力,逼得他們不得不最後放棄社會安全的考量,一方面開放外籍勞工,另一方面延長日本人工作的夀命。你想,日本連老年人都用上,更遑論善用中年人。
反觀台灣,大叔大嬸早退的現象,一直未能明顯改善。50~55歲的中年男性,從1990年至2016年,勞動參與率減少7.5%,這個數據突顯出一個問題,台灣企業卡在「年齡」這一關,對中年求職者不友善,拒用他們,使得中年人不得不早退。也就是說,台灣在用人未能與時俱進,完全落在社會變遷之後。
一位35歲的男性朋友在企業界當基層主管,請教我怎麼徵才。他的屬下半年前離職,對於在人力銀行收到的履歷都不滿意,向我抱怨:
「不是沒有相關經驗,就是四五十歲太資深。」
我覺得很奇怪,四五十歲資深有經驗,即戰力強,馬上可以上手,怎麼會是問題?他解釋:
「比我年紀大,總是要尊重他們一些,我擔心自己叫不動,也不好意思叫得動。」
「年紀大有主見,還要重新給他reset,更累人!」
後來他決定,等到畢業季,再挑選相關科系的應屆畢業生,於是他放著馬上可用的老鳥不用,花九個月等待毫無經驗的菜鳥。我不信邪,想說這位35歲朋友是特例,於是做了一次小規模調查,樣本數是13位二、三十歲的年輕主管,結果發現錄用大於50歲的屬下,竟然無一人!
對於50歲以上的大叔大嬸,年輕人充滿無名的恐懼,恐懼大叔幹掉自己!恐懼大叔意見多!恐懼大叔脾氣怪!恐懼大叔彎不下腰…致使能力高強、經驗豐富、活力充沛的大叔大嬸被推拒在門外。
中年失業,帶來的痛苦與壓力,不輸給重要親人過世,或個人罹患重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往前看還有長長數十年要過,這時候遇上失業,無啻雪上加霜,給人生重重一擊。
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經營事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只是他不太進公司,還包括他不太裁員!小時候,許文龍的父親突然被公司辭退,從總經理的高位重重摔下來,大受打擊,退縮在家裡足足十年,許文龍沈痛發誓一輩子要對員工好。
一位49歲被裁員的白領男性說,家裡兩個孩子還在念書,他沒有資格對工作挑三揀四,只要有工作都願意去做,可是沒有機會,最後連清潔工、小7門市人員都去應徵。
「我什麼工作都找,即使一再降格以求,都沒有下文。」
這種走投無路,真的會把人逼上絕境。2016年媒體熱議大叔早退,新聞刊登出來的當天晚上,我收到老朋友的line:
「完全找不到工作!是被社會價值絕緣的族群。」
「感覺,好想結束一切。」
可是,當職場拒絕大叔大嬸同時,卻又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充滿偏見,施以二度傷害。
這些偏見不外乎是,中年人從位高權重摔下來,一直沒有清醒過來,沈浸在過去的榮耀光輝中,拒絕回到現實世界,不想轉換跑道,拒絕學習新技術,不願意將腰桿彎低,拉下身段,不和年輕人打成一片…說得好像這些中年人個個是「老頑固」、「怪叔叔」、「可怕大媽」。
因此,很多局外人,包括專家,都會給這些建議:
調整觀念!
拉下身段!
心情歸零!
而且,親朋好友都會基於善意,給各式各樣的主意,建議他們做這個做那個,好像在大叔大嬸的眼前,有無限多的人生選擇。
事實上,依照學理來說,當一個人在某一個行業浸淫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之後,會產生一種心理狀態:「路徑依賴」,讓人難以轉彎,需要花時間調適,改變的過程不如一般人想像的簡單。
「路徑依賴」這個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Paul A. David提出,他說,當一個人選擇進入某一路經,就會產生依賴,無法脫離。而這條路徑的既定方向,也會回過頭來對此人產生強化效果,決定其生涯發展。
中年轉身,任誰都難。我們覺得不難,是因為還未碰到。因此,在面對中年失業,除了給予協助外,也要有一顆體諒的心,並給予適應的時間。
更何況中年就業困難,根本「罪不在己」,問題主要出在於企業拒絕錄用。主計處調查顯示,2015年5月中高齡失業者有8.2萬人,其中逾半數4.6萬人未曾有工作機會,尋職困難以「年齡限制」占55.0%居多,至於「找不到想要的職業」占19.9%居次、再次為「待遇不符期望」占10.2%。很顯然的,年齡問題才是中高齡失業者尋職的最大障礙。
過去人力充沛,只要用年輕人就足以應付需求,但是走到少子化、老人化的今天,勞動力日減,用人主管還活在天寶年間,不知今夕是何夕,堅持非年輕人不用,一位金融業的人資經理看不下去了,他說回鍋的中年是最好用的一步活棋。
「這是遲早的事,用人主管一定要習慣帶領中年屬下,否則就是沒人可用!」
和各國相比,台灣的退休年齡過早。去年政府公布台灣平均退休年齡58.6歲,媒體居然說是「創歷史新高」。可是,日本平均約在70歲,比我們多11年。再來看看其他國家,即使最浪漫的義大利也有60.8歲、最熱情的西班牙是62歲﹑財政艱辛的希臘是61歲。
過去在台灣,不常見到中年人在職場上活躍,隨著老人化,退休年齡一再往後延,職場勢必要接受大叔大嬸回鍋職場,重新啟用他們。年輕人要學會和中年人共事,年輕主管也要學會帶領中年人,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一個新時代的新挑戰。
雇用中年人,除了等到企業在無人可用之下,逼不得已才延攬之外,政府可以立法做兩件事:
1. 求職履歷,不得要求寫出年齡。
2. 學習日本,立專法鼓勵企業任用中高齡者。
***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