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都社福基金會北門辦理冬令慰問弱勢民眾受惠場面溫馨
李榮茂/臺南報導
財團法人侯永都社福基金會,一日上午在北門區文山國小舉辦冬令慰問活動,共發放五百三十萬元慰問金,嘉惠學甲、將軍、北門等三區二千三百七十七名低收入戶、殘障者,基金會董事長侯博明、副董事長侯博裕等趨前噓寒問暖致贈紅包,受惠民眾頻頻感恩,場面溫馨,侯博明並表示,該項活動將持續進行,讓弱勢民眾在生活上獲得實質的幫助。
學甲、北門、將軍等二千多名弱勢民眾一日一大早親自或由家人代理,行動不便者柱著拐杖抑或坐輪椅陸續抵達文山國小,頓時文山國小前道路和操場停滿汽機車,學甲、北門、將軍區公所社福課長、里幹事與里長以及市議員侯澄財服務團隊親自到場為民眾服務,雖然大排長龍,十點一到即依里別辦理發放,在各區公所人員協助辦理,井然有序,發放作業得以順利進行。侯博明董事長等對各區公所相關人員以及侯澄財服務團隊到場協助辦理發放作業表達由衷謝意,市議員侯澄財、市議員當選人陳昆和、學甲區長邱志榮、北門區長曾榮嘉、前副市長顏純左、文山國小校長謝辰育等等對基金會仁風義舉給予肯定。
台南市議員侯澄財表示,台南紡織創辦人侯雨利、侯永都父子出身北門區二重港,生前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經常捐款濟貧,受其惠者不計其數;侯雨利去世後其孫兒侯博義、侯博裕、侯博明昆仲仍秉持侯雨利生前回饋鄉里的仁風義舉,於七十八年捐贈統一企業、環球水泥股票而成立侯永都社福基金會,以紀念其父侯永都遺愛人間,由台南紡識董事長侯博明為創辦人,二十多年來對兒童、老人、殘障福利以及弱勢團體、貧困民眾關懷補助,為提升藝文風氣,民國八十八年成立永都藝術館,舉辦公益展出和大眾分享藝術之美。侯澄財說,該基金會每年冬令慰問金發放均由其服務處協助辦理,雖然他年底卸下議員身分,但接棒人市議員當選人陳昆和將在其住處設置北門服務處,仍持續協助辦理。陳昆和說,侯議員對鄉親的服務由他接棒絕對不打折扣,也感謝親的支持進入市議會為親親代言。
侯博明董事長說,該基金會以實際行動關懷學甲、北門、將軍三區弱勢民眾,自九十九年起每年歲末發放冬令慰問金,迄今共發放達二千七百一十一萬元,受惠民眾一萬一千三百九十八人次。今年提撥六百萬元作為鯤鯓王辦理慈善救濟,今年度在二重港故里發放慈善款已逾一千五百萬元;並有急難救助金發放,歷年累計為九七六人次,發放金額九百萬元。值得一提的,每年固定提撥三十萬元補充文山國小學童營養品。去年提撥六十萬元作為危樓補強經費,今年再加碼提撥三十萬元襄助出版《一代仁商侯雨利》繪本,以及頒贈獎勵金十萬元,且再襄助經費擬將《一代仁商侯雨利》繪本以注音符號呈現,廣送世界華人地區學校,希望為華人下一代樹立學習典範。
侯博明強調,南紡集團及侯永都基金會向來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總計發放慈善金額,歷年累計一億六千萬元,其中捐贈慈善社福單位車輛十八輛,照顧弱勢團體。
107.12.1
「親親而仁民注音」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台南學甲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轉錄]簡述蘇軾《論語說》 -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親親而仁民注音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評價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親親而仁民注音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評價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悲天憫人仁民愛物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縱情以傲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縱情以傲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親親而仁民注音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推薦與評價
在親親而仁民注音這個產品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bussen也提到最近在尋覓電視,有注意到前陣子BenQ曲面電視,看它的曲面設計還頗讓人討喜. 價格上也算是走親民路線 ... ... <看更多>
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親親而仁民注音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推薦與評價
在親親而仁民注音這個產品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bussen也提到最近在尋覓電視,有注意到前陣子BenQ曲面電視,看它的曲面設計還頗讓人討喜. 價格上也算是走親民路線 ... ... <看更多>
親親而仁民注音 在 [轉錄]簡述蘇軾《論語說》 -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簡述蘇軾《論語說》
發信站: 水木社區 (Fri Oct 21 13:48:13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簡述蘇軾《論語說》
任繼癒
宋代三蘇不僅是文學大家﹐而且對儒家經典有深刻的研究﹐從他們自己和門人來說﹐自己的學術活動主要不在文學上﹐而在哲學思想上。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就說過﹐“蘇氏之道﹐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於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淮海集》卷三《答傅彬老簡》)
就《論語》這部經典﹐蘇軾原有《論語說》五卷﹐但今以不見傳本。對於這部書﹐朱熹說﹕“東坡天資高明﹐其議論文詞自有人不到處。如《論語說》亦煞有好處。”(《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幸今人卿三祥先生輯《論語說》八十五章。卿三祥先生從各種資料中匯編總集﹐其原文可見《孔子研究》1992年第二期《蘇軾〈論語說〉鉤沉》。時至今日﹐我才匆匆一觀﹐簡述其下﹕
一
卿三祥所輯《論語說》八十五章﹐以今本《論語》篇次為序﹐各篇中都有被解章句﹐而且多少不一﹐沒有一篇完整無缺。
其次﹐各章句解說中﹐沒有注音﹐解釋字句的也很少﹐隻有三處。
再次﹐各章句解說中﹐以古論今的也有三處﹐考証的有八處。
還有﹐在所輯《論語說》中﹐各篇的主次﹐即孔子語錄的重要篇章和非重要篇章劃分的不明﹐從文中來看沒有孔子自己總結自己一氶撮惟煄慼憫峆氶憬~諮□焙塗裳災鏡摹笆套闆閉碌取?
最後﹐所輯的《論語說》來源甚廣﹐有些字句不實或殘缺。
這樣說明一點﹐就是卿三祥先生所輯的《論語說》﹐並非是蘇軾所著《論語說》五卷﹐隻是蘇軾對《論語》某些章句的解說。盡管這樣﹐卿三祥先生所輯﹐正如他在《輯者按》中所說﹐“雖不為完璧﹐而與百家爭鳴中亦可窺見蘇氏對孔子學說的研究心得。”
二
在這八十五章解說中﹐蘇軾解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學術上的兼容並學。蘇軾在解說《論語》時﹐注意運用墨、法、兵等各家思想來解說。“弟子入則孝”(《學而》)一章﹐蘇軾說﹕“仁者之為親﹐則是孔子不兼愛也。”這裡的“兼愛”受墨家思想影響﹐但這種“兼愛”﹐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墨家的“兼愛”。因為在“樊遲請學稼”(《子路》)一章解說中講﹕“夫樊遲親受學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說﹐是以區區焉欲學稼於孔子。孔子知其說之將蔓延與天下也﹐故極言其失而深折其辭﹐”又說﹕“君子以禮治天下之分﹐使尊者習於尊﹐卑者安於卑﹐則夫民之慢上者非所猶也。”著還是講孟子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的那一套。這裡蘇軾說孔子不兼愛﹐隻不過是講儒家的“泛愛眾”稍稍擴大而已﹐並不是正真的墨家的兼愛。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蘇軾用管仲的話解說雲﹕“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孔子的這句話是說如果“士”隻是留戀安逸的生活﹐那就不足為“士”了。管仲這句話是說﹐像畏懼疾病一樣﹐畏懼權威﹐這樣才是“上民”的社會﹔像流水一樣﹐遵從人們的心意﹐就是下民的社會。管仲重法而不重人﹐蘇軾用這句話來解釋﹐是說法由人來定﹐也由人來執行﹐這貉t聳恰笆俊鋇慕撞悖□綣□廡┤酥還匭淖約旱陌參#□澂恢胤g粗衛戇儺眨□遣蛔慍啤笆俊鋇摹﹗斷□省貳骯苤儻慈屎酢幣徽攏□臻□斫□塗鬃佑興□煌□﹖鬃右暈□牖腹□糯握偌□詈罨崦耍□鶩躒烈模□際槍苤俚墓□汀K臻□踩賢□庖壞悖□□撬臻□谷銜□□俸齪凸苤俁際僑收擼□皇嵌□恕傲苛Χ□校□鵲麓χ□保□饜舋淶臘樟恕K臻齣慕饉抵屑嬗懈骷業乃枷耄□獯尤鮮度寮冶駒□鮮切脅煌u模□□牽□嬡薟12睿□黽有履諶藎□故鞘□鐘幸庖宓摹2還□淞堵塾鎪怠分興臻□故且勻寮宜枷胛□韉摹﹗ ?
2、蘇軾的《論語說》中體現了他樸素的辨証思想。蘇軾在解說中﹐或正面、或反面、或正反兩面角度不同﹐以求解說的明白透徹。蘇軾在解說中也用中庸的方法來解釋﹐正是正、反、中三方結合的體現。《論語*學而》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蘇軾解雲﹕“略於喪祭﹐則背死忘生者眾﹐而俗薄矣。”他從反面來說明“慎終追遠”的重要性。“慎終追遠”是首先要求上層和國君去做﹐而“民德歸厚”就是上行下效﹐達到“教化”的效果﹐蘇軾的解說從反面說明了這個道理﹐提示執政者要注意“俗薄”這種現象。在解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蘇軾從兩方面解﹐一方面說﹐剛強、堅韌、樸實、寡言的人一般是“仁者”﹐“吾以是知剛者之必仁”﹔另一方面說﹐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不仁者”﹐“惡之﹐斯以為不仁”。《公冶長》中有一段評微生高的﹐蘇軾解說﹐微生高一是“過直”﹐二是“不繼”﹐也就是所謂過猶不及的一種﹐故而孔子說微生高“不直”。“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憲問》)章﹐蘇軾用飲食五味打了個比方﹐但這裡他用了中庸的方法﹐他說﹕“飲食未嘗無五味也﹐而人不知者﹐以其岋恁憎欓鰳fR□扯□□漵形邐叮□仄涔□咭病﹗閉飧觥爸小本褪恰笆手小保□卸染褪瞧湟弧K臻□謖餳鈣□性擻謎□7礎18械姆椒ㄋ得魑侍猓□□且圓□韉覽恚□□救嗣俏□饕□康牡模□艙□得魎□摹堵塾鎪怠肥俏□瞬□韉覽恚□澂皇親14艚庾緣摹?
3、解說中也有以孔孟比較來說明問題的。《顏淵》中有“子貢問政”一章﹐子貢問孔子“足食”、“足兵”、“足信”﹐這三樣不能同時俱在﹐應保留的是什麼﹖恐慌子強調了“足信”這一方面﹐他說“民無信不立”。蘇軾這樣解說﹕孟子較禮、食之輕重﹐禮重而食輕則去食﹐食重而禮輕則去禮。惟色亦然。而孔子去食存信﹐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不復較其輕重﹐何也﹖曰﹕“禮、信之於食、色﹐如五谷之不殺人。”今有問者曰﹕“吾恐五谷殺人﹐欲禁之如何﹖”必答曰﹕“吾寧食五谷而死﹐不禁也。”此孔子去食存信之論也。今答曰﹕“擇其殺人者而禁之﹐其不殺人者勿禁也。”五谷安有殺人者哉﹖此孟子禮食輕重之論也。
蘇軾指出孔孟的不同﹐孔子去食存信﹐強調了“信”﹐而孟子重在比較。較清楚的解說了“民無信不立”的論斷。同樣在《子路》中有“言必信﹐行必果”即“子貢問曰”一章﹐蘇軾這樣解釋﹕立然諾以為信﹐犯患難以為果。此固孔子之所小也。孟子固之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此非孔子所謂大人也。大人者﹐不立然諾﹐而言未嘗不信也﹔不犯患難﹐而行未嘗不果也。
而且蘇軾還聯系上面所說的那一章﹐說﹕“今以‘不必信’為大﹐是開廢信之漸﹐非孔子去食﹐去兵之意也。”蘇軾指出孟子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大”和“小”上﹐顛倒了﹐以至於錯誤的認識﹐“脛脛然小人哉”﹐是說“小人”“言必信﹐行必果”﹐而“大人”不必如此﹐實際上孔子的意思是說即使“小人”也是如此﹐不要說“大人”了。
《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章﹐蘇軾比較了孔子的“人性為善﹐而善非性也。使性而可以謂之善”的觀點和孟子“性善論”。
從這些比較中解說《論語》﹐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孔子的觀點和孔子的學生們的觀點﹐同時還可以從這些比較中﹐看到儒家學說的變化和發展。孟子對孔子學說的進一步開拓﹐有其好的一方﹐也有不好的一方﹐並將儒家思想引向理想主義的一方﹐但也可以說他將儒家所關注的問題越來越深﹐越來越遠﹐關於人的學說越來越廣。
4、不盲目迷信“聖人”﹐敢於揭示聖人的“不足”。在解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而》)一章中﹐蘇軾說﹕“故曰﹕下學上達﹐雖孔子亦然。”說孔子是聖人也要“少而習之﹐長而行之﹐務以誕相勝也”的﹐並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懂﹐聖人也要像一般人一樣學習生活。《學而》“父在﹐觀其志”一章﹐蘇軾解釋說﹕“可改者不待三年。君子之喪親常若見之。雖欲變之﹐而其道無由﹐是之謂無改父之道。”蘇軾是不讚成這種“孝道”的﹐他強調的是理由﹐所以說﹕“可改者不待三年”﹐“雖欲變之﹐而其道無由﹐是之謂無改父之道。”《陽貨》篇中記載了宰我的一段話﹐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說的是一種變化﹐是要符合隨現實變化的“禮”的變化。蘇軾和宰我的解釋是一樣的。《為政》“思無邪”章﹐蘇軾指出“思無邪”在《詩經》原文中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隻是孔子斷章取義﹐用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孔子對於子產的評價蘇軾也有異議。孔子說﹕“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蘇軾認為“此言無得子產之實。蓋子產雖未能與先侳@□蹋□灰嚶欣穹ㄒ越□滸□□豢晌餃□藿桃病﹗比寮已□咼僑銜□硬□拔藿獺保□蛭□硬□謚9□蘋稻□鎦疲□□淌椋□□浴獨竇恰分興擔骸白硬□□謚□敢玻□蓯匙櫻□澂荒芙獺﹗閉飧觥安荒芙獺彼得魅寮已□叨宰硬□奶□齲□□哉飧觥安荒芙獺彼臻□岢雋艘煲欏K□擔□硬□摹敖袒□焙拖韌醯摹敖袒□輩煌□□□荒芩擋皇且恢幀敖袒□薄﹗蹲蟠□分杏姓庋□婦浠埃□ㄗ硬□湊□┘叭□輳□ㄖH耍╤炙兄□唬骸拔矣械蘢櫻□硬□謚□N矣刑□耄□硬□持□W硬□□潰□□淥彌□俊本褪且桓雒髦□?
蘇軾在解說中提出與聖人不同的看法﹐而說明其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這與蘇軾儒、道、釋三家兼治的學說觀點是一致的。
5、蘇軾解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說理性強﹐推理比較嚴密。蘇軾用樸實辨証思想﹐從正、反、中三方來解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蘇軾還用比喻的手法﹐運用他十分高明的文學手法說明問題。前面提到《憲問》中“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一章﹐蘇軾用飲食無味作比喻解釋。
可以說明這個特點的﹐是蘇軾對“鄉願”(《陽貨》)一章的解說﹐蘇軾說﹕以其似中庸而非也﹐故曰“德之賊”。孟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無往而不為原人。”
與中庸相近﹐必與狂狷相遠。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鄉願者﹐未嘗進取而無所不為也。狂狷與中庸相遠﹐而孔子取其志之強﹐可以引而進於道也。鄉願與中庸相近﹐而夫子惡之﹐惡其安於陋而不可與有為也。古之所謂中庸者﹐盡萬物之理而不過﹐故也曰“皇極”。夫極﹐盡也。後之所謂中庸者﹐循循焉﹐為眾人之所能為﹐斯以為中庸矣。
此孔子、孟子之所謂鄉願也﹐“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謂其近於中庸而非﹐故曰﹕“德之賊也。”孔子、孟子惡鄉願之賊夫德也﹐欲得狂者而見之。狂者又不可得﹐欲得狷者而見之﹐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今日之患﹐惟不取於狂者、狷者﹐而皆取於鄉願﹐是以若此靡靡不立。若孔子、子思之所以受中庸也﹐孟子、子思之所受中庸者也﹐然皆欲的狂者、狷者而與之。燃則淬勵天下而作其怠惰﹐莫如狂者、狷者者賢也。破庸人之論﹐開功名之門﹐而後天下可為也。
他首先講“鄉願”這種好好先生行事﹐好象是行中庸之道﹐實際上並非如此。這種行事標準與中庸看似相近﹐實質上相去甚遠﹐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為一種方法論﹐不從存在論上去講﹐易入形下世俗的權宜圓滑。中庸之道的深層本質在於‘用中’﹐即‘致中和’﹕致用其本心之誠﹐而至於太和之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乃至民胞、物與。其余涵義﹐均須由此出發”(這是一位老師在我談中庸的文章後面的評語﹐加在這裡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三
蘇軾在其解說中﹐也有很有新意的。
《裡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章﹐蘇軾從“彼其觀人也﹐亦多術矣”出發﹐認為此章“自孔安國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也”。蘇軾認為“功者﹐人所趨也﹔過者﹐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起偽見矣”。這裡強調了“過”﹐就是人所避的事物和行為﹐運用這個“過”來判定這個人的善惡、好壞。蘇軾說﹕“委之以利﹐以觀其節﹔乘之以狎﹐以觀其量。侍之以獨﹐以觀其守。懼之以敵﹐以觀其氣。”蘇軾認為從“人所避”的和“人所趨”的事物和行為之中﹐觀其的本性﹐從正反面來知人﹐但強調了反面作用﹐認為﹕“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就是說這一章的義疏。
《裡仁》中“忠恕之道”一章﹐我也解過﹐按我的說法﹐是這時候的曾子還在孔子的私學中學習﹐從學術上並沒有獨立出來﹐所以說這時候的曾子﹐思想還不成熟﹐以“忠恕”來說明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並不準確。蘇軾也認為“忠恕”並不能說明這個“一以貫之”者﹐他說﹕“一以貫之者﹐難言也。雖孔子莫能名之。故曾子‘唯’而不問。”他解釋說曾子所講的“忠恕”是近似於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的﹐雖不準確﹐但也並不超出范圍。所以以此使其余弟子知道﹐也無不可﹐“雖然﹐論其近似﹐使門人庶己知之﹐不亦可乎﹖”曾子也知道“忠恕”是不足說明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的﹐但為了不使弟子們胡思亂想﹐所以告知以“忠恕”。在《衛靈公》中也有說“一以貫之”的﹐蘇軾解釋﹐對於其“一以貫之”的到底是什麼﹐沒有說﹐但在此章的解說中提供了一條路徑﹐就是﹕“蓋嘗術之於六經﹐至於《詩》與《春秋》之際﹐而後知聖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就是說從六經中提取出來“一以貫之”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蘇軾僅存的〈論語〉解說中﹐最好的就是解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一章。蘇軾用《易傳*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來解釋“性”的善惡問題。蘇軾認為“成道者性而善繼之也”﹐人成道﹐做聖人之後﹐“善”就會隨之而來﹐但是這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性”﹐這如同萬物與陰陽的關系﹐“性如陰陽﹐善如萬物﹐萬物無非陰陽者﹐而以萬物為陰陽則不可”﹐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性”和“善”的關系﹐特別強調用“善”來代替“性”是不可以的。依據“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性”﹐在人成為聖人之後﹐體現為“善”。“故陰陽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非無也。”這就是說“性”是無形的﹐不明顯﹐但不能說沒有﹐而“善”是有形的﹐同樣“惡”也是有形的﹐這種無形不能為茼瘨銦慼暱窖蒘矷撚瓷撒峞敵m擁男隕坡酆蛙髯擁男遠□郟□約把鐨鄣男隕葡嗷□鄱希□際遣徽□返乩斫飪鬃佑□嫉牟□鎩K臻□銜□□鬃印靶韻嘟□玻□跋□兌病保□撬怠笆剮鑰梢暈□□啤鋇摹V劣淞拔ㄉ現怯胂掠薏灰啤保□臻□倭艘桓隼□櫻涸唬骸壩曖諤□擼□□玻渙饔誚□櫻□鈑誑簿□□嗨□玻換□□□磕嗾擼□嗨□病V改嗤慷□嬡嗽唬骸筆怯興□□浴﹗□梢病T唬骸拔嶠□蚱淝宥□□□﹗□蠆豢傘﹗筆侵□繳現怯胂掠薏灰啤?
這裡說雨水、河水、井水、泥水之中都有水“性”﹐但並不是都能喝﹐能喝隻是水“性”的一個表現而已﹐這如同人的“性”和“善”一樣。蘇軾認為﹕“夫苟相近﹐則上智下愚﹐曷為不可移﹖有可移之理﹐無可移之資也。”引《論語集釋》引王陽明《傳習錄》問﹕上智與下愚如何不移﹖先生曰﹕不是不可﹐隻是不肯移。也就是“ 有可移之理﹐無可移之資也”。
除此之外﹐還有﹐但不一一指出。同樣蘇軾解說中還有一些錯誤解法。
《為政》“子張學幹祿”一章﹐蘇軾說“教之以不求而自至也”﹐是不對的。孔子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實際就是講儒家做官的一種行事方法﹐並不是蘇軾所謂的“不求而自至”的。我看孔子所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是針對子張平日的言行而因材施教。趙紀彬先生在《論語新探》“後進異同考”中說﹐子張終生未出仕﹐平生隻見魯哀公一次﹐“幹祿”為“千祿”之誤。並且趙先生還考証“千祿”與“百福”相對應﹐這樣說來﹐孔子後邊的話就有了問題。我看“幹祿”並非“千祿”之誤﹐子張這時應在孔門學習。
《雍也》中“宰我問曰”一章﹐“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蘇軾解的有誤。蘇軾說﹕“其余則使人拯之。要以窮為所至而已。”蘇軾並沒有解釋這個所謂“陷”和“罔”。他說﹕“殺其身﹐無益於人﹐仁者之所必不為也﹐”又說﹕“惟君父在險﹐則臣子有從之之道。”上升的君臣關系上。實際上﹐孔子回答的是要說明“仁人”﹐並非笨蛋﹐可以隨意欺悔陷害﹐因為“仁”中即有“智”﹐隻有“智者”才有可能成為“仁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述而》)章﹐蘇軾解釋說﹕“自生民以來至於孔子﹐作者略備矣﹐特未有折衷者耳﹐故述而不作。”是不正確的。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中說﹕“孔子夢周公﹐重禮制﹐信而好古﹐的確是古代氏族傳統的頑強繼承人和護衛者﹐孔子對此是自覺的。但任何的‘述’中都有‘作’﹐孔子以‘仁’解‘禮’﹐便是‘作’。實際上孔子是‘述而又作’。‘述’者‘禮’也﹐‘作’者‘仁’也。作是為了‘述’﹐結果超出了‘述’。”李先生解釋的很有意思。
《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章﹐蘇軾解釋說﹕“古者作禮﹐視其所有而已﹐遇其有﹐則脫驂於舊館人﹐及其無﹐不舍車於顏淵。”實際上此章﹐是說孔子重禮﹐而且非常自覺的守禮。孔子是魯國的大夫﹐出行不能沒有車﹐為了守禮所以沒有講車送與顏路﹐即使是為了自己最心愛的弟子。並非是蘇軾所說的“視其所有”。至於“脫驂於舊館人”之說﹐據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古代喪事﹐要送車馬布帛之類的東西﹐表示自己的同情、悲哀之情﹔孔子“脫驂於舊館人”﹐就是這種禮﹐顏回死了之後﹐孔子已經送了東西﹐隻是顏路因為悲傷過度﹐又“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四
從這八十五章《論語》解說中﹐可以看到蘇軾論人的部分觀點。
蘇軾認為人生來﹐並非是性惡性善的﹐而是可以“使性可以為善”的。人生來﹐由於“物欲之蔽﹐而失其本心﹐流於惡。雖利在耳目之前﹐然惡在歲月之後也”﹐也就是說因為人們的欲望而隱蓋了其本來的“人性”﹐為利所誘﹐所以“流於惡”﹐這種人雖然眼前有利﹐但後患總要來到。當然也有不為“物欲之蔽”﹐行善的人。
蘇軾也認為﹐判定人是善是惡﹐要“論人以其大者”﹐因為“小人有幸而中於善﹐君子不幸而入於惡﹐然終不可以易其人者﹐所以自為之者非也﹐”就是說﹐好人有時也做一些壞事﹐壞人有時也做一些好事﹐所以並不能從許些事上來看人﹐而要“論人以其大者”。蘇軾又說﹐要知其大者﹐其方法是﹕“君子之觀人也﹐必於其所不慮焉觀之。其所慮者容有偽也。雖終身不得其真。故三月之久﹐則必有備慮之所不及者矣。”這裡蘇軾論人從人平日所慮不到的地方來著眼﹐從微小的方面來著眼﹐這樣就會在長時間內發現缺點﹐而認識到這個人本身。蘇軾論人時﹐認為“自治而後治人者也”﹐就是“治人”先“治己”。
在“自治”中﹐蘇軾認為應該是“少而習之﹐長而行之﹐務以誕相勝也”這樣的治學之道﹐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養於學﹐遊於藝”。
從《論語》說中的隻言片語中看蘇軾的學說遠遠不夠﹐而從此可見蘇軾解經水平的一斑﹐可見研究蘇軾的學說思想和蜀學是很有意義的。
--
悲夫﹗古書之不存。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s://newsmth.net‧[FROM: 166.111.73.7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