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氣筆記 #覺知與空隙
一起床,就難得的接收到令人非常不愉快的頻率,雖然最近也有因為某些事情不高興,但早上這個令人生氣的能量是很深且扎實的。
以前很難想像一句簡單的話可以惹腦一個人,但現在我發現到,也許在身心開始淨化、慢慢達到平衡之時,我們的頻率有時很容易跟外界共振,對方無意間丟來的炸彈,如果我們本身沒有足夠的覺知,給自己與情緒一個空隙,那麼自己也很容易被牽動負面的能量。
但這個情緒與能量,是誰的呢?
祈請靈氣斷開連結,不需要因他人的情緒而為之舞動,同時我拿起「安定平衡」複方緩和內在的煩躁與惱火,深呼吸。
那瞬間我知道這個情緒與能量本來就不屬於我,我將這些原封不動的還給本人,並給予祝福。
然後,
回到屬於我自己的,自在與平靜。
感謝靈氣,學習靈氣的洗滌與靜心,
就能夠讓我們成為自己,
回到那個最自在與平靜的自己。
【臼井靈氣課程】兩人精緻小班,一對二依照個人狀況給予對應教學,在深層療癒中讓自己100%成為靈氣的管道,進而沐浴在靈氣最大最好最合適的祝福,讓施作者與被施作者,都在祝福中成為自己,擁有自主的快樂與靈魂的自由。
課程時間:
兩個整天(小班制故可與老師協調時間)
課程費用:
平日一人12000元,兩人一同報名優惠11500元。
假日一人15000元,兩人一同報名優惠14500元。
上課日期與其他問題歡迎加line官方帳號詢問
https://lin.ee/naici0Q
覺知與空隙 在 魅麗雜誌- 不是覺知到什麼而是純粹 ... 的推薦與評價
不是覺知到什麼而是純粹覺知到空無我再問你一個問題:在你觀察到念頭之間出現的空隙時,你會擔心支付帳單、做晚餐、想不起配偶生日這些事嗎? ... <看更多>
覺知與空隙 在 心靈空隙Mind your gap 的推薦與評價
潛入心靈空隙,學習正念、探索覺知、享受寧靜。充滿智慧與溫柔的滋養影片。 訂閱我們,每天洗滌內在心靈。粉專搜尋: 【張春雲NLP X 表演X 生活】Dive into the Mindful ... ... <看更多>
覺知與空隙 在 Re: [問題] 請問死後有可能連靈魂都完全消失嗎- 看板soul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harlott30 (Elixir)》之銘言:
: 如果求死就是想要不再有感覺
: 但死後還有靈魂 也就是還是會有感覺
: 想要沒感覺 完全化為烏有的話
: 是不是要魂飛魄散才有可能?
: 要怎樣才能魂飛魄散呢?
: 不想有感覺也不想再投胎
: 只想完完全全的消失在這個宇宙當中
https://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對佛弟子來說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條件是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經典卻不親近善男子、聽正法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https://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
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
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只有修四念處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處就沒辦法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須親近善男子、聽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
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結束輪迴。
禪修就是將心的注意力集中在固定範圍內,
如果心胡思亂想就將心拉回固定範圍內。
禪修久了心的注意力就會習慣待在固定範圍內不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入定,
入定的時候心不會胡思亂想(例如性幻想),任何煩惱都不會生起。
所有禪修方法可以分成兩大類,這兩大類就是奢摩他和四念處。
奢摩他的禪修所緣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四念處的禪修所緣是當下不斷剎那生滅的五蘊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修四念處的活在當下就是當下的受、想、行、識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修奢摩他入定時可以暫時克服煩惱(例如欲求不滿),
不過只有修四念處可以徹底斷除所有煩惱。
舉例來說,當一個男人幻想美女時,
美女的外型、身材曲線、三圍、胸部的罩杯是概念法,
這些概念法沒有剎那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特性所以不是修四念處的禪修所緣,
幻想美女的貪心剎那間生起又滅去,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是修四念處的禪修所緣。
根據南傳阿毗達摩心無法覺知自己,但心可以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心,
因此所謂的修四念處覺知貪心其實是修四念處的智相應善心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貪心,
也就是當下智相應的受、想、行、識覺知前幾剎那和貪相應的受、想、行、識,
不是五蘊之外還有個心在覺知五蘊。
修四念處必須依照"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次第。
以馬哈希四念處禪修方法為例,
馬哈希四念處禪法坐禪的主要禪修所緣是覺知腹部的起伏,
五蘊的其它部分是次要禪修所緣。
修馬哈希四念處禪法時一開始只會覺知到腹部一直不斷起伏,
一開始無法清楚覺知腹部起和伏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在這個階段還無法清楚什麼是諸行無常。
正念增加後會更清楚腹部起伏過程中移動的感覺不斷變化,
但會誤以為這些感覺連續,
這個階段已經比較清楚什麼是諸行無常。
但無法覺知各種感覺的剎那生滅,
這個階段無法了解什麼是生滅法。
下大雨的時候如果不仔細看會誤以為雨水是連續直線,
不過如果近一點仔細看就看清雨水是一滴一滴落下不是連續直線。
同樣的道理正念不夠的人會誤以為腹部移動的感覺連續,
修四念處正念增強後會破除錯誤的連續性概念,
體驗到腹部起伏移動的感覺不連續分成很多小段,
一個移動的感覺剎那間生起又剎那間滅去,
之後下一個移動的感覺又剎那間生起剎那間滅去。
所有的感覺都是不連續,不斷在剎那生滅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因此在這個階段會體驗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不斷覺知各種感覺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後,最後心不再覺知感覺的剎那生滅,
轉而覺知不生不滅的涅槃,體驗到涅槃的寂滅之樂。
據說這種快樂超過所有其他快樂,
因此佛經描述這個階段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於修入出息念覺知氣息的入和出這是覺知人為定義的概念法,
自己必須定義入和出兩個方向,
然後不斷注意氣息的方向是入還是出,
在氣息入的時期氣息入的方向連續不變,
在氣息出的時期氣息出的方向連續不變。
氣息的入和出是人為定義的概念法,
沒有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所以不是四念處的禪修所緣。
所以修入出息念是藉著專注氣息的入和出然後發展出穩定的禪相,
禪相穩定後就專注禪相進入初禪(安止定)。
在修入出息念證初禪後可以捨棄初禪出安止定,
修四念處覺知當下五蘊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或是在證得更高的安止定後出安止定,
然後修四念處覺知當下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如果不出安止定
然後修四念處覺知當下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這樣最多只能證得四禪八定無法證得內觀智慧和道、果、涅槃。
只有修四念處覺知當下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才能證得內觀智慧和道、果、涅槃。
以下有適合台灣修四念處的相關網頁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
https://ebooks.dila.edu.tw/series/WZK/books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https://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
若人生百歲 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得見生滅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8.2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ul/M.1519472711.A.E79.html
四阿含經是漢傳佛教經典,大部分和南傳佛教三藏一致,
不過有一小部分混入假佛法大乘經典的內容。
在巴利經藏裡面分成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和小部,
除了巴利經藏之外還有巴利律藏和巴利論藏以及巴利三藏註釋。
大乘經典本來就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最多只能拿來當反面教材。
我在佛板出現很久了也寫了很多文章,
你在胡說八道之前怎麼不先去查查看我在佛板寫了多少文章。
很多佛板的人看了我的文章後不敢再寫抹黑吃肉的文章,
你自己無知還不懂檢討自己的胡言亂語。
我的文章沒有說電子佛典只有巴利三藏,
你是視力有問題還是中文理解力有問題?
我的文章是說大乘經典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
電子佛典裡面收了假佛經大乘經典也收了漢傳佛教原始經典和南傳巴利三藏。
兩千多年來上座部一直在阻擋假佛法大乘汙染佛教維護真正的正法,
這不是你這種人無知又迷信假佛法大乘經典的人能夠了解的。
我寫的文章已經很簡單了,你看不懂應該檢討反省你自己,
只會寫一些亂七八糟不倫不類的推文沒有用。
別人都看懂了,你不會反省檢討自己的錯誤只會寫一些沒營養的推文。
不是空隙,是當下的受想行識如實覺知過去前幾剎那五蘊的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五蘊一定不斷剎那生滅,只有涅槃才是不生不滅。
早就提醒過你了,修四念處不是滅盡定。
修四念處的禪修所緣是當下剎那生滅的五蘊,
更精確的說法是當下的受想行識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至於滅盡定只有會四禪八定的阿那含和阿羅漢才能入滅盡定,
入滅盡定後受想行識會消失這和修四念處完全不同。
https://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8
雜阿含經(四九八)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
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的佛都是修四念處才能成佛,不修四念處就不可能成佛。
小乘在梵文的意思是低級、下賤的交通工具,
稍微有點理智的人就知道佛不會抹黑佛說過的佛法是低級、下賤的交通工具。
我早就提醒你了只有會四禪八定的阿那含和阿羅漢才能入滅盡定,
不是所有阿羅漢都會滅盡定。
阿羅漢入滅入無餘涅槃就是寂滅為樂,不會滅盡定的阿羅漢一樣會入滅入無餘涅槃。
阿羅漢已經斷除所有煩惱,不再輪迴,能不能入滅盡定不是重點。
真正的佛不會抹黑佛說過的法是小乘,
只有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人才會抹黑佛說過的法是小乘。
活在當下是當下的受想行識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不是以自身的頭腦去觀察。
不管你要稱呼你的心是清淨光明心還是其它,
那只是你定義的中文概念而已。
修四念處必須覺知清淨光明心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如果你把清淨光明心當成連續不變的東西那是在修奢摩他。
想了解正法應該去跟上座部戒定慧足夠的善知識討論,
不應該自己發明新修行方法,
心一定不斷剎那生滅涅槃則是不生不滅,
心跟涅槃不可能無二。
想了解正法應該去跟上座部戒定慧足夠的善知識討論,
只會世智辯聰。
像你這種喜歡到處找碴卻又辭不達意的人倒是不多。
※ 編輯: hvariables (36.227.90.30), 02/27/2018 23:57: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