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不收費的思考:國外志願者有話要說】
對於興趣不在登山的社會大眾來說,登山健行活動與生活的唯一交叉點似乎只有山難新聞(令人遺憾),而且部分媒體特別喜歡加油添醋一番來博取關注。
只要出現山難新聞,「重罰」或「使用者付費」幾乎是膝反射一般的答案,用嚇阻的方式乍看之下也合理,但這樣真的好嗎?
.
身為一個對各國搜救體制略有研究的人,今天我想提供一個天平另一極端的觀點:加拿大卑詩省搜救協會(BCSARA)。這是北美洲規模最大的第一線民間地面搜救組織之一,由79個地面搜救團體和超過3,000名志願者所組成,每年出勤次數超過1,900次,救援超過2,100名失蹤或受傷的人。位於國際戶外觀光勝地的他們,是三不五時以身赴險的一群可敬公民。
根據協會自己計算,如果要以有薪制度來取代協會的工作,每年會超過2千萬美金,還不計入超過5千萬美金的雜項支出。另外據消息指出,卑詩省直升機救援也免費,費用則由民間捐款和政府補助支出,但有關單位「保留」追討費用的權利。(他處和美國各州情況皆不同)
-----
以下是協會對於搜救免費的正式官方聲明:
BCSARA 和其所屬的搜救會員團體不認同為卑詩省內的搜救服務而向任何人收費,無論他們的求援原因為何。
BCSARA 相信,如果迷路、受傷的人或他們的親友知道搜救服務需要付費,就會直接影響他們求援的意願和時機。我們的立場是:任何搜救服務的部署若有延誤,就會影響到任務的成功。
卑詩省每年發生超過1,900件求援案件,可以是在市區搜索失智症患者、找尋野外迷路的健行者,或是深入山區利用專業技術和裝備搶救登山者。在任何情況下,回應求援的道德義務均優先於任何收費的念頭。當授權機關發出請求,BCSARA 的會員搜救團體就會執行搜救任務,且不論求援理由為何都不收費。
BCSARA 的管理層由16位從全體組織選出的志願者代表,及合作機關(加拿大皇家騎警、市警署、卑詩省應變管理處、卑詩省消防及救護)各自指派的1位代表所組成。
我們搜救會員團體的目標是拯救生命。
-----
同樣的思考方式也可泛見其他國家的志願者搜救組織。近年走入戶外的人越來越多,準備不足的新手隨之增加,他們也不是沒想過收費這回事(尤其是很窮的地方型組織),但大致上都認同不應該為了搜救而收費──因為延誤求援時機的弊遠大於利,不只讓生還機率降低,更可能讓搜救人員陷入更危險、被動的處境。
臺灣的環境擁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說民搜、義消的資源和能量不足、面對勤務量跟搜山任務有心無力的消防(主責單位)、數量節節高升的戶外休閒愛好者等。政府內部並非沒有思考過搜救付費議題,但潛在爭議宛如潘朵拉的寶盒,若開啟則是另一波問題的開端,包括付費標準化、公平性、審查機制等,或可能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
少數偏激者認為簽一份責任自負的切結書(生死狀)就好,但至少就我曾研究過的先進國家之中,沒有任何政府會如此對待人民,再嚴苛的地方至少都會有某種形式的配套保險制度──而且最重要的議題應是人道主義才對,不是針對成本窮追猛打。
大體而言,一地的觀光興盛,利益越多就能催生越好的公私體制,但相對的會犧牲自主的空間和提升成本;相反來說,一地的觀光薄弱,雖然保障低成本和自主性,但就越會依賴公部門的資源來處理一切問題。臺灣剛好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傳統社團日薄西山,登山產業粗具規模,但商業部分卻欠缺定義與長遠規劃,上面還駕著多頭馬車繼續跑。
「山林解禁」政策之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應是「戶外遊憩資源統整和規劃」,不知道政府能否勇於面對這個延誤數十年的大課題?
-----
Photo credit: ssarteam [Instagram]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20的網紅舒翠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究竟發展經濟發展觀光,是為了要協助私人企業,還是為了要協助公眾利益? 桃園市政府碰到企業就矮一截?甚至傾盡政府之力提供了人力、物力、公部門的資源協助私人企業,卻沒有為桃園市民爭取權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若政府實際精算過,將私人企業的稅收或這樣的利多,與我們要付出去更多的停車空間及人民時間上的...
觀光資源的利益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期一的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議題,在見報之後,縣市民眾有高度的討論,楊文科縣長也在第一時間表示支持,並提出建議,修改地制法第四條,將直轄市人口從125萬降到100萬,推動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台灣第七都。
楊縣長的支持,第一時間我為之振奮,因為,楊縣長也是肯定我的想法,讓我更有力量為這事去奔走;這幾天為了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我有許多時間都在新竹與台北之間往返,回到家都晚了,星期三晚上回到家,孩子們都睡了,我太太跟我說,孩子們都在嘮叨著,爸爸這幾天怎麼都這麼晚回家。隔天早上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的女兒,大聲的跟我說「爸爸這幾天跑到哪裡去了?」我記得那個當下,我給他們三個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告訴他們,爸爸正在努力一件事,希望能夠讓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對我來說就像夢想一樣,夢想通常遙不可及,不太容易實現,但是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總是覺得,事情只要開始就會改變。在這一次自由時報的專訪,我特別提出大新竹合併的倡議,為什麼是倡議,因為難度極高,也許我應該說的保守一點;為什麼是倡議,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對國家在國際戰略產業上的重要性,促使我提起這項倡議,有以下這幾點:
第一、美中貿易戰、COVID-19之後,我看到我們所處的城市,竹科是那麼的令人感到光榮與驕傲,因為它不僅能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生活無虞、養兒育女且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當國家在國際上遇到許多阻礙、打壓的時候,它更可以成為國家和國際談判的依靠,疫情當下,全世界都在爭疫苗,這時候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鴻海、慈濟都展現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我們可以採購到疫苗。
第二、我自己城市治理經驗,每每遇到縣市分治的區域、管理的問題,總是都要從公文的往返、打筆戰開始,事情一拖半年、一年,甚至無疾而終,例如:新竹市有一些縣有地,因為疏於管理,大雨過後,會有土石崩塌,影響住戶的生活安全;還有,警光一村的住戶,因為新竹縣的一紙公文,就要被迫搬遷,或者是,米粉寮的住戶本來與新竹縣有租約,但新竹縣為了要將土地標售,就停止租約,影響民眾的居住權;大新竹輕軌也因為這樣而進度緩慢,公民團體要喝好水的倡議,我們加入連署,並且積極向台水公司提出調度水源要求,爭取竹市全數飲用水庫水,獲台水允諾、也推動修改自治條例、爭取桃竹備援管線,但上游還是需要新竹縣做好管理。
第三、大新竹創稅1,920億(竹市1307億、竹縣613億),排名全國第五,但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到的卻是全國倒數,這是制度的問題,但,我們也積極做好規劃,向中央爭取資源,不過這樣還是有所侷限。
如果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竹科這個經濟巨人就可以大展身手,這座城市也可以轉骨、轉大人,不只可以擁有準時、安全、舒適的大新竹輕軌,也可以有更優質的教育環境,社會福利也會更全面,觀光發展將更好,醫療照顧更周全,治安也會更安全。
因此,我在楊縣長支持並提出方案之後,我就積極奔走,也得到許多支持與反對的意見,但我做為倡議者,就要積極的說明,不過這一週的發展,發生許多讓人不解的事情,國民黨的抹黑攻擊不斷,指責大新竹合併升格是為我個人量身訂做、因人設事。
我要說,如果這是量身訂做,就是為了竹科這座戰略城市而訂做;如果這是量身訂做,就是為了縣民、市民的期待而訂做,絕非為了我個人。
還有一說,是為了我個人下一步,可是我有說過,這是一項倡議,它有很大的難度,如果我是為了我個人的下一步,我應該不提,既然提出,我就要留在這裡,努力的實現。
另外,也有人說,這是因人設事,我認為這是汙辱了台灣最驕傲的民主機制,因為,假設修法通過,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也不是只有我能參選,所有符合資格、有服務新竹熱忱的人都可以來參選;並且也不是參選就能當選,而是要經過選舉的洗禮,由民眾來決定,才能成為大新竹城市的治理者。
這幾天,國民黨傾全黨之力不斷的攻擊、抹黑,這也是我可以預料到的,因為,我們正挑戰他們最在意的地方派系利益、樁腳文化。大新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之後,將從三級政府,轉化為二級政府,不只更有效率,也能打破地方派系,未來大新竹的選舉也會更乾淨,給願意為這座城市服務的人,一個公平的參政機會。
最後,我想藉這個機會提醒楊縣長,我們都是人民的公僕,我們都希望為自己的家鄉做更多的努力,您第一時間主張,要修法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我敬佩您的遠見及魄力,但這幾天您似乎是受到國民黨的壓力,突然之間,竹竹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是我們可以馬上去努力的,為何出現了變化,為何有這麼大的轉彎?
楊縣長,說好修法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讓新竹成為第七都是你的建議,現在為何轉彎呢?
臉書上這照片,是我請同仁至戶所調閱的直系家族戶籍謄本,也發現200年前,我的祖先林格,來到新竹,世代居住在這裡,我媽媽的爺爺名叫王芋圭,我爸爸的爺爺叫做林番薯,芋仔與番薯早就是一家人,閩客也不再有隔閡。
楊縣長,現在我們兩個人已經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而且有幸參與其中,希望我們要為自己家鄉的發展,都能不顧一切的努力。
#新新竹_新幸福
觀光資源的利益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之下沒有「大型展覽」的巨大收益,美術館回歸了它的原本面貌】
日本的美術館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特性,那就是美術館與報社、電視臺等大眾媒體共同舉辦「大型展覽」。一般都可期待巨大的利益回報,卻因疫情打破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術館回歸了它的原本面貌。疫情給了我們一個大好機會,去重新思考如何吸引觀眾,回饋社會以及它作為觀光資源的價值。」
#美術館 #疫情 #日本 #防疫 #緊急事態宣言 nippon.com 繁體字
觀光資源的利益 在 舒翠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究竟發展經濟發展觀光,是為了要協助私人企業,還是為了要協助公眾利益?
桃園市政府碰到企業就矮一截?甚至傾盡政府之力提供了人力、物力、公部門的資源協助私人企業,卻沒有為桃園市民爭取權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若政府實際精算過,將私人企業的稅收或這樣的利多,與我們要付出去更多的停車空間及人民時間上的浪費、空氣的污染去做一個真正的評估比較的時候,究竟我們桃園市的市民,是賺到了?還是賠本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3rfkPqgO7w/hqdefault.jpg)
觀光資源的利益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船入港,雲林上場】
感謝大家的協助與支持,我們「麥寮工業專用港改制成雲林國際商港」的這項公投案,第二階段總算通過,今天召開這場記者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接下來我們要全力拚過三十萬份連署。由於時間上較為緊迫,我希望全雲林的鄉親,不分藍綠,一起來支持這項公投!
其實改制雲林國際商港這個想法,早在我哥哥當縣長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規劃,行政院也有做一些嚴謹的規劃,但我哥哥卸任之後就沒有下文了,嘉郡後來在立法院的時候也有提出產創條例的修正,但是因為勢單力薄,有可能損及其他港口的既有利益,因此一直苦無方法突破現狀。最後是藉著公投法下修的這個機緣來推動,終於,這十多年的努力,在今天踏出了小小的一步。
開放麥寮港,為了雲林,更是為了臺灣,沒有藍綠之分。全台灣工業產業園區面積共計30,620公頃,其中光雲林縣就占全台灣總工業區面積的40.06%(12,267公頃),全台灣所有縣市當中,就屬雲林的工業用地佔最多比重,然而,雲林的已開發的工業用地只佔全臺17%,也就是說,雲林大多數的工業用地都是呈現尚未開發的狀態,我們有這麼多的工業用地,卻無法充分利用,發揮最大的效益。
現在,將麥寮工業專用港改制成雲林國際商港,首先,原先只能提供工業用途的港區腹地,我們可以用來大力發展加工轉口、岸上服務產業、觀光休閒、製造業等等,這些相對來說低污染、高報酬的產業,將可以真正有效的帶動雲林產業升級。除了港區的土地利用之外,整個雲林的產業結構也可以趁機轉型,將土地及資源做更有效的用運,比方說,專門做綠能的臺西,可以轉型為基礎工業區,4000公頃的工業區土地整頓後可以規劃出約2500公頃作為廠區,每個廠商估計占地2.5公頃,就可以招來一千家廠商,每一個廠商若提供一百個就業機會,就可以增加十萬個就業機會。
十萬個就業機會的背後,還有更重要的,就是這些產業的背後都還有配套相關行業,例如物流、貨運、倉儲等等,將這些都加進去,大家想想看,我們雲林可以增加多少就業機會?可以養活多少家庭?這幾十年來的人口外流、人口負成長,都可以迎刃而解。
還有,改制後的雲林國際商港,對於雲林的農業也會變得相當重要,農產品外銷不需再增加配送成本,送到臺中港或高雄港出貨,可以直接進軍大陸與國際市場。搭配冷鏈物流園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業技術中心的設置,雲林即可提供農產品從生產到出口、銷售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服務,讓農業也可以順利進行產業轉型。雲林國際商港對於農業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將新鮮優質的在地農特產品,將會以最短的時間及距離銷往國際市場。
這二十多年來,臺灣經濟的衰退大家有目共睹,許多的輕工業、製造業都出走到大陸、東南亞,如果改制國際商港,我們就可以讓這些企業鮭魚返鄉,讓他們在雲林國際商港重新開闢一片新天地。過去無論是哪一個政黨執政,都曾提過要讓世界各國的臺商或者臺灣企業鮭魚返鄉,但是配套與吸力不足,成效往往有限,我們雲林位於整個臺灣的中央位置,地理條件好,又具有後發優勢,只要順利改制國際商港,我相信雲林將會為臺灣開闢新的門戶、一扇通往國際的新門戶。
這一次我推動的這個公投,因為一些程序上的關係,也許不一定來得及趕在年底的時候跟大選一起進行,但是沒關係,我不擔心,因為無論什麼時候達成三十萬份連署,我都要把這個公投進行到底。因為我知道,雲林的鄉親等待這一刻已經等待很久了,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讓雲林可以徹底脫胎換骨,讓我們擺脫二等公民的命運,雲林可以徹底擺脫貧窮的命運,更可以成為臺灣向上提升的新命脈。
今天我在這裡,除了公佈目前找到的四十五個公投連署據點之外,我也要誠摯的邀請每一位鄉親、每一位好朋友,希望大家可以成為我們的自發性連署點,如果你願意共襄盛舉,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願意為雲林開創新的時代而奮鬥,不管你是誰,都歡迎你和我聯絡,非常感謝大家,我們一起帶雲林上場做主角。
-----
#雲林上場#張麗善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雲林上場》
https://goo.gl/uuT9q4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goo.gl/Y5BoE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4LcEsA0rjQ/hqdefault.jpg)
觀光資源的利益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口頭質詢─
▶東部地區自來水接管率偏低,尤其今年乾旱問題嚴重,地下水不足。惟地方政府提報的聚落皆被水利署基於成本考量回絕,本席認為水資源是基本民生及人權議題,經濟部應放寬審核標準,讓更多偏遠聚落有水可用。
▶花蓮縣石材加工業是全縣產值高之產業,惟台灣過去衰退10大產業領域,礦業衰退近5成。花蓮大多從外地進口石材原料加工再出口,儼然形成重要產業鏈,過去曾在全球扮演重要地位。然面對持續衰退的情況,政府除加強取締非法自中國進口之原料外,經濟部後續在貨貿談判上,應堅持對台灣有保護需求、有過渡期之產業採適度開放策略。期待經濟部有更積極作為,協助產業升級。希望部長亦能擇期到東部地區關心地方產業。
部長:談判過程會儘量爭取延長調適期、並搭配輔導措施。
▶東部地區缺乏合法食品加工產業,唯有建立區域型的加工設施才能連結多元農產品發展,進入第三級產業(交通、物流、觀光)交通物流觀光。而目前公部門沒有整合領導單位,既然國家有糧食安全需求、就有農地保護需求,就有責任提升農民收入。國發會、農委會應組成專案小組,解決東部地區農業二級化缺口。
▶秀姑巒溪位處花蓮南區偏遠區域疏濬運輸成本高,多年沒有疏濬,每當颱風一來便導致人心惶惶。本席認為疏濬不能僅以經濟利益看待之,必須從國土安全及環境安全觀點來解決。
部長:同意納入其他考慮因素,重新檢討目前做法。
▶推動砂石產地履歷認證,公開建材產出過程,並進行砂石品質分級,朝產業優質化方向發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9_GMcn8aC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