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搶票通】10/03 主題例會
▶️吸睛度 = 影響力!
你需要的「資訊設計力」X「數位專案管理學」
在資訊與社群平台數量爆炸的今日,內容要吸引人們的眼球變得難上加難,究竟要如何競逐人們短暫的注意力,引起共鳴?10/03準時揭曉!
👉用資訊設計重構你想說的話
1、資訊設計背後的思考方式、聚焦內容及設定資訊形式
2、資訊設計專案管理(數位策展)執行要素、成功心法
3、資訊設計專案管理人在職場中與各種單位相處小帖步
--
▶️分享人
陳貞樺
角鯨腦汁事務所 共同創辦人
報名詳情見下連結↓↓↓
https://pse.is/L65MD
#主題例會 #WorkFace #全球創變者社群 #facer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離島人從十歲開始認識林盈君,一直都很羨慕他在圖像處理上的才能。⠀ 童年的記憶有很大部分都是在林盈家和林盈妹玩貓,看漫畫,打電動的XD⠀ ⠀ 林盈君從輔大影像傳播畢業後就前往美國進修,⠀ 而研究所畢業後,現在又在UI/UX上持續發展。⠀ 到今年八月為止就是林盈待在美國的第十個年頭了!⠀ ⠀ 離島人想知...
設計發想流程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 | 活動預告】10/03主題例會
▶️吸睛度 = 影響力!
你需要的「資訊設計力」X「數位專案管理學」
從平面的社群懶人包圖卡、新聞裡的資訊圖表、數位專題甚至互動遊戲,還有結合動態設計的解釋型動畫影片等等
資訊設計(Information Design)其實不只是視覺設計,背後的思考脈絡其實才是關鍵!
資訊設計團隊如何運用設計發想流程,將繁雜內容轉化成讀者淺顯易懂的形式;同時,專案管理該如何與設計師合作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資訊設計作品,想吸引觀眾眼球的你/妳趕緊手刀報名啦!
--
▶️分享人
陳貞樺
角鯨腦汁事務所 共同創辦人
台大新聞所畢,參與的資訊設計作品曾獲卓越新聞獎、亞洲卓越新聞獎等獎項。專長將議題消化為資訊設計,發想資訊形式、創新各式內容。
報名詳情見下連結↓↓↓
https://pse.is/L65MD
#主題例會 #WorkFace #全球創變者社群 #facer
設計發想流程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離島人從十歲開始認識林盈君,一直都很羨慕他在圖像處理上的才能。⠀
童年的記憶有很大部分都是在林盈家和林盈妹玩貓,看漫畫,打電動的XD⠀
⠀
林盈君從輔大影像傳播畢業後就前往美國進修,⠀
而研究所畢業後,現在又在UI/UX上持續發展。⠀
到今年八月為止就是林盈待在美國的第十個年頭了!⠀
⠀
離島人想知道林盈在前往美國之前,是怎麼規劃自己的career path?⠀
而當年的規劃和現在的差別有在哪裡?⠀
這十年在美國的生活又有遭遇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難忘的經驗呢?⠀
⠀
開始做離島人節目之後才發現,有好多不同專業的人都轉做了UI/UX⠀
也希望能和林盈請教UX Design 的入門與發展⠀
⠀
-------------
補充註1: 關於不同職稱,UI Designer / UX Designer / Product Designer 在不同產業、公司類型上,所要負責的事也會很不一樣。但他們所需的思考的方式、設計能力、流程有很大部分是重疊與相關的。
⠀
補充註2: 關於我們公司的流程,初步研究之後,在我們一開始製作sitemap/wireframe之前,也會有幾個對於使用者的目標核心,來構思想法的可能方向⠀
⠀
補充註3: 關於入門UX的練習,除了自我自發練習、看書外,如果有相關課程(實體或線上)可以加強督促自己練習UX的研究方式到問題的發想與設計解決方式,也會是很不錯的激勵起步方式,但持續的練習、經驗累積和新知識的吸收與閱讀也是滿重要的。⠀
-------------
Ep023 - UI/UX一路向北:林盈君⠀
#林盈君⠀#UIUX #離島人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Motion Media Design⠀
-DDB (NY)/Summer Intern ⠀
-DDB (Chicago)/Designer⠀
-Energy BBDO/Digital Designer - Sr. Digital Designer⠀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DSHDHwpI6U/hqdefault.jpg)
設計發想流程 在 Vicky 陳忻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Flashlight- Jessie J (Vicky Chen cover)
最近我上通告、節目宣傳新專輯,
遇到好多用心的節目、主持人,
每次到不同的場地都會皮皮挫,
唱歌也有破幾次音、還會唱到氣虛,
然後認識好多藝人朋友,
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闖出一條路,
我覺得好幸福,
其實自己還是個喜歡社交場合的孩子😆
但這樣上節目宣傳專輯,
我會有一種錯覺,
以為這張Am I Who I Am是「我的」專輯,
容易忘記了有多少人用自己的藝術才成就這張專輯,
專輯絕對絕對不是我自己一個人做的,
在這個宣傳期,
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
在這個團隊裡,
我是歌者、藝人,
這個身分剛好是鎂光燈的焦點,
我...也剛好不介意當一下焦點😆
所以我當藝人
但這張專輯有著:
願意觀察、剖析我、找到適合我的核心價值的 庭竹老師
瘋狂愛音樂的藝術家、音樂製作人 陶山老師
把整個核心概念化成整張專輯視覺藝術的設計者 楊士慶
熱愛影像藝術、打理專輯一切校對流程、宣傳奇招發想的熱血 Bruno Yen
熱愛影像藝術、所有MV的導演
Kaley Emerson
陳昱辰
Bruno Yen
一邊經紀、一邊辛苦照顧我一切的Phoebe 晴兒
還有默默協調一切的Alex
然後才有我 愛唱歌的那個😆
啊我繼續努力齁♥️
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chenmusic/?hl=z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TCMrv9-hx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tjtPK0kOGFdd2_6bMB4iNphW3nA)
設計發想流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xRl5k7snV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