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不會「均分」切蛋糕(見圖三)的犯罪少年
。
這本書提到「隱形的發展障礙」如何影響少年及社會,在一連串的誤解下,最終走到「被關」,但被關也無法矯正,而繼續爛/自我放棄下去。(主見於自閉症族群、智能障礙、視知覺問題、閱讀障礙及過動特質等)
這群人並非嚴重失能,表現在臨界值,看不出來與常人有異,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形容「格格不入」及「學習不來」的情形,在太多挫折及被他人誤解又壞又懶的狀況下最終走向毀滅--即反社會人格、犯罪或憂鬱症、自傷。(不過這裡談被關的少年,所以主要是前者--傷害他人)
作者是醫師,他測試他們簡單的測驗,如複雜的臨摹(見圖二),發現根本是扭曲的。如問題解決對策,但他們非常僵化與固執,視野格局小,缺乏未來性及想像力。作者認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未發展,「不是不願意,而是不能」。
「認知學習的能力」根本在最低層,有的比小學生還不如。
常遭受挫敗會讓他們以最原始的暴力與性作為解決之道,因此也出現性侵犯、殺人犯。他們一路下來,會有四次誤解:
【一次障礙】少年本身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
【二次障礙】學校老師並未發覺其障礙,僅將少年貼上不會念書的問題學生」標籤。
【三次障礙】進入少年院保護管束,教官也未察覺其障礙,加上管教不當導致少年的情況惡化。
【四次障礙】少年長大出了社會,更不為人諒解,又備受歧視,最後犯下罪行,再度關進監獄。
作者遂提出逐步改善認知能力的作法,實際、具體的作為會比單單正向教養更為有用,就像教小小孩那樣,要拆解成他能懂的方式,甚至是遊戲型態來引起興趣和練習,同時在心理層次上,也要期待他們有所成,以交付任務的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雙管齊下,當有了自信和成就,方能真正改善現況。
---
其實這跟我提的概念很像,發展障礙在亞斯、過動、閱讀理解障礙這一塊,受各種盲點影響,導致「訊息的接受、理解」完全不同,只能「自我中心式」的,當然與社會共識卡關、格格不入…但與其智力發展是不相干的。重點在找到可以溝通的方式,之後也就懂怎麼教導他們,並讓他們養成觀察、發問與歸納的人際互動習慣。
但若是智能障礙,要同時考慮認知能力的學習也是有限的。
更更重要的,作者沒提的(畢竟是精神科醫師不是心理師),任何人都需要「穩定的情感依附」,這群少年也是,要有懂他們的人作為情感上的穩定依附,情緒平穩不混亂,認知能力才能發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僅剩最後"1"位名額)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
認知扭曲測驗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天經地義,毀了我的一生!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單身女士,當時年近四十,一直沒結婚。她是因為嚴重的憂鬱症來找我的。在我們的交談中,她談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
她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對她有很好的早期啟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嚴。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很多經典詩文,聰明伶俐,而且認字很早,上小學就讀了不少課外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時期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個錯誤發生在她5歲的時候。
起因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為此大驚失色,說你2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至於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裡非常擔憂,好久都沒睡著。但也許是因為太緊張,也許因為前半夜沒睡著,後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來,居然又一次尿床了。這下子,父母特別不高興,說你是怎麼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麼又尿了,是不是存心的啊?當時他們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戶,她媽媽一邊抱著溼褥子往外走,一邊說,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褥子曬到外面,讓別人看到多丟人。她爸爸板起面孔嚴肅地警告她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這兩次尿床我原諒你了,再尿床我可對你不客氣了。
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內心充滿羞辱感和恐懼,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覺,直到睏得堅持不住,沉沉睡去。結果是,她連著第三次尿床了。這令父母簡直震怒,不但責罵,而且罰她當天晚上不能吃飯喝水。雖然當天因為空著肚子睡覺,沒尿床,但問題從此陷入惡性迴圈中,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通過打罵來讓她克服這個問題,她越是難以克服。父母可能後來意識到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就開始帶她找醫生看病,吃過很多中藥西藥,都沒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決。
這件事幾乎毀了她一生。天天溼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裡的異味,是烙進她生命的恥辱印記,她原本可以完美綻放的生命就此殘缺了。考大學時,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績,完全可以報考名牌 大學,但為了避免住集體宿舍的尷尬,第一志願填報了當地一個學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大學四年,她不敢談戀愛,自卑心理讓她拒絕了所有向她求愛的男同學。工作後,談過兩次戀愛,都是男方發現她有這個毛病後,選擇了分手。
她對我說:直到上大學前,她一直認為自己這個毛病是個純生理問題,是一種泌尿系統的慢性病。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後果。結束第二段戀情後,她割腕自殺,被救過來,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終於在父母面前情緒暴發,瘋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積壓多年的屈辱,並以絕食逼迫父母向她認錯。父母似乎終於也意識到問題的來由,雖然沒向她正面道歉,卻在她面前無言地流了幾天淚,痛悔的樣子終於令她不忍,她才端起了飯碗。經過這件事,父母一下子蒼老了十歲,幾天間就顯得步履蹣跚了。她知道他們已受到懲罰,心中既有渲洩後的舒暢,又有報復的快感。自此,這個毛病居然奇蹟般地開始好轉,發生的次數大為減少。
但她的生活卻無法改變,周圍凡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這個毛病。她像一個臉上被刺字的囚犯,醜陋的印記無法擦去,只好在三十多歲時選擇北上,希望通過環境的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些。但骨子裡形成的自卑和抑鬱無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壓力比較大,很小的一點事就會讓她崩潰,對於愛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觸的熱情和信心,對安眠藥和抗抑鬱藥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後來她信仰了宗教。她說,宗教是唯一讓她感覺安慰並有所寄託的東西。
像一個醫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無策一樣,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樣感到無可奈何。教育中,有太多這樣的蝴蝶效應,本來小事一樁,家長完全可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解決,甚至不需要去解決,問題也會自行消失。但由於家長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還會給孩子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
我還見過一個四歲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奶奶曾是高階主管會計,也很能幹,且非常愛乾淨。家長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因為吃手的問題和孩子糾纏不清。據家長講,最初阻止孩子吃手,採用的是講道理,告訴孩子手很髒,不能吃,他們感覺一歲半的孩子能聽懂了。當發現講道理沒用,就來硬的,採用打手的辦法,輕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這只能起一小會兒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把手伸進嘴裡。後來,負責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縫衣針,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進嘴裡,就用針扎一下,並把針掛到牆上,故意讓孩子看到,但這也不能嚇住孩子。後來家長還採用過給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時戴手套等各種辦法,可是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並且越來越嚴重。聽家長說,孩子還特別愛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可以連續哭嚎兩小時,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險。
我見到這個孩子時,他兩隻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變形,兩隻小手佈滿破潰的傷口,傷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沒有痛感,還在用嘴啃咬雙手,用指甲摳開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現嚴重障礙,不會和人交流,別人和他說話,他基本不迴應,目光總是避開,神情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個孩子的遭遇,讓我震驚於家長的無知和殘忍。孩子吃手是多麼正常的一種現象,嬰幼兒最初是用嘴來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小手又是離他最近、唯一能讓他自主支配的東西,所以吃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制止。到孩子可以動用自己的其它感知器官認識世界時,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學會站著走路後,自然就不願意爬著走了。對於這樣一個自然的認知過程,家長卻要想方設法阻止,而且採用打罵、針扎、抹辣椒水等做法,簡直就是在刑訊逼供啊!一個弱小的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綿延不斷的殘酷對待,他的生命怎麼能正常展開,怎麼能不被扭曲呢?!
當然有的孩子對吃手表現出固執的喜好,到四五歲,甚至十來歲,還在吃,這種情況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有關,是其它教育問題積澱的一個後果,吃手不過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更不該制止孩子吃手。應該做的是反省自己和孩子交流得多不多、相處方式是否和諧等等,並努力從這些方面去解決。
家長希望用各種規矩培養出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而這對孩子來說,卻是自由意志被剝奪,活在日復一日的冷酷對待中。他的世界一直以來太寒冷了,已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所以他下意識地要把自己嚴實地包裹起來,迴避和外界的交流,直到失去正常的溝通能力。這是一個弱小生命對抗惡劣環境的本能反應,畸形的生態環境只能讓他變態地成長。
專門研究兒童神經病的蒙臺梭利博士說過: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於嚴厲教育所帶來的損害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但時到今日,人們對嚴厲教育的破壞性仍然沒有警覺。在我們的教育話語中,人們仍然特別願意談規矩,很少談自由。哪個青少年出了問題,歸結為家長管得不嚴,太溺愛;相反,哪個青少年成長得比較優秀,尤其在某個方面做得出色,會歸功為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和打罵。
這樣的歸結非常簡單非常膚淺,但越是簡單膚淺的東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於是,一頓“要嘛好好彈琴,要麼跳樓去死”的威脅可以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一根雞毛撣子隨時伺候可以讓孩子上台大,一通把孩子罵作“垃圾”的汙辱可以逼孩子考進哈佛……諸如此類的“極品”行為最容易得到傳播。
人們不肯往深處想一想,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秀,天下將盡是英才。一個成年人想收拾打罵一個孩子還不容易的事嗎?誰都會!既威脅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後算賬”的事,雖然兒童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但裁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有位家長,聽人說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她從女兒一歲多,就在各方面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會把孩子碗中的飯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長會把牙刷一折兩半,丟進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詩,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長的嚴厲教育下,孩子確實被訓練得很乖,按時吃飯,認真刷牙,會背很多古詩。但她發現,剛剛三歲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現得膽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裡脾氣又很大,且表現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殘忍,比如虐待家裡的小貓,把貓尾巴踩住用腳跺,或用沙發靠墊把小貓捂到半死,看小貓痛苦的樣子,她則表現出滿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歡芭比娃娃,她則對這些娃娃好像有仇,動不動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頭和四肢揪下來,甚至用剪刀剪破。媽媽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麼這樣?
兒童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說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太多的冷酷無情。媒體不時地報道家長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的事件,手段之惡劣,令人髮指。同時,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童年時代極端嚴厲的家庭教育。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像一位網友說的:有些人小時候常捱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長大了發誓絕對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還是會打小孩。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是否認同打孩子,是塊試金石,可測驗出人們在教育上的認識水平。
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動不動認為孩子“錯了”,那是你自己錯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屢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對或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對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解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這裡所說的“良好的家庭”並非永遠一團和氣,而是有矛盾也總能得體地解決。不少人對我從未打過孩子表示驚訝,然後歸因為我的女兒分外乖。事實是,我在和女兒的相處中,也有小衝突,但我從不在孩子面前縱容自己的情緒,經常是自己先退一步,想想在哪裡沒好好理解孩子,自己應該如何改變,也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所以,並不是我的女兒比一般孩子乖,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樣乖,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沒有一個孩子是需要用打罵來教育的——只有成人對兒童有這樣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繼而放下手中棍棒。
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父母不僅應該放下手中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
當然,我不希望給家長們太大的壓力,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火氣上來了,實在忍不住,打孩子兩下或罵幾句,這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正像一個偶爾吃多了的人不會成為大胖子一樣。身體自有它的調節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並且兒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寬容,更能理解並消化父母偶爾的脾氣。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經常性的嚴厲和苛刻。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則,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則。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癒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也不為過。
摘自報刊文摘
認知扭曲測驗 在 Pearl Wong 黃乙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是很好的文章
教育小孩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旅程,我也在學習中
你的天經地義,毀了我的一生!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單身女士,當時年近四十,一直沒結婚。她是因為嚴重的憂鬱症來找我的。在我們的交談中,她談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
她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對她有很好的早期啟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嚴。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很多經典詩文,聰明伶俐,而且認字很早,上小學就讀了不少課外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時期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個錯誤發生在她5歲的時候。
起因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為此大驚失色,說你2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至於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裡非常擔憂,好久都沒睡著。但也許是因為太緊張,也許因為前半夜沒睡著,後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來,居然又一次尿床了。這下子,父母特別不高興,說你是怎麼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麼又尿了,是不是存心的啊?當時他們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戶,她媽媽一邊抱著溼褥子往外走,一邊說,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褥子曬到外面,讓別人看到多丟人。她爸爸板起面孔嚴肅地警告她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這兩次尿床我原諒你了,再尿床我可對你不客氣了。
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內心充滿羞辱感和恐懼,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覺,直到睏得堅持不住,沉沉睡去。結果是,她連著第三次尿床了。這令父母簡直震怒,不但責罵,而且罰她當天晚上不能吃飯喝水。雖然當天因為空著肚子睡覺,沒尿床,但問題從此陷入惡性迴圈中,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通過打罵來讓她克服這個問題,她越是難以克服。父母可能後來意識到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就開始帶她找醫生看病,吃過很多中藥西藥,都沒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決。
這件事幾乎毀了她一生。天天溼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裡的異味,是烙進她生命的恥辱印記,她原本可以完美綻放的生命就此殘缺了。考大學時,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績,完全可以報考名牌 大學,但為了避免住集體宿舍的尷尬,第一志願填報了當地一個學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大學四年,她不敢談戀愛,自卑心理讓她拒絕了所有向她求愛的男同學。工作後,談過兩次戀愛,都是男方發現她有這個毛病後,選擇了分手。
她對我說:直到上大學前,她一直認為自己這個毛病是個純生理問題,是一種泌尿系統的慢性病。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後果。結束第二段戀情後,她割腕自殺,被救過來,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終於在父母面前情緒暴發,瘋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積壓多年的屈辱,並以絕食逼迫父母向她認錯。父母似乎終於也意識到問題的來由,雖然沒向她正面道歉,卻在她面前無言地流了幾天淚,痛悔的樣子終於令她不忍,她才端起了飯碗。經過這件事,父母一下子蒼老了十歲,幾天間就顯得步履蹣跚了。她知道他們已受到懲罰,心中既有渲洩後的舒暢,又有報復的快感。自此,這個毛病居然奇蹟般地開始好轉,發生的次數大為減少。
但她的生活卻無法改變,周圍凡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這個毛病。她像一個臉上被刺字的囚犯,醜陋的印記無法擦去,只好在三十多歲時選擇北上,希望通過環境的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些。但骨子裡形成的自卑和抑鬱無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壓力比較大,很小的一點事就會讓她崩潰,對於愛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觸的熱情和信心,對安眠藥和抗抑鬱藥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後來她信仰了宗教。她說,宗教是唯一讓她感覺安慰並有所寄託的東西。
像一個醫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無策一樣,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樣感到無可奈何。教育中,有太多這樣的蝴蝶效應,本來小事一樁,家長完全可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解決,甚至不需要去解決,問題也會自行消失。但由於家長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還會給孩子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
我還見過一個四歲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奶奶曾是高階主管會計,也很能幹,且非常愛乾淨。家長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因為吃手的問題和孩子糾纏不清。據家長講,最初阻止孩子吃手,採用的是講道理,告訴孩子手很髒,不能吃,他們感覺一歲半的孩子能聽懂了。當發現講道理沒用,就來硬的,採用打手的辦法,輕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這只能起一小會兒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把手伸進嘴裡。後來,負責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縫衣針,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進嘴裡,就用針扎一下,並把針掛到牆上,故意讓孩子看到,但這也不能嚇住孩子。後來家長還採用過給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時戴手套等各種辦法,可是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並且越來越嚴重。聽家長說,孩子還特別愛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可以連續哭嚎兩小時,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險。
我見到這個孩子時,他兩隻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變形,兩隻小手佈滿破潰的傷口,傷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沒有痛感,還在用嘴啃咬雙手,用指甲摳開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現嚴重障礙,不會和人交流,別人和他說話,他基本不迴應,目光總是避開,神情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個孩子的遭遇,讓我震驚於家長的無知和殘忍。孩子吃手是多麼正常的一種現象,嬰幼兒最初是用嘴來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小手又是離他最近、唯一能讓他自主支配的東西,所以吃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制止。到孩子可以動用自己的其它感知器官認識世界時,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學會站著走路後,自然就不願意爬著走了。對於這樣一個自然的認知過程,家長卻要想方設法阻止,而且採用打罵、針扎、抹辣椒水等做法,簡直就是在刑訊逼供啊!一個弱小的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綿延不斷的殘酷對待,他的生命怎麼能正常展開,怎麼能不被扭曲呢?!
當然有的孩子對吃手表現出固執的喜好,到四五歲,甚至十來歲,還在吃,這種情況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有關,是其它教育問題積澱的一個後果,吃手不過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更不該制止孩子吃手。應該做的是反省自己和孩子交流得多不多、相處方式是否和諧等等,並努力從這些方面去解決。
家長希望用各種規矩培養出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而這對孩子來說,卻是自由意志被剝奪,活在日復一日的冷酷對待中。他的世界一直以來太寒冷了,已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所以他下意識地要把自己嚴實地包裹起來,迴避和外界的交流,直到失去正常的溝通能力。這是一個弱小生命對抗惡劣環境的本能反應,畸形的生態環境只能讓他變態地成長。
專門研究兒童神經病的蒙臺梭利博士說過: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於嚴厲教育所帶來的損害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但時到今日,人們對嚴厲教育的破壞性仍然沒有警覺。在我們的教育話語中,人們仍然特別願意談規矩,很少談自由。哪個青少年出了問題,歸結為家長管得不嚴,太溺愛;相反,哪個青少年成長得比較優秀,尤其在某個方面做得出色,會歸功為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和打罵。
這樣的歸結非常簡單非常膚淺,但越是簡單膚淺的東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於是,一頓“要嘛好好彈琴,要麼跳樓去死”的威脅可以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一根雞毛撣子隨時伺候可以讓孩子上台大,一通把孩子罵作“垃圾”的汙辱可以逼孩子考進哈佛……諸如此類的“極品”行為最容易得到傳播。
人們不肯往深處想一想,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秀,天下將盡是英才。一個成年人想收拾打罵一個孩子還不容易的事嗎?誰都會!既威脅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後算賬”的事,雖然兒童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但裁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有位家長,聽人說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她從女兒一歲多,就在各方面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會把孩子碗中的飯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長會把牙刷一折兩半,丟進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詩,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長的嚴厲教育下,孩子確實被訓練得很乖,按時吃飯,認真刷牙,會背很多古詩。但她發現,剛剛三歲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現得膽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裡脾氣又很大,且表現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殘忍,比如虐待家裡的小貓,把貓尾巴踩住用腳跺,或用沙發靠墊把小貓捂到半死,看小貓痛苦的樣子,她則表現出滿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歡芭比娃娃,她則對這些娃娃好像有仇,動不動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頭和四肢揪下來,甚至用剪刀剪破。媽媽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麼這樣?
兒童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說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太多的冷酷無情。媒體不時地報道家長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的事件,手段之惡劣,令人髮指。同時,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童年時代極端嚴厲的家庭教育。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像一位網友說的:有些人小時候常捱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長大了發誓絕對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還是會打小孩。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是否認同打孩子,是塊試金石,可測驗出人們在教育上的認識水平。
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動不動認為孩子“錯了”,那是你自己錯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屢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對或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對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解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這裡所說的“良好的家庭”並非永遠一團和氣,而是有矛盾也總能得體地解決。不少人對我從未打過孩子表示驚訝,然後歸因為我的女兒分外乖。事實是,我在和女兒的相處中,也有小衝突,但我從不在孩子面前縱容自己的情緒,經常是自己先退一步,想想在哪裡沒好好理解孩子,自己應該如何改變,也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所以,並不是我的女兒比一般孩子乖,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樣乖,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沒有一個孩子是需要用打罵來教育的——只有成人對兒童有這樣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繼而放下手中棍棒。
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父母不僅應該放下手中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
當然,我不希望給家長們太大的壓力,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火氣上來了,實在忍不住,打孩子兩下或罵幾句,這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正像一個偶爾吃多了的人不會成為大胖子一樣。身體自有它的調節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並且兒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寬容,更能理解並消化父母偶爾的脾氣。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經常性的嚴厲和苛刻。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則,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則。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癒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也不為過。
摘自報刊文摘
認知扭曲測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僅剩最後"1"位名額)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身旁有很多朋友,都參與了他在各個不同求學階段的同學會,我想可能是因為最近開始放暑假吧,所以像這樣的聚會越來越多。
當我跟這些朋友,聊到參與同學會的經驗的時候,他們都會跟我分享一些,他們很意外的狀態。
比如說我有一位朋友就跟我說,他記得當年在大學的時候,他很希望大家記住他的,是他有多麼的幽默跟好笑。所以呢,他每一次在跟同學互動的時候,他都會絞盡腦汁的去佈很多的梗啊,然後想辦法去抖包袱啊…等等之類的。
結果呢過了十幾年之後,參加大學同學會,他才發現大學同學們,對於他說過的笑話,一個都沒有記得,反而比較記得的是他出風頭的樣子,然而當我問這一位朋友,你那次出風頭你希望被大家記住嗎?
他卻很哀怨的跟我說,那一次的經驗他覺得好糗,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大家忘記這件事。然而經過了十幾年,大家記得的都不是他自己希望大家記得的,反而他最希望大家忘記的,大家卻記得清清楚楚。
其實我自己在教學當中,我常常會提醒很多朋友,我說溝通最大問題,在於我滿頭滿腦在想自己「想說」的話,在人際裡面最大的問題也是在於,我們太在乎自己的形象,我們太用力的包裝自己。
但是我必須說,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當然得做一些包裝,去讓別人對我的感覺是好一些的。可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包裝究竟是你刻意演出來給別人看,還是你就是這樣子活呢?
這才是比較重要的關鍵,其實我這一位朋友,從大學以來一直到今天,他為什麼這麼愛出風頭?他應該要處理的,並不是他如何取得別人的注意,而是他內心的「不安全感」啊!
他太害怕自己沒有被看見,然而這一份害怕,常常讓他做了很多不恰當或出格的事。所以從他的主觀認知上,他希望大家記得的是他的好印象,可是大家卻記得的往往是他出醜,或者是他在不恰當的時機,說的那些不恰當的話。
所以我自己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常常會提醒很多朋友,是的,我會教你一些技巧,然而這些技巧的背後,我都會更強調它更深的部分是什麼,如果你不是打自內心的相信,你要如何好好的善待別人?
或者是你要怎麼樣的活,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自在,那麼你做的所有、所有的改變,很有可能都會變成是一種扭曲。所以到頭來,你到底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
如果你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你先專注在「你到底想怎麼活」?別人會記住你的,往往是你活出來的樣子,而不是你想讓大家記得的部分。希望今天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程會幫助你用最自然、最不違反你個性的方式,去跟別人做最好的連結。
我相信透過這一門課,我會陪著你一步一步的找到,更適合你活出來的樣子,我很期待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認知扭曲測驗 在 如何找到高薪工作 心理學應用 認知架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IG|Meetype:https://www.instagram.com/meetype.tw/ 心理 測驗 | ... 如何找到高薪工作◎ 心理學應用│ 認知 架構 ... 元素115可以 扭曲 时空. ... <看更多>
認知扭曲測驗 在 Szondi 心理分析測驗- 這是一份由匈牙利精神病理學家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個很簡單既原始的心理防衛機制,藉由扭曲、更改認知來進行心理上逃避,將不愉快受挫經驗"否定",認定該事件完全沒有發生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