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起開始從玩中學 #讓孩子主動玩不停的教具 #強大好用的點讀筆
⏰限時搶購:https://gbf.tw/x3x0f
📒完整文章:https://disni.pixnet.net/blog/post/44684946
㊙️Disni粉絲滿千就免運,2000以上再送好禮 #留言抽獎
〰️
【iQ House點讀筆+益智教具二團囉】
豆葳的書和玩具真的不少,有些會覺得好像浪費錢了,因為玩過幾次就興致缺缺,但iQ house系列真的是越玩越起勁,因為隨著年齡成長,會越來越懂得怎麼玩,從中也學習了 #觀察力 #空間感 #記憶力 #互動性 #圖樣形狀 #數字算數 ……玩到現在超過一年半,還是玩不膩喔😏
-
【 #Toby河馬點讀筆系列】
◩點讀筆
本身功能就很強大!
三張功能小卡片:有電子詞典、學習音標唸法、短句子錄音,帶出門好方便
而錄音貼紙是我們最近很愛的功能,最高可擴充到2000張小貼紙!可以錄有聲書、mp3、爸爸媽媽說故事,我們在錄豆葳愛的繪本時,豆葳也會一起出聲說話,趣味性更強了❤️
◩Hello我的第一本英文圖典
圖像化&主題話,柔和的馬卡龍色系,幫助寶貝圖像學習,邏輯及聯想力也更強大喔!
當中還有特殊音效,讓寶貝在點讀時有更多驚喜。
◩Look Look找找書
這組我非常推薦,2歲開始就可以引導了!
當中是認知、識別的學習,答對了有『冰崩冰崩』的聲音,答錯了裡面的角色也會互動回答。
有中文/英文可以選擇,我覺得超貼心
◩Child's Play英國得獎點讀套書
畫風很可愛、適合父母陪讀的套書
點書裡面的圖案,都會有對白出現,不只是單純書上的字句喔!延伸性很強大,跟著孩子一起玩,我覺得好有趣
-
【 #木木歷險記】
◩帶入小紅帽與大野狼的故事,運用紙板可以作為角色扮演的遊戲
◩木製積木材質,增加親子互動及寶貝故事表達能力
◩11塊積木/24種圖樣考題,有正視、俯視、左視、右視的角度,分階段訓練空間及體概念
【 #幾何魔法師】
◩12片薄型木製磁性積木,搭配磁性版來操作
◩從平面到立體,不只訓練空間立體概念,更考驗精細動作及耐性
【 #迷路的動物】
◩附收納袋,方便攜帶
◩七種動物、不同形狀、一塊方型的板子
◩初步認識動物及方位,進階則可以根據考題讓寶貝把所有動物放在板子中
◩提示越少難度越高,豆豆可以玩很久,但破關後很有成就感
【 #雙胞胎家族】
◩兩組各12個磁性圓片,搭配兩個磁性版
◩從簡單的配對,到根據題目小卡,憑記憶放到正確位子,連大人都不容易完成喔
◩可延伸為蓋牌、記憶翻翻看,讓寶貝們一起玩的時候更有互動性
【 #模擬村莊】
◩寶貝可以佈置成自己想要的村莊樣貌,說著想像中的故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可以加入自己家中的小玩具,讓村莊增添不同的角色
【 #噗噗旅行車】
◩8個不同形狀的印章、1個水性印台、2本題庫
◩認識不同的形狀大小
◩有些沒有標準答案,可以發揮創意
◩可自己拿張白紙,搭配畫筆來做繪圖遊戲
【 #數字探險】
◩趣味加法的遊戲,需要懂得加法再玩
◩難度很夠,大人也很有挑戰性
【 #大塊創意積木】 滿2000元贈送
◩立體版的『迷路的動物』
◩最終需要拼成正方體,孩子可以玩很久
【 #英漢圖典3000字】 滿5000元贈送
◩可以搭配點讀筆使用
◩一路使用到國中
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留言詢問,
需要推薦也可以問我!
我懂選擇障礙的苦惱阿😏
請把握時間趕快買起來吧!
#Disni分享好物 #寶寶日常 #點讀筆 #遊戲教具 #教具 #積木 #七巧板 #英文點讀 #幼兒英文 #兒童英文
⋯⋯⋯⋯⋯⋯⋯⋯⋯⋯⋯⋯⋯⋯⋯⋯☄
⏰限時搶購:https://gbf.tw/x3x0f
📒完整文章:https://disni.pixnet.net/blog/post/44684946
㊙️Disni粉絲滿千就免運,2000以上再送好禮
✨留言處有小驚喜給你們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粒方不插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遊戲這裡買➡️https://myship.7-11.com.tw/cart/confirm/GM2008191889365 0:00 5 心靈共感 4:43 4 推理事件簿 8:33 3 高塔神廟 11:57 2 國家公園:自然之旅 15:28 1 心靈同步(靈光同現) ...
認知 障礙 提示 卡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刻意練習》30年對「天才」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關於閱讀、寫作、國標舞,我的3個提問和1個反思
🔗部落格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peak-deliberate-practice/
【為什麼想讀《刻意練習》】
之所以會認識這本書,來自於許多網路文章和書友的推薦,書中的重點也不斷被提及:「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練習!」難道我們比別人優秀的那些事情,不就是因為自己比較「聰明」一點嗎?努力練習真的可以戰勝天賦異稟?
因此,我帶著三個提問在讀這本書,盼望能從中找到答案跟行動方向。也回顧自己曾被讚賞「有天賦」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
提問:被稱為天才的人哪一個不是天賦異稟?
提問:如果不求成為頂尖,只需達到專精該怎麼做?
提問:現在開始刻意練習,還來得及嗎?
反思:拆解自己的國標舞天賦
【這本書在說什麼】
《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根據他30年的研究發現,所有領域的「天才」發跡和成長過程,全都可以歸納成「刻意練習」的產物。
作者說道:「我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密集練習就發展出超凡能力。」這些所謂擁有「天賦」的佼佼者們,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改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跟訓練而已。
「刻意練習」的目標並不是「發掘」潛能,而是「打造」潛能,讓以前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而這需要改變現況,也就是脫離舒適圈,並強迫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去適應新的行為和技能。
【1.被稱為天才的人哪一個不是天賦異稟?】
答案:都不是,而是因為刻意練習。這本書裡,我特別喜歡這句話:「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如果我們承認天賦的重要性,就等於把一個無形枷鎖加諸身上,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企及天賦的高度。
然而作者用多年來的研究證據,打破傳統觀念對於天才的迷思,例如音樂神童莫札特、高爾夫球傳奇老虎伍茲、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等等。這些研究的結論是:只要培養得當,任何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
對於寫作能力的後天培養,書中提到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例子。他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作者進一步說明他如何精進寫作能力,成就不凡的文學典範。
起初,他對於英國雜誌《旁觀者》的文章品質驚嘆不已,下定決心練出好文筆,卻找不到老師指導。接著他針對自己欣賞的寫作風格挑出好幾篇文章,簡短寫下每個句子的內容,提醒自己句子的重點。
幾天後,試著依據當下的提示重現文章,目的不在一字不漏地複製原文,而是用自己的寫法,試著寫出鞭辟入裡且充滿文采的句子。回頭參考原文,與自己的文章比較,適時修正,從中學習如何清楚中肯地表達想法。
為了訓練自己對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邏輯,他寫下句子重點,打亂在不同紙條上,等自己忘了,便開始重新仿作。他依照自己認為有邏輯的順序,重新安排紙條,最後再跟原文比較結果。可以看到的是,沒有老師指導的他,專注投入練習,用模仿寫作和排序給自己回饋,進一步解決問題。
🔖學習不是挖掘某人潛力的方式,而是開發這種潛力的方式。
🔖Learning isn’t a way of reaching one’s potential but rather a way of developing it.
【2.如果不求成為頂尖,只需達到專精該怎麼做?】
答案:採取三個步驟,設定明確目標、高度專注、意見回饋。
我的理念比較偏向於追求「通才」。世界之大有趣的事情太多,與其鑽研一件事到100分,我反倒偏好用相對少的心力,學到80分但是多學幾種。當然,要學就得好好學,最起碼要學懂、學透。
在選定想要學習發展的項目之前,很推薦這段TED演講〈只要 20 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用近似於書中「目標練習」的方式,短時間內學會一件事,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是否有興趣。避免練習了一大段時間才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
這套方法的順序是:決定要達成的結果並且拆解這項技能、把技能學到可以自我糾正的程度、移除任何會對練習造成障礙的事情、反覆練習跟改善累積到20個小時。
☝️2-1. 設定明確的目標
一旦確認自己對這件事抱持興趣,就往前設定更明確的目標,最好是有十足的挑戰性。以我自己為例:練習長跑時,當身體習慣了10公里的距離,就設定更高目標在42公里全馬。或者培養出閱讀習慣之後,就設定每年要讀52本書。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書裡提過類似的實驗結果:「有設定具體目標的受試者中,高達62%的人實現目標;沒有設定目標的那組,僅22%達成目標。」但是,光說不練的設定目標是沒有幫助的,需要再搭配以下的步驟。
☝️2-2. 高度專注
作者提到,無論是目標練習或者刻意練習,都必須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投入練習的時間必須先重「質」再重「量」,要盡可能排除一切會致使分心的事情。在教導如何提升專注力的這本書《極度專注力》提到一項數據:「 人一旦分心或受到干擾,平均要花20分鐘以上才能重新回到狀態。」要讓練習發揮百分百效用的方法,就是在練習時段裡只專注做「一件事」。
☝️2-3. 尋求意見回饋
漫不經心地重複同一件事毫無助益,重複的目的在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加強改善弱點,直到找出最佳策略為止。每次練習都要找出自己哪裡不足,透過回饋來尋求改善的方向,訂定改善計畫並持續執行。
最好的方式是找教練或老師,監測自己的練習狀態並給予即時回饋。次好的方式則是像富蘭克林那樣,找到經典範本進行臨摹和重現,在自己與範本的差異之間尋求回饋並改善。
以我自己目前在進行的寫作練習來說,正是採用了作者提到的寫作方法在執行。作者提到,如果只是把腦子裡出現的東西通通告訴讀者,這種寫作只能法稱為「知識陳述」。
要讓程度更進一步,必須釐清文章的作用,讀者可以學到什麼,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想法值得分享?在思索如何將訊息更清楚地傳達給讀者時,自己對寫作的主題又有了新的見解,這稱為「知識轉化」。
寫作過程的本身,改變並增加了寫作者一開始具備的知識。把閱讀過的書,消化後寫成書摘與筆記的做法,也可以呼應到《搞定!》的作者艾倫強調過的簡單概念:「大腦是用來產生想法,而不是保存想法的。清空雜念的腦袋,生產力最高;把越多的想法從腦中移出來,思緒越清晰。」
🔖成就卓越需要的是努力、有計畫、難度漸增的刻意練習。
🔖Excellence demands effort and planned, deliberate practice of increasing difficulty.
【3.現在開始刻意練習,還來得及嗎?】
答案:永遠都來的及。
作者提到,要發展大腦思考相關的專業領域,年齡並不是真的問題。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指出,大腦年齡對於學習的差異有以下兩個:
1. 成人大腦雖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兒童或青少年那樣有適應力,但還是有足夠能力學習和改變。
2. 成人大腦適應力不同於年輕大腦,學習機制也會有所不同。只要夠努力,大腦會找到出路。
因此重點不在於開始學習的時間早或晚,而在於不同的年齡階段,要懂得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成人在學習過程若面對瓶頸,只要堅定地朝著目標邁進,嘗試不同解決方法,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我自己在而立之年才開始認真「閱讀」的學習過程,也遇到類似狀況,起初讀得非常慢,讀完一本書簡直天長地久。後來找到突破的方法是,同時讀三到四本不同主題的書,一本書讀累看膩了,就切換另一本繼續讀。
這個做法讓我可以不被卡住,而且持續透過閱讀,學習不同主題和領域的內容。過了一陣子之後再回頭讀原本擱置的書,偶爾還會併發出不同的想法,讓閱讀的吸收過程更為多元。久而久之,加快了閱讀的速度和吸收的程度。
🔖越過任何障礙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的方向去想辦法。
🔖The best way to get past any barrier is to come at it from a different direction.
【4.拆解自己的國標舞天賦】
回顧自己的國標學舞過程,大四時加入社團,半年內成為副教學,一年內跟資深舞者同台演出,出社會後常駐公司社團教學長。陡峭且快速的學習曲線,讓我常被稱讚有跳舞的「天賦」,但拆解自己的學舞過程後,發現跟天賦沒什麼關係,重點在於刻意的練習。
曾經,身為內向者的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塊「跳舞的料」。自有記憶以來,跳舞跟肢體不協調幾乎是畫上等號。那種在舞台上展露笑容、擺動肢體的事情,光想就令人渾身不對勁。
我之所以對國標舞產生興趣,是受到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獨領風潮】的啟蒙。主角皮耶‧杜蘭自願到紐約公立學校,指導一群留校察看的問題學生國標舞。當他被學生的家長們質疑,為何要浪費課後輔導的時間在這種舞蹈上面,而非指導學業?他答道:
🔖如果你的女兒相信我的帶領,也代表她相信自己。如果你16歲的女兒既堅強又有自信,她怎麼可能隨便讓個白癡搞大她的肚子?如果你的兒子學會觸摸一個女孩的時候帶著尊敬,那麼在他一生當中又會如何對待其他的女人?
就是這段話,讓我義無反顧地踏上學習國標舞這條路。對我來說:「國標舞就是一門探究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尊重的藝術」。我的學舞方式,跟書中醫學界外科之父威廉·豪斯泰德的法則很像:「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看一次
正式參加社團前,為了能比較快進入狀況,我在網路上不停欣賞過去10年,國際頂尖選手的比賽影片。透過反覆的觀摩和欣賞,大致掌握了國標舞的情境跟感覺。雖然肢體還沒開始學習,但大腦已經植入了這種舞蹈的印象。
加入社團後的課堂之餘,特別去找國際Top3選手的基本步教學影片,把課堂上老師教過的步子,都透過影片再重現一次,自己分解每個步子該怎麼運用身體。透過影片的記憶,把許多基本動作的模樣烙印在腦中。
☝️做一次
由於自己是從零學起,在課堂上不熟練的部分,得額外花時間找鏡子繼續練習。我盡可能地把自己在鏡中的動作,做到跟腦中影片的模樣一致。不停地模仿,不停地嘗試。
課堂上只要有空檔,就纏著學長姐們問東問西。這部分是書中的意見回饋,透過別人對自己的回饋,快速改進不足的地方,走到正確的修正方向。
☝️教一次
透過影片和練習的累積,漸漸地熟練不同的舞步。到了這個階段,我把懂的部分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主動去教導還不熟練的同學。偶爾還會被問到很難的問題,也激發我再嘗試新教法或者改變自己跳舞方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建構出自己運用肌肉的邏輯系統,不斷修正跟提升技巧。很深刻的感觸是,當你可以教別人的時候,才代表自己真的懂了。因此,教學也成了我樂此不疲的事情。
雖然從不以職業舞者為目標,但長年累月下來,在舞技上的持續進步,以及從舞蹈上實踐的自我探索,讓我到現在仍然保持熱忱,繼續維持跳舞的習慣。
🔖如果你不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你永遠不會進步。
🔖If you never push yourself beyond your comfort zone, you will never improve.
【後記】
書中有一個概念比較抽象,作者說刻意練習講求的是發展出更高效率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心智表徵較弱的人看來隨機或混亂的一堆事物,專家有能力看出其模式。專家能見林,普通人只能見樹。
我聯想到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用的名詞「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他這麼解說:「在頭腦裡形成一中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蒙格說的是理解與判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跨領域、跨學科去涉略不同的知識,構築出大腦思維的模型。
對於傳統教育著重於提供「知識」,作者也有話要說:「知識不應該成為目標,但學生卻能在運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獲得多知識。」作者呼籲人們要透過刻意練習,將重心聚焦於技能表現以及如何精進。
最後,這本書打破我對於天賦認知的迷思,也有助於建立信心迎接任何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引述書中最喜歡的句子:「學習不再只是一個實踐某種遺傳命運的方式,而是按照自己的選擇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方法。」
🔗部落格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peak-deliberate-practice/
認知 障礙 提示 卡 在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智還是老化?失智徵兆不易判斷,教你如何與正常老化做區分
小提示:如果覺得字數太多,可以到文中按"Podcast線上收聽"~
人類記憶力在20多歲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年齡漸長衰退。但人類記憶力以外的智力,會隨經驗累積和學習而發展到50多歲,過了60歲後,思考力、判斷力或適應力開始下降,除了健忘外會較難學會新的事物。而人類的記憶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登錄、儲存、提取”三個階段,健忘是指神經細胞因為腦內儲存的資訊量過於龐大,而提取速度變慢,以至於順利讀取到所需的記憶的時間增加;但因為登錄和儲存的功能還未受影響,所以受到一些外部提醒後就可以順利的從腦中記憶庫中提取正確的記憶。但失智是指在登錄、儲存、提取都出了問題,影響的層面和範圍比較大。像是剛剛所提的健忘忘記的僅是片段,經過提醒可以回想起內容;失智是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頻率高,經過提醒也無法回想起,最後還會忘記自己忘記了。空間感的部分,健忘可能會突然想不起來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但經過一陣子或情境提示(例如說某個熟悉的街角),會再想起。失智症者會在熟悉的的環境迷路,經過情境提示也想不起來。失智症者也會出現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技能,健忘者不會有此反應。另外失智影響的部分還有一般常識和判斷力、計算力以致於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像在冬天穿夏天的衣服、一天就把一周的降血壓藥物吃完、甚至吃生肉等,健忘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的。
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布的十大失智症早期症狀: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若是自己或是家中長輩有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盡快就診,若能早期被發現和確診,接受藥物治療和多活動活化大腦細胞,可以延緩腦部老化的速度,使病情獲得控制,維持生活品質。
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大家一定很關心平時做什麼可以預防得到失智症。除了避免或減少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像是過度飲酒、中年肥胖、三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抽菸、憂鬱、頭部外傷,還有積極的行動可以治療:方法之一為運動,實證醫學顯示增加中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可以有效降低認知功能障礙、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之風險;越早開始維持固定運動習慣和活躍之生活型態,對老年的大腦有保護效果。而運動的型態優先建議為有氧運動(如騎單車、體操、游泳、瑜珈、太極、舞蹈等),肌力訓練次之,如果能有合併有氧、肌力、柔軟度等多元素運動更佳。而運動頻率建議為每周運動2-3次,每次維持30分鐘,至少持續12周以上。另外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也可有效預防失智症,如閱讀、寫作、打橋牌、繪畫、園藝、烹飪等,像大家喜愛的國粹麻將也是不錯的選擇。從飲食方面做調整也可以健腦。2015年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發表"麥得飲食"證實可有效預防失智症。麥得飲食就是"MIND diet",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DASH飲食,建議10種有益腦力的食物:深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甘藍、綠花椰菜,每周食用六次或以上; 其他類蔬菜每天至少一次;堅果含有對健康有益的脂質、纖維以及抗氧化物,每週至少五次。每周至少兩次莓果類,以藍莓的健腦力最佳。豆類為低卡路里和低脂,每周吃三次豆類;主食以全穀類為主,每日至少三份全穀類;每周吃魚一次;每周至少兩份雞肉;調理以橄欖油為主;可搭配每日不超過一杯的紅酒。民眾也可以嘗試麥德飲食來增加腦力、預防失智症。另外有好人緣很重要,研究證明緊密的社群關係可以維持腦力、不退化,參加各類社團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偶爾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或忘了鑰匙放哪不要太緊張,藉由上述的方法可以增加大腦抵抗力,和失智症say no!
認知 障礙 提示 卡 在 粒方不插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遊戲這裡買➡️https://myship.7-11.com.tw/cart/confirm/GM2008191889365
0:00 5 心靈共感
4:43 4 推理事件簿
8:33 3 高塔神廟
11:57 2 國家公園:自然之旅
15:28 1 心靈同步(靈光同現)
但是近期讓我最驚豔,也帶給我許多朋友們數不禁的娛樂的作品,當然就是《心靈共感》,
該怎麼開始形容這遊戲?
我是說,你看看它的外表就會忍不住被吸引了吧?
這個看起來像是嗑了迷幻藥,全身上下都在告訴你「玩我」的封面,
每次有人第一次來我的工作室時,第一個好奇的桌遊幾乎都是它。
而你一打開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幾乎像是玩具,卻又同時像是個魔術戲法的東西,
它一拿起來,插在盒子上,不需要任何設置就能拿出來玩了,
這令人目不轉睛的設計,幾乎像是在炫技,一擺出來,馬上就能讓人眼睛一亮。
這就是所謂真正高明的派對遊戲,連人都還沒開始玩的時候就已經炒熱氣氛了,
這個輪盤是什麼? 這個指針是做什麼用的?
「我馬上就會跟你們解釋了」你笑著回答。
啊,多麼美妙的感受
但是,這遊戲到底怎麼玩?
非常好的問題,現在,容我用我今天剛出的遊玩影片其中的規則說明。
下一款要來介紹的,就是《推理事件簿》,
我知道,看起來不太像是你平常認知的聖誕交換禮物桌遊,
但是,相信我,如果你要送一個真的收到會開心的禮物,沒有人會不喜歡這個桌遊。
推理事件簿,是一個打開就能玩,完全不需要看規則的遊戲。
我是說真的,不是「規則很簡單」,是完全不需要看規則。
因為這個遊戲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個搭配app進行的遊戲,
你在遊戲過程中,就是到各個地點,盤查各個看起來心懷鬼胎的人物以及目擊證人,
蒐集線索,去詢問專家,來尋找出任何破解案見的蛛絲馬跡。
而你是怎麼做這些事? 拿著你的手機,掃這些卡片的QR Code。
它甚至還有提供一個教學關卡,在玩完之後,你就能馬上毫無障礙地進行這個遊戲了,
我會推薦《推理事件簿》的原因就是因為故事性,
相信各位應該很少遇到不喜歡懸疑推理故事的人,而在這個桌遊之中,
你就能自己真正扮演警探,去逐漸將這些案件的拼圖逐漸拼湊出來。
而這些案件,我得說,都非常具有挑戰性,
不像許多你可能玩過有推理元素的電玩,
這遊戲是真的要用上你聯想以及觀察的技巧,才能知道要拿什麼線索去問什麼人,
要跟誰打聽某人的蹤跡。
而你看到什麼線索,就請其他玩家幫你把那一張線索卡拿起來,掃一下就好了,
看到這個機制,你可能會想「那為什麼這是一個桌遊? 幹嘛不做成遊戲就好了」
但是關鍵就在於,這也許是到目前為止將電子內容與桌上遊戲融合得最好的內容,
因為這些線索以及地點和人物,全都是擺在桌上看得清清楚楚的圖片以及文字,
你不需要費盡心思去連結或是做筆記。
當你心中有一個理論,就先去找一個人,再掃一下你想問的線索或是人物就好了。
嘿,這位...看起來一副就是很可疑的中年男子,
請問你對於這個繩子有什麼看法?
「這個...說來話長,這是我的個人癖好,你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而說實話,這遊戲的故事有時候可說是流於D俗,甚至是B級片等級,
有時候更是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影響遊戲體驗的缺陷,
有時候甚至還讓它更讓人沉浸於其中,也加快了節奏以及整體的刺激程度。
其中充滿各種八點檔的荒唐故事以及案件,每破完一個劇本都讓人覺得「貴圈真亂」,
但是這正是這個遊戲的吸引人之處,
在聖誕節那天,打開這盒遊戲,大家一起推理這些離奇又好笑的案件,
互相丟出各自荒唐的推論,
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遊戲。
而之後更是有更多劇本擴充,跨足不同時代,從50年代的黑色電影到80年代的怪奇物語都有
更重要的是,有時候你懶得找其他人玩,這個遊戲當然也可以單人遊玩。
《推理事件簿》,非常推薦。
現在,你可能在想「嘿! 那如果我想要在我們的聖誕派對上喝酒,
然後在ㄎㄧㄤ掉的情況下玩遊戲,那要玩什麼?」
噢,孩子,讓我跟你推薦一個完美的遊戲。
見見《高塔神廟》,這個遊戲,實際上的體積超小,一個夾鏈袋就能帶出去玩,
我們上次去台南玩的時候就是在民宿拍了這個遊戲的影片。
為什麼我會說超適合邊喝酒邊玩?
因為,這遊戲是所謂的「技巧型遊戲」,也就是那些考驗你手眼協調的桌遊,
在這個合作遊戲之中,玩家們的共同目標是要把這個高塔建到指定的層數,
最少三層,最多...沒有上限,這我等一下再來解釋。
每一回合,你就是要抽一張藍圖牌,並且依照上面的指示來放柱子,
有一些可能是要你放兩根,有些可能是要你把兩根下層的柱子移到上層。
關鍵是,你只能把柱子放在相同顏色的格子之中,所以這並不是一個讓你隨便亂放的遊戲,
而每次把一層的格子都填滿之後,你就必須要加一個樓層板塊,
如果你覺得這放下去絕對很不穩的話,可以擴建地基,但是這樣的話就要加一張樓層牌,
意思就是說,你們的目標,從建造三層變成了建造四層。
而如果你無法達成藍圖的指定目標,或是不想答層的話,一樣要加上樓層目標。
所以,這遊戲就是各種你和你隊友自己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上個回合放的柱子以及樓層板塊,下個回合才發現,
啊,完蛋了,我現在面前的柱子組合根本放不上去。
所以這不只是一個比誰的手比較不抖的遊戲,其中還有一些規劃以及策略,
而藍圖牌還有分簡單、中等、困難,因為每種難度都是有限的,
所以你沒辦法一直選擇簡單了藍圖來蓋,要在情況不怎麼危急的時候挑戰一下困難藍圖。
那你知道這遊戲更困難的地方是什麼嗎? 你不只要建到指定的樓層數,
你還要把柱子全部用完,或是把樓層板塊全部蓋完,或是把藍圖全部用完,
才能結束遊戲。
所以即使你已經建到了指定的層數,還是要戰戰兢兢地把這個搖搖欲墜的高塔蓋得更高,
因此,這是個不斷的掙扎,我到底要勉強試圖達成這個藍圖,
還是放棄,把它加到樓層牌堆?
有時候,在你規畫得好的話,你甚至能夠把這個高塔建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我之前就有看過有人在蓋到七層的情況下贏得遊戲。
那想像一下,在一群人黃湯下肚,已經有點神智不清的情況下玩這個遊戲,
想像一下每個人都掙扎著拿著柱子,費盡吃奶的力氣不要把這個高塔弄倒,
結果還是不小心因為自己之前放的板塊不太平衡,結果,整座高塔,就這樣傾頹。
多麼美妙的一瞬間,即使輸了,所有人都還是共享那爆炸性的一瞬間。
如果這不是一個好遊戲,那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了。
下一個遊戲,大概是這幾個之中最跳Tone的,
這個遊戲,是《國家公園:自然之旅》
欸等等嘛不要走得那麼快! 回來啦拜託我保證它沒有聽起來的那麼無聊
欸!
我是說...你就看看這遊戲!
你大概沒有看過如此美麗的遊戲吧?
這盒子一打開,就是一張明信片歡迎你,以及一本用神奇的紙質做成的說明書,
接下來,就是一些完美收納著的資源,就好像幾盒你不小心忘記收在哪裡的巧克力。
我的天啊,你就看看這些卡牌以及板塊,
每一個畫的都是一座不同的國家公園,每一張都是精心的手繪藝術,
充滿鮮豔的色彩,鮮明的線條,強烈的光影對比,
就連對大自然沒什麼興趣的我,每拿到一張,都忍不住多看幾眼。
但是,這遊戲並不是有顏值而已,
在這幾個排好的板塊上,每個人會有兩個冒險者,
而你要做的事,就是往前移動任意的格數,但是你一但移動了,就不能回頭。
更重要的是,你不能站到其他冒險者存在的地點,除非你用掉你的營火,
而營火token每一次更換季節才會翻回來。
意思就是說,你必須要仔細思考你究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真的需要這一格的資源以及動作嗎?
或者我可以先到其他格做事,不急著用掉我的營火?
在這幾個簡單的機制之中,就產生了許多張力,
在後面的格子有一些我非常需要的資源,那也許...我可以讓我的一個冒險者直接衝過去,
然後再讓我另外一個冒險者慢慢走?
更有趣的是,在你拿到水資源的時候,還能裝滿水壺,用來換其他更多的資源,
這遊戲看似簡單,確實也是很簡單,你甚至拿給你爸媽玩也行,
但是其中卻有不少從它外表看不到的策略。
就連你走到這一條路的最後時,還是有更多選擇,
你要直接把資源換成國家公園卡來得分,還是要買裝備讓你之後比較好做事?
或者是先預約你資源還不夠換的國家公園,以防被其他人搶走?
而這個看起來非常悠閒的遊戲,事實上卻充滿著各種間接的競爭性,
因為一切都是如此清楚明瞭,你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其他玩家到底想做什麼,
哦,它在蒐集一堆光跟森林資源,看起來就是想要拿走黃石公園,
那這時候你就可以先把那個公園預約走,來打亂對方的計畫。
或者是看到其他人已經預約了一個公園,而且營火又已經用掉了,
那你就可以故意踩到有著他需要的資源的那一格,讓他咬牙切齒地在心內罵你髒話。
這就是這遊戲最吸引人之處,它玩起來確實非常chill,的確只是個拿資源來換資源的遊戲,
卻充滿著各種卡人以及節奏上的規劃,走得快,你可能會錯過一些東西,
走得快,你可以做比較多事,但是好東西也有可能都被別人拿走了,
這就是這遊戲的絕妙之處。
所以,這不僅是個充滿顏值的好遊戲,還適合任何人一玩再玩。
當然,最適合拿來交換或是一群人一起玩的遊戲,是這幾個遊戲之中最小盒的,
但是卻也可能是設計得最巧妙的。
這個遊戲,是心靈同步,現在改名叫做《靈光同現》
很多人大概都是因為之前我們玩的影片才知道這個頻道的,
而據我認識的桌遊店老闆和廠商,在那部影片發布之後,全台灣好像缺貨了半年,
我在此誠摯地道歉,但是也謝謝各位。雖然我沒有賺到半毛錢
這個遊戲,非常簡單,有1-100的數字牌,第一關,每個玩家發一張牌,
第二關2張,第三關3張,以此類推。
而我們的目標,就是依照數字從小到大把牌打出。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但是關鍵就在於你沒辦法溝通,你不能跟隊友提示你手上的牌是什麼數字,
最硬核的玩法,則是完全不能說話。
這就是這個遊戲「心靈同步」的地方了,
一開始你只能瞎猜,推測什麼牌什麼時候能出,
有時候你手上的牌明明就超大,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其他人要出牌?
難道他們手上的牌更大嗎?
而從這個遊戲的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你就會如此不斷地培養默契感,
不斷地看出每個隊友對於數字的概念,有些人會出得很急,但是有些人死都不出牌。
你還可以把手舉起來喊暫停,再繼續重置這次的尷尬互看,
就有如西部片的對決,隨時都可能有人開響下一槍,
你只能從其他人的眼神推測你到底該不該開槍。
而每次有人不小心出了不該出的牌,全場的哀號總是讓人同時鬆了一口氣,卻又變得更為緊張。
你還可以發動手裡劍來讓每個人丟掉手上數字最小的牌,
但是因為整場只能發動約莫三次,你要謹慎選擇什麼時候發動,
太早發動,可能會浪費在原本靠默契就能解決的情況上,
太晚發動,可能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遊戲就是如此,像是個讓人上癮的魔藥,在你失敗之後會想要馬上接著下一場,
接著再一場,然後再一場。
雖然你從頭到尾都不能說話,但是你卻能感受到深刻的...心靈同步,
就好像你在玩了這個遊戲之後就學到了讀心能力一樣。
一個如此簡單的遊戲,卻能創造出如此樂趣,真的是令人極為崇拜。
所以,如果你想要看起來沒什麼厲害,但是卻有無限爆發力的遊戲,
極為推薦《心靈同步》
狼人殺 阿瓦隆 派對遊戲 驚爆倫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RprUYcJAf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