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孝文化
作者:張秀琴老師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說文解字》中「孝」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由「老」和「子」組成,康殷先生於《文字源流淺說》中說,其字形就像「子」用頭去承老人的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的形狀去表示「孝」。孝文化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有些關於孝的看法在今人看來有不少爭議。本文將會抽取其中兩句探討。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攁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葉公認為舉發自己的父親偷了羊的人是正直的,而孔子則認為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看「慈孝」比正直更重要。對於這個觀點,很多人都不認同,認為這是「愚孝」。舉例說,父母虐待子女,那身為子女是否應該因為「孝」而忍氣吞聲?甚至當父母作奸犯科時,仍然要盲目維護父母?如此看來,儒家思想中的「孝」確實不合時宜?
其實不然!
慈孝非愚孝
儒家文化中的「孝」並不贊成盲目維護父母,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這裡指出若父母做錯事,還是要勸阻的。孟子也曾説:「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嘰也。俞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説,對父母大的過錯要諫言,對他們小的過錯要容忍,否則就是不孝。所以父母若做錯事,並非一味幫其隱瞞過錯,反而要盡己所能去勸阻他们。
當然,儒家思想不主張一來就訴諸法理,它看「慈孝」比甚麼都更重要,主張在法理之上先顧念「人情」,但它並沒有否認其他道德價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為「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説,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而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為不孝的。舜没有告訴父母就娶妻了,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是不孝的,但君子認為舜不告知父母和稟告了是一樣合乎禮法的。
這句話看似自相矛盾,但實際上是孟子為舜「不告而娶」做開脱。
相傳,堯非常欣舜,要把女兒嫁與他,但是舜的父母卻對他很差,常常想害他。若舜告訴他們,那娶妻一事就會被阻撓,所以最後沒有告訴雙親就娶妻了。婚姻大事沒有告知父母,在當時是極不尊重父母的不孝之舉,但作為賢君的模範,孟子當然要替他作辯護了:若舜娶妻不成,就不能傳宗接代,那是最大的不孝。權衡兩者,舜最後只好選擇了「不告而娶」。「兩孝相存取其大」,這樣我們又怎能説舜不對呢?
慈孝貴乎敬
那到底孟子是否認同不能夠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認為他並不認同。《孟子・萬章上》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認為孝最大的表現莫過於尊敬父母。故若傳宗接代純粹只是生兒育女,繼後香燈,而沒有在父母生前给予尊敬對待,就不是孟子所説的孝了。舉例說,若一個人為家族繼後香燈,但是對父母呼呼喝喝,既不贍養他們,又不照願他們,甚至使喚年邁的父母照顧自己,這絕非孟子所説的孝。
孝文化當中有很多有趣的説法都被今人曲解,我們研讀時,切忌斷章取義,人云亦云。
(本文曾於2020年9月2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孝 #孝文化 #孟子 #孔子 #慈孝貴乎敬 #慈孝 #儒家文化 #儒家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文連結: 05《論語》範文精讀《蕭若元細說新高中中國語文範文.論語》 https://youtu.be/CQ9PLGESGSo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
論語 中的孝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全文連結:
05《論語》範文精讀《蕭若元細說新高中中國語文範文.論語》
https://youtu.be/CQ9PLGESGSo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論語 中的孝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蔭權刑滿於馬麗醫院出獄,帶公務員思維。北京為救孟晚舟,不惜追求人質外交,重審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走私毒品案,改判死刑,全球排華風浪蠢蠢欲動。羅致光中年論,當大家120歲 ,60歲剛是中年。林鄭自得習近平祝福,對香港市民更傲慢無禮,包括港共建制派的癈柴。林鄭認為,提高申領長者綜援至65歲乃反影現實,非不近人情,非節省公帑。談己亥豬年風水佈局。為政談孝,領袖秘訣。(完整文字版將會在節目後上載至易經講堂網頁)
#長者綜援 #羅致光 #香港儲備 #孟晚舟 #三權合作 #貿易戰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夏鼎基當年告誡香港那班華籍政務官,當麻煩沒有找你的時候,不要主動的去找麻煩。
林鄭月娥將老人綜援,申請門檻,由六十歲拉高到六十五歲,她說:我也六十多歲,每日仍工作十多小時。有關做法是反映社會現實,沒有其他目的,亦不是為慳錢或不近人情。
那班未滿六十五歲的老人,要改領成人綜援,較舊制每月少領一千元左右,受影響人數約萬五人。
#林鄭違反香港核心價值
《論語》說:
「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是社會的秩序。禮是做什麼的?在社會上起一個中和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總有偏差;事與事之間,總有矛盾:階級與階級之間,總有不同的角度。中和這些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一個核心價值,法律只是禮的輔助。
禮,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林鄭這個提高老人綜援門檻的政策,違反了香港的核心價值。
#林鄭眼中沒有弱勢族群
香港整體沒有因此而得益;受影響的弱勢老人,要執多少紙皮來追回那千元差額?背後的精神,更是惡劣,「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是為政的總目標。
林鄭以自己為例,證明她眼中沒有弱勢社群。
林鄭自從得到習近平的信任和祝福,對香港市民愈是傲慢無禮,包括那班港共建制派的癈柴。
#林鄭侮辱建制議員
林鄭大巴掌摑在民建聯、工聯會的議員臉上。你們只是舉手機器,你們連支持什麼議案都不清楚。法案通過後,又想在電視鏡頭前攞攞彩,騙騙老人家扮質詢!
對林鄭來說,這些建制議員不值得尊重,侮辱了你們,你們仍要舉手支持她的政策。
這些人,沒有獨立人格,不需尊重。
但亦反映了今日立法會,監察政府,審議法案工作的現實情況。
#林鄭視老人為社會負累
香港的老人政策是什麼?
當政府視老人為社會的負累,家庭上孝道就難以建立。
《論語》二十篇,第二篇《為政》講述領袖之道。
春秋亂世,人人重視的是權力的鬥爭,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孔子面對這種時代,認為為政,做一個政治領袖,權力是沒有用的,唯有用內心的德性而已。
因為,孔子認為,凡事沒有偶然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論語問孝談為政
《為政》篇共二十四章,其中有四章,通過四個背景不同的人物問孝。
首先,是孟懿子問孝。
他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告訴他:
「無違。」
跟著,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又向孔子問孝,孔子答他:
「父母唯其疾之憂。」
父親是權臣,兒子是公子。父親目前有生殺大權,兒子將來會執掌權力,這是政治。
對權臣,孔子只有「無違」兩字。
在家對父母,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大臣。
有權力的人,對天下要負起公道責任,視天下人為父母,不要違反人心,這才是真孝,是大臣的風度,是真正的領袖。
兒子,是世家公子,不識民間疾苦,對於孝,只要如對自己子女生病的心情,對待父母便是了。
這就是為政的道理。執掌權力的,要知道民間疾苦,知道基層生活的艱難,如父母瞭解子女健康一樣。世家公子將來從政,執掌權力,必須記住這個道理。
跟著孔門兩位高弟,子游和子夏,又分別問孝。
孔子答子游: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點出,光是養,沒有敬,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馬。
孔子答子夏: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點出,態度最難。
敬,是內心的;態度,是外在的。
四章說孝,在為政篇,領袖學問上,兩章由上而下,兩章由下而上,用一個「孝」字貫通。說的是孝,也是做人長官,行使權力上的考慮;做人下屬,配合工作的基礎。
這便是為政的學問。
林鄭到六十歲仍自驕於讀書好,中學名列前茅,又考上香港大學,但她為政,沒有掌握孔門精神,欺負弱勢老人,有違於香港人心,核心價值,驕矜自負,不是香港父母官。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論語 中的孝 在 Laowu老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阿彌陀佛
打GAME總是讓人看不起
我錯了大哥們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孔汲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逰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清世祖 應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論語 中的孝 在 论语故事:《子游问孝》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集《 论语 故事》分享视频-《子游问孝》,余佳汐同学和张伟慈老师与您一起探讨、学习《 论语 》! 【子游问孝 ... #中老年心語#養老#幸福人生#晚年幸福#深夜 ... ... <看更多>
論語 中的孝 在 《論語》第四講:如何做到「孝順」二字/ 傅佩榮】 心存尊敬與 ... 的推薦與評價
人的生命始於家庭,人際互動的修養也以家庭中的關係為基礎。因此,孔子一再強調孝與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 學而篇·第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