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元旦,我國與美國正式斷交,同一年又面臨第二次石油危機。而僅僅在兩年後,1981年12月,國科會已在研究同步輻射的可行性。
當時國家經濟力量並不是很強,可說還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為何已經開始思考建立同步加速器光源?它為什麼如此重要?
敬請鎖定收聽
#IC之音 #光耀台灣 #IC部落格 #謝美芳 #台灣同步輻射中心 #閻愛德
謝志成清大 在 DIGITIMES智慧應用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部長的分享!!
這次的InnoVEX特刊,真的很感謝陳良基部長與童子賢理事長接受我們採訪,兩位分別從政府與產業界角度,對新創產業的觀察與見解,確實讓我們獲益良多!
►►陳良基、童子賢專訪全文:https://bit.ly/2EyKgiA
..
DIGITIMES在報導新創產業的同時,也確實抱著希望台灣新創能越來越好,以及能被更多人看見的心情,也請大家多給我們的優質內容一些鼓勵,讓我們更有動力從產業媒體的視角,繼續帶大家觀察台灣新創的成長!(Louis)
..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童子賢
迎向科技新未來
這個星期是台灣最大的商展,歷史悠久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每年有超過四萬名國外買主,專程來台尋找新的電腦產品。以往這個商業性的活動,理論上是跟科技部沒有太多關連。但,自從四年前開始,由校園出發的創新創業力道逐漸增強,科技新創成為顯學,台北國際電腦展也順勢在展場中加入科技新創的「創新與新創展區」(InnoVEX),前沿科技在展場的角色就此被大大凸顯出來。其實科技新創已經是時代的趨勢,全世界都體認科技新創對社會的重大影響,不僅僅是「台北國際電腦展」加入新創,每年參加人數超過二十萬人次,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展」(CES)也加入科技新創,巴黎更是在四年前創造一個專門為全球新創打造的 Viva Tech,今年號稱有超過十萬名國際人士參加。連土地面積只比台北市大一點點,人口約莫為46萬人的盧森堡,也從去年起舉辦之 ICT Spring,善用其緊鄰法國、德國及歐盟總部比利時的優勢,標榜為歐洲科技新創圈最具指標的展會之一。今年的 ICT Spring 2019 也確實吸引了來自 72 個國家的 500 家創業公司與會。
科技部組改後新成立的產學司正好搭上這股熱潮,尤其去年成立 TTA 後,更是在這幾個大活動都躬逢其盛表現超級亮眼,結合我們的新創團隊在 CES 、 Viva Tech 、 ICT Spring 都創下良好佳績。今年在 CES 的團隊帶回來超過五十億元以上的訂單或募資,於後兩者也都獲得上億的訂單,讓全世界都對台灣的科技新創刮目相看。這星期的台北國際電腦展當然是精銳盡出,產學司在展會大秀億元步道,光是這一年內募資或估值的科技新創就超過十八個團隊之多。而同樣靠著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支持成立的「國際產學聯盟」(Gloria),也不遑多讓的在會場展現多元的產學連結能耐,一口氣有九所大學六家企業直接在會場簽署上億元的產學合作案。我在會場,意外的看到南科的新創基地,也率領多家新創公司參加佈展,活力滿滿,沒料到南科也跑得那麼快。非常感謝全體同仁都能這麼的盡心盡力,也謝謝南科同仁的努力。
而很巧合,我正好在這週五和週六,分別應邀到台大及清大參加兩校在校園內舉辦的創業 Demo Day 。清大今年是第六屆辦理,有四十幾組師生團隊展出,不少校友、企業界到校共襄盛舉。去清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 2005~2006 年期間,我在擔任教育部顧問時,主張推動在校園內開授「高科技創業與營運」課程時,一開始各大學無人願意嘗試,清大蔡仁松教授是第一個響應並持續至今,且他從規劃之初就無私的將課程內容公開給各校參考。而台大的 NTU Demo Day,事實上是十年前我創辦的,我從校內的第一堂創新創業課程推展起,歷經千辛萬苦,逐步完成學程,設立台大車庫,招募台大天使基金,創立台大創聯會,開辦設計學院。至今台大每年固定有接近一百五十隊新創隊伍,成果算是相當令人欣慰。
細數這些亮眼的成果,現在看起來好像都是非常令人振奮,似乎一切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然而,事實上,回想當年開始推動時,不僅國內沒有所謂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在校園內更是連一門科技創業課程的開授都得費盡心力,度過很多關卡才能開辦。在我的著作《創新的人生》書中,特別記述創辦之初的許多苦楚。就連後來在 2012 年,我將台大的經驗拿來準備開辦「FITI(From IP to IPO)專案」(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當時計畫經國科會送審後,所有的審查意見都說,這個想法在台灣行不通,根本不可能。週六在清大與學生對談中,我就特別以這些例子,提醒年輕朋友,環境不好、不理想時,也可看成是人生難得的機會。環境好,大家可能隨波逐流就夠了。環境不好,才正是考驗我們,讓我們發揮潛能去改變環境的好時機。過程也許艱辛,也許也不見得會成功,但是,重要的是參與,參與奮鬥的過程就是非常珍貴、有意義的人生。我還記得十年前在拼戰這些時,我告訴自己,我已經看到問題,我也看到答案,我不期待看到成功,但我要堅持到讓後人看到這個方向是可行的,這樣就夠了。
如今很高興看到全世界對科技新創的肯定,也看到台灣的活力。這是很多貴人相助,眾志成城的果實,也應驗了,如果你真心期待,全世界的能量都會來相助。也期待台灣所有朋友,當你看到不理想的環境,要能勇敢去推動改變,勇敢去參與改變的過程,讓自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謝志成清大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迎向科技新未來
這個星期是台灣最大的商展,歷史悠久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每年有超過四萬名國外買主,專程來台尋找新的電腦產品。以往這個商業性的活動,理論上是跟科技部沒有太多關連。但,自從四年前開始,由校園出發的創新創業力道逐漸增強,科技新創成為顯學,台北國際電腦展也順勢在展場中加入科技新創的「創新與新創展區」(InnoVEX),前沿科技在展場的角色就此被大大凸顯出來。其實科技新創已經是時代的趨勢,全世界都體認科技新創對社會的重大影響,不僅僅是「台北國際電腦展」加入新創,每年參加人數超過二十萬人次,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展」(CES)也加入科技新創,巴黎更是在四年前創造一個專門為全球新創打造的 Viva Tech,今年號稱有超過十萬名國際人士參加。連土地面積只比台北市大一點點,人口約莫為46萬人的盧森堡,也從去年起舉辦之 ICT Spring,善用其緊鄰法國、德國及歐盟總部比利時的優勢,標榜為歐洲科技新創圈最具指標的展會之一。今年的 ICT Spring 2019 也確實吸引了來自 72 個國家的 500 家創業公司與會。
科技部組改後新成立的產學司正好搭上這股熱潮,尤其去年成立 TTA 後,更是在這幾個大活動都躬逢其盛表現超級亮眼,結合我們的新創團隊在 CES 、 Viva Tech 、 ICT Spring 都創下良好佳績。今年在 CES 的團隊帶回來超過五十億元以上的訂單或募資,於後兩者也都獲得上億的訂單,讓全世界都對台灣的科技新創刮目相看。這星期的台北國際電腦展當然是精銳盡出,產學司在展會大秀億元步道,光是這一年內募資或估值的科技新創就超過十八個團隊之多。而同樣靠著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支持成立的「國際產學聯盟」(Gloria),也不遑多讓的在會場展現多元的產學連結能耐,一口氣有九所大學六家企業直接在會場簽署上億元的產學合作案。我在會場,意外的看到南科的新創基地,也率領多家新創公司參加佈展,活力滿滿,沒料到南科也跑得那麼快。非常感謝全體同仁都能這麼的盡心盡力,也謝謝南科同仁的努力。
而很巧合,我正好在這週五和週六,分別應邀到台大及清大參加兩校在校園內舉辦的創業 Demo Day 。清大今年是第六屆辦理,有四十幾組師生團隊展出,不少校友、企業界到校共襄盛舉。去清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 2005~2006 年期間,我在擔任教育部顧問時,主張推動在校園內開授「高科技創業與營運」課程時,一開始各大學無人願意嘗試,清大蔡仁松教授是第一個響應並持續至今,且他從規劃之初就無私的將課程內容公開給各校參考。而台大的 NTU Demo Day,事實上是十年前我創辦的,我從校內的第一堂創新創業課程推展起,歷經千辛萬苦,逐步完成學程,設立台大車庫,招募台大天使基金,創立台大創聯會,開辦設計學院。至今台大每年固定有接近一百五十隊新創隊伍,成果算是相當令人欣慰。
細數這些亮眼的成果,現在看起來好像都是非常令人振奮,似乎一切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然而,事實上,回想當年開始推動時,不僅國內沒有所謂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在校園內更是連一門科技創業課程的開授都得費盡心力,度過很多關卡才能開辦。在我的著作《創新的人生》書中,特別記述創辦之初的許多苦楚。就連後來在 2012 年,我將台大的經驗拿來準備開辦「FITI(From IP to IPO)專案」(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當時計畫經國科會送審後,所有的審查意見都說,這個想法在台灣行不通,根本不可能。週六在清大與學生對談中,我就特別以這些例子,提醒年輕朋友,環境不好、不理想時,也可看成是人生難得的機會。環境好,大家可能隨波逐流就夠了。環境不好,才正是考驗我們,讓我們發揮潛能去改變環境的好時機。過程也許艱辛,也許也不見得會成功,但是,重要的是參與,參與奮鬥的過程就是非常珍貴、有意義的人生。我還記得十年前在拼戰這些時,我告訴自己,我已經看到問題,我也看到答案,我不期待看到成功,但我要堅持到讓後人看到這個方向是可行的,這樣就夠了。
如今很高興看到全世界對科技新創的肯定,也看到台灣的活力。這是很多貴人相助,眾志成城的果實,也應驗了,如果你真心期待,全世界的能量都會來相助。也期待台灣所有朋友,當你看到不理想的環境,要能勇敢去推動改變,勇敢去參與改變的過程,讓自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