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長期「缺席」重要時刻,親子關係僵局何解?》
台灣有一種家庭型態,叫做「留守家庭」,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偽單親家庭」,指的是許多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為了保存工作機會,或追求更優渥的待遇,必須接受公司外派,遠赴他鄉。例如外派中國的台幹,或是遠赴東南亞駐點工作等。而這個角色,在性別上又以父親的比例明顯高過母親許多。
「留守」的孩子對父親在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理智上知道爸爸是為了家計到外地辛苦工作,也是千百個不願意,所以願意選擇體諒;然而,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重大時刻,父親總是不在身邊、無法參與也是事實,伴隨而來的失落情緒真實到不容否認它的存在。於是,情感上從遺憾、失落,慢慢轉為不諒解。
當長期缺席的父親回歸家庭,空降在兒子的生命裡,急於想補償卻又用錯方法(例如用自以為好的方式主導孩子的決定或選擇),衝突也隨之而起,甚至當父母起衝突的時候,兒子往往會挺身而出為主要照顧者說話、替媽媽抱不平,形成某種「同盟關係」。
值此同時,兒子除了要重新適應陌生疏離的父子關係,還容易捲入父母的婚姻關係。
當孩子為媽媽出氣而對抗爸爸的時候,媽媽往往反倒受到爸爸更多指責:「瞧瞧你,是怎麼教小孩的?把小孩教成會忤逆對抗我!」於是母親更為難、更恐懼,夾在父子之間,愈加辛苦,身心俱疲。
另一半不在,是孤單的累;另一半回來了,是另一種夾心餅乾角色的累。
【如果我是「缺位父母」,我該怎麼解決上述的困境?】
請記得,每個孩子都配備有一本「使用說明書」。請跟孩子原先的主要教養者請教、學習,了解我們的孩子喜歡什麼、愛做什麼、討厭什麼。
最好的陪伴練習是從「觀察」開始,不急著為缺席辯解,也不急著介入管教(尤其切忌急於以黑臉的角色現身來刷存在感),而要先試著了解孩子需要,同時適度表達自己的遺憾與感受,和另一半和孩子三方一起修復關係。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也能夠加入「使用說明書」的共筆作者,與另一半、孩子一起豐富這本共筆創作。
#謝謝公視製播了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專題
#請自動忽略表情既好笑又喜感的封面照片因為製播團隊已經盡力挑截圖了
#幸好我本來就不是走網紅男神路線的
----------------
》》》文字版網址 https://newslab.pts.org.tw/video/95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