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As-進階護理教育的未來
台灣護理教育雖歷經改革,但目前的教育學程仍多偏向僵化的規定學科和時數的需求。護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具備專業知識和技巧的畢業生於取得護理師證照進入臨床服務,成為醫療團隊、病人、家屬以及民眾所信賴的專業人員。
雖然各界對於護理專業核心素養有基本的共識,但是如何測量教育的成果─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專業護理師?如何將抽象的核心素養落實成為臨床工作時具體表現出來的勝任能力?學校教育和臨床工作的銜接一直是護理教育討論的重點。落實臨床教育訓練的評估和培育出可信賴的專業護理師,或許可以從由荷蘭醫學教育專家Olle ten Cate在2005年提出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簡稱EPAs)的概念找到方法和答案。
EPAs應用於醫學教育,在每個學習階段根據專科的學習目標訂定不同的EPAs,決定具備臨床任務勝任能力的程度,當評估醫學生的能力足以勝任該項專業活動(EPA)時,亦即代表他是可被信任且可獨立執行相關醫療行為。此種創新臨床教學概念已逐漸應用於醫學教育及藥學專業課程發展。
美國護理學者也在探索EPAs於進階護理教育的應用,2015年美國護理大學協會(AACN)發表的進階臨床護理教育白皮書中提到「應該將EPAs納入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的臨床教育課程中,EPAs可使NP臨床工作勝任能力評估標準化」。許多教育學者認為EPAs的概念對於未來護理教育無論是在課程設計或是能力評估標準,都提供了一個前瞻且充滿希望的架構。
筆者目前在工作的醫院嘗試發展EPAs,並導入專科護理師(簡稱專師)的訓練課程。台灣專師自2006年來都是由醫院訓練培養,如今已有超過一萬多位通過考試於臨床執業,衛生福利部雖訂有課程標準和訓練醫院標準,然而每家醫院差異非常大,若能發展和訂定專師清楚的EPAs,將有助於我國進階護理教育的發展和標準化,培養讓醫療專業和民眾信賴的專業護理師。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張黎露主任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諮詢會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 和信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學會 課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下的護理教學現場】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全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自今年五月起國內所有課程開始採用遠距教學,各護理校院也對是否持續臨床實習做出艱難決定。
在權衡教育的價值與學習者的風險,以及參考教育部六月公告之「大專校院醫事類科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實習課程應變機制」,多數護理校院暫時將實習課程改為虛擬與其他教學方式。
科技與資訊設備的使用能力考驗遠距教學的品質,護理教師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習透過不熟悉的機制扮演熟悉的角色,包括運用虛擬形式於教學、評量和輔導學生。
另須將學生學習資源的差異,如家中是否有高速網路、電腦設備與安靜的環境等,納入課程設計的考量。透過遠距教學雖讓學習不中斷,卻也因此減少師生互動,使得提供學生情感關懷和學術支持受到挑戰,如何增加師生雙向溝通以及利用虛擬形式提供支持,將持續挑戰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力。
疫情改變教學現場,對於不熟悉線上和虛擬學習環境的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教師需透過額外的學習,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將高品質的教學帶入新的遠距教學方法中。
學生也如同教師一樣,需要時間學習與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在疫情下,除了教師的創新教學方式,學校資源的投入與同儕的支持有助於緩解教師的壓力,以確保有效率培育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員。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王采芷教授兼教務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諮詢會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學會 課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耕國際護理】:COVID-19疫情期間,國際護理活動依然活躍,且不分晝夜。身為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的理事,仍須經常參加許多國際視訊會議。
其中,最受國際護理矚目的是ICN全球護理領袖培訓營(Global Nursing Leadership Institute, GNLI),每年遴選約30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護理菁英,提供密集訓練課程,使其成為參與國家政策、政治及具影響力的護理領袖。
2020年因疫情關係,ICN決定採用線上視訊方式辦理,從原來一週密集實體訓練,改為長達10個月,每次2~3小時的線上訓練方式。筆者很榮幸獲選為ICN共同培訓教師(co-facilitator),並通過嚴謹培訓過程,成為西太平洋區域(Western Pacific Region)負責帶組的培訓教師,為台灣爭取到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
ICN GNLI培訓營有多達40次以上的會前會、正式會、檢討會和大小型會議,雖然須付出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但也帶來滿滿的收穫,尤其是透過線上視訊方式,成功地完成國際護理領袖的培訓,這種經驗是無價,也是未來我國相關培訓課程可以學習的新模式。
GNLI於2020年8月開訓,並於2021年6月結訓,個人很榮幸通過全球護理顧問的認證(Certified Global Nurse Consultant, CGNC),之後,並獲選為ICN的領導推動委員會(Leadership Steering Committee)主委。護理領導培訓已是國際重要發展趨勢,個人在國際上累積的經驗,希望未來能持續於國際及台灣護理領導培育上,能有更多的貢獻。
個人長期經營及參與國際事務,深感要在護理的國際舞台提升台灣的能見度,須有膽識,克服多重障礙。最大的障礙之一是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務必在事前做足充份的準備來補強。另外,在適當的機會,應經驗傳承並引薦我國專家學者參與ICN國際護理大舞台,行銷我國優質且值得與全球分享的醫療衛生與護理成果。讓我們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累積經驗、厚植實力,深耕國際護理!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黃璉華執行長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護理部門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