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一學康納曼模式,用他的模板做開場:
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學習,以下有兩個人,用簡單粗暴來概括,你會選擇跟誰學習:
❶博覽群書20年的人;
❷有20年實戰經驗的人;
❶和❷的選項是沒有任何細節,只有憑直覺快思的選擇。
有的人喜歡❶,有的喜歡❷,沒有任何細節資訊都是直覺的評估。
但,這些二選一的直覺評估遊戲,亦可看出個人的喜好之區別。
如讀書20年的人,有可能是讀死書的人,也有可能是把書讀活的人;
如20年經驗的人,有可能是他的20年是經歷,不是真的是經驗,也有可能是對方將經歷琢磨得像寶玉一般光滑鮮麗。
用喜好的評估,我當然是選擇❶,我選擇的評估,已經假設了這個人是把書讀活的人,我還假設了20年博覽群書的人,是「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我是假設了讀活書,用活經驗——看明白我說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這句話嗎?
當然,❷也有可能有20年經驗的人,甚至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一旦我們將經驗與讀書,變成對立之後,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這四個層面的可能性了,這是思考的偏差。
因為言不盡意,選擇題突出了A是博覽群書,聽者和閱者,沒受過“去偏”的思辨訓練,很自然因為心中的喜好認知,而有了選擇的偏差和刻板的印象:讀書20年,就是書房派的。
反之,20年經驗的刻板印象是實戰派的,而沒有考量他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在儒家内修的角度,「去偏」加上「清心」之後,才比較容易做到「窮理致知」的明理效應。
什麼是認知的偏差呢?
用這個案例做例子:我曾經遇到的一位老前輩,話説老前輩看到我問博學和尚教孩子的方法,老前輩事後就開始教育我:「……教小孩子,你怎麼會去請教一位和尚呢?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套用直銷商最喜歡說的,「要成功就要問成功的人」——「要問對人」!
諸位看官的明公大德,兄弟朋友:
如果這句話讓你覺得很有理的話,是因為你的評估判斷主導了你。
實際上直銷商這樣跟你說,是因為更想你問回做直銷內部的人,因為一旦你衹是問做這家直銷公司成功的人,你未必有更全面的資訊,而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說得難聽一點,直銷公司至所以想你「問對人」,就是想幫你洗腦,以及杜絕任何不利他們的資訊,不想你聽到這些額外之聲,不想你聽到更客觀的現實資訊。
當我聽到老前輩用反問句說,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既然是反問句,背後暗地裡埋伏著,要問有教過小孩經驗的人,才是問對人!
當然,我沒有任何爭論,因為我和老前輩是在社交,老前輩從小到大都是在教育我的。
不過,我內心裡面,其實也是有反問句的:「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小孩的經驗?」
譬如,博學和尚在寺廟內,有看過帶孩子來做三天兩夜義工的父母是怎樣“教”孩子的?
這個可能是涉及了“看”過,一定是比“親自教“差嗎?
先提一個可能”親自教“的爸爸媽媽,教孩子時是走打壓和羞辱路線的,那麼“看的人”有反思,甚至對看到的狀況,進行「窮理致知」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請問這個和尚的看到,難道會比親自上陣教的人差嗎?
至於看和親自上陣教的細節就此打住不詳細對比之,否則就很長了。
再反思問,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的經驗呢?
譬如:寺廟裡面,博學和尚是做師父的,他會有年長的徒弟,年輕的徒弟,幼年的徒弟,和尚一教,三個年齡層的教育經驗都有了,你這麼過于早和很草率,就匆匆下一個「沒有教小孩的經驗」之判斷呢?
當然,這裡又得打住,不繼續討論這個關卡,因為這裡是可以延伸出去討論的話題!
我用這個角度,才說老前輩的反問句是有思考的偏差(快思慢想的用語,不是貶詞)。
對我而言,喜歡閱讀,大量閱讀,對埋首書堆的人而言,我只看到博學和尚教得精彩,教得有深度,教得有層層佈局和千里伏線,萬里貫穿,而不是散錢無串的教,所以,我從來沒有用經驗論來看博學和尚教我的方法。
思考一下,如果你看到我天天埋首教養孩子的書堆,看了一本又一本儒家內修教養孩子的書,然後我又有一子一女,一旦我引用了書中的見地,你能不能説我是書房派,而沒有實戰經驗呢?
不要被我天天埋首書堆,開口成章而忘記了我有一子一女,難道我學這些都不是用來實戰的嗎?
再說,如果明白我套用康納曼的思考模式來看「評估的偏差」這回事,那麼,讀書假如會落入書房派的書生之見,經驗主義者,其實又會不會有經驗的框架呢?
如果經驗主義者,有機會跳出經歷的框架,相同的,讀書人,也一樣有機會可以沒有書生之見的!
而且我還是始終很懷疑,一個人的生命侷限在時間線和空間點上,還有你的機緣遭遇上,更有現實的客觀條件,你的經驗又能有多豐富呢?
我從做藥物銷售員,還有去農場做藥物銷售員,再到開塑膠袋工廠,再到開成衣業工廠,我見過的公司,估計是已經超過一千家以上的,或者更多。
我的業務經驗佔了90%是流水作業,僅僅是10%是精彩絕倫的,也僅僅是少數的經驗是寶貴的。
對比一個人用古人的訓練方式去讀一本《史記》,只要讀《史記》的人,方法用對了,訓練是正確的話,讀一本《史記》得到看人的經驗,是不會比見過一千位顧客的我之經驗少的。
如果明白這句話,你們就會感嘆教我下棋的師父,他在當年就告訴我:「下棋經驗?你能跟多少人對弈,多少人是優質棋手?你的生活圈子,一本名人對局,隨時就贏過你跟身邊的人下棋十年經驗了!」
讀書有用古人例子 在 台北 . 故事說占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統占星果宮無力在現代占星的詮釋
在傳統占星的法則認為星盤中三、六、九、十二宮果宮是無力弱勢的位置。(九宮的力量相對好一點)
所有的行星配置在此都會有無法或不容易發揮的困境。除非有其他的(行星)支援力量。
我們看看雙子座、處女座、射手座、雙魚座。從這四個星座是否看出有他們的共通性?是的,都是變動星座,但是變動星座的功能是什麼呢?
從「開創」尋找目標到達成之後的穩定(固定),穩定是為了整理、篩選、理出架構規矩之後的結果轉化(變動)為下一個階段所應用。
也就是說變動是將物質轉化成有用的經驗過程,啟動下一個階段新週期(開創、固定、變動)的運用。
如果單指「結果論」的果宮的確可能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果」像一個定數,That's all . It's done.像是一種「宿命」,是一種必然性的結果。就像不工作一定沒有薪水。我們接受的結果是「沒錢」,煩惱的是怎麼沒有錢?如何有錢?!
但是!
果之所以為果,或是為什麼成為果,我們必須找到這個因。就是什麼原因造成我沒有錢!這是現實具體能見的。
看不見的呢。。。。
在人僅有的智慧與視角,我們似乎只能默默的接受「果」,用各種方法來說服自己「接受」。
這其中有一些人除了不得不「欣悅臣服」的面對「接受」宿命的安排。還有一些人拼命的找原因。
他們找的是「前世今生的因果關係」。
我曾聽過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一對夫妻生養一對子女。兒子到了四十歲仍舊一事無成之外,做什麼敗什麼,連婚姻都不成。後來還是透過仲介介紹外籍配偶才讓他有後。除了父母讓他變成啃老族之外,還多了一位幫手(老婆)。我朋友問這對夫妻怎麼能夠包容兒子到這個程度?結果他們說:「我去問過因果啦,說前世兒子是一個員外家財萬貫,我們是盜賊偷竊還殺了他,這世就是來還債的。」類似這樣的故事,我還聽了不少,其中不乏「高級知識份子」也就是 「有讀書」的。
但是,媽寶、啃老族是前世還是今生的因果呢?
人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狀況下會想要尋求一個自己覺得合理可以接受的「答案」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有時候這個因不需要追溯到前一世的輪迴,在此生的前一個週期就能「查到」。「捨近求遠」的心態是為了什麼?有聽過「燈下黑」嗎? 比喻對自身或發生在身邊的事不易察覺
我們的生命是好幾個週期所產生的「果」的總和。我們把每一次週期的結果當成 [The end]。一是如何解決處理結果比找出因來的重要,或是直接翻篇逃避連處理都省了。此人可能不知道每一個週期的果都在累積下一個循環的因。而下一個週期的開創將受上一個週期的果影響「成績、成效」,持續繼續的累積循環。有一句話形容的剛好「上樑不正下樑肯定歪」。
最近聽過這樣的說法也是我與朋友之間的對話「你知道,我行星落陷又在果宮,真的好無力!我真的無能為力。」事實上,對方完全不是無力之人,他的無力來自於無法執行控制。事實上他一直都在控制。他要的是全部不是一部分。因為「燈下黑」,往往這是他無法自覺的部分,認為自己是婚姻的受害者,親子關係的犧牲者。
如果真的參透果宮跟落陷失勢行星的意義會發現,行星落果宮是一個需要一個學習自我認知的經歷過程,主要在讓個人找到人生事件的源頭、根,重新瞭解學習、消化、改變、回饋、分享。果宮的無法掌控「由不得我」是來自於它的世界是一種必須的回溯自省的學習。
失勢、落陷星我要說它能啟動的能量影響超乎個人的想像。它與守護、曜升有異曲同工。守護、曜升的行星配置的領域關注自己不在乎別人。反而失勢、落陷行星重視他人的程度是一種無形的控制。甚至會到損己不利人是一種無意識的作用。這並非意指他們存心不良所造成的結果,是因為「太在乎」。
一隻鳥不能飛因為失去翅膀。一種思考方向是從此以後用腳走不再飛,但是每每看到天上自由的鳥群,心中的羨慕與酸楚或忿忿不平油然而起。一種是,瞭解失去翅膀的原因,也許同樣是用腳走,但是用理解的心態面對未來,重新接受生命議題的新生。用過去的養分支持未來的新週期。
果宮的欲振乏力,倒底是受了文字的暗示、觀念的影響、還是過去古人對「人性習性智慧的結晶」?還是果宮恰恰剛好給了個人一個逃避的藉口,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這就是果宮的力量,做什麼都無用。就做一個隨波逐流的水草吧!
果宮,不是無解。只是它需要修習的議題是個人不願意或不想面對的。它需要打掃、整理、消化、處理過去未解決的議題,才能乾淨、清爽、心有定見的步入下一個週期。通常人性都會過的得過且過,能過則過,不能過硬過,決不回頭。可是,物質不滅定律,該存在的只要沒整理掉的還是會存在,我們不面對不代表「它」不會「長大」。終究我們在某一個週期循環還是會撞見它。只是那個時後可能真的是無能為力「The end」。到那時會發現生命對你最大仁慈就是還活著還有改變自己想法的可能。
#長年的占星修行。。。。。我會知道個案是困境還是逃避不為。
「困境」可以解,「逃避不為」無論用各種預測的手段方法,再怎麼算都不會解決「果」本質的問題。
現代人文占星不是靠「運」「時間」解困境,是靠「修習」轉化自己的阻礙。
#知道貪吃蛇嗎?尾巴拖得太長終究會吃到自己。
#不要害怕自己行星落果宮或是自己有落陷失勢星
如果受到文字的暗示,才是自己業力的宿命。
#動物沒有因為失去一隻腳而對生命失去動力無論在任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