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名言的推薦與評價,DCARD、FACEBOOK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名言的推薦與評價,DCARD、FACEBOOK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先學一學康納曼模式,用他的模板做開場:
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學習,以下有兩個人,用簡單粗暴來概括,你會選擇跟誰學習:
❶博覽群書20年的人;
❷有20年實戰經驗的人;
❶和❷的選項是沒有任何細節,只有憑直覺快思的選擇。
有的人喜歡❶,有的喜歡❷,沒有任何細節資訊都是直覺的評估。
但,這些二選一的直覺評估遊戲,亦可看出個人的喜好之區別。
如讀書20年的人,有可能是讀死書的人,也有可能是把書讀活的人;
如20年經驗的人,有可能是他的20年是經歷,不是真的是經驗,也有可能是對方將經歷琢磨得像寶玉一般光滑鮮麗。
用喜好的評估,我當然是選擇❶,我選擇的評估,已經假設了這個人是把書讀活的人,我還假設了20年博覽群書的人,是「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我是假設了讀活書,用活經驗——看明白我說不可能沒有任何經驗的這句話嗎?
當然,❷也有可能有20年經驗的人,甚至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一旦我們將經驗與讀書,變成對立之後,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這四個層面的可能性了,這是思考的偏差。
因為言不盡意,選擇題突出了A是博覽群書,聽者和閱者,沒受過“去偏”的思辨訓練,很自然因為心中的喜好認知,而有了選擇的偏差和刻板的印象:讀書20年,就是書房派的。
反之,20年經驗的刻板印象是實戰派的,而沒有考量他也可能是博覽群書的人。
在儒家内修的角度,「去偏」加上「清心」之後,才比較容易做到「窮理致知」的明理效應。
什麼是認知的偏差呢?
用這個案例做例子:我曾經遇到的一位老前輩,話説老前輩看到我問博學和尚教孩子的方法,老前輩事後就開始教育我:「……教小孩子,你怎麼會去請教一位和尚呢?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套用直銷商最喜歡說的,「要成功就要問成功的人」——「要問對人」!
諸位看官的明公大德,兄弟朋友:
如果這句話讓你覺得很有理的話,是因為你的評估判斷主導了你。
實際上直銷商這樣跟你說,是因為更想你問回做直銷內部的人,因為一旦你衹是問做這家直銷公司成功的人,你未必有更全面的資訊,而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說得難聽一點,直銷公司至所以想你「問對人」,就是想幫你洗腦,以及杜絕任何不利他們的資訊,不想你聽到這些額外之聲,不想你聽到更客觀的現實資訊。
當我聽到老前輩用反問句說,做和尚的又怎麼會有教小孩的經驗呢?
既然是反問句,背後暗地裡埋伏著,要問有教過小孩經驗的人,才是問對人!
當然,我沒有任何爭論,因為我和老前輩是在社交,老前輩從小到大都是在教育我的。
不過,我內心裡面,其實也是有反問句的:「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小孩的經驗?」
譬如,博學和尚在寺廟內,有看過帶孩子來做三天兩夜義工的父母是怎樣“教”孩子的?
這個可能是涉及了“看”過,一定是比“親自教“差嗎?
先提一個可能”親自教“的爸爸媽媽,教孩子時是走打壓和羞辱路線的,那麼“看的人”有反思,甚至對看到的狀況,進行「窮理致知」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請問這個和尚的看到,難道會比親自上陣教的人差嗎?
至於看和親自上陣教的細節就此打住不詳細對比之,否則就很長了。
再反思問,你怎麼知道博學和尚沒有教的經驗呢?
譬如:寺廟裡面,博學和尚是做師父的,他會有年長的徒弟,年輕的徒弟,幼年的徒弟,和尚一教,三個年齡層的教育經驗都有了,你這麼過于早和很草率,就匆匆下一個「沒有教小孩的經驗」之判斷呢?
當然,這裡又得打住,不繼續討論這個關卡,因為這裡是可以延伸出去討論的話題!
我用這個角度,才說老前輩的反問句是有思考的偏差(快思慢想的用語,不是貶詞)。
對我而言,喜歡閱讀,大量閱讀,對埋首書堆的人而言,我只看到博學和尚教得精彩,教得有深度,教得有層層佈局和千里伏線,萬里貫穿,而不是散錢無串的教,所以,我從來沒有用經驗論來看博學和尚教我的方法。
思考一下,如果你看到我天天埋首教養孩子的書堆,看了一本又一本儒家內修教養孩子的書,然後我又有一子一女,一旦我引用了書中的見地,你能不能説我是書房派,而沒有實戰經驗呢?
不要被我天天埋首書堆,開口成章而忘記了我有一子一女,難道我學這些都不是用來實戰的嗎?
再說,如果明白我套用康納曼的思考模式來看「評估的偏差」這回事,那麼,讀書假如會落入書房派的書生之見,經驗主義者,其實又會不會有經驗的框架呢?
如果經驗主義者,有機會跳出經歷的框架,相同的,讀書人,也一樣有機會可以沒有書生之見的!
而且我還是始終很懷疑,一個人的生命侷限在時間線和空間點上,還有你的機緣遭遇上,更有現實的客觀條件,你的經驗又能有多豐富呢?
我從做藥物銷售員,還有去農場做藥物銷售員,再到開塑膠袋工廠,再到開成衣業工廠,我見過的公司,估計是已經超過一千家以上的,或者更多。
我的業務經驗佔了90%是流水作業,僅僅是10%是精彩絕倫的,也僅僅是少數的經驗是寶貴的。
對比一個人用古人的訓練方式去讀一本《史記》,只要讀《史記》的人,方法用對了,訓練是正確的話,讀一本《史記》得到看人的經驗,是不會比見過一千位顧客的我之經驗少的。
如果明白這句話,你們就會感嘆教我下棋的師父,他在當年就告訴我:「下棋經驗?你能跟多少人對弈,多少人是優質棋手?你的生活圈子,一本名人對局,隨時就贏過你跟身邊的人下棋十年經驗了!」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們的文字、語言發自內心感受,言語就會充滿情緒,痛苦就會從所說、所想、所寫中得到釋放。
隨著哀悼的能力越來越好,就能夠用言語抒發我們的失去,用化解羞恥的語言去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如何不公平地被剝奪與生俱來應被家庭接納並珍惜的權利。
鼓勵倖存者聚焦在感受上,並用毫無忌諱的方式,談自己想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對感受沒有覺察,就聚焦在身體的感覺上,也能提供豐富有益的言語抒發。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言語抒發的療癒程度,端視一個人的字語有多麼被自己的憤怒、悲傷、恐懼、羞恥或憂鬱所渲染,字語又是如何地描述那些感受。如果能自在地穿插著哭泣或發怒,這樣的抒發尤其有效。」
如果適當地使用言語,那麼言語本身便具有療癒的力量。可是,言語也可以被誤用,用來自我分心,用來逃離自我的感受。
我引用這一段摘文,深度可能讓人難以理解。但內容相當精采,體驗過這個過程的人,大概會一邊閱讀,一邊點頭稱是。
其實,當一個人使用的詞彙,有辦法盡可能貼近自己真實的狀態,就有抒發情緒的效果。基本的情緒教育,就是教人如何使用適當的詞彙,去統稱自己的內在狀況。
有時我們看文學作品或電影,能夠被觸動,不只是適當的文字或口語,而是整個氛圍讓我們感受到被深刻的理解。所以這讓藝術變得有生命力,因為我們能藉著這些作品,回到自己的內心--那些很可能是我們不願意觸碰的過去!
祝願您,藉著對自己說適當的言語,能疼惜自己,並且跟人在深層的親密中相遇!
************************************
言語抒發:通往親密感的黃金道路
【文/ 彼得‧沃克】
這是哀悼的第三個歷程。言語抒發就是以排放與釋放痛苦的方式去說或寫。當我們的文字、語言發自內心感受,言語就會充滿情緒,痛苦就會從所說、所想、所寫中得到釋放。隨著哀悼的能力越來越好,就能夠用言語抒發我們的失去,用化解羞恥的語言去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如何不公平地被剝奪與生俱來應被家庭接納並珍惜的權利。
我最喜歡的加強言語抒發技術,是鼓勵倖存者聚焦在感受上,並用毫無忌諱的方式,談自己想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對感受沒有覺察,就聚焦在身體的感覺上,也能提供豐富有益的言語抒發。
言語抒發的療癒程度,端視一個人的字語有多麼被自己的憤怒、悲傷、恐懼、羞恥或憂鬱所渲染,字語又是如何地描述那些感受。如果能自在地穿插著哭泣或發怒,這樣的抒發尤其有效。
***
思考與感覺同步
當倖存者變得擅於言語抒發時,他會療癒重要的發展停滯,學會用能夠產生健康、有用、適當情緒反應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情緒狀態,這些反應的特色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在丹尼爾‧高曼的書《EQ》中,他指出這是情緒智力的核心特質。
藉由繼續練習,言語抒發會協調左右腦,這樣當右腦在情緒重現中過度啟動時,左腦也會完全地加入(這在MRI 中也看得出來)。左腦的加入,會使倖存者能夠記得使用情緒重現管理步驟,去成功地處理情緒重現。
如同發怒和哭泣,言語抒發只有在脫離找碴鬼的控制時才有效。在早期的療癒中,言語抒發很容易就會變成自我鞭笞,因為從找碴鬼的自我攻擊或誇大化視角進行言語抒發,鮮少是有效的哀悼,反而會誘發情緒重現,或使情緒重現更加強烈,然後常會引發出傷害自己或傷害親密關係的行為。
很多倖存者在早期療癒中,無法發現自己無意識地過度認同找碴鬼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需要治療師或已經大幅療癒的親密對象,來幫助他們辨識和消滅找碴鬼。
言語抒發是一個特別有轉化性的哀悼歷程,它不只像發怒與哭泣那樣,會促進相同的恐懼釋放和羞恥化解,還能揭發找碴鬼的自我攻擊,以及引發恐懼的各種偽裝。言語抒發也有助於我們辨識,因童年遺棄經驗而長期以來未得滿足的需求,並能夠溝通這方面的需求。
***
自言自語的言語抒發
自言自語的言語抒發,也就是沒有人聽得到你說話,這是一個有幫助性的療癒技術。未受創傷的小孩在玩耍的時候常常這麼做,對自己很好。這個工具強而有力,並且有助恢復,為了把它收到你的CPTSD 工具箱,值得向找碴鬼進行許多的小爭鬥。
我的一位案主在她車子的副駕駛座放著一根十八英吋(約四十六公分) 長的橡膠管和一本電話簿。她做大量憤怒工作的那些年,只要她那洗腦的、虐待她的父親進入腦海,她就會用那根橡膠管大聲地打電話簿。當然,她這麼做時,會先把車停到路邊。
一段時間後,她便能夠不引人注意地在隱私有限的環境中這麼做。我覺得那幾年她縮小找碴鬼的程度非常了不起。
***
解離會麻痺言語抒發
區分言語抒發不同於沒有建設性的擔心、解離性的幻想與執著,是很重要的。
解離是一種防衛,是孩童遭遇難以承受的遺棄性痛苦時,為了讓自己分心、保護自己,所發展出來的。狀況發生時,缺乏支持的小孩,必須解離,正因為無法有效地哀悼,而為了保護自己,所以必須不讓最猛烈的痛苦完全進入覺知中。
解離最常見的類型有兩種:右腦的解離和左腦的解離。
「右腦解離」可以被視為典型的解離,也是僵類型最常見的防衛方式。它是麻痺強烈感覺,或麻痺內在找碴鬼沒完沒了的攻擊的右腦歷程。
解離是分心的歷程,倖存者解離的方式,常是迷失在幻想中,或是腦霧、看電視、疲倦、睡覺。用自我分心的方式敘述,實際上是言語抒發的相反。迷失在白日夢般、不太可能發生的救贖幻想描述,是在心理治療會談中,案主逃避痛苦的常見方式。另一種常見的例子是,冗長地詳述夢境,但缺乏情緒內涵或認真的內省。
***
左腦解離
左腦解離是一種執著。通常這個嚴重性的範圍,從沉溺於單一的憂慮,到反覆循環一連串的擔心,到驚慌失措、誇大化和災難化都有。這種來自內在痛苦的解離,會把倖存者絞入沒有幫助的鑽牛角尖,不停的想著和自己苦難的真正本質無關或只有極小關聯的事。
以下是一個例子:你的朋友沒完沒了地抱怨壞天氣,或不打方向燈的人有多麼不好。他無法停止發牢騷,因為再怎樣抱怨那些錯事,都無法釋放使他執著於不平的真正痛苦。如果他能夠更深地看看真正困擾他的是什麼,他可能會發現,他的妻子有建設性的意見,正持續地重現他母親言語虐待他時的恐懼和羞恥情緒。
左腦解離也可以是一種瑣碎化的歷程,在倖存者過度聚焦於表淺的外在擔心時,這會分散他內在不舒服的體驗。滿腦子都是體育數據或好萊塢名人的生活,是常見的例子,但不是說不該在適度的範圍內有這種興趣。
最後,左腦解離也可以發生在智能化中,這就是小說家伊恩‧麥克艾溫(Ian McEwan)所說的「專注思考的高牆堡壘」。有些倖存者過度依賴理性和崇高的對話,藉以保護自己免於情緒世界可能的雜亂和痛苦,但如果過度使用,即使是最高階的創意思考,也可能惡化成執著的防衛。
***
言語抒發會療癒遺棄感
當我們分享情緒上重要性的話題時,我們會與對方以有意義且有療癒性的方式進行連結,這包括分享使我們興奮或開心的事,也包括使我們害怕或沮喪的事。
然而,童年遺棄最有害的結果,也許莫過於被迫慣性地隱藏真實的自己,以致在我們長大後,便相信他人對我們所說的沒有興趣,如同我們父母一樣。
我們必須駁斥這個過往的遺毒!言語抒發是人們交朋友的關鍵,這類似溫柔的觸碰、舒心的聲音、歡迎的表情那樣,用以幫助嬰兒與幼童建立聯結和依附。當我們練習在安全的環境進行以情緒為基礎的言語抒發,便能夠修復童年時這個需求沒被滿足所造成的傷害。言語情緒親密感是全人類終身都需要的必需品,而這樣的言語抒發,會開啟達成言語情緒親密感的可能性。
貫徹這種練習,通常需要勇氣和毅力,因為真誠的分享可能會誘發倖存者重現以前因為展現脆弱而被處罰、被拒絕的情緒經驗。但請記得,心理治療,無論是個別還是團體治療,都能大幅幫助你克服這些活化自我表達過程中的困難。
***
言語抒發與親密感
互相的言語抒發是通往成人關係親密感的快速道路。與夠安全的他人做足夠的練習,會帶來令人欣慰、修復性連結的真誠體驗。對我和我的很多案主來說,這對孤獨的緩解,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最真實的狀況,就是互相憐憫。互相憐憫是兩個親密的人,互相同情對方的麻煩與困難的歷程,它是最深、最親密的親密感管道,比性更深沉。
互相憐憫通常也會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打開心房,進入輕鬆自然、各種層次的連結。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企業不看學歷;拿不出學歷,你只能抓緊機會更努力! 一位高中的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從14 位名人身上,得到人生的養分與啟發| 經理人2018年9月17日· 為什麼這麼多人 ... ... <看更多>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企業不看學歷;拿不出學歷,你只能抓緊機會更努力! 一位高中的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從14 位名人身上,得到人生的養分與啟發| 經理人2018年9月17日· 為什麼這麼多人 ... ... <看更多>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在 讀書有用名人例子- 電影影評網 的推薦與評價
學習的理由影評如何?幫大家整理「普」相關資訊,包含:電影上映年度、電影分級、語言、出品公司、片長等常見資料:. 片名:學習的理由. 年度:105. 電影分級: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