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聽起來很愉快舒服的曲風 / Bhangra
與大家分享~
🔰Choreographer / Joe Huang
🔰Song / Gur Nalo Ishq Mitha - The Yoyo Remake
⭕️點點手指頭,訂閱 YouTube 頻道呦⭕️
https://youtu.be/CLejnexQ8bk
#ZUMBA #Bhangra
#R3training一定要上
#變化無窮樂趣多
#同學們請分享
#感謝同學們入鏡一次ok
YOYO Honey Singh
Malkit Singh
Zumba Fitness in Taiwan
Zumba Fitness
TWI 台灣全人新創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題-線身說法:宗教與線條特展 首先要帶著聽眾朋友走入世界宗教博物館,由館方教育推廣部的 #陳鈺方解說員 和解說志工 #孫家璧老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特展。 2015年的炎炎夏日,我們以隨處可見、變化無窮的「線條」為主角,開展一系列教育展覽與活動。「線身說法-宗教與線條」特展以「毛線球」的...
變化無窮樂趣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題-線身說法:宗教與線條特展
首先要帶著聽眾朋友走入世界宗教博物館,由館方教育推廣部的 #陳鈺方解說員 和解說志工 #孫家璧老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特展。
2015年的炎炎夏日,我們以隨處可見、變化無窮的「線條」為主角,開展一系列教育展覽與活動。「線身說法-宗教與線條」特展以「毛線球」的動畫故事貫穿全場,帶領觀眾進入展區:在動手操作沙畫、織布機的過程中,了解線條圖案的組成秩序與意義;接著提供集體創作區、塗鴉牆,讓大小朋友發揮創意,最後規劃滾輪印章與拍照區,以認識線條圖案重複連續的裝飾功能與意涵。我們在特展區運用的線條圖案,都可以在七樓「世界宗教展示大廳」看到實際的文物、圖騰以及搭配特展的活動教具,讓教育活動的場域擴及整個博物館。透過動手又動腦的展區規劃,探索各種線條形式,如何變化出足以代表各種宗教文化的姿態樣貌。
展覽期間規劃各式導覽、藝術講座、DIY等多元豐富的活動,以分享線條藝術的各種變化與樂趣。邀請大朋友、小朋友與我們一起探索那充滿異國情調的線條世界,您會發現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能量無限,遍佈在我們的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之中,歡迎大小朋友到此玩出創意、自信,更藉此接觸新的知識與體驗。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變化無窮樂趣多 在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好好吃的 #合菜戴帽,加了鴻喜菇、雪白菇營養更全方位!
這道合菜戴帽是我在家裡常做的家常料理,理由是我好愛吃加了粉絲的#合菜戴帽,炒香的肉絲加上滿滿的蔬菜料,然後淋上醬油燜煮粉絲,那吸收了飽滿湯汁的粉絲真的是我的最愛。
合菜戴帽在我們家說實在的也是一道大燴炒的菜色,通常手邊有什麼食材,我就會加進去炒一炒,感覺做起來既方便又簡單,而且加進了我最愛的粉絲後又有飽足感,難怪經常會出現在我家餐桌上。
當這次我又接到了好菇道的邀約時,我完全不加思索的決定,就是在我們家常喜歡吃的合菜戴帽裡,加入了好菇道的鴻喜菇跟雪白菇,我相信一定會很不錯,果然在許多的蔬菜組合上,加入了炒香的鴻禧菇跟雪白菇,整個口感的脆度上有了不同的提升,而且菇類裡面也有豐富的多醣體,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力,才讓我們在最近忽冷忽熱的天氣裏比較不容易感冒。
也因為合菜戴帽在餐館的點菜率相當高,所以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粉絲都做過這道菜,所以我今天做了一點小改變(有點成人版本的XD),當然主要是因為考慮到家人的喜好,所以我加了青蔥(老劉喜歡青蔥炒香的香氣),而我也特別加了紅辣椒,讓整個口感層次上更明顯,當然如果你家中有小朋友,我建議這兩樣你可以不加,改為紅蘿蔔也很好,喜歡豆乾也可以加,反正就是多變化,炒出自己和家人愛吃的味道就行了。
蛋皮也是合菜戴帽的重點之一,我個人因為喜歡吃到厚厚香香嫩嫩的蛋皮,所以特別在蛋汁裡加入了美乃滋,就是希望可以製造滑嫩的口感,只是我在家裡做的還是比起影片的滑嫩,因為要配合老劉的拍攝,讓蛋放在鍋中的時間還是稍長了一點,只是老劉覺得還好,但我就是覺得過老了一點了。
建議喜歡吃蛋嫩一點的朋友,還是可以讓蛋在鍋中的時間再短一點。
當然合菜戴帽加了蛋皮實在好好吃喔~我幾乎一個人一餐可以吃掉一盤!哈哈~
-
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婦女來說,晚上下班回家後又要再做晚餐實在是很辛苦的,『所以我現在都習慣將所有的菜盡量炒成一盤,然後再煮個湯就是一餐晚餐了』在銀行上班的表姐這麼說。
真的~我有樣學樣表姐也一段時間了,頂多有時我會再多加一道魚,所以可能大家會覺得,我最近分享的影片都是一鍋煮比較多,姐 實在是回不去了,怎麼樣都覺得只要一鍋搞定就可以讓做菜樂趣無窮XD。
-
這次因為食材比較多,所以我把食材的準備先寫上在下方,然而做法的部分,老劉很貼心在影片中都描述的很清楚,有許多的粉絲建議我們,影片可不可以用配音呈現做法,謝謝粉絲們的建議,我們收到了,也會試著做做看喔!
『好菇合菜戴帽 食材表』
好菇道鴻喜菇半包、好菇道雪白菇半包、梅花豬肉絲70克、韭黃60g、芹菜25g、青蔥20g、黑木耳35g、大辣椒1支、蒜頭1瓣、冬粉1把、雞蛋3顆、美乃滋5g。
好菇道現正歡慶登台10週年!!!
4/1-5/31凡購買三包就有機會抽東京雙人來回機票喔!
活動網址: http://www.hokto-kinoko.com.tw/activity.php
加入LINE@好友 還能每月抽好禮 LINE ID: @hoktotw
#好菇道 #鴻喜菇 #雪白菇
❤️請加入我們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veryred2011
@阿嬌生活廚房 IG帳號在這裡:http:www.instagram.com/charlene_lifekitchen
變化無窮樂趣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