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加密貨幣對實體世界的挑戰
文章日期:2021年5月7日
【明報專訊】上周末巴郡在洛杉磯舉辦虛擬股東大會,雖然巴菲特已年屆九十,老拍檔芒格更已九十有七,但全球投資者仍非常留意他們兩老對任何投資的評價和意見。巴郡今年表現亦非常好,升了超過22%,遠遠跑贏大市,實在寶刀未老!
有人問到他們對Bitcoin的看法。巴菲特始終較聰明和圓滑,笑說早料到必有人問,但要跟政客學習避免回答吃力不討好的敏感問題,結果真的不答,把燙手芋拋給性情較直的芒格。芒格直說熟悉他性格的人就知道對他提起Bitcoin,猶如鬥牛勇士對公牛耍弄紅布,公牛必氣沖沖衝過去。他率直地說他極度憎恨Bitcoin的成功,更不歡迎一種對綁匪和勒索犯有用的貨幣。他亦不喜歡送數十億美元給那些隨便在空氣中發明這些金融產品的人,覺得整個發展令人惡心,更認為對人類文明的利益相反!
老人家語重心長,並有一定道理,但現今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紅到發紫,所以網民的反應非常負面,大部分人都認為巴菲特及芒格兩人的一套投資理論已過時,完全不明白加密貨幣的價值。著名對冲基金經理Dan Loeb說,巴菲特及芒格經常提出只應投資熟悉的東西,缺乏長期學習精神,變成故步自封,所以錯失很多好的投資機會。他更指出,如聽了芒格意見而在過去一年做空了Bitcoin,已必全軍覆沒。
巴郡從不派息 與黃金加密幣無異
我理解芒格的憤怒,因為Bitcoin不受監管,所以相信不少罪犯用來作交易。更重要的是,Bitcoin崛起的目的,正是要顛覆原來的金融秩序,而巴菲特和芒格,當然就是原來秩序的最重要守護者之一。我認為較諷刺的是芒格批評Bitcoin,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必定是認為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好聽的可稱之為「數碼黃金」,同樣沒無現金流,但黃金至少是金光閃閃,摸得到的實物,Bitcoin則完全虛無縹緲。但回頭想,巴菲特收購了巴郡超過50年,自此從未派過息,解釋是他投資能力比小股東強,亦避免股息的雙重稅務,有一定道理。若從DCF金融分析角度來看,怎樣計算一件永不派息的資產,跟黃金甚至是Bitcoin又有甚麼區別?
記憶中,曾有投資者問過巴菲特:「巴郡永不派息,如何識別巴郡與一個龐氏騙局?」巴菲特頓了一下然後回答:「真的不容易,主要分別只是對他個人品格的信心吧!」說到底,Bitcoin亦一樣,也是只有一個信字。
加密幣市值達2萬億美元 不可忽視
明顯愈來愈多人信Bitcoin,不止只是年輕人,情况已開始「機構化」,更已洐生出不少ETFs和其他相關投資工具。今年Bitcoin已升了超過90%,市值超越了1萬億美元,按某些人計算,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貨幣。當然加密貨幣何止一隻,第二位的以太幣(Ethereum)今年升了更多的3倍;狗狗幣(Dogecoin)靠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一句戲言,更升了誇張的130倍!加密貨幣總市值已達2萬億美元,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資產類別。
Bitcoin已開始被公認為有一定儲存價值的用途,即已通過貨幣的其中一個定義,但交易實在麻煩,亦缺乏其他「增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s),所以不少人認為以太幣的發展空間更大,正因為它包含所謂「智能合同」(smart contract),可以利用它來發展出很多新的功能和產物,包括數年前的ICO,近月火紅的NFT藝術品,以及最新的DeFi Apps,各種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存款、貸款和匯款等等。
虛擬世界漸成生態圈 觸動央行神經
現今虛擬世界的發展很厲害,我真的有朋友買了一些電腦遊戲內的「地產項目」,竟然認為有投資或最少炒賣價值。早前更有一間NFT火星屋的拍賣,以288個以太幣成交,當時折算約50萬美元,現在已升值一倍!虛擬世界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態圈,感覺有點似Farmville之類遊戲,現在更豐富化,加上一個經濟和金融系統。
如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保持距離,河水不犯井水,仍較簡單,但當虛擬世界開始滲透進入實體世界,情况變得複雜,尤其觸動各大國政府和央行神經線,必須馬上作出反應。早前有間在美國邁亞密(Miami)的豪宅,以455個Bitcoin成交(當然亦已升值),除相關印花和佣金外,相信買家亦需先付出因Bitcoin上升的高昂資產增值稅,因為美國政府不承認Bitcoin是一種貨幣,只把它當為一種資產,所以就需要打現在的20%增值稅(總統拜登建議增至近40%)。
不止如此,早前更有傳聞財長耶倫有計劃新增一項高達80%,針對加密貨幣的增值稅。中國更早已禁止所有境內的加密貨幣交易,但仍無法阻止超過一半的Bitcoin和以太幣挖礦活動仍在中國進行,而其中約一半在新疆,亦因此早前有些外國人呼籲杯葛從新疆挖出來的「Blood Bitcoin」。此舉不止荒謬,如能做到,豈不是證明Bitcoin並非完全保密,最少能知道每個幣的來源地。
各國監管封殺虛擬貨幣
當虛擬貨幣挑戰實體世界中,各國對操控貨幣和金融系統的專利權時,必有反應,由調查到監管,甚至封殺都有可能。最初在中國成立的Binance公司是個好例子,開始時做挖礦,後來成為交易所,現在更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更開始提供一些與股票掛鈎的交易服務,因此導致德國和英國監管機構進行調查,而公司總部已全球搬遷多次,由中國內地搬至日本,然後台灣,再之後去了馬爾他,後來又去了百慕達。一聽就知不妥,情况有如一些非法賭博、色情或盜版視頻網站。
發行貨幣是每個國家的基本獨家權利,貨幣政策更是重要的調控手段。尤其對擁有美元「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專權)的美國而言,不論挑戰者是中國人民幣,還是Bitcoin,都絕不會輕易拱手相讓給任何人。但不少國家為免被新文化淘汰,亦明白新技術確有一些優點,所以爭相研究發行CBDC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主權數碼貨幣),其中領先表表者之一當然就是中國的「數字人民幣」(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
Bitcoin的誕生可說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各國政府和尤其是美國聯儲局推出QE印鈔政策的一種反抗。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的沒落,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濫發貨幣,連金幣的含金量都逐漸下降,直至國民失去信心,導致超級通脹,交易回歸到以物易物制度。但過去十多年,QE並未帶來超級消費品通脹,只有帶來資產通脹,後果稍有不同,老百姓幸而未有受到百物騰貴而捱餓,但貧富懸殊差距不停拉闊,導致社會矛盾加深,世界各地出現大小規模動亂。
QE亂象 Bitcoin判對症惟下錯藥
所以可說Bitcoin是判對了症,但下錯了藥,因為無論改用Bitcoin為儲備貨幣,或回歸到黃金本位,都是不切實際,缺乏適應經濟增長經常變速的彈性,更極可能出現嚴重通縮問題,比通脹更棘手。
以太幣的生態圈比Bitcoin豐富得多,但發展仍未成熟。感覺上「智能合同」有機會可被用作一種高科技的「以物易物」的平台,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超越資本和社會主義之爭的一種嶄新經濟制度的雛形呢? 我沒有答案,大家只可以拭目以待。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0329282302&issue=2021050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多人問,買英國樓,究竟應該投資「租金回報率高」的物業,還是「物業價值上升得快」的物業好呢?魚與熊掌,不能兼得,Kyle說:「兩樣都要!但有先後次序!」這集 #我要做屋主 會為大家分析不同人的需要,另外也會解答觀眾關於英國 Shared Ownership 物業的問題。 ______________...
資產增值稅英國計算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濟通】隔山買樓 留意稅務免中伏
近日美元下滑,變相即外幣升值,連帶海外資產亦自然水漲船高。加上移民亦為近期熱門話題,令港人海外置業的意欲大增。不過買外地樓始終隔山買牛,準買家必須留意各地稅務制度,以免買樓收租卻中伏失預算。本欄就介紹最近大熱的英國、不少內地留學生的美國,和經常被媒體與本港經濟相題並論的新加坡的稅務詳情。
英國
在英國,買樓的費用包括稅項(如印花稅及市政稅)、首期、產權轉讓費、測量費、按揭服務費用、保費、地租和服務費等。而賣出物業則要繳付資產增值稅,經紀費用連增值稅等。買賣總費用多少視乎購買的業權種類、買家的身分、物業的所在位置和樓宇狀況等多項因素。
1. 印花稅
英國買樓印花稅以累進稅率收繳,樓價愈貴頂層價值部分採用較高的稅率,首12.5萬鎊免稅。例如一間40萬鎊物業,舊制下印花稅為:2%X12.5萬鎊+5%X15萬=1萬英鎊。
不過,英國財相辛偉誠早前宣布樓市減辣,英格蘭及北愛爾蘭地區的50萬以下物業免印花稅(現時稅階見表),不過措施屬暫時性,只持續至明年3月底。
2. 非首置附加稅 (Surtax)
留意,無論是否英國居民,本身已有物業的非首置買家,需付額外3%附加稅(Surtax),以上寬免未有將附加稅包括在內。除此以外也要留意,英國是全球徵稅國家,如果業主在本港曾置業並仍持有,在英首次買樓也算是再次買入,都不能享有附加稅豁免優惠。
另外,當明年蜜月期政策結束後,沒有居英簽證或居英權的外國人(包括港人)若買樓,會額外收取海外買家印花稅,類似香港的BSD。英國政府近日公布文件,列明英格蘭和北愛爾蘭徵收海外買家印花稅的細節。政府規定,一年內在英國居住時間少於183日,便會界定為海外買家,須徵收2%的海外買家印花稅。不過,若交易日後一年內,該買家在英國居住時間多於183日,可以申請退稅,有意定居英國的港人要留意相關操作。
3. 市政稅 (Council Tax)
在英國持有物業,每年都需向所屬地方政府繳交市政稅,類似香港的差餉,主要用作當區支付公共服務及設施,每年約1400至1800鎊不等。如果房屋用作出租,這筆費用可由物業合同簽署人,亦即租客支付,業主不用承擔。留意,不同地區會按情況免稅額各有不同,例如部分地區若租客全為全日制學生,業主便可以向當區政府申請豁免。
4. 資產增值稅 (Capital Gains Tax,CGT)
如同不少國家,在英國賣出物業、股票等資產,都要就售出資產時所獲的收益,繳納資產增值稅。若港人投資英國物業放租,日後如要出售物業,便要繳交CGT,而出售自住物業,則毋需繳納。
在英國,針對物業的CGT免稅額為每報稅年度12300鎊(英鎊.下同)。免稅額後首37500鎊以基本稅率計,基本CGT稅率是18%,即最多6750鎊;其後以高稅率計,稅率是28%。
假設物業買入是為30萬鎊,其後以50萬鎊沽出,即增長了20萬鎊,CGT便是約4.88萬鎊。
5. 代理費用需交增值稅 (VAT)
人不在當地,很多時買家都會找租務代理代業主找租客及解決租客的大小問題,例如睇樓或簽約。收費方面沒有特定標準,倫敦一般是每月租金收入的10%至12%(再加20%增值稅VAT),而曼城及列斯的收費大約是每月租金收入8%至10%(再加20%增值稅VAT)。
美國
除了英國,美國亦是港人海外買樓的其中一個熱門地。美國稅制分3層,包括全國性聯邦稅(Federal Tax)、州政府稅(State Tax)和地方政府稅(County Tax)。聯邦稅的稅率是全國劃一,州稅和地方稅則各地不同。全球徵稅適用於美國公民,因此除非是該國公民,否則並非全世界的收入均須向美國政府報稅。
1. 個人所得稅 (Income Tax)
若物業買來出租,業主便需繳稅,稅率平均約10至39.9%。個人所得稅分為聯邦稅和州稅,同樣各地稅率會有不同。留意,各州之中有7個州未有徵收個人所得稅,如華盛頓州(WA)、內華達州(NV)、佛羅里達州(FL)和德州(TX)等。
此稅是針對淨收入徵稅,因此與跟租務有關的費用可扣稅,例如出租廣告費、清潔、維修、保險、按揭利息、水電費及折舊等。海外業主扣稅項目也包括機票、住宿,作為來回美國實地視察物業的開支。至於折舊,根據美國稅例,物業價值隨時間磨損亦會是開支,住宅物業是27年半。
2. 物業稅 (Property Tax)
類似香港差餉,屬於州稅,稅率會按州政府評估物業價值,不會跟市值掛勾,亦會每年有所調整,加上不同州份會有分別,平均每半年繳1次,稅率大約是1%。
3. 資產增值稅
同樣,美國亦有資產增值稅,分聯邦稅和州稅,各地不同。如果是自住物業,每名成人住滿2年,可獲25萬美元的免稅額。
而根據第1031條款(1031 Exchange),美國政府鼓勵市民資產增值的延後稅務措施,投資者賣出1個原有物業,若在180日或下年度報稅截止日期內,再購入另1個市值一樣或更高價錢的物業,可將應繳的資產增值稅轉移至新買入的物業。不過,若業主在1年內在物業居住超過2星期的話,措施就不適用了。
新加坡
與香港一樣,新加坡同樣受環球資金氾濫帶動,政府擔心樓價飆升,不時會為樓市加辣,年初就將「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稅率上調半成。
1. 印花稅
不論公民、永久居民還是海外買家,所有人在新加坡買樓都需繳付買家印花稅 (BSD),稅款是根據單位市價作計算,稅率為1%至4%不等。
新加坡政府為打壓樓市炒風,另設有額外買家印花稅 (ABSD)。類似香港的辣招稅,外國人買入物業,需額外繳付20%稅款,公司買家則交25%。至於新加坡公民,則在購買第二個單位時,才需要繳ABSD。
至於永久居民,較海外買家置業稅階會稍低,但較公民為高,在購入第一套房時,要交樓價5%ABSD、第二套房以上就交15%ABSD。
以100萬新元(約564萬港元)的單位為例,港人就要先付22.46萬新元(126.58萬港元)印花稅(BSD連ABSD)。
#投資
資產增值稅英國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月事情特別多
上周提到近期最大的利好因素為大量外資湧入人民幣資產,包括A股和債券,港股也間接受惠。單是流入A股的資金已經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雖然相對A股成交量,佔比仍不算高,但有帶頭的心理作用。本來1月A股升幅仍落後於港股,但過年後,情况已有明顯改變,A股升幅反超前,而且成交量也開始急速上升。看來A股的「引擎」,已被外資成功「撻着」!
但眨眼已到2月下旬,全球市場將面對多個短期關口,A股、港股,以至歐、美股市能否繼續這次反彈,甚至演變成為新的牛市?從現在到3月底,有一大堆足以影響市場的事件將發生,讓我逐一分析。
(1)2月底,MSCI將會決定新的A股inclusion factor,會否一如巿場期待,由現在少得可憐的5%,提升至較像樣的20%?跟隨MSCI EM(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數量很龐大,超過兩萬億美元。如成真,A股在指數的權重將由0.7%增至近3%,可引進近600億美元。
近日不少的買貨,肯定是衝着MSCI而來的。所以即使出現一點「buy on rumours, sell on news」也不為奇,但估計不會太嚴重,因為後面3月,還有很多其他對市場重要的事情。至於MSCI是否一定把A股權重增加3倍呢?當然不是百分百,加3倍聽起來很多,但即使增至20% inclusion factor,仍是很低,且MSCI已暗示希望加速,能在7至8年內增至正常的100%。
美國債上限到頂 違約機會微
(2)美國的國債debt ceiling(債務上限)在3月1日將到頂,國會必須在此死線前通過方案把上限提升。真的不通過而導致違約,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如出現,將是一場比GFC更嚴重10倍的全球浩劫。但在過去,國會確曾多次「玩嘢」,走至違約邊緣。最嚴重的一次是2011年,當時的反對黨為共和黨,就曾以違約來威脅奧巴馬政府減少財赤。最後議案還是得到通過,但有些債已過期,拖了幾天,導致美國國債被標普有史以來第一次下降評級。
幸運的是現在的反對黨為民主黨,比較開明講理,雖然也不滿總統特朗普,在經濟已不錯的時候,再以大幅減稅來刺激經濟,帶來巨大財赤,但應不會以極端行動來作威脅。再加上美國才剛結束政府停擺,誰都不想再弄個國債違約問題出來。
中美料延長貿易談判期
(3)中美貿易談判也將在3月1日到期。最新的傳聞傾向樂觀,有美國媒體報道雙方已着手寫MOU(備忘錄),包含6個要點,包括5年內消減美中貿赤、保持人民幣滙率穩定,在5年內達到自由兌換、減少國企補貼,和拆除互聯網防火牆等。
我認為這些可能真的是美方的一系列要求,但中方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真的完全答應(雖然某些改革可能對中國是好事)。最快談攏的仍是較簡單、數字上的逆差問題,其他的結構性談判,需時較長。最大可能性仍是延期60天。特朗普是一個極為好大喜功的人,經常說中美貿易談判,如達成協議,將是歷史上最大的刁,他怎麼可能放棄在峰會上做最後拍板人,這個重要的邀功機會?
還有一點大家要留意,即使中美達成協議,應仍需美國國會通過,某些民主黨領袖如Schumer(舒默),他們的對華態度或更故意鷹派,以示他們比共和黨更愛國。就算準備代替NAFTA的USMC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到現時仍未獲參議院贊同通過。不少貿易條約如TPP,更胎死腹中。
不少美國投資者認為如達到協議,市場也將sell on news。我認同這個可能性,但如短期消息是延期,那麼市場反應未必太激烈。但如萬一談判完全決裂,特朗普宣布馬上把關稅提升至25%,那麼全球市場必將暴跌。
留意鮑威爾言論 或再惹市場恐慌
(4)美國聯儲局在3月中開會,雖然市場已預期不會加息,但我認為仍有一點重要性,因為將會是兩年多來第一次,打破每季加息一次的節奏。記招上聯儲局主席Powell(鮑威爾)的表現也重要,需要留意他的鴿派立場會否又再次出現變化。
最近美國國債孶息曲線又再趨扁平,2年期及10年期息差只有13點子(1厘等如100點子)。如Powell再講錯說話,曲線隨時變成倒掛,或將引來一陣子市場恐慌。
(5)3月底英國脫歐限期將至,現在市場仍不太擔心,似乎預期文翠珊政府將會對歐盟申請延期,再次「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我贊成將會延期,不應出現 No Deal Brexit,但拖延不等如已解決了問題。我認為很多人幻想的第二次公投的機會不大,反而最後的脫歐方案可能比想像中硬,沒有一個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反而需要重新設立一些南北愛爾蘭的陸路關卡。此措施極不理想,也擔心喚醒IRA恐怖活動,但實在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再說一遍,英國本身不太重要,但如出現問題,「過硬脫歐」的傳染渠道必定是貨幣,即英鎊大幅貶值,拖低歐元,然後推高美匯指數DXY,間接推低所有EM貨幣,包括人民幣,只希望這是一個短期的影響,不會改變資金流入人民幣資產的長期趨勢。
英硬脫歐 將推高美匯拖低人幣
不過,請留意一點,歐洲核心的德國,因受到多方貿易戰,再加上全球傳統汽車業的不景氣影響,已經接近經濟衰退邊緣,10年期債息又再回落到只有0.1%(間接拉低美債息口),最近接近10%的歐債又回到負利率。所以歐央行根本沒資格加息,歐元也強不到哪裏去。
(6)大致上,市場應已消化掉以上的大部分事情。但3月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利好元素仍未充分反影出來。這就是在兩會後,預期中央將宣布頗大幅度的減稅政策。根據我自己非科學化的民調,大部分國內朋友,仍不太相信政府真的會大幅減稅。以他們過去「營改增」和個稅改革的經驗,計算下來,發現其實沒有多少真正的減稅。但我認為市場有點太過cynical,今次減稅應該比較認真,將把增值稅從16%減至13%,估計減稅7000億至8000億元人民幣,加上去年的個稅,總額將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不要小覷減稅的威力,美股從2017年升至2018年中的大升浪,最大的推動力就是減稅。如果要減稅的效果更大,我建議可定下一個中長期消費佔比GDP的目標,譬如最少由現在的約42%提升到50%。這做法表示決心,如減稅一次不夠,可以再減第二、第三次,直至達標為止。
當然除這些特別事件外,3月A股及港股還會陸續宣布業績,預計好不到哪裏,但更重要的是看下季度和下半年的業務前景指引。3月可能還有最後一件事,剛聽到傳聞,特別檢察官Mueller(米勒)的調查報告,千呼萬喚,或在短期內交出來。我有點懷疑,覺得仍將拖一會。就算出來,也必先給新的司法部長redact一輪,最後的公開報告,或者已體無完膚。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資產增值稅英國計算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好多人問,買英國樓,究竟應該投資「租金回報率高」的物業,還是「物業價值上升得快」的物業好呢?魚與熊掌,不能兼得,Kyle說:「兩樣都要!但有先後次序!」這集 #我要做屋主 會為大家分析不同人的需要,另外也會解答觀眾關於英國 Shared Ownership 物業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幫你畀首期」遊戲 贏高達52萬首期幫你上車!
$$$ 即玩▶▷https://money-tab.info/youtube-games?yp=e08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傅【10年財務自由】*免費試看*
現在開始▶▶ https://gregorysy.com/
Kyle英國房地產分享講座(Online)▷ https://money-tab.info/engkyle?yp=e0815
本月免費活動【★Top 6】現正接受報名:
1. 贏在美股試堂分享會(Online) https://money-tab.info/ussjac?yp=e0815
2. Kyle英國房地產分享講座(Online)▷ https://money-tab.info/engkyle?yp=e0815
3. Eric Sir期指策略分享講座(Online)▷ https://money-tab.info/futeric?yp=e0815
4. 阿業期權計算機分享會▷ https://money-tab.info/optyip?yp=e0815
5. Jasper期滙商品分享會(Online)▷ https://money-tab.info/comjasp?yp=e0815
6. Dennis 我要做程式交易分享講座(Online)▷ https://money-tab.info/mutden?yp=e0815
所有課程/活動一覽: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yp=e0815
✓ APP下載: http://onelink.to/mtapp
✓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 追蹤我:
➔ Youtube【我要做富翁】
https://bit.ly/35LOy2J
➔ Youtube【富翁電視MTTV】
https://bit.ly/35dJW4Y
➔ Facebook【我要做股神】
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 IG【money_tab】
https://instagram.com/money_tab/
#房地產 #海外樓 #英國樓 #投資物業 #租金回報 #SharedOwnership #英國買樓 #倫敦買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EdKQishGC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