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最挺你
放過自己,遠離「受害者心態」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好無辜!」「我最可憐!」「我沒錯!都是你們害我的!」 你身邊也有這種遇到挫折就開始受害者心態爆炸的朋友嗎? 當然啦,這是泛指一般非重大創傷之日常挫折發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冒出來的那種「怨天尤人、怪東怪西」的心態。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從負責的接受挫折、處理挫折,而不是總是指責別人開始吧! ...
走出 受害者心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受害者會問:「為什麼是我?」
求生者則問:「那現在呢?」
痛苦無人可免,但受害者心態是個人的選擇。
人生在世難免受到他人或環境的傷害或壓迫,為人多善良或做事多努力都不能保證什麼,唯一能保證的就是人都會有痛苦。外在因素和遺傳因素或許難以控制或無法控制,我們不得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每個人都能選擇要不要繼續當個受害者。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遭遇,但確實可以選擇要對自身遭遇作何反應。
許多人之所以留在受害者心態的牢籠裡,是因為下意識覺得這樣比較安全。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自問「為什麼」,以為找到原因,痛苦就會減輕。
「我為什麼得癌症?」
「為什麼失業?」
「為什麼被劈腿?」
我們試圖找出答案弄明白,彷彿有個合理的原因能解釋事情為什麼是這樣。但在追問「為什麼」的時候,就等於一直在找一個怪罪的對象,這個對象也包括自己。
「這件事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
反過來問好了:「為什麼不呢?」
.
受害者心態是心的屍僵,是困在過去、困在痛苦、困在失去與匱乏中動彈不得,糾結於自己「不能做的事」和「沒有的東西」。
走出受害者心態的第一個工具是:無論發生什麼事,輕輕擁抱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不代表你必須愛上這件事。但當你不再掙扎、不再抗拒,你就有更多精力和餘裕去想像「那現在呢?」
比起原地踏步,不再糾結的你可以邁開步伐,找出自己此時此刻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還有從這裡出發要去到哪裡?
每個行為都滿足了一種需求。許多人選擇繼續當受害者,因為這個身分讓我們不必負半點責任。但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使是在非我們所致或非我們所選的情況中。
.
我常說要給孩子根基和翅膀,其實對待自己也是一樣的。
你唯一擁有的就是自己。你生來是一個人,死時也是一個人。
所以,就從早上起床走到鏡子前開始,看著自己的眼睛說:
「我愛你。」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抱抱自己、親親自己。試試看!
然後繼續每天陪在自己身邊一整天。
.
本文摘自
《#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
作者:伊蒂特.伊娃.伊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明天(8/24)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伊蒂特.伊娃.伊格有著不平凡的過去:在二戰時,她曾被抓進納粹集中營,挨餓受凍、遭到士兵的毒打與羞辱,目睹過難以言喻的慘劇,但她卻活了下來。」
這本書的作者,經歷過相當殘酷的對待,但她巍巍顫顫地走到現在,活出自我。她從自身經驗出發,助人助己,送給我們十二項禮物。
如果各位看摘文,會發現受害者心態,其實我們已經反覆討論過。不過,這值得用不同的方式一提再提,因為我們在內在能量不足的時候,都可能再次陷落,需要好書的陪伴,提升我們的自覺。
祝願您,停止卡在怪罪裡,活出我們原本充滿無限生機的生命!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走出 受害者心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傾訴不是倒垃圾
有一天,我跟一位女性友人吳小姐一起吃飯。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待了六年,個性外向,是那種有什麼事都願意對人說的女性。飯桌上,吳小姐一直抱怨,眼神充滿不屑,說:「知道我最煩什麼嗎?就是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別人跟他說點什麼東西,剛講了幾分鐘就受不了,動不動就找藉口走開,不給人留面子。平時還是好朋友,到了關鍵時刻就靠不住!」
我知道吳小姐是個平常有事就會找人挖心掏肺的人,她心裡也藏不住事,也不夠堅強。遇到工作不順心,情感不如意,和朋友有了衝突,她都習慣找人沒完沒了的傾訴,並把這當作信任別人的表現。她認為,因為我信任你,才向你傾訴,否則才不找你!這就是吳小姐的原則。
但我認為,無論你和對方的關係多好,傾訴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垃圾桶。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講許多遍,對方早就聽膩了;有時候對方沒有太多時間聽你嘮叨,可能忙於工作,或者有事要出門,而你還在不停的重複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話,對方肯定會感到厭煩。
如果你過度傾訴,講個不停只會嚇跑朋友,讓對方和你產生距離,不敢找你聊天,怕和你溝通。說穿了,有這種毛病的人很難找到知己;就算普通朋友也不會多,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一點。
■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當然,站在你的角度,之所以傾訴有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可能是工作不順心、過於孤獨、受到同事的冷遇,或受到客戶的欺負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也讓人覺得這些傾訴具有某種「正當性」。但也因此,你便覺得向朋友傾訴是自然而然的,而朋友就必須聽你嘮叨個沒完沒了,就像吳小姐說的:「我需要發洩自己的鬱悶和不滿。在這種時候,不找閨密說又能找誰呢?她們是我最佳的傾訴對象!否則幹嘛當朋友?」
吳小姐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簡而言之,人們願意站持成為朋友的「垃圾桶」,聽對方倒倒苦水,抱怨一下,給對方心理上的安慰,但不會容忍對方每天都向自己大吐「苦水」,沒完沒了。誰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所以傾訴必須適可而止,要防止過度傾訴引起對方反感,不再拿你當朋友。
■ 是紓壓,不是嘮叨
向別人傾訴要適當,也要講方法。除了避免話題重複,態度既不要太激烈,也不要太隱晦,必須把話說明白,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哪些協助。我們得平心靜氣的講,避免在朋友面前講得吹鬍子瞪眼,好像自己的不幸全是面前這位傾聽者所造成。
同時你還得選對時間,要在正確時間向朋友傾訴,不能老是在半夜吵醒別人,強迫對方在沙發上聽你嘮叨到天明,總是這樣做的結果,就算再好的朋友也會厭煩。
愛德華教授是我主持的諮詢機構顧問,他認為,在心理學上「傾訴」的作法確實可以用來宣洩情緒,但並非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們心中有苦悶,可以適當傾訴,例如壓力很大時,進行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傾訴沒有問題,但必須找對人,選對方法,控制時間。
怎麼做才算「適當」呢?你可以先設定好程序,提出一些要求,嚴格的按照這些既定的要求去做,不要突破設定好的底線,否則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你生活中負面的東西,並加以放大,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愛德華教授說:「朋友之間的過度傾訴,實際上是一種對於情感宣洩的不良引導,可能會讓事情極端化。過度傾訴就像是一種毒品,讓身體和心理上癮,我們只要一天不傾訴,心情就不能平靜,如此一來,朋友會對你敬而遠之,誰也不願意活在那些話語垃圾的殺傷範圍內,你也更難從中走出來。」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每次都重複同一個話題、宣洩同一種情緒或拿同一件事抱怨個沒完沒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基本的自省能力。有的人的確如此,跑到你跟前發牢騷,把一件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你耐心的聽、真誠的講、也給了建議,他們當場也頻頻點頭,好像已經想通了,但第二天又重複一遍昨天的談話。不用幾天時間,任何人都會對此感到厭煩。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聽你重複嘮叨、不斷倒帶,耳朵早就生了厚厚的繭,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還會跟你做朋友嗎?
.
本文摘自
《#關係力》
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
作者: 李維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關於如何抱怨,一直是版面上朋友很關心的議題。然後,這又牽涉到受害者心態的議題,因為這樣的人會牢牢抱著這樣的狀態,不願意改善。
我先說,大部分版面上的朋友,不太會是受害者心態的人,或至少狀況還不會太嚴重。因為真的進入這種狀態的人,其實不太想學習,根本連看文章想調整自己的動機都很薄弱。
即便有求助或者閱讀,但也都慣性地說「沒有用」。意識上宣稱自己想改善,但無意識歷程中,一直抗拒讓自己脫離目前熟悉的狀態。
這本書今天(8/18)晚上9點半會進行直播,歡迎參與。
祝願您,懂得適當宣洩自己的情緒,但知道往前走才不會讓自己在原地委屈!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走出 受害者心態 在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好無辜!」「我最可憐!」「我沒錯!都是你們害我的!」
你身邊也有這種遇到挫折就開始受害者心態爆炸的朋友嗎?
當然啦,這是泛指一般非重大創傷之日常挫折發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冒出來的那種「怨天尤人、怪東怪西」的心態。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從負責的接受挫折、處理挫折,而不是總是指責別人開始吧!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喔!
追蹤SKimmy粉絲團:http://bit.ly/SKimmyFB
生活動態盡在Instagram:http://bit.ly/SKimmyIG
合作/授權請洽:[email protected]
走出 受害者心態 在 那現在呢?」 痛苦無人可免,但受害者心態是個人的選擇。 ... 的推薦與評價
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va Eger)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也是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成為醫生之後,她常遭遇許多受困於「受害者心態」的 ... ... <看更多>
走出 受害者心態 在 原來這是受害者心態!把握2重點就可以讓關係變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原來這是 受害者心態 !把握2重點就可以讓關係變健康!!【可以勇敢Be Brave】 · Comments1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