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六年前,我忽然心血來潮在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上開了一個名為《Soundtracks of My Life》的歌單,把一直叫我縈繞心頭、伴隨著我成長的電影配樂曲目紀錄下來,編輯成一個playlist以作分享。
王家衛在電影《2046》裡帶出:「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而在選輯這個電影配樂歌單的過程中,我也發覺我對電影音樂的記憶也都是潮濕的。畢竟我所喜歡的電影音樂,都差不多全是屬於多愁善感的樂曲。把這些樂曲編製成歌單,交織出來是那麼賦予生活感的moody配樂。正因為我是相當多愁善感的人。
想起那個用卡式帶輯歌的80年代,我也曾自製電影音樂mixtape合輯。在那個年少輕狂(而時間又多的是)的時代,我就是戴上耳機帶著這些自家輯錄的電影音樂卡式帶作隨身聽,獨個兒漫無目的地游走香港街頭,或乘坐渡海小輪與電車,甚至坐船到離島去,年輕的我就是可以這樣閒情逸致地度過大半天,而目的就是通過從隨身聽傳來的配樂作品來為平凡的生活營造「電影感」氛圍,冷眼看世界;一下子自己也彷彿成為電影的主角,行步路也充滿cinematic的感覺,說來這是一件相年少浪漫的事情。
從用卡式帶選輯電影音樂合輯,到用音樂串流平台弄了個《Soundtracks of My Life》歌單,忽然讓我重拾一份20多年前的情懷。而我又真的會帶著這個串流歌單用手機隨身聽,漫步城市街頭,或坐上渡海小輪與電車,來感受一下箇中的生活電影感,感覺相當良好。原來40來歲的我仍有這份浪漫。而分別在於串流歌單已沒有卡式帶的時間限制,而可以一播便數小時而來。
我們那一代的文藝青年,要是喜歡音樂而又喜歡電影的,那怎會對電影配樂沒有興趣呢?大家對聽電影原聲專輯亦情有獨鍾,在自家的唱片收藏當中,電影原聲專輯亦得以佔據一席位;從電影院看過一齣叫人深刻不已的電影,然後都會跑到唱片店看看有沒有出版電影原聲專輯(那是沒有互聯網資訊的年代),重點是電影所帶來都是高質的音樂,同時亦是大家試圖通過聆聽其電影配樂,來回味電影的點滴情味。
所以當時我們一眾文青樂迷走在一起談論與交流音樂心得,電影配樂/電影原聲專輯是常涉及的話題心得。那些年要是你說沒有聽過日本音樂教授坂本龍一為大島渚的1983年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帶來的電影原聲專輯,那定會被視為不入流;法國音樂家Gabriel Yared為Jean-Jacques Beineix的1986年電影《Betty Blue》帶來的原聲配樂專輯已不知陪伴了我們幾多個仲夏夜晚上;Wim Wenders的1987年電影《Wings of Desire》原聲專輯不獨是聽Jürgen Knieper的配樂,還有Nick Cave & the Bad Seeds、Crime & the City Solution、Minimal Compact的歌曲;Derek Jarman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Of England》原聲專輯裡叫我最印象深刻的並非Simon Fisher Turner的配樂,而是闇黑女聲Diamanda Galás的兩首曲目;坂本龍一與David Byrne(Talking Heads主腦)以及中國作曲家蘇聰聯袂為Bernardo Bertolucci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Emperor》出版的電影原聲專輯更叫我聽得滾瓜爛熟;Giuseppe Tornatore的1988年電影《Cinema Paradiso》單聽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原聲配樂專輯已經觸動心靈不已。
當然,我就是連David Lynch的1977年首齣長片《Eraserhead》那些闇黑、詭異、冷冽、驚悚得令人不安的氛圍之配樂與環境聲響也聽得津津有味,誰叫我亦喜歡實驗音樂;然後因為找到由I.R.S. Records發行的電影原聲專輯而樂上半天,終於可以在家重播由Peter Ivers作曲、Lynch作詞的幽靈女聲鬼魅ballad曲目〈In Heaven〉。
電影與音樂的關係,這樣叫我們津津樂道的,正是電影導演與配樂作曲家的緊密合作——從前,大家都會說某某音樂家是某某導演的御用配樂創作人。所謂的「御用」,還不過是影迷樂迷們一廂情願的說法,其實只是泛指音樂家與導演在某個時期的合作無間;即使不是一生一世,但彼此間已產生出音樂與影像猶如細水長流的微妙關係。
比如波蘭音樂家Krzysztof Komeda與波蘭導演Roman Polanski,德國樂團Popol Vuh與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美國音樂家Angelo Badalamenti與美國導演David Lynch,英國作曲家Michael Nyman與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英國音樂人Simon Fisher Turner與英國導演Derek Jarman,波蘭音樂家Zbigniew Preisner與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說到近年,那可數到英倫天團Radiohead結他兼鍵琴手Jonny Greenwood跟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合作關係。
電影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可以推說到電影本身對其音樂的推波助瀾作用。於是,我們因為Roman Polanski電影而認識Krzysztof Komeda,因為David Lynch電影而認識Angelo Badalamenti,因為《Betty Blue》而認識Gabriel Yared,因為Derek Jarman電影而認識Simon Fisher Turner。更因為Peter Greenaway電影而知道Michael Nyman不獨是一位簡約主義作曲家那麼簡單(音樂理論家出身的他是由他創立”minimal music”音樂學派),而後來更因為Krzysztof Kieślowskii電影而叫我對Zbigniew Preisner在《Dekalog》、《Europa Europa》及《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的配樂趨之若鶩,讓我一口氣找到回這幾張電影配樂專輯。
在多年來,我們見證到好幾位來自另類音樂界的名字,都得以成為配樂界的巨匠。如澳大利亞工業實驗樂團SPK的主腦Graeme Revell,抑或前英國另類搖滾樂團Pop Will Eat Itself主腦Clint Mansell,還有來自實驗音樂廠牌Touch(然後轉投獨立名廠4AD)的冰島雷克雅未克avant-garde音樂家Jóhann Jóhannsson(1969 – 2018),大家皆看著他們躋身為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音樂家,進軍好萊塢大展拳腳。
想起我在年輕時追聽60年代末/70年代的progressive前衛音樂,也發覺有不少經典名字都有涉及電影音樂範疇。電子音樂先鋒Wendy Carlos(本名Walter Carlos)為Stanley Kubrick的1970年電影《A Clockwork Orange》打造配樂已是一個典故;德國krautrock界名字除了上述跟Werner Herzog合作無間的Popol Vuh外,krautrock宗師樂團Can在1970年出版的《Soundtracks》專輯結集了他們為《Deadlock》、《Cream – Schwabing Report》、《Mädchen... nur mit Gewalt》、《Deep End》、《Ein großer graublauer Vogel》等德國電影所灌錄的音樂,電音老祖樂團Tangerine Dream自為William Friedkin的1977年電影《Sorcerer》創作配樂開始他們也甚活躍著電影音樂界;希臘progressive電子音樂家Vangelis早已是人們眼中的電影配樂大師,但我最喜歡他的配樂專輯不是著名的《Chariots of Fire》、 《Antarctica》或《Blade Runner》,而是早年他為Frédéric Rossif的電視紀錄片《L'Apocalypse des animaux》所帶來的配樂;義大利導演Dario Argento的1977年靈異恐怖片電影《Suspiria》由意大利progressive rock樂隊Goblin操刀配樂(Luca Guadagnino重拍的新版則由Radiohead靈魂人物Thom Yorke包辦音樂)。當然更少不了要說到英國迷幻前衛搖滾天團Pink Floyd,其1969年專輯《More》及1972年專輯《Obscured by Clouds》是分別來自樂隊為瑞士導演Barbet Schroeder的兩齣迷幻電影《More》和《La Vallée》所包辦的配樂與歌曲,而他們為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1970年迷幻電影《Zabriskie Point》創作的音樂亦同樣叫樂迷津津樂道。
對電影音樂更深層次的體驗,就是看電影的現場配樂演出。有幸在1994年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看過美國簡約主義作曲家Philip Glass及其樂團為Godfrey Reggio電影《Koyaanisqatsi》及《Powaqqatsi》(「Qatsi三部曲」之二)的放映作現場音樂演奏,相當之懾人心魄、蕩氣迴腸的影音體驗,精采得沒話說。到2001年我又看過Glass為1931年經典黑白電影《吸血殭屍》重新譜上音樂作現場配樂演出,由Kronus Quartet演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之前說人解字講到扁鵲和李時珍時曾提到,古時候醫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並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行業!本集的主角——華陀,是一位東漢名醫,他飽讀詩書卻對仕途不感興趣,反而獨鍾醫學。 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華陀是第一位運用麻醉藥,對病人開膛剖腹進行外科手術,並成功治癒!在《三國演義》裡有詳細記載華陀為關公「...
「趨之若鶩典故」的推薦目錄: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方健儀 Akina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張欣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騖〕ㄨˋ、【鶩】ㄨˋ 好高騖遠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同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同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遊戲基地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遊戲基地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騖與鶩一字之差落榜分辨有訣竅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造句救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造句救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1月 的評價
趨之若鶩典故 在 方健儀 Akina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21 U Magazine Local Gourmet
係咪準備食聖誕大餐?其實有香港特色嘅變奏小食一樣咁正。好想食個豆腐花、臭豆腐及雞蛋仔Buffet🤤🤤🤤。
《關愛大眾的「豆腐爸爸」》
經常說「政治一日都嫌長」,我則說「潮流一日都嫌多」,如果不追貼一點,很快便會過時,說的是一個近年新穎的用語。
話說我的皮革師母推介我試試工作坊附近的小食店,名為「 豆腐巴巴」(分店為「豆腐巴克」)。某天我無聊在家,上網搜尋「豆腐巴巴」的資料,竟然得出一有趣發現。很多朋友都知道,大學每年都為新生舉辦迎新營,即「O Camp」,由學兄學姐擔任「組爸組媽」。不過有些「組爸」專挑靚女入組,更會貼身「湊女」,這類組爸被稱為與店名同音的「豆腐爸爸」,有趣有趣!
不過,「豆腐巴巴」的老闆, 30出頭的阿瑋說,改名並非因為這個「佔人便宜」的潮流典故,而是因為家族在街市賣豆腐起家,他已是第三代傳人。兩三年前他想跳出街市,自立門戶,所以他的豆腐,所「關愛」的不僅是逛街市的主婦,而是普羅大眾。
以豆腐為主打,豆腐品質最重要。阿瑋說,家族向加拿大黃豆供應商入貨逾10年,品質有保證,所有豆品皆新鮮製造。之前我吃過他們的傳統豆腐花,非常滑溜,這天阿瑋推介加花奶,令豆腐花滑上加滑,再放來自台灣的芋圓,QQ的質感跟超滑的豆花直是「冇得輸」。他說,已經研發自家製芋圓,隨時可以上市。
豆漿是有機特濃,加$3還可以加料,有紅豆、綠豆、涼粉或仙草,但最吸引我還是今期流行的桃膠。它乃桃樹凝固的樹脂液,含有豐富植物性膠原蛋白,助通血脂降膽固醇又養顏,難怪女士如我都趨之若鶩。桃膠本身無味,與微甜的豆漿一起喝最佳。
平日我不敢挑戰臭豆腐,但又想豆腐一條龍,即管一試。阿瑋說,臭豆腐是用古法秘製,加海蝦老薑等浸7天,味道不似旺角深水埗售賣的濃烈,炸起後即食非常香脆,而且要多放甜醬,才吃到臭豆腐的真正韻味。
除了豆腐,還有經典小食雞蛋仔。除了原味,還可加入香濃芝士、抹茶、核桃,我則選擇邪惡的鹹蛋黃。雞蛋仔焗好後,店員會舉高放到風扇前吹十數秒,減少水份才給顧客。果然吃落香脆,而且粒粒雞蛋仔中間塞滿蛋黃,絕無欺場。
跟阿瑋聊起荃灣兩家豆腐花行家鬥便宜,一碗豆花只賣$2,他說小食是薄利多銷,但太薄利根本不能「維皮」。幸好我這天到來,雖然已經下午三四點,但客人也不少,希望這類本土特色的小食,在合理的售價下能夠繼續得到支持,維持下去。
趨之若鶩典故 在 張欣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來有些人說, 學校以後用普通話教中文.
這是一個影響甚鉅的建議, 作為中文老師, 我便留上了心, 看看他/她們有何說法.
他/她們認為, 如此可減少用俚語.
所謂俚語, 是指民間非正式且較口語的詞句.
可能有人覺得說話及文章中, 夾雜這些東西很不雅吧.
但是, 廣東話的俚語, 不少卻很有典故.
例如, ‘傾偈’, 源自佛家,「偈」為「偈陀」意思, 是佛經中的用詞,帶訓誨作用。故有’傾佛偈’等語,用在日常談話中,抽去「佛」字,就產生現在常掛口邊的「傾偈」。
不雅嗎? 雅哉.
甚至, 在白話文中, 引用俚語反而更傳神, 也不見得有什麼問題.
例如, 文匯報便曾以 '頂硬上成大狀, 袁國強憶那些年' 為題, 訪問司長.
‘頂硬上’一詞, 不但有歷史意義, 更是今日不少香港人賴以活下去的心聲.
然而, 無論怎樣說, 有些人總是堅持要扼殺廣東話, 然後推行普通話教學.
但是, 普通話的基礎, 是北京話.
北京話中, 不是也有俚語及俗語嗎?
例如, 有一個’牛’字, 北京俚語常用, 解作非常厲害的意思.
文章常有: ‘你小子,別牛!’
人民日報便有一篇評論, 題目是 '最牛站台' 背後的意識缺位.
如果真的用普通話教學, 請問又焉能避免用這些俚語及俗語?
我不明白, 何以有些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 反會覺廣東話俚語不雅, 卻覺得其他方言的俚語便沒有問題.
說俗一點, 人家放屁時, 我會覺得好鬼臭, 總想快快遠離;
但若是自己放屁, 卻不覺得如何臭…..
可是, 有些人, 總嫌自己的屁臭;
卻拚命去索人家的屁, 認為奇香無比!
又有人認為, 一定要給學生一個語境, 語文才學得好.
語境, 即在其生活環境中, 盡量在讀寫聽說方面都用該語言.
因此, 用普通話上中文堂, 便是締造良好的語境云云.
對此, 我也有保留.
通常, 中小學每天的共有7至8節課, 中文不外佔一兩節課, 有時甚至沒有堂
即使強推中文堂以普通話授課, 充其量也只佔八分之一至二的一天總上課的時間.
只八分之一或二在校時間用普通話, 何謂良好的語境?
以前殖民地時代, 有些英文學校, 除中文堂外, 其他科都是以英語授課.
每天, 八堂中有六至七堂都是用英語教授, 這才是真正的良好語境.
那時候, 中文學校者有之, 英文學校者有之, 各行其是, 家長各取所需.
因此, 學生中文學得好, 英文也學得好.
其實, 學校中的校長及老師, 幹了這麼多年了, 他/她們才真正懂得如何教好學生, 根本不用政府或教育局指手劃腳, 胡亂指揮!
偏偏在上位者, 不懂民情, 動輒指引.
前天兩文三語, 今天國民教育, 明天普教中文!
肉食者鄙.
苦了學生, 也苦了老師!
更有人說, 詩詞文學作品要用普通話讀才對, 才押韻.
因此, 教中文, 要用普通話.
其實, 剛剛相反, 用廣東話誦讀中國文學作品, 才正確.
廣東話源自宋代的官方語言, 其正宗<廣韻>系統即是現在的廣東話!
中國語文中優秀的詩詞都有入聲, 廣東話有入聲, 普通話卻沒有.
因此, 朗讀中國文學, 莫善於用廣東話讀.
這是先天留給我們的優勢, 應好好珍惜!
但有人卻視自己的母語為仇敵, 務必除之而後快, 真的令人不可思議!
最後, 有人說, 中國人, 要學好普通話!
是的, 既然官方語言是普通話, 為方便溝通, 也應該學好.
可是, 畢竟只是官方嘛, 私底下照樣說好母語難道不可以嗎?
我是潮州人, 有時我和媽媽談話, 便用潮州話.
說得親熱, 聽得也愜意.
同樣道理, 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
用最熟悉的母語, 和人溝通更易, 學習自也事半功倍.
我經常接觸學生, 他/她們的性情我也算清楚.
若上堂時老師以英文或普通話授課, 學生聽不明白, 為怕樣衰, 大多不了了之, 得過且過, 絕不會舉手發問的.
反之, 用廣東話教, 聽到什麼不明的, 也都不會舉手, 但為了攞彩, 會直截在座位串老師:
‘你講咩呀? 唔明呀!’
教育目的, 就是希望學生吸收;
有最簡單易明的母語不用, 反而用其他語言,
不是很不智嗎?
我們是中國人, 但我們也是香港人.
用廣東話溝通, 天經地義.
在上位的高官呀, 你們也是喝廣東話的奶水長大的, 你們有感恩之情嗎?
口口聲聲說普通話教育語境好, 你們的仔女為何不送進內地讀書留學?
日常生活中, 情急時你會直接說:
‘Oh No, 格肋底今日好痕!’
還是說:
‘糟~糕~, 是日胳肢窩嚴重痕癢不適!’
其實, 普通話和廣東話教中文, 兩者都可以並存.
便由得辦學團體, 老師, 家長及學生去選擇吧.
好的東西, 不用HARD SELL,
人也會趨之若鶩去學好.
趨之若鶩典故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之前說人解字講到扁鵲和李時珍時曾提到,古時候醫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並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行業!本集的主角——華陀,是一位東漢名醫,他飽讀詩書卻對仕途不感興趣,反而獨鍾醫學。
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華陀是第一位運用麻醉藥,對病人開膛剖腹進行外科手術,並成功治癒!在《三國演義》裡有詳細記載華陀為關公「刮骨療毒」,也因此讓華陀更神乎其技,雖然歷史考證並沒有具體文獻,但也說明了當時華陀的醫術高明,深得民間敬佩與愛戴!
史料記載華陀精通內、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也因為他精湛的技術,也使華陀成為許多中醫、藥品、保養品牌的名稱,似乎名為華陀就有強大的療效,這也是一種心理療癒的作用吧!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沪江四字成语大全,趋之若鹜的意思、趋之若鹜是什么意思、造句、近义词、 反义词、英语翻译、趋之若鹜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发音、出处、成语造句、发音、 褒义 ...趋之若鹜的 ... ... <看更多>
趨之若鶩典故 在 趨之若鶩反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沪江四字成语大全,趋之若鹜的意思、趋之若鹜是什么意思、造句、近义词、 反义词、英语翻译、趋之若鹜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发音、出处、成语造句、发音、 褒义 ...趋之若鹜的 ... ... <看更多>
趨之若鶩典故 在 搶救國文大作戰粉絲團- 〔騖〕ㄨˋ、【鶩】ㄨˋ 好高騖遠 的推薦與評價
2.「趨之若鶩」:意思是像成群的鴨子一樣爭先恐後地跑過去。這個成語是比喻許多人爭著追逐名利。這個成語含有貶義。『趨之若鶩』中的『鶩』也是形聲字,下面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