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核四爭議不斷?臺灣真的需要第四座核電廠嗎?(06/23/2021 Greenpeace綠色和平)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重啟核四」公投即將於 8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臺灣能源現況
在討論核四爭議前,先與您看看臺灣目前的能源現況。以臺灣近十年來的全年發購電量為例,火力發電量約占 80%,核能僅占約 12%,顯見臺灣電力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要電力來源。在夏季用電尖峰時段,核電亦只佔 6 至 7% 的發電量。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民國 105 年(2016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在 109 年(2020年)也僅佔 12.7% 。換言之,核能並非臺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而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氣候危機,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若提高再生能源發展及用電占比是能源政策主要目標,臺灣還需要將資源投注於發展核能嗎?
核能的優缺點
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提煉及濃縮程序後,製造成一般核反應爐可用、鈾濃度約為 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發電的整個供應鏈,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以及碳排放,完成發電後的乏燃料棒(spent fuel)最終處置方法也尚未有最佳解方。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能源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或「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顯示核能整體生命週期對環境的破壞力仍大。
換言之,核能支持者認為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卻忽略了核能在開採、提煉、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泥漿、廢水與輻射均為巨大污染,此外核能發電過程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成為懸而未解的環境問題。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爐產生出電力,至今 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核電廠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核安」問題。自 1950 年代開始,全球已發生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的核災事故,這三場不同類型的核災發生原因包括設計缺陷、人為疏失,以及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的系統故障,造成爐心融解、反應爐爆炸、氫氣爆炸等事故,並且對當地環境造成大規模的輻射污染,即使經歷多年,依然難以復原。(延伸閱讀:福島十年核災處理無期 綠色和平盼望臺灣平安終結核電)
臺灣位處地震帶,板塊運動本就頻繁,存在地震釀災的風險。然而目前的 4 座核電廠,都興建於斷層附近,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而核四廠半徑 80 公里海域內有 70 幾座海底火山,其中有 11 座為活火山,2011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也確認,有一條長達 2 公里的 S 斷層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貫穿整個廠區。《華爾街日報》更在福島核災後,將臺灣 4 座電廠列為最危險等級。
目前討論聲浪最熱烈的「核四」,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採用大多數核電廠的「統包」方式,轉而將貨就價採「分包」作法,將核四建廠由台電自行進行統籌施工與整合,分拆給美國、日本等跨國公司負責不同部份的施工,最後。因為分包關係造成元件與元件間的介面複雜程度提高,系統不一致且難以整合,而這不穩定的系統整合,最後卻交由過去沒有相關整合經驗的台電處理,讓許多電力專家擔憂核四的安全性。
於 1999 年正式動工的核四電廠,由於建設時間超過二十年,許多系統零件已經老舊不堪使用,原製造商也沒有生產對應零件,如果重啟,需要再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跟維護,保守估計須要投入 800 億新台幣以上資金, 10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發電,若正式發電後還有營運、核廢料處置的成本。重啟核四不僅曠日費時更所費不貲,也無法回應近期經濟成長的電力需求。將大量資源與金錢投入一座最快 10年後才能發電,而且存在核安疑慮的核電廠,真的是最佳的決定?
積極發展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
臺灣政府目前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要發展項目,並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總體發電量的 20%。隨著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承諾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大型企業如 Apple、微軟等紛紛提出潔淨產業鏈的要求,以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在能源政策上應該積極發展的方向,現正站在能源轉型路口的臺灣政府,若能集中資源,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儲電及節能,不僅可以比核四更快彌補短期用電缺口,更可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污染。
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教授也於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新的能源系統將是綠能為主,電力供需則應以分散式供電,取代以往穩定供電的觀念。除了多元開發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端必須思考更多節能、儲能或調配負載的方案。另外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企業及公眾能夠成為電力「產銷者」,除了用電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這些行動都能夠協助減輕臺灣電力系統的負擔,並在電業當中成為貢獻系統的部分力量。
綠色和平因反核運動而誕生,五十年來,始終秉持反對核能、核武的立場。邀請您一起加入呼籲政府落實能源轉型的行列,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及高風險的核能,轉用更加永續、潔淨、安全的再生能源,使您我及下一代無須再擔憂可能發生的駭人核災,或為艱難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苦惱。
綠色和平小教室:
統包(Turnkey):由一個得標的統包商負責整個工程興建的統籌,根據電力公司所需的規格,包辦設計、施工到測試,在建廠過程中從頭到尾把關,再交由電力公司進行運轉與管理。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核電廠(包含臺灣核一、二、三電廠)都是以統包方式建設而成。
完整圖文以及更多參考資料請見: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5521/
♡
軟底施工缺點 在 藝收納 居家整理顧問 Sasha 何安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週四陪同父母完成了他們新屋買賣的交屋手續, 正式拿到了新家的鑰匙!
由於承接父母新屋的裝潢規劃工作, 所以在等待交屋期這一個月的時間, 我已經瘋狂蒐集所有資料和各項工程報價, 所以今天才能馬上請師傅動工, 其實這麼趕進度都是為了讓他們倆能盡早搬進新住處, 因為年底是裝潢師傅, 細清人員和搬家公司的旺季, 如果不趕快敲定這些人的時間, 很有可能一拖就得拖到明年初.
先交代一下過去這三十天我做了哪些事情?
1. 確立父母喜歡的風格
2. 到父母家記錄他們大部分的物品類別和數量
3. 詢問他們一定要帶哪些大型物品過去並且丈量尺寸
4. 請仲介帶我前往新屋做全室空間丈量
5. 畫新家各空間的初始構想圖
6. 評估甚麼要買現成, 甚麼要訂做
7. 與父母討論初步方案並且分配預算
8. 兩人的衣櫃/ 客廳/ 玄關/ 廚房 共改了N次手繪圖
9. 提供尺寸給系統廠商, 家具廠商, 廚具廠商報價
10. 與所有師傅溝通施工重點與細節, 敲檔期
11. 在台灣店家/工廠與淘寶之間選家具與比價
12. 跑廚具工廠選色, 跑五金零件行挑把手款式
13. 跑IKEA做玄關和衣櫃施作的規劃圖 (比價用)
14. 製作近乎完整的報價明細給父母
15. 跟父母報告每一種施工的價格與優缺點
16. 跟父母報告海外選品與台灣選品的樣式與價差
17. 兩家集運商比價與淘寶下單
18. 跑廚具壁板廠商拿樣品與報價
19. 逛家具店和網路看圖找靈感
20. 無時無刻滑手機找軟裝
站在一個整理顧問的立場, 我必須觀察他們現居的收納習慣和物品類別與數量來做空間規畫的判斷
站在一個女兒的立場, 我必須幫他們省預算, 最好要控制在他們總預算的九成以內, 而且還要盡可能替他們保留比較多的物品, 避免一次丟太多東西不適應
站在空間規劃(不能說師)的立場, 我必須把有限的空間發揮到最大效益, 盡量不要浪費畸零空間, 同時還要兼顧美感,然後一樣要挖東牆補西牆的堅守預算!
雖然整個過程都十分不容易,但最難的是去”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親!
其實這兩個月以來 (從擅作主張幫他們找房子開始), 我的情緒一直都很複雜, 而且長期處在高壓狀態! 隨著交屋和進入工程期的日子逼近, 我的壓力每天都接近引爆點, 更別提在這期間依然有協會的事務和自己的工作要處理. 結果就造成我生病一直好不了, 全身都覺得疼痛! (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
所以, 在和父母反覆溝通+不斷修改各項細節後, 我前幾天忍不住跟我爸發飆了兩次? 因為我真的太累了!
吵架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了, 但主要就是因為我站在收納和預算角度替他們做了很多不同選擇的規劃, 但我爸媽總會每隔幾天改一次決定, 然後不斷地拋出新想法給我, 讓我以為他們不信任我的專業! 所以才一再推翻我的建議.
但直到昨天, 我才知道事情並不是那樣...
昨日一早他們從中和來桃園接我, 然後我安排一起去青埔逛IKEA, 目的是讓他們找些靈感, 看看空間的可塑性, 還有就是親身體驗一下IKEA的系統櫃材質, 也許也能列入考慮!
在陪他們逛街的過程中, 我意外發現到, 我父母對於現場很多東西都感到好奇, 也覺得新奇, 他們臉上的表情就像第一次逛遊樂園的孩子, 充滿笑容, 然後覺得這個看起來很好, 那個看起來好像也不錯!
中午用餐的時候, 我爸才跟我說: [你以為我們不信任你才一直改設計, 其實不是的, 是因為我們之前都沒有涉略這些東西, 你之前說的臥榻, 廚房中島, 我們都不知道是甚麼, 是這一個月才上網查資料, 然後就一直看到新東西, 所以才會想提出討論]
原來如此啊~~我聽到這話瞬間鼻酸, 然後立刻跟我爸道歉, 他也笑著原諒我, 然後勸我要學習放鬆, 不要事事都追求完美, 會把身心都搞壞!
"理解, 永遠得排在溝通之前啊!"
哎呀~我怎麼對自己父母的事情就忘了這麼重要的關鍵呢?
應該是我太求好心切了! (或是因為快累瘋了)
在我過去的認知裡, 我以為父母甚麼都懂, 卻忘記他們距離上回買房子是40年前的事, 而這些年中, 這世界已經進步了多少?
我以為自己多操勞些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卻忘了他們也是滿懷喜悅地想要參與建立新家的過程!
我以為早已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父母, 應該很能適應這一個月的劇烈變化, 卻忘了即將面對新生活的他們, 可能也有覺得混亂的片刻.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節奏與方式, 決定未來的每一步, 而我卻太著急想要”幫忙”!
昨日與父親對話後, 我擁抱了他, 而且稍微停下腳步, 決定放手把主導權留給他們! 我建議他們在我家睡一晚, 今天一早可以跟我一起去新家開工, 反正我約了水電師傅, 鋁門窗廠商, 還有冷氣老闆全都同一天過來, 有甚麼疑問或是要求都可以直接跟他們討論, 順利的話就可以全部定案了! 結果他們接受我的提議, 今天也真的跟我一起去新居解決了所有事情, 我心中的大石頭也算是放下好幾顆了!
看他們站在新家門口可愛的模樣, 我忍不住拍下了這張合照, 話說此時,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們倆已回到老公寓附近的家具行, 不嫌累的正在挑選自己喜愛的窗簾呢, 也好, 我不用替他們從淘寶上訂貨了!
軟底施工缺點 在 Hey,我不是程又青,我是 Ivy Cha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好久沒發文,想了想到底在忙什麼?
原來是一些 #大人的事。 ⠀
跟 #元典設計 設計師們一起監工討論,水電、泥作、木工、系統櫃、石材工程等等,大工程進度接近九成(十二月施工到現在),接著是家電小主們陸續進場架設,
再來是與 #ininhome 軟裝設計師討論居家風格跟家具陳列設計,瑣碎的事無敵爆炸多,還好有專業團隊跟我一起打怪,不然一人成家真的辛苦又無助。🥺 ⠀ ⠀
沒有出國行程後還是不斷開會跟拍照,除此之外也把自己的消費習慣整理了一番。 ⠀ ⠀
有人問我有沒有家人金援?
其實買房這件事從頭到尾是我一人決定(也算是蠻任性的啊哈哈😂),沒有找家人討論似乎讓人驚訝,因為我喜歡簡單,這十年北漂工作從未讓家人擔心,如果這是給自己的成績單,當然要自己交卷,況且買房被我歸類為大人的擔當,理所當然的沒有任何金主支持。 ⠀ ⠀
房貸壓力大嗎?
對已經很久沒欠錢的我來說(學貸在出社會後慢慢還完了),反而讓我面對了自己不善理財的事實,
而 #大人 就是要面對自己的缺點並且承擔自己的選擇,所以我開始整理收支狀況跟消費習慣(簡單的收支記錄跟信用卡評估還有開源節流等等),也因為這樣原本渾渾噩噩的我,開始對金錢有些概念。 ⠀ ⠀
對,真的有點晚,也多了些煩惱跟焦躁,
就像日本餅乾很愛出“大人の味”(加入酒或是黑巧克力),有些苦澀,但有一種成熟的味蕾刺激。
買房就是生活中“大人の味”,讓我更積極向前邁進,也讓我更喜歡這樣學習長大的自己。 ⠀ ⠀
如果說要給大家買房的建議?
我想除了量力而為、檢視自己未來想要怎樣的生活外,網路上有很多房貸試算、可負擔房價計算器等等,規劃房貸年限中自己的是否有能力支付,這樣比較有明確努力目標喔!😊 ⠀
#轉大人的過程總會骨頭酸痛😂
#還有 丹妮婊姐丹妮婊姐星球唸我了,我聽你的活到老學到老,但也沒有要考財經博士謝謝😎
#大人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