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具體稱讚》
曾經IG裡有莎粉問要怎麼稱讚另外一半
其實,「稱讚的得體」、「具體的稱讚」
比「大範圍的稱讚」還要來得動聽。
•
因為「具體的稱讚」與「得體的稱讚」是經過稱讚人的觀察與思考所說出來的,這樣的稱讚更令被稱讚的人覺得有真正被「看見」優點。
不管在哪個關係,稱讚都是不可或缺的,家人、情人伴侶、親子教育、職場環境⋯等等。
先來個舉例~
對一個外表不錯的女孩,肯定很多人會跟她說:「妳好漂亮!」 ➡️這樣短短的一句話,想必對那女孩來說 可能也沒感覺到特別,因為太多人這樣跟她說。也許說出這樣稱讚的人是真心的想稱讚,或是只是找不到什麼優點就用這個稱讚)(p.s.若是對我說~我一定當作大家都是真心的稱讚😂)
•
(拿個實際例子來說)
忽然想起,曾經有人對莎說:「妳的眼睛真的好美!鳳眼又雙眼皮!」、「妳真的很認真,感覺到妳對事情的重視和輕重緩急的分辨,事情交代給妳 我很放心!」、「妳的眉毛好美!是自己畫的嗎?」
•
被稱讚人聽到這類具體稱讚時,會更清楚怎麼繼續努力或是維持。
各位認同嗎?
還有呀~莎也在練習如何稱讚可以給人更有力量,
最近我每天早上都在練習,先練習「具體稱讚自己」,稱讚到自己都覺得很有力量的時候,就可以去試著具體稱讚別人了!
•
早起換裝、化妝好後在鏡子面前跟自己說:
「謝芳融!妳好會搭配衣服和配件!妳眉毛畫的好美!手錶買得對!」這樣對自己說完後,發現自己真的眼睛炯炯有神、充滿期待的出門上班。
分享給大家囉。
#莎騎馬聊聊天 #具體稱讚 #學習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輕重緩急 例子 在 空姐報報Emily Po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家工作好像變更忙錄了!要怎麼做時間規劃呢 Emily ?」
我比較好奇,你是因為不擅長制定時間計畫,先做哪一件事再做哪些嗎?
或是你比較會拖,就是很會蛇(台語)的那種👀
如果你是有推延習慣的人,我會建議你去聽Emily報報的第十一集「要怎麼樣改善拖延症呢?」
裡面有提到三個非常實用的改善方法,可以聽一下。
如果你是第一種不知道怎麼制定時間計劃的人,我可以分享一下我最近半年來的方法喔!
我記得從2020年的11月10號開始,就使用這個規劃時間的方法📝
這個方法其實是兩種記事的混合版,我覺得還蠻好用的,你可以參考看看😌
我把待辦事項和OKR的記事混合在一起用
待辦事項大家都比較清楚,就是常看到的把事情都列出來,然後按照輕重緩急分類
做完之後就可以在前面打個勾或是劃掉✅
OKR我大概解釋一下,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縮寫
中文意思是「目標和關鍵成果」
簡單來說,我們在安排工作的任務和行程時
要記得我們列出來的這些事情,是跟我們的目標相關的🎯
做的每一件事的成果,都會對這個目標有所提升幫助。
這樣子才不會因為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做,或者是雜事太多
然後讓我們偏移焦點,結果都在做一些無謂事情、浪費時間⏳
這個目標多半都是今天我要達成的事情,可以設定一到兩個就好。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像是如果今天的任務,我要錄這一集的Podcast
我早上起來就會先把目標寫在最上方,寫著:「完成第五十集的Podcast」🎙
我會把時間區塊分成早、中、晚三大部分
⛅️早上的時候我就會列出:把昨天寫好的逐字稿統整一遍、思考這一集的標題這兩個工作
☀️下午我就會列出:錄音錄製這一集的節目、完成這一集的描述欄位文字
🌙晚上就會列出:剪輯這一集的節目、上傳節目、在IG發一下預告的限時動態
這樣今天的工作大概就結束了
聽起來工作好像很多,但是實際上還會有其他的任務在裡面
像是要更新我的臉書,然後要寫一下新書的推薦序等等🙄
一樣也都加入到OKR的工作表裡面(好多事情)😂😂
那你們可能會想,這樣時間真的夠用嗎?
所以OKR的工作表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用來計算你的任務需要花多少時間
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大家會不知道工作要多久⌚️
舉我前面「完成podcast」的例子來說好了
我的節目播到現在差不多快要一年了
大概製作到第五集的時候,我就可以算出我錄製節目大約需要一小時,剪輯大約需要兩小時。
這樣我在安排工作的時候,就會知道我需要多久時間,就可以安排得當了。
但也千萬要記得留一點「彈性的時間」
因為工作會有很多臨時的狀況發生,留一點空檔時間才可以有喘息的空間🍵
希望對這位讀者有幫助喔~
#在家工作的你們碰到的困難是什麼
輕重緩急 例子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自己溫柔》
學習人類圖一段時間,常常有人問我,你覺得人類圖的精神是甚麼?你的人生從此不同了嗎?
第一個問題,一開始,我總是回答得很謹慎,深怕錯誤傳遞這門學科的本質。隨著時間過去,我聽見自己的回答,慢慢變得簡單。
想像自己是攝影新手的話,人類圖就是轉焦器,幫助我把四散於外的關注焦點,重新放回自己身上,而且放好放滿。
很多創作的初始化過程,都是先觀照自己,消化自己,而後進行描摹,作品之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是因為真誠而無所他求。我們的生活,亦然。
我學會尊重自己身體的感受來動作、進食、下決策與做選擇。一切的一切,都是發自於我,而不是別人。別人會不會喜歡、別人會不會接受、別人會不會說三道四、別人會不會收回讚。那些是別人的事,我左右不了,也與我無關。
第二個問題,大哉問,我不免犯了老氣橫秋的大頭病,宣稱腦子翻盤後,人生也跟著翻盤。但要我具體描述,一時間會想不起代表性的例子。
用很長的時間想要舉一個好例子,竟發現,人生的轉變,是一點一滴細微的校調過程,不會一蹴可及。
我依照人類圖的設計,避開了我以為身體會喜歡的滾燙食物,身體漸漸地不感覺到無窮盡的渴了,開會的時候溝通的時候爭取資源的時候,第一次沒有口乾舌燥的焦慮,平靜得像一攤水。沒關係,該給的給不了我,我想別的方法來做,該來的一定會來,讓事件按照它應該的步履來。不著急,不干預,不生氣。
我搞清楚自己的設定,當感受到情緒、壓力、恐懼過度了,我會提醒自己停一停,繞去樓下買杯咖啡,趁午休探索新的獨食景點,告訴自己,有些事情,需要時間。當有人挑起衝突、或踩到我的底線,我願意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誠懇地跟對方說出來。不過,我仍然害怕失敗的,唯一不同的只是,我願意接受,就算做足準備、還是可能失敗的機率,不因此而無止境地究責自己。
朋友形容我是個溫柔的人,因為我總是對待周遭的人溫柔。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選擇溫柔,是因為渴望別人也會溫柔對我。
現在,不錯誤期待了,明明可以先對自己溫柔的啊。吃營養的食物、看喜歡的書、不想去的飯局明講我想在家休息,不再把誰放在我之前。如此,一樣可以勝任妻子、母親、女兒、閨蜜、經理人、客戶端的種種角色,人也比較輕鬆快樂。
這樣,算不算人生從此不同?也許吧。
因為觀看的焦點改變了,人生的主從關係、輕重緩急,再無懸念,這畢竟是「我的人生」,誰能比自己更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