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論壇: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 場次三:運動的組織與決策
8/30 (日) 09:30 - 12:30
過去經驗,運動組織內蘊運動路線與論述的決策機制,運動「大台」幹部、參與者之間共享運動目標,卻擔負不同工作角色,是否產生出不對稱的權力結構?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運動經歷中,嘗試基於民主原則,建立共同行動訴求;但是運動內部的權力結構爭辯也未曾間斷:一個兼顧責任倫理、決策效率、群眾參與及民主正當性的決策模式是否可能?
➤主持人
賴中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
➤報告人
邱毓斌|野百合運動者
周馥儀|三一八運動者
吳奕柔|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
➤與談人
范 雲|民進黨立法委員
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蔡中岳|地球公民副執行長
陳為廷|三一八運動者
魏 揚|三一八運動者
本次論壇將向講者邀稿,預計整理後出版,希望將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與反思留下紀錄,給未來的運動者們參考。
期待您的捐款,贊助出版計畫,或協助轉發捐款資訊。
【積沙成塔|捐款贊助出版計畫】
▱線上單筆定額捐款
https://reurl.cc/N6jnVp
▱線上定期定額捐款
https://reurl.cc/ldVlGY
▱銀行捐款
806元大銀行古亭分行
帳號|20362000026543
戶名|社團法人經濟民主連合
▱郵局劃撥
帳號|5035-3211
戶名|社團法人經濟民主連合
▱捐款收據索取與徵信
http://goo.gl/forms/Vv0IG8bkL2
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世代論壇: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運動與國會、行政部門、政黨的關係8/29 (六) 14:00 - 16:00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eduniontaiwan/videos/608529443364085/
張勝涵發言擬稿和實際發言綜合整理。有些段落講得不夠完整,有些段落寫得不夠清楚。總之我自己也還沒真的想明白。格式有點亂,麻煩大家湊合著看。
(大約04:00開始)
我是張勝涵,目前是在政府工作的政治幕僚,感謝主辦單位邀請我來,還抽籤讓我第一個講,我來當幕僚之後,幾乎沒有機會公開講話哈。因為不是首長,不是民代,不是民選政治人物,也沒有黨職,不太方便講話。如果說選舉政治人物是臉,我這樣的政治幕僚就扮演手和腳,準備資料和各種打雜的幕後角色。這點應該是我跟在場諸位政治工作的先進前輩們,最明顯的不同。
幕僚,基本上沒有發言權和決策權,政治工作似乎有著某種幕僚不語的倫理要求,但是我們這些從事學運社運出身的人,都嘛是意見很多的人,有這個機會講一下,我還是講。
從參與學運社運的學生時代,到進入政府體制工作的過程,我有3個心得和3個反省,就教於各位先進。
先講3個心得。
第一點心得是,政治的本質非常殘酷,政治就是靠選舉,票多的贏,票少的輸,贏的上台,輸的下台。作為選舉政治人物,也許那個成敗對個人的打擊很大,但是幕僚工作,有幾十個人,甚至幾百個人一起參與,其實工作的成敗,以個人來說,影響力是微乎其微。因為政治的核心工作是領導,這是幕僚工作無力左右的本質,政治的關鍵從來都是領導,幕僚作業能夠做得真的非常有限。總之我覺得從2016到2018到2020,民進黨內很多幕僚還是同一批人,但是領導風格丕變、政治意志改變,整體的戰力就改變很多。不過這可能也跟我是參加民進黨有關,時代力量和柯文哲或臺灣民眾黨那邊改變的幅度更大。這可能是,政治本質的另一種殘酷。
當然時代力量和柯文哲那邊改變的幅度更大啦,團隊從公職到幕僚都改變更多,這可能也是政治本質的某種殘酷。
第二點是,國家安全非常重要,而且有票。這是我從去年總統大選的亡國感的討論,還有臺灣人不分階層的對於香港人的同情所學到的事情。過去我參與運動的時候,雖然會談中國因素的議題,但是其實不是很瞭解整個國家安全議題。很多法規,很多我們如何看待、如何治理如何與中國和香港互動的法規和治理架構,都是我過去所不懂的。這個議題在選舉中意外地變成了很重要的議題,而且是一個有票的議題,這是一個擁有跨階層穿透力的議題,鄉下的阿伯也會關心中共是不是會打過來?這種素樸,但是和國家安全相關的核心問題。
第三點是,臺灣的民主很奇怪,在某些意義上很強韌,在某些意義上也很脆弱。強韌的是要團結的時候可以很團結,脆弱的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分期付款的民主化到現在還沒還完,民主化還有許多的未竟之業,外交、國防、國安等等國家安全大針相關的重要領域,都還有待民主深化。
以及政治工作本身的甄補機制,不管是從政黨體制的大黨與小黨之間的流變,小黨的生存與崩壞的議題,以及各政黨內部人才培育,都沒有好好去建立制度。而我們又遇到一個分眾化的社群時代,持續分化不斷形成各種平行世界,不易建立社會溝通管道,大家要溝通是格外困難的。
但是去講這些,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講什麼啦
我是在中央部會工作的幕僚,我也想幫在地方工作的幕僚講一句話,因為通常都不會找他們來講。其實如果在地方上的鄉鎮市公所工作,或是非六都的議會工作的基層幕僚,就會覺得本身這個國家超瞎的,資源分配超扭曲,很多時候在地方上難以推動議題性的討論。當然小黨有特別打出一些空間,但是整體整個國家的資源分配還是相當扭曲,我認為調整區域之間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改善基層幕僚的待遇,是很重要的議題。
(10:00左右開始)
另外3點是我自己的反省。
第一點反省是組織的失敗。
我今年31歲,跟我年紀相仿三十上下,有一些的運動參與經驗,並且嘗試進入政治體制工作的同儕,大約有數十人,但是我們基本上是一盤散沙,沒有辦法成為有組織性的力量,所以,我們雖然出身同一世代,卻沒有辦法構成世代性的政治力量,沒有世代性的組織,自然也沒辦法推動世代性的政治議程。
第二點反省,仍舊是組織的失敗,第一點是講世代意義上的組織失敗,現在第二點是在立場光譜上的,組織的失敗。
從2014年到2020年,好像有個討論是說,社會部門的人覺得,應該要在民主進步黨之外,要設法創建另一個既本土又進步的新政黨,有過這個嘗試,我個人沒有參與,但是我知道有一些討論,我在這裡只討論我個人稍微比較熟悉的,318運動後所成立的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甚至是臺灣民眾黨,沒有要指涉在太陽花以前就成立的綠黨和基進黨,綠黨和基進黨有他們自己的脈絡,我不太瞭解。
我認為失敗的點在於,我們世代的根本問題,就是不負責任。把運動所累積的政治能量,拱手讓給黃國昌和柯文哲,是我們的無能和鄉愿,造成眼下政黨體制困境的結構因素。
沒有要怪任何其他人啦,就是說自己從事政治,自己就要負責。
第三點反省是,論述的失敗。不只組織是失敗的,連打嘴砲也失敗。我不覺得30世代的人,有真正提出有意義的主張。
(這段因為覺得有點太個人,有點尷尬所以實際講的時候跳過沒講
我個人跟臺中市議員黃守達、現在在當報導者前端工程師的余崇任,曾經一起出版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嘗試把我們在學生時期的運動參與經驗與反省集結成冊,提醒自己也勉勵其他人,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但是因為基本上沒什麼人看,318後出版到現在,過了六年,一刷兩千本還是沒賣完。但是重點不是我們的書沒人買啦,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我想說的其實是,我們的書有拜託學運青年導師吳叡人寫序,他在序中就寫說:「魯蛇革命家,沒有太清晰的歷史意識,對哲學與大論述常常感到不耐,喜歡仰賴素樸的正義直覺與經驗主義的社會學分析。」)
我覺得大家很會在臉書上講些有的沒的,可是30世代的人還有很多政治主張沒有提出來,不知道在憋什麼這樣。我覺得已經到了要講出來的時候了。
世代組織的失敗,新政黨組織的失敗,以及論述上的失敗。我現在講這些失敗,或者結構因素造成的困難,聽起來都像是很廢的抱怨。特別是在2019-2020年這兩年隔岸觀火看著香港民眾的轉變,就覺得政治上沒有不可能,社運需要的真的是想像力。香港人敢於冒著暴動罪或流亡海外的風險,提出另一種香港未來的想像,從無名的一般人變成超殺的黑衣勇武派,從闖入香港立法會拉下面罩後流亡美國的梁繼平,從提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梁天琦。他們綜合提出了另一種對於香港的想像,那種想像的強大,讓人不敢直視,卻也不敢把眼睛撇開,我認為因此有存在兩個香港,不知道之後誰會主導香港命運的發展,就跟臺灣一度也有兩個臺灣的存在,海外臺獨、臺內臺獨和黨外等等提出的臺灣的想像,是與國民黨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想像截然不同的。這些想像的競合,會不斷去席捲這個世界和制度的改變。
我們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基礎不同,我們的運動與政治實踐也會不同,我們有認真去投入去創造另一種臺灣的想像了嗎,更強韌更美好更包容更寬廣自在的我們的臺灣。
我認為我們現在下一階段的臺灣非常需要新的想像。因為我們在這個變動的國際局勢中,被迫要重返世界舞台了。但是我們這些30世代的政治工作者,現在不提出我們自己的想像、我們自己的組織,我們就會遠遠被耍開。
我個人覺得從運動出身的政治工作者這個議題,我現在講這些可能也只是一種自尋煩惱或者自作多情。因為世界的改變,並沒有在等你,是你自己要跟上,提出新的想像新的組織方式新的論述,積極去參與,積極去介入,這才是我提出這3個心得和3個失敗之後,所想討論的事情。
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在 因為澧值得 楊宗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研討會後捕獲兩位野生苑裡鄉親🤣
【 #跨世代論壇:#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
【 #運動與國會行政部門政黨的關係 】
#鄭麗君
#鄭性澤
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在 跨世代論壇: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跨世代論壇:近三十年台灣學運史爭辯後的沉澱】匯集不同世代的學生、社會運動參與者,凝聚跨世代共識,面對時代局勢的變動,思考、沉澱我們擁有的運動經驗,提出屬於當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