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博展知識
資訊安全是目前各國爭相競技的一個產業,隨著生活科技化,愈來愈多資訊流通在網路上,引起駭客的覬覦。
究竟資訊要怎麼樣保護才會安全呢?資安防護又是怎麼演進的呢,就讓Q博一一為大家介紹!
【藏頭文跟資訊安全也有關係?】
💾資安發展史👁🗨
1️⃣在還沒有電腦以前,就已經有密碼學,當時是為了保護資料。如圖像隱碼術,可以把訊息藏在圖或文章裡,藏頭文就是其中一種。
2️⃣計算科學出現以後,密碼學這個字第一次就出現在圖靈的文章裡,開啟了近代密碼學的研究。
3️⃣布盧姆將計算複雜度應用在密碼學上,複雜度越高,解碼就越難。
4️⃣姚期智院士研究亂數的產生,用不確定性來保護資訊。
5️⃣李維斯特、薩莫爾和阿德曼提出了RSA加密演算法,RSA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6️⃣米立卡和戈德瓦塞爾提出了零資訊安全證明理論,即一個人無須揭露機密,也可以證明自己確實知道這個秘密
7️⃣迪菲和赫爾曼是公開金鑰密碼系統的先驅者。
科技始終從善意出發,以便讓人生活更方便,但資安剛好相反,因為要防範惡意。因此吳宗成指出,資安人應該「要有攻擊者的思維,要有保護者的善心」,才能做好資安工作。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jvj
【資安風險與創新】
防毒軟體在研發時,其實能夠真正辨識出是不是威脅的比例非常小,因此防毒軟體會被設計成看到黑影就開槍,只要軟體偵測到它不認識的檔案就會直接警告使用者,這樣能夠避免被使用者追訴責任。但是這樣就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誤判率,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傳統的維持資安的方法是利用黑名單等方法,他的好處是反應成本低,但是能夠防護的層次也很低,只要沒有在黑名單的檔案就會被放行。近代的防毒軟體改善了這個問題,只要偵測到覺得有威脅的檔案就會警告使用者,但是這也延伸出大量的誤判事件,讓資安人員疲於奔命的確認事件的真實性。近期利用AI,藉由偵測檔案出現的情境,判斷出威脅的嚴重性,來達到低反應成本與高防護層次的效果,打個比方,一把菜刀出現在廚房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把菜刀出現在火車上就是一件威脅度較高的事件。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cZj
【臉部辨識與資訊安全】
蘋果人臉辨識技術Face ID的隱私條款被懷疑有漏洞,使任何第三方程式開發者都可以使用你的臉部資訊,使大家對臉部辨識的資訊安全產生疑慮。
為了解決資訊爆炸帶來的資安問題。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團隊就因應人臉辨識資訊盜用問題,用AI深度學習的「對抗訓練(adversarial training)」技術研發專門反制資安漏洞的科技。該團隊開發出新的『反辨識』演算法,研究出如何只改一點點、不讓原圖改變太多就能讓不法辨識系統失效的方法。世界資訊龍頭更要領頭對自己的研究發表與應用性產品提出資安評估,隨同其應用一同發布,並督促法律與教育跟進新科技步伐。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gHC
近代科學發展史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命科學閱讀之2*** (有中文版)
蕭邦的小夜曲轉成DNA編碼,竟然神似DNA聚合酶的結構,難道生命的密碼是像編曲一樣譜出來的嗎?
如果想要對DNA,RNA,和基因有一些認識可是又擔心太多專有名詞的障礙,這本科普書籍會是非常好的選擇。作者其實是很有深度了解的科學作者,卻用幽默的筆觸和絕妙的比喻讓我邊讀邊笑。開宗明義他就說到自己和基因有一種特別的緣份,畢竟他的爸爸叫做 Gene ,媽媽叫做 Jean (兩個名字跟英文的“基因” 讀法一樣),所以去研究基因也是他的宿命吧!
書本的前半部,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說明基因與DNA的科學發展史。這當中真是各路人馬都有,只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不受主流影響的新觀點,加上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就成就出許多科學發現的進展。當中除了正常的科學家,也有瘋狂的科學家 (會想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驗,而當事人卻又著迷不已)。當中有不少斜槓科學家,如修道院中聚精會神種豌豆的孟德爾 (立刻想起國中生物,顯性隱性基因那一章),還有出道時被冠上男性名字,熱愛做實驗的美國修女。因著時代的背景,因著每個人顯明古怪的個性,也因著人性當中的爭競和忌妒,讓整個發展史顯得超級戲劇性。也讓人讚嘆這些時而合作,時而的敵對,時而在群組中互相攻擊的科學家們,不知不覺讓科學新發現一步一步的揭開來了。
另外,有許多的篇章在描述基因對人類的影響。不管是個人健康,個人的怪癖,群體的行為,文化藝術與歷史,甚至是人類在地球上為什麼能繼續生存,都一再看到這個生命的密碼所扮演的角色。書名所指的小提琴家就是帕格尼尼,他有著異於常人的大手,軟Q的關節和靈活的手指,讓他可以演奏出一些很變態的小提琴技巧。科學家們推測他的DNA所造成膠原蛋白不足,雖然給了他演奏上的優勢,卻讓他一生苦於各種疾病。當人們越來越明白DNA對我們的影響時,也開始有人對過去的名人DNA有興趣研究。不管是近代名人(愛因斯坦的大腦到底有什麼不同才會這麼聰明?)或是古代的木乃伊,幾乎都沒有逃過這樣的好奇心。甚至是一些虛構人物也被抓出來診斷 (研究者信誓旦旦的說福爾摩斯有亞斯伯格症,而黑武士應該是遺傳了邊緣人格障礙?)
當DNA被解碼出來之後,人們也發現這麼長一串編碼要怎麼解讀才是重點,這也是個持續在探索的謎。還有近年來關於表徵基因 (epigenetics, 外在因素造成的基因變化)的看法,好像看到人體雖然染色體數目少,但因著表徵基因給予不同的指令而如此多元 (有點像是類似的手機硬體,可以讓不同軟體定義的APP程式在上面做各種不同的事)。
讀完這本有趣的書,看見DNA的編碼,從我們還在母腹中就編織著關於我們這個人的特質,一直到成長之後的影響,深覺得每一個人的受造是如此奇妙可畏。不要小看你在這世上的獨一無二,也要好保守手這個獨一無二的身體健康喔!
全文與相關文章和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violinists-thumb/
#TheViolinistsThumb #SamKean #DNA #Genes #小提琴家的大拇指 #科普 #基因
近代科學發展史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4.22
不管是不是地球日,每天我們都可以離大自然進一點。進一點的感受它、享受它然後主動的去珍惜、尊重並且歌頌它。
地球日出生的室友Yeshe,稱自己是地球的孩子“Earth Child”,好幾個月前她就安排好,她生日這天,地球日這天,要是我們大家一起遠足去森林的野餐日、是大家一起在泰晤士河上踩腳踏船之日。
準備了一個晚上的手作三明治和純素蛋糕們作為主食,我們扛了大包小包鍋碗瓢盆事先準備好的食物走了40分鐘以上到皇家園林,再把沒吃完的、垃圾通通打包帶走。
沒吃完的食物,回家當宵夜;喝飲料的塑膠杯洗好晾乾,等下一次的野餐日用。塑膠餐盒都是我們平常天天重複使用的。
(當然,愛吃零食的我們、在備料過程中還是產生了很多垃圾。)
室友身上的衣服、飾品,多半來自慈善二手商店。一群女生住在一起其中一個的好處就是,服飾可以互穿戶戴,妳沒有的她有,就不用再買新的了,我們好像除了內褲,其他都會借來借去。粉紅色的洋裝來自壽星的衣櫥,我看起來好像森林中的其中一朵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地球的孩子。地球是萬物的,萬物也是地球的。
Ps. 科普一下,我們所處的野餐地:Richmond Park皇家園林中的Isabella Plantation伊莎貝拉植物園,種滿了各種顏色的杜鵑花為英國嚴重的入侵外來種。
自大航海時代,英國的植物採集者受皇室所僱,開始在全世界採集花草帶回英國種植在皇室的植物園。久而久之,賞花、園藝不再只是貴族的休閒愛好,一般平名百姓也迷上了種植來自世界各地多樣且稀奇的花木。幾百年前的人們,並沒有外來種會造成生態浩劫的概念,可預想的,沒有人想面對的事還是發生了。
植物採集者因為在某些熱帶殖民地過度採集某物種,造成當地此野生物種瀕臨滅絕;攜帶回國的物種夾帶的病蟲害,當地沒有天敵而大為流行,造成英國的原始植物幾乎大滅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960年代的「荷蘭榆樹病」,由加拿大傳入大英帝國,殺死了上百萬顆榆樹,導致英國沒有倖存的原始榆樹,荷蘭榆樹病至今還流行著。
但也因為長達兩百多年的植物採集歷史,以及擁有近乎全世界的植物,英國的植物學得以蓬勃發展,皇家植物園內也得以保有豐富的植物基因庫。
而在園林內池塘可見外來種鴛鴦、埃及雁、加拿大雁,等等,後兩者已對英國原始物種造成威脅。
不管是杜鵑花、外來水鳥、或是上述沒有提到的綠鸚鵡、灰松鼠,打了這篇小科普是想鼓勵大家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注意周遭的物種,認識新的動植物,拍照、詢問或者網路搜尋會讓整個旅途更有意義!在選擇居家植栽的時候也盡量選擇本土植物;也要提醒大家,植物園內的物種不要隨意摘取,外來種擴散了,就不好了。
有看完的大家,我超感動!如果你也對植物學、英國植物園發展史有興趣的可以買商周出版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來看,我覺得超好看,二刷中。
另外推薦一本之前我看到捨不得睡覺的小說,三浦紫苑的「沒有愛的世界」,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夢想當一個生物、植物或昆蟲學家,這本小說的女主角是一個專門研究雜草「阿拉伯芥」的植物科學研究生,作者很仔細的寫出了實驗過程。植物學實驗室裡的人,搭配男主角所處的餐飲業碰撞出的火花,是一個充滿力量,擇我所愛、愛我所擇,感人的小說。
喔對了,其實這些小小的科普知識,很多都是從我做project的過程慢慢學習的,將生態議題結合創作以及對所使用的媒材嚴格把關,審問自己這個媒材符合我的theme嗎?這也導致每次我都在跟自己的內心打架conflict。
人不可能100%環保、無毒、無害,除非我們直接滅絕(這個我蠻支持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用自己的方式(正確的方式)來愛這個地球。
留言處還有照片❤️
近代科學發展史 在 清大通識課程平台- 前近代科學史~琅元考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前近代科學史~琅元考古https://www.dropbox.com/sh/d2xervyzonz2sps/AABt90Bxyw9Bu2Kkl6AdT293a?dl=0 也歡迎 ... 課本:林鐘雄《歐洲經濟發展史》、何萍《從麵包到蛋 ... <看更多>
近代科學發展史 在 用十分鐘看懂《近代科學發展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用十分鐘看懂《 近代科學發展史 》. 陳鍾誠. 陳鍾誠. 11.9K subscribers. Subscribe. 11.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