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6] 細說分鏡 Vol.23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29
🖍我做的是
🖍努力再努力,嚐試紮實的傳達每一個想法
🖍分享給你的,並不只是「攝影的基礎」
🖍更期待你也能體會,我心中攝影的世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大概就是「解惑」吧,如果「下課」對於老師是指…,時間到了,把該教的東西教完了,學生學會了,那工作就結束了,那我想這樣子的「下課」是簡單的,但身為「老師」,以及身為「創作者」角色,我的心情並沒有隨著鐘聲而下課,因為我本身仍是不斷的「創作」,並且將「創作」的東西,帶回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
🟥備課漢
我還記得一開始在教攝影時,每周都在「備課、備課」,這個班上完了第二堂,也許二天後換下個班上同一堂課,二天的時間檢討一下講義內容,修修補補改改,以修改後的講義,拿下一個班嚐試看看有沒有更好,然後不斷的重複下去。
開始教攝影頭一年,不時都在「備課」是真的,因為不夠熟練教學內容、技巧,要把腦中會的東西「攤在學生眼前成為講義」非常苦惱,一份講義改上非常多回,每改一次,多少會影響上課表現,有時改的不錯,前文搭後文串得不錯,節奏流暢,覺得這樣子改就對了。
但到了下一堂課,也許隔沒兩天,同一份講義在不同班級,又覺得不對勁了,前一堂課給自己表現也許有 90 分,這一堂課又倒退為 70 分,又在檢討哪裡不對勁? 明明都一樣的東西,學生也都是初學者,怎麼會落差這麼大呢?
然後再修改、再嚐試,直到一份講義適應了每一堂課的學生,表現也都差不多,那麼這份講義就算是「安全了」,未來要再變動的機會不大,最多是把裡頭的例子稍微換點新拍的例子,雖然是訴說相同概念,學生也不知道眼前頭影片是「新的例子」,但對老師來說,這很重要,同一張照片講上數十次、近百次,其實也會很膩,換換新照片,讓自己上課的心情好一點也是不錯。
每天面對著「上課、檢討、修改、再上課、再檢討、再修改」,每天都在反複做這些事情,「備課漢」那段時光,我仍現在仍深深體會。
🟥舉手提問
學生觀念沒學懂,老師責任最大,但這個「不懂」是哪裡不懂,需要在課堂上搭配一些教學技巧,打好上課氣氛,才能讓台下學生別畏懼「舉手」發問,說到這,真的不得不說,我們台灣人上課風氣與文化真的需要改改,不懂也不敢問,怕問了蠢問題被他人視為傻子,但通常舉手發問的學生,往往自己學習效果最好,正是因為「不懂」加上自己「主動」,才能在課程中學到該學到的部分。
🔹但身為老師,其實我是「非常感謝舉手發問的同學」,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讓整場 2 小時的課程,不會讓老師像是在唱「獨腳戲」一樣,一個人在台上自顧自的說完整個課程,再數著還有幾頁投影片要講,那…其實有一點痛苦,說真的,舉手發問的學生能改變上課氣氛,同一門課在二個班,只要一個班有那麼 1-2 個學生真能發問的話,整個 12 堂課都會非常和樂融融,反之亦然。
第二點,若是學生提問,更能帶動整個課程的「深度討論」,如果問題適合該堂課,反而會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讓我延伸更多深入的觀念,或是引用更活潑的例子,學生獲得的更多,我很喜歡這樣子「有問有答」的上課方式,或許未來課程設計,就設計一堂「你問、我答」,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課程設計。
🔹第三點,對身為「老師」是最重要的 – 透過學生提問,才知道自己哪裡講的不好、不夠清楚,還是太快? 還是自以為學生懂? 最後這點才是最糟糕的,這是「授課」不是「個人表演」,重點是學生吸收,而不是台上老師個人表演 show,如果沒有學生提問,反而老師會沉浸一種「自 High」的心情,覺得自己真的好棒棒,內容超紮實,學生都沒問題,都聽得懂,如果真的身為老師真心這麼認為,我想…,這老師要小心了。🔹
其實還有第四點,至少對我來說…這點比前三點還重要要,透過學生的發問,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你不懂」,雖然講義也寫明,透過問答也解決當下問題,但我反而會特別將學生的提問,成為我攝影網站教學的文章題材,一但文章上線後,我再帶回來修改講義,有好有壞,好的是讓講義內容更加充實,壞的是頁數一直增加,從 2 小時 100 頁,一路加到 110 頁、120 頁,這樣子一直增加下去也沒完沒了,又得要回頭適當的刪減…,這對講義來說是很大的變動,不但影響課程設計主旨,同時也會影響上課節奏。
🟥為何你不懂?
傳道、授業並不難,只要針對學生問題「加以解答」就好,如果能真的讓學生滿意,那這一問答過程,是對學生、老師完成一項任務,學生既能學到東西,老師也能知道學生哪裡不懂,教學相長。
難的是「解惑」,如果用在攝影教學上,我是這麼樣的解釋:
🔹身為老師,難的不是備課的辛苦,也不是回覆學生的問題,難的是去了解「為何大家都了解,偏偏你不懂」,如果大家都是初學者,同處一個班級,聽到的東西看到的講義也都相同,有什麼原因讓你「不懂」,這個不但困惑著學生,更困惑著老師。🔹
但這也不意外,坐在台下的學生,雖然每個都是「攝影初學者」,但終究素質不一,有些人稍微接觸過一些,有些人則完全沒概念,在講述一個抽象觀念,透過實體例子來講解,不見得台下每個同學都能接受,這跟每個人生活經驗多少都有關係,但解決的辦法,就是用更多不同的例子,來解釋相同的一句話,多少能解決這個困境。
🔹當一個學生提問,對我的挑戰不是如何回答表面的問題,而是「你為何不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困惑」,如果課堂上有機會我會多問二句,而若是一對一的教學,更讓我有機會透過學生「表面所提問的問題」,去挖堀問題背後的問題,這一挖堀反而讓我感覺到「問題表面終究是冰山一角,問題底下永遠藏著另外的問題」問到再深,往往會離了題,有時反而變成去「了解這個學生 “生活、生命” 的經驗」,才比較能了解為何相同的課程,有些學生有問題,有些則完全不被困擾過。🔹
🟥老師,沒熱忱了怎辦
在一次外拍,一位同學靠近我問說「老師,我拍照也拍了二、三年,很多主題也都拍過了,雖然稱不上多好,但好像也都體驗過了,好像有點失去熱忱了」,這問題真是個大問題,一時間也無法好好的回答,不過我也稍微跟他聊聊「熱忱」這件事。
🔹相信你也接觸很多不同的攝影主題,找到哪些喜歡、不喜歡,喜歡的主題追求下去,不喜歡的主題就避開,沒有人什麼主題都喜歡拍,更沒有人什麼主題都拍得精彩,我是你的話,我會在自己喜歡的主題,找到拍得比我更利害的攝影師,破解他的技巧,並且嚐試拍出讓人一眼就認得出「這就是你的風格」,不彷試看看朝著這樣子努力看看。🔹
不知道他能聽懂多少,也許…,我這番話他也曾在別的老師口中聽到,我也不確定他有沒有嚐試過,但是若要談談「熱忱」這件事,我可是能夠花上數萬字來說說我拍照至今近 20 年下來,心裡那「熱忱如何起伏、心裡峰迴路轉折的心路歷程,甚至一度還真想放棄攝影,把相機、鏡頭通通賣掉的衝動…」,我很想分享,但不是今天。
🔹我已經有一個…,我這輩子對於「攝影熱忱」有了定義,以及設定了目標,這目標永遠達不成,只能在有生之年,看是能做到哪裡,就到哪裡,直到我相機拿不動、雙腿走不遠、眼睛看不清、腰也打不直那天為止吧,今天我並不害怕是否會失去「攝影的熱忱」,但我該如何也讓他人跟我一樣,找到自己的「攝影熱忱」並且設定目標持往下走呢?🔹
🔹我想做為「攝影老師」,應該做的不只是教導課堂上的知識外,更應該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除了學到該學的知識、技巧外,更能讓「攝影」,成為他們生命中,如何讓自己的生命、生活過的更開心、更美好的一項美好的事情,這點是我認為,身為他人攝影老師,所應該肩負的責任。🔹
當我開始嚐試走出國外,且還是用「自助旅行」的方式開始第一步,由於自助旅行自由度非常高,你能自由地安排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待多久隨便你選擇,讓我對陌生的國家的「好奇心」,在此自由下得到大大的滿足,開拓了我不少視野,讓我知道原來世界如此的大,更期待還有什麼不曾踏過的國度,能有什麼驚豔的景觀,讓心靈空虛的我能得到一點點的救贖。
當我不斷的走,特別是這幾年跑的更勤,就像著了魔一樣停不下來,除了心裡的「好奇心」之外,同時我也在追尋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到底為何那麼熱愛攝影,不只是興趣,也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我有這個責任,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角落帶回給所有人欣賞,這也是我對「攝影熱忱」的目標之一。
🔹但我的體會告訴我「照片離現場十萬八千里遠」,不是拍照技巧問題,是更多的「感觸」是要你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我所感受的,於是我考上外語領隊,開始帶團,帶著我的學生、讀者造訪我看到的「世界、視野」,我相信這是另一種更積極的做法。🔹
我自認我還算幸運,能有機會與能力去這麼追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子的機會,於是我盡可能的,從課堂的設計,到講義的安排,至觀念的例子,盡可能將我所感受到的種種感觸,傳達給課堂的學生,以及我的讀者朋友,希望上過我課程的學生,不但能學到攝影基礎,更能感受我對攝影的熱忱,當課程結束後,進而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攝影熱忱與目標。
我想,讓你看到、感受到我所看到的一切,現在在設計課程,都抱著這想法在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觀念、例子、每一張投影片,這也是讓我的「課程」更加充實,也不至於內容一成不變。
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不只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而努力。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3的網紅陳禹豪Haog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樣好像比較不會痛 #但還是會痛 #淚橋 #豪好笑 #讓人哭很簡單讓人笑比較難 - 🔻追蹤IG: http://www.instagram.com/4dshaoge_0204 🔻追蹤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aoge0204 🔻訂閱Youtube: https...
這樣好像比較不會痛 在 蘿潔塔的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OSHIBA等離子智能抑菌清淨機 快閃團購! 原價19900元,團購直接下殺,12990元!
這台清淨功能強大,以這樣的功能,價格很優惠,僅限這一團,團購期間只有五天
家裏有需要或者考慮添購空氣清淨機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下單網址在這裡:https://lihi1.com/ycVVw
對空氣清淨機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我的詳細開箱文:
https://reurl.cc/35onOR
清淨機的數據:
CARD(m3/h): 700
CASR(CMM):10.87
濾網: H13 HEPA濾網*2
適用面積:15~25坪
買不買沒關係,以下是塔塔使用清淨機10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分享:
憑良心說,以前我真的覺得空氣清淨機是個很廢的的東西,又大又佔空間,然後又很吵,不明白買這種東西是在買心安的還是錢太多XD
這麼說確實有些武斷,可能是因為我並沒有過敏的鼻子,所以對於這樣的商品始終感受不到,到底有開跟沒開差在哪裡?
有天買清淨機的時候,銷售員跟我說開了清淨機,深呼吸時會有種彷彿身在森林裡,享受芬多精~
聽他這番話,我眼神始終靜靜的淡定著....然後很省的持家男就默默的把錢掏出來了...
其實我們家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市面上市佔率較高的空氣清淨機或者是除濕機+空氣清淨機功能的都買過了,算一算也有過7台。
第一台是為了兒子買的,兒子遺傳了持家男每天早上擤鼻涕的過敏體質,持家男說,為了兒子可以呼吸到較好的空氣,所以一定要買。事實上根本就是持家男假借兒子的名義替自己添購空氣清淨機~
我心想,那空氣清淨機買了這兩個人的鼻子不會再痛苦了吧?結果命運的輪盤並沒有讓這兩個過敏鼻子獲得解脫,有沒有好轉我不知道,但是過敏狀況始終存在。也可能是10幾年前清淨機的技術沒有那麼好,所以那台很吵的清淨機最後還是二手出清了。
過了沒多,持家男又假借科技進步一說,說服我買新的空氣清淨機,他說現在空氣清淨機都有除濕的功能,這樣家裡就不會太潮濕。
聽起來好像是個很不錯的點子,如果我覺得清淨機很廢,那至少有除濕功能,這也不錯。
結果那台空氣清淨機+除濕機真的很吵,每天回到家裡就是想安靜一下,但是一打開那噪音讓人很煩躁,哄哄哄的,只想把他關掉。不管那台空氣清淨機到底有沒有用,人在家的時候就不會想打開,只有出門前我才會想要把它打開。
話說科技真的一年一年的進步更新,空氣清淨機也是一年一年的換新,這階段的我,還是認為除濕+空氣清淨機是出門才開啟的機器~!!
現在這話,我自己聽起來都覺得無知、好笑!出門才開清淨機,是要給誰用?
我們買空氣清淨機不就是想要在家裡好好享受清新的好空氣嗎?
可能是我的鼻子無敵好,最後這些除濕清淨機都淪落到在廁所的角落裡~!
因為我們家的廁所沒有窗戶,每次打掃後地板都濕搭搭的,為了善加利用無用的除濕清淨機,我就把除濕清淨機擱一台在廁所,沒想到除濕效果很好,地板很快就乾了!連持家男上完廁所後我都可以看到除濕清淨機上面的紅燈亮起!
我想除濕清淨機真的有作用!
在這之後,除濕清淨機在我家廁所就是必備的!!而且關在廁所裡面也不會覺得吵~
我跟女兒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超級討厭除濕清淨機上面的葉片會不停地搖擺送風,坐在馬桶上會被風不時吹到屁股,冬天會很冷,很討厭~
經營粉絲團這麼多年,有不少清淨機廠商邀約,不過我始終沒有接受,因為我沒辦法跟粉絲說,你們可以在家深呼吸,就會感覺自己在森林裡享受芬多精~或者請把清淨機放在廁所去除異味~
如果連我自己都無法強烈感受到商品的美好,又該怎麼讓大家感覺它的好?
這幾年,為了讓自己影片的收音可以更好,拍攝的時候都是門窗緊閉,冷氣關閉,油煙機也不能開,希望看影片的觀眾都可以感受現場的收音音效。
但其實,這對烹調者來說,這些油煙都是我健康的無形殺手。我常對自己陶侃著說:這些影片根本就是用生命跟血淚堆疊出來的。哪天健康亮起紅燈,大概就是我退休的一天吧!
之前持家男心疼我,買了一台效能比較好的除濕清淨機放在廚房給我用,我用了幾天發現還是很吵,葉片還是會喀拉喀拉的,而且要開啟它,它也不是馬上反應,,關閉的時候也很遲鈍,會慢慢的收起葉片,大概要花30秒才會停止轉動。因為不符合我使用,最後我還是等拍攝完畢之後才開啟,或者是人離開之後才開啟它除味。
為了這件事,持家男又替我添購一台沒有除濕機功能的空氣清淨機,保證安靜。使用後發現真的蠻安靜的,完全不覺得吵,但是也完全無感。只感覺到一台很檔位的空氣清淨機放在廚房礙事,到底空氣品質如何也沒有顯示(其實有,但是我不會用),煎魚後的味道,也久久未散。
廚房裡的工作已經夠忙了,不想放一台機器在哪裡自覺心安。最後那台清淨機離開了廚房,總之,我需要的是一台真正能解決我困擾的清淨機。
疫情這一兩年,深知空氣品質很重要、做菜產生的油煙容易讓女性肺癌,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能做的只有趕快打開油煙機、趕快開窗讓空氣流通就可以解決空氣品質的問題了。
“開窗空氣就好了吧?”“大概吧?”
雖然買過不少台清淨機,但我始終不知道PM2.5到底是什麼?吸了有除濕過的空氣,確實有比較清新一點,那跟開冷氣又有什麼不同?
總總疑問,讓我常懷疑空氣清淨機只是拿來讓人心安的東西。
幾個月前,持家男硬是又搬了一台很大台的空氣清淨機給我用,他說:如果這台你還是覺得沒感覺,那可能目前的科技,沒辦法滿足你,你得去未來找了。
剛開始用的幾個月,我連碰它都不想,好在它很安靜,並不吵,只覺得它又是一個擱在角落的機器。
某天我又開始抱怨這台根本沒作用,我根本沒有感覺我在森林裡。
持家男開始幫我研究清淨機怎麼用,並且幫我研究什麼是PM2.5,告訴我原來PM2.5懸浮粒子有多可怕,不是我們僥倖地認為開窗空氣流通就好,就可以了。
原來PM2.5是指空氣中小於2.5微米(μm)的懸浮有害污染粒子,比細菌還小,呼吸到肺部會深入肺泡,進入血管,隨著血液擴散全身,長期累積下來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台機器兩側有兩個H13等級的HEAP濾網(過濾率99.95%),過濾效能很高,能過濾到PM0.003以上的汙染物
之後經過了幾次在家煎牛排、烤肉,持家男都幫我把清淨機靠近爐台位置使用,轉到turbo的模式。Turbo會比較吵,但是我真的感覺好像油煙有比較快散去。不過我還是懷疑那是因為我開窗開抽風機的關係吧?跟有沒有開清淨機沒有太大關係吧? 用了這麼多年的清淨機,我始終懷疑清淨機的效能。
那天有粉絲留言跟我說,烤肉開清淨機,清淨機的網子會變油油的。
我好奇我這台清淨機的濾網長怎樣?是不是真的油油的?如果真的油油的,那也就表示清淨機真的有作用,它代替我的肺替我吸取大量我不想要吸的氣體。
如果我因為怕網子油油髒髒的,不開清淨機,那是不是就表示我得要用我唯一的肺去吸取大量的有害氣體。
濾網髒了可以換,我的肺可以換嗎?
那天持家男拆了清淨機的濾網讓我嚇了一跳!這台濾網也太多了吧!?
而且第一層濾網真的有點油油的~原來清淨機並不是我想的那樣無用,只是它默默的替我們工作,我們不仔細察覺是很難感受到的。
但清淨機不會讓你有處在森林的感覺。那是我們幻想的太美好。沒有感受呼吸的空氣很好,也是因為“我們已經在美好的空氣環境中了!”
如果長時間待在空氣品質較好的環境,是很難感受到空氣的是好是壞。相反,如果長時間待在空氣品質不太好的地方,也不會感覺空氣很糟,除非離開空氣差的空間裡,到空氣品質良好的空間裡,才能瞬間明顯感受空氣變好。
像是在尖峰時段出門,馬上就可以感受到外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還有路上的煙味,再度回到有開清淨機的家中,馬上就能感受到家裡的空氣品質舒服多了。
現在我清淨機都是長期24小時開著,機器也會看空氣狀況調整大小。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是在跟大家說今天塔塔團購的清淨機有多好,是所有裡面最好的一台。而是想跟大家分享我這幾年使用清淨機的想法。
透過我這麼多年對清淨機、除濕清淨機的錯誤使用經驗、錯誤認知,認為清淨機不就是應該像廣告那樣,打開就馬上讓人感受到身在森林裡,讓過敏鼻子變得不過敏了,這樣才叫有感受。其實只是我們自己想像太美好了。說真的,現在這時代清淨機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老說改善過敏,而是更著重在過濾空氣中懸浮的有害污染粒子。
不管是哪一家的空氣清淨機,只要它的濾網看得出來變髒,那都表示它有在默默的替我們做事。只是要評估清淨機濾網等級跟換氣效能多大?夠不夠家裡的空間使用。
當然有除濕除臭功能的清淨機放一台在乾濕分離的廁所是一定要的啦~~~看看自己上廁所後會不會亮紅燈XD
這樣好像比較不會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這樣好像比較不會痛 在 陳禹豪Haog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樣好像比較不會痛 #但還是會痛 #淚橋 #豪好笑
#讓人哭很簡單讓人笑比較難
-
🔻追蹤IG: http://www.instagram.com/4dshaoge_0204
🔻追蹤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aoge0204
🔻訂閱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4Dstv/
📌喜歡歡迎幫我們按讚、分享❤️
#搞笑 #喜劇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