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溝通 No.1749》
(往生動物)
🐶 靈魂停留在一團白毛裡面,在那休息
🏠 它現在是在什麼地方
🐶 在自己的堆裡
🏠 發病前你突然在車上大叫,是想說什麼嗎 ?還是當時已經神經不正常了,當時在高架上很危險,我們都不知道你是發病了了,梅桐打了你,你疼嗎,我一直在後悔,你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走的那麼快
🐶 感覺到痛,抽痛,而且劇痛,從顏面一直往身體走,脊椎神經有稍微壓迫,走的原因是代謝不佳
🏠 你怪他嗎?是因為你吃的東西嗎?
🐶 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才打我,身上代謝的關係
🏠你走後的第二天我媽媽和梅桐都夢到你了,你是不是要走了給他們打了招呼呢?為什麼那天沒有給我打招呼呢。
🐶 我去你那了,他們想告訴我他們很愛我,但我不知道怎麼回應,只好這樣回應(說你手上有一個戒指還是像彈珠玻璃的東西,說是一個琉璃,在那待著
🏠後來你發病四肢僵硬抽搐把我嚇到了 ,到最後也沒敢抱抱你,對不起我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主人。我不敢看你發病要死亡的樣子,我不想接受。他以為你是不聽話,他也不知道你是病了,你走後來看我了嗎?
🐶 我就在家裡等你呀
🏠 你走的八九天後我接二連三的夢見你,都是要死亡的場景和樣子,你在那邊過得好嗎,擔心你
🐶 我想說你要是喜歡我,就再把我帶回家
🏠 吃的是正常的東西代謝不了了?
🐶 就是身體有代謝上的症候群
🏠 你是不是喜歡梅桐比我多
🐶 你老碎念我啊,就是要我做這個做那,又不能跟你去哪,梅桐不會對我說這麼多,我就覺得比較好相處
🏠 走後有沒有回來看過我和梅桐,有沒有去看過我爸媽,那天你先回家了嗎?現在還在家嗎?現在在哪裡,怎麼帶你回家,我去哪裡找你
🐶 (一個房子看起來邊邊有木條的裝潢,上面會掛一些東西,廚房看起來是白色的,餐桌偏黑色
🏠讓我去這找你嗎?
🐶 這是我之後要住的地方
🏠 平時我在家總是假裝向梅桐告你的狀,其實都是在和你玩,你不會真的因此煩我吧?出去玩都是我提議要帶你的,你出事那天如果不是帶你出去玩也不會有事,媽媽也怪我說就是因為我帶你去了太多地方,逛商場也帶你,去哪都要帶你
🐶我不喜歡聽這些喔,我就也喜歡逛街,況且你平常不帶我去,我還是想跟,況且你平常不是常說要帶我逛遍大街小巷
🏠 這是轉世之後要待的地方嗎?
🐶 我會在這裡出世
🏠 只要我們出去哪次不帶你了?
🐶 有幾次沒有帶,你都自己出去玩,然後才在那邊說我不要鬧
🏠 你什麼時候轉世?
🐶 過幾天
🏠 後來家裡多了一隻來福,你有沒有不開心。你知道的我還是疼你多一點,餵你倆東西吃為什麼當著我們的面要故意讓給它,我也是想讓你吃的。
🐶 他比我小
🏠 你走之前是窒息呼吸不上來走的嗎,剛到醫院你都不給救治的機會
🐶 過度換氣
🏠 上一世和我的緣分
🐶 金主財主,給我一個金碗金項鍊的緣份,你上輩子錢很多花不完,想讓我跟你一樣過好日子
🏠 你轉世後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告訴我好讓我準確找到你
🐶 之後要當一隻小兔子,兔子是白色的毛
🏠 你離世後在家裡待了多少天
🐶5天
🏠 如果你再來我還會好好疼你,希望你可以過得快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完整內容看這裡:https://youtu.be/VxzTmw07L6g 台灣人愛做檢查,CP值最高的高端健檢全攻略!台灣人愛做檢查,但知道自己做過了哪些檢查嗎?如何聰明選擇CP值最高的健康檢查項目? 節目來賓: 【腎臟科醫師 江守山】 【外科醫師 江坤俊】 【家醫科醫師 劉晏孜】 【生機飲食...
逛醫院症候群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雖然經營粉專要轉念個500次但沒關係】
我接受心理治療的時間大概都在凌晨一點左右,每次約半個鐘頭。
我的心理師是個已婚女性,年近四十,是個正媽,倘若年輕個二十歲也算有幾分姿色。
我之前都幫人治療,但自從經營粉專之後,我居然開始接受治療了,而且次數還非常頻繁。
看到自己辛苦發文卻沒人買帳,感到心酸,立刻治療!
看到按讚數一直原地踏步甚至被退讚,感到苦惱,立刻治療!
看到後起之秀逐步追上,自己即將死在沙灘上,感到焦慮,立刻治療!
看到贈書活動越來越少人參與,感到心碎,立刻治療!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跟一個臨床心理師結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立刻治療!
但就在幾天前,老婆有點不想再免費聽我靠北了,畢竟我的轉念一直都在鬼打牆,而我最常噴的話就是「可是別人的粉專都不會這樣啊...」。每次聽到這句話,她的眼神就會噴出一股殺氣,那是一股到了凌晨還不能睡覺的殺氣。於是當晚她語重心長地幫我分析出以下幾點,當成最後的溫柔,意思就是以後要是再提這件事就不用當朋友了。
但這些建議非常理性,她一講完,我就覺得她好像又變正了一些。對於正在經營個人品質的讀者,我認為這些建議十分受用,因此分享給大家參考:
● 釐清初衷
「你只要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當初為什麼要成立粉專?什麼賺錢吸客賣書之類的都不用想了,那都不重要,要營利去接案賺錢還比較快!成立粉專,不就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是誰,然後分享臨床經驗嗎?」
對,就是「分享」。
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較勁,不是為了討好特定族群,而是讓其他人知道我能寫什麼,然後寫些對人有幫助的文章。
僅此而已。
自媒體是一種透明的競爭,數字等同人氣聲量,也是最直接的計分表,沒有什麼上下半場,而是一路走到黑。但老婆要我把這件事忘掉,因為這會讓我忘記,自己當初成立粉專的理由。
有數字,就會想比拼,然後心就會跟著浮動,到頭來只專注於失去的,忘記還留在身邊的,這種死胡同,我不知道進出幾次了。
經營粉專不為營利,專注在分享,這是我最重要的課題。
● 整理優弱勢
這是最能減少靠北的做法,也就是把所有客觀條件擺在眼前,一一攤平在桌上,什麼都不能逃避,不用強行安慰,也不用妄自菲薄,因為這些條件就是你的籌碼。
以我為例,我的優弱勢如下:
優勢:題材不侷限、擅長書寫營故事
弱勢:經營時間不足、文字量太多、缺乏特定族群、和讀者距離太遠、贈書辦得很龜毛
其實弱勢還很多,這只是前五名而已,然而能穩定成長的知識型粉專,大抵都有以下幾個特色:
內容更新頻率快、文字精煉、鎖定特定族群、適度自我揭露以拉近和讀者的距離,以及定期回饋讀者。
但我幾乎一項都沒有。
經營粉專的第一年,恰好是我私人時間最充裕的時候,生活的縫隙都拿來催生文字。然而從第二年開始,歷經出書、兒子出世、離開醫院等連串波折混仗,接案賺錢成了圓餅圖最大的那一片,空檔成為空想,時間就像擠牙膏一樣,幾乎都拿來補眠。因此在經營時間這個條件上,我就只能看著其他人超車。
但這件事不是重點,重點是,
我得接受。
接受自己的弱勢,接受弱勢所付出的代價,是經營者的必要修煉。但千萬別對優勢視而不見,因為這會讓你忽略那些還留在身邊的人。
● 認清自己的貪婪
很多心理相關粉專一開始就鎖定特定族群,無論以年齡或病症區分,目的就是為了正中紅心。但我比較貪心,我想嘗試把靶面拓廣,各種議題都納進來書寫。乍看之下很酷,但其實有個風險,那就是「難以凝聚讀者忠誠度」。
讀者帶著特定的私密議題入場,期待獲得解答,而你演了一齣好戲,讀者被圈粉,皆大歡喜。然而下次入場時你卻改了劇碼,因此讀者不願意二刷,這就是我之前遇到的瓶頸。
題材可以變化,但能不能留住讀者,全憑運氣。畢竟讀者是養出來的,題材經營得不夠久,店家喜歡沒事換口味,讀者不買單也很合理。不打安全牌,就不能肖想把把胡牌,無論是脫粉或是迴響不如預期,都是嘗鮮帶來的風險。
而我們只能做好心理準備,才不會怨懟。
● 讀者的選項不只有你
這幾年,心理類型粉專產量井噴,倘若流失讀者,問題不能全然歸因於內文品質,而是讀者的選項增加。
能夠快速更新內文,一開場就吸引讀者,最好是圖文並茂內容風趣,這樣的粉專正在暴增,就連我自己都加了好起個潛力股。拳怕少壯,看著這些粉專搞得風生水起,看久了,居然還有種「就算被這些傢伙超車我也能欣然接受」的想法,我想這應該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讀者的選項變多不是壞事,有空逛逛那些厲害的粉專,反而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弱勢在哪。如果願意改變,那很棒,如果改變不了,那就做自己,但別忘記初衷就好。
● FB才是老大
說白了,平台才是老大,如果不買推廣,也只能任由它擺佈,或者轉戰IG。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不是妄想一次吸引大量讀者,而是一步一腳印,「能吸一個是一個」。
當局面不是我們能掌控時,糾結也沒用。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曾對他兒子說過一句話:「努力工作無法保證你會成功,但如果不努力,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成功。」
這句話很多人都說過,但不知道為什麼他說起來特別有說服力。
於是我只能告訴自己:「努力寫文無法保證你會成功,但如果不努力,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成功」
有誠意的內文,終究會找到伯樂,如果他還沒出現,至少也要寫得讓自己快樂。
獻給正在經營個人品牌的你,一起努力吧。
逛醫院症候群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8場 老派排隊之必要】
疫情當前,口罩實名制上路後,藥局排隊人潮洶湧,府方為紓緩藥局人力,陸續升級口罩2.0、3.0政策,將部分物資改以網購通路販售。然而政策施行至今,仍有大批民眾前往藥局搶頭香,引發網友熱議,無論撻伐聲浪或護航措舉,兩造立場各有擁躉。
本刊為深入探討此一現象,特闢【老派排隊之必要】專欄,力邀四位排隊民眾進行短訪(短訪期間以本刊人力代其排隊),並安排心理專家(該專家強調其職稱為臨床心理師,記者覺得有點難搞)解析民眾排隊動機,期許能引領讀者以更多元的角度理解此一現象。
為保護當事人,受訪民眾皆已化名,專欄內容亦經當事人同意後由編輯潤飾,真實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所有內容不代表本刊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訪者一:秋田 【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秋:我今年四十五歲,業務,主要做電子零件,以傳產為主,今年剛好滿二十年。
(秋田兄的簡訊提示音沒有斷過,記者感覺那支手機正在膨脹)
記:應該很忙吧。
秋:忙翻了,疫情對電子零件業衝擊不大,而且最近耳溫槍和酒精噴霧器的需求量暴增,連抽空吃飯都很困難。
記:既然如此,你怎麼還有時間排隊呢?你有下載「健保快易通 App」嗎?
秋:當然,我第一時間就下載了。我常幫我母親網購,所以軟體操作對我來講並不困難,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記:什麼事?
秋:口罩少算了一片。那天在超商我沒當場清點,拿了就走,反正我兩天用一片,結果幾天後要見客戶時,打開紙袋居然是空的,空的!
記:比看到帳戶是空的還糟吧。
秋:真的!錢再賺就有,但口罩有錢也買不到啊。我那天急瘋了,對方是個很嚴謹的大戶,沒戴口罩肯定不用談,沒談下來我隔天就不用進辦公室了。還好我是吃早餐發現的,下午三點談,我忽然想起自家附近的藥局十二點開始領號碼牌,於是跳上車直接殺過去,中間還領了一張紅單,但不管了,我有一家老小要養,口罩是我唯一個目標。
記:粉紅色的也沒關係嗎?
(秋田兄的表情有點茫然,很明顯不知道這個時事哏)
記:後來呢?
秋:我拿到倒數第三號,以臨時起意的人來說,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拿到口罩後我差點哭了。
記:如果走出藥局發現又少一片應該才想哭吧。
(然後記者發現自己被瞪了)
秋: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選擇排隊。如果在超商當場清點,就算少一片,店員也只能攤手,但在藥局會立刻補上。最重要的是,口罩交到我手上時會有很踏實的感覺,銀貨兩訖,不會像網購後還要擔心重蹈覆轍。我剛入行時有個前輩說過,『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我當時沒理他,現在我信了,所以我之後都選擇排隊。雖然有點耗時,但一個禮拜才一次,而且跟我一起排隊的人當中,有不少人是吃了App的虧。我知道研發軟體很辛苦,但比起這個,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經驗。
記:針對這種心態,心理師有什麼見解呢?
心: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認為人類就是一種追求「需求」的動物,於是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疫情未歇,口罩的地位絕不亞於食物空氣水,可視為生理需求。購買口罩是為了免於遭受疾病威脅,這是安全需求。然而對秋田來說,除了以上兩種基本需求,他更需要的是「掌握感」,親手確認浮木的存在,將生存權牢牢握在手中。這與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有關,網購的失敗經驗亦會推波助瀾,排隊對他而言,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選擇。
受訪者二:滿妹 【沒關係,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由於受訪者為客家人,受訪時客台語交雜,為使本刊讀者便於理解,在此特將訪稿統整為國語發音,非關歧視,若有不便請見諒)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滿:我今年七十六歲,原本住苗栗,年輕上台北跟先生做果菜批發,幾年前先生過世,生意由大女婿接班。另外小孩兩個在美國,一個嫁到南部,我現在一個人住。
記:你年紀這麼大,還要趕早排隊很辛苦耶。
滿:不會早啦,我平常四點多就起床了,藥局九點開始賣口罩,六點半吃完早餐去排隊剛好。
記:有想過用手機買嗎?這樣就不用浪費時間排隊了啊。
滿:我平常又沒在用手機,只有跟美國小孩視訊才會打開,我不識字,巷口自助餐老闆娘也說用手機買很麻煩,雖然我孫子把步驟畫成圖片,但是我很容易把順序搞混。加上我沒信用卡,用手機買要出門轉帳一次,還要到超商再領一次,買個口罩要出門好幾次,還不如排隊一次解決。
記:有年輕人說,那是老人家沒有用心學才會覺得麻煩,或是貪小便宜不想浪費七塊錢運費,你怎麼想?
(滿妹苦笑了一下,是那種會引發記者愧疚感的苦笑)
滿:七塊錢我還付得起,但什麼網路購物這件事可能我真的不用心,我以前就沒有這種習慣,以後也不打算學,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對自己的人生還算用心,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隨他們去講。要學一個我常常會忘記的東西,還不如好好去排隊。
記:那小孩會幫你買口罩嗎?
滿:不用,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排隊買個口罩我還做得到。到了這個年紀,最多的就是時間,最常做的就是睡覺,與其浪費時間睡覺,我還寧願買口罩,至少比較有意義。
記:可是一直排隊不會很浪費時間嗎?可以拿這些時間做一些有興趣或是更有意義的事啊。
滿:什麼叫有興趣的事,我不知道,也沒有人教過我,把孩子養大可能就是我們唯一的興趣。我也不想一直睡覺,但人老了身體就是會累,先生過世之後,沒人帶我去爬山,我變得很懶得運動,所以排隊買口罩反而讓我有機會出來走走。隔壁的阿春也是一個人住,前兩個月跌倒撞斷腿,就請我幫她拿口罩。能夠出來動一動,又可以幫人,我覺得很有意義,我知道在排隊時有些年輕人會一直看我們,好像我們很奇怪,但沒關係,我不會被這種事影響。
記:針對硬派阿嬤這種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跟需求理論有關嗎?
心:或許有,但更多的是「時間成本」考量,翻成白話,就是「這時間花下去值不值得?」。人一天能拿到的時間都一樣,這很公平,如何分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也許在我們眼中不值得投資的時間,會因為個別價值考量與身份,在其他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度。心理滿足這種事不需要客觀量尺,意思就是自己爽,最重要。
受訪者三:龍哥 【這場疫情,居然讓我多了一群哥兒們】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龍:等一下,對於你們找人替我排隊這件事,我還是想抱怨一下。
記:怎麼說?
龍:你們剝奪了我這七天裡唯一的樂趣!
記:排隊是樂趣?
龍:不只是樂趣,還是氧氣!
(眼眶含淚)
龍:我今年六十,監理站公務員退休,退休三年。對了帥哥我問你,你知道為什麼公務員退休後,都想再回去上班嗎?
(記者搖搖頭)
龍:七個字,「和老婆關在一起」。
(記者突然陷入沉思,想起過去兩周自己和老婆WFH(在家工作)的情況)
龍:看你的表情就知道,生不如死對吧。
(記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點了頭,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把這段文字打出來還放上網,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龍:退休這幾年,老婆的眼神讓我很痛苦,然後我就會露出跟你剛剛一樣的表情(記者鄭重聲明自己很愛老婆)。在她眼中,退休三個月後就跟失業沒兩樣。不管是上網追劇、玩個電動,甚至在群組跟老朋友哈拉打屁,都要受到她的眼神狙殺!沒騙你,我的額頭一直都有那種狙擊紅點,而且連洗澡都有這種感覺,那眼神就是一副我很沒用的樣子。但我好歹也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養家活口任務圓滿,老子也想休息啊!
記:最後這七個字應該不敢跟老婆講吧。
龍:我都用眼神講,但看起來她沒收到。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光明正大溜出去的機會,直到我被老婆喝令出去買口罩時,我知道機會來了。
(不知為何,記者也覺得有點感動)
龍:排隊時雖然戴上口罩,卻讓人吸到新鮮的氧氣,我只能說這是奇蹟。我瞻前顧後,發現現場只要跟我年紀差不多的男人,大家都露出一樣的眼神,那是一種重生的眼神。每個人都沉浸在那段等待中,沒人想那麼快領到口罩,甚至還有個傢伙手上拿著口罩然後打給老婆說缺貨只能等明天再來排,人只要為了生存,真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記:那段時間你都在幹嘛?
龍:上網追劇、玩電動,跟老朋友哈拉打屁。我知道你很難理解,但等你到了六十歲,能在耳根子清淨的情況下幹這些事,就是一種奢求。一個月後,我和現場排隊的幾個哥兒們一起成立了群組。
記:群組叫什麼名字?
龍:「熟男罩得住」,怎麼樣,很罩吧。
(超不罩的。)
龍:我們幾個一邊排隊一邊互傳訊息(記者覺得無言),一聊之下才發現幾乎都是退休公務員,男人只要當過兵或幹過公務員,話題就跟開水龍頭一樣沒完沒了,應該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排隊排到笑的(應該是廢到笑吧)。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這個群組才正要開始。
記:好的,請教最後一個問題,口罩2.0上路後,老婆沒請你直接網購嗎?
龍:當然有,但那天我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故意一邊操作一邊出錯,沒開玩笑,她的眼睛冒出紅色激光,而我冒著被爆頭的危險,最後老婆放棄,然後我吸到氧氣。
記:針對這種蓄意欺瞞老婆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這應該跟需求理論有關了吧?怎麼感覺心理師也露出跟我們一樣的表情了呢?
心:並沒有,我愛我老婆。但針對這個案例,它確實比較接近需求理論的第三層,社交需求。這是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強調的是某種人際的「歸屬感」,譬如友誼或愛情。也就是說,排隊這件事在他們心中會有一種「哥排的不是口罩,而是男人的約定」之類的老派默契。
此類需求不僅限於男性,師奶聚落也是另一種典型,平常沒機會建立的人脈,反而經由災情串連起來,算是一種生死之交的緣份,我相信他們應該都知道網購的流程,軟體操作也不是問題,只是他們更看重人的連結。
受訪者四:慧瑛 【我很想為家人做點什麼,但又希望他們能看得見】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慧:我今年五十二歲,家庭主婦,結婚前曾經在醫院擔任出納組長,二女兒出生後我就專心顧家,現在兩個女兒都在唸大學。
記:所以你選擇排隊,是因為這也是家事的一部分嗎?
慧:不完全是這個理由。如果把排隊當成家事,那我網購就好了,更省時間。
記:那是什麼理由呢?
慧:這樣想可能有點扭曲,但我不想騙人,老實說,我排隊是想讓他們看見,為了這個家我有多辛苦。
記:家庭主婦很辛苦啊。
慧:嗯,大家都這樣講,但其實沒人了解我們放棄了什麼。財金系畢業後,我一度想當金融理財顧問,不過工時太長,為了照顧孩子,只能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結果當全職主婦後,工時反而比以前更長,責任更重,生活完全陷進去這間房子,被迫跟社會脫節,和舊同事聚餐都只能點頭,退休遙遙無期。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一個個搬出去了,同事也懶得找你了,然後大家跟你說你現在走運了,你終於可以想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悲哀,因為你根本想不到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不照顧這個家的話。
記:你先生呢?
慧:他退休了,在家當老爺,每天上網打電動在群組聊天。
(確定不是龍哥嗎?)
慧:他退休得到滿滿的掌聲,而我退休得到一個空蕩蕩的家,一點都不公平,所以我想讓家人知道,我還有能力照顧這個家。
記:你的意思是,你是刻意去排隊的?
慧:對。我家附近的藥局很小,就在馬路邊,兩側沒有走廊,要排隊只能被太陽曬,一曬就是兩個多小時,中暑是家常便飯。一拿到口罩我就送去孩子的宿舍,孩子不在我就放進信箱。他們說可以自己上網預購,但我希望他們專心唸書,不要為這種事分心,而且這樣做,會讓我覺得自己還能為家人做點什麼。
記:孩子拿到口罩後有對你說什麼嗎?
慧:沒有。我知道孩子們其實都不太在意,中暑也只是像一種抗議,但我還是想這麼做。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求回報,但我必須誠實地說,我很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付出,哪怕幾句感謝都好,至少讓我感覺自己還被需要。
記:針對這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
心:對這位主婦來說,排隊已經是第四層需求,自尊需求。也就是希望藉由排隊買口罩,來得到家人的認同或尊重,證明自己還有產能,這或許也與主婦正在經歷空巢期(Empty Nest Syndrome,或稱空巢症候群)有關。孩子陸續離家後,角色功能停止,為了因應空虛,於是藉由排隊來增加成就感與自我效能。
家庭主婦是一份孤獨的職業,被稱為廉價勞工也不為過,CP值超低,沒有職前訓練,上工沒有支薪(丈夫通常把公務費用視為薪資),退休沒有感謝狀,產能被長期忽略,有時連掌聲都是苛求。家庭主婦想要被看見,不應是如此忐忑的喊話,更應該是一種坦蕩的宣告。總之,辛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刊再次感謝以上四位受訪者,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與訊息,無論是基於「需求理論」或「時間成本」考量,相信排隊現象都有其成因。礙於樣本數量與採樣時間,本次專欄或無法替此一現象進行宏觀剖析,但求從個別狀態耙梳緣由,理解人心。
最後,心理師表示,選擇排隊或網購,反映的是「購物習性」與「個別需求」差異,但既然有不同的選項,就代表這件事「正在分流」,目的都在緩解購物管道的壓力,而不是誰必須被取代。電商平台是很棒的進展,不過老派柑仔店也有它的市場與溫度,你不一定要進去逛,但起碼可以試著理解它活下來的理由。
理解未必能改變現狀,但或許能改變你看世界的形狀。
#需求理論
逛醫院症候群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完整內容看這裡:https://youtu.be/VxzTmw07L6g
台灣人愛做檢查,CP值最高的高端健檢全攻略!台灣人愛做檢查,但知道自己做過了哪些檢查嗎?如何聰明選擇CP值最高的健康檢查項目?
節目來賓:
【腎臟科醫師 江守山】
【外科醫師 江坤俊】
【家醫科醫師 劉晏孜】
【生機飲食專家 王明勇】
【藝人 Paul】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完整內容在這也看的到➔http://bit.ly/2fhDD9t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2UqSYHC2Q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7CSZV5lNjizsLiQzrc6Re194V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