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先別管文筆,你知道爆文三原色嗎?】
我發現,
很多人對寫作有個誤解,
就是寫越多,文筆就會越好。
這話基本上態度是對的,
但策略上是錯的。
為什麼呢?
你換個角度想就明白了,
如果讓你練英文作文,
只是要你不斷寫,
卻沒讓你背新的單字,
那會變成怎樣?
是不是寫來寫去,
都是那幾個單字的排列組合呢?
寫作就像調色盤,
當你缺橙色,
要嘛擠顏料,
要嘛紅色調黃色,
而不是悶頭猛畫,
相信畫得多,橙色自來。
所以我練寫作有個小技巧:
「文章缺什麼,閱讀補什麼。」
基本上,
我理想的爆文三原色是:
口語紅、知識藍、文采黃
只要調得好,
就可以調出各色文章,
亦莊亦諧、犀利針砭、療癒走心。
但這必須建立在
你爆文三原色的顏料,
存量夠不夠多。
首先,從「口語紅」說起。
爆文寫作一定要口語化,
想像你在跟讀者對話。
假設讀者痛點、
預測讀者回應、
甚至,連讀者讀到哪段該笑,
厲害的作家也會設計好。
有時,寫著寫著,
我覺得文章太說教,
寫不出跟讀者像朋友般的感覺。
我會回頭去翻
「口語紅」類型的書:
《厭世廢文觀止》
《每天演好情緒穩定的大人》
《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
這類型的書,有兩個特色:
第一,轉譯共鳴
能把讀者眼裡無趣的知識,
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第二,撩撥情感
能把讀者遇到的情境,
近乎精準的投映,撩撥心弦。
其次,來談「知識藍」。
寫作如果只是風華雪月,
總有一天讀者會膩,
你必須創造「知識」的驚奇。
比方我有曾有篇爆文,
文章內容很單純,
就只是在說引導學生打餐排隊。
那為什麼會爆呢?
因為我塞了
一個知識的好奇點:
「為什麼麥當勞直著排,
而星巴克卻是橫著排?」
你一看到,
就會發出誒的一聲,
搔搔腦袋瓜開始想:
「對耶!為什麼呢?」
寫作者一旦
打開讀者的「認知縫隙」,
文章就容易引發關注和轉傳。
但這必須建立在
你有好幾管知識藍顏料:
歷史靛藍、心理淺藍、經濟海藍⋯⋯
別讓讀者摸清楚
你會用哪一管藍色,
畫出讓他們驚艷的文字風景就好。
當然,不是要你去唸
好幾個碩博士再來寫作。
而是要你去找各領域的
「入門書」或「普及書」來讀,
最好是能兼顧知識和趣味。
比方
《小說課之王》(文學)
《哇賽心理學》(心理)
《蘋果橘子經濟學》(經濟)
或是各種「超圖解」系列:
《社會學超圖解》、《哲學超圖解》等
快速吸收各領域的概念與詞彙,
在文章裡穿插交錯,
文章保證有料有趣。
最後,我們說說「文采黃」。
你說這不是跟「口語紅」矛盾嗎?
是!我是「口語紅」的信徒,
但卻有「文采黃」的身世,
別忘了,我是國文系出身的。
唸文學出來的,
沒有飽讀詩書,
但詩詞曲賦好歹也會幾首,
詞彙量豐富,
繪出的世間自然也就美了點。
這是祝福,也是詛咒。
因為我們多半等人來懂,
卻很少去懂讀者。
要寫爆文,
口語紅是要多於文采黃的,
但不代表不需要文采。
要測試文采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同一個意思,
你能用多少種詞彙來代換或連結。
比如:你能寫出幾種「寂寞」呢?
有時,我發現自己文章,
已經口語到,
看不見任何文采黃時。
我就會逼自己,
回到純文學的桑拿室,
任文采蒸氣逼出我的汗滴。
你可以找唐詩、宋詞來讀,
也可以找九歌出版社,
每年選出來的《散文選》來讀。
重點不在讀懂,
而是品一品文字和意境,
記住那樣的感覺,
記下那些讓人動心的字句,
任他進入你的潛意識,和筆尖。
當你有了「寫作三原色」
這個概念後,
寫作會變得很好玩,
連帶閱讀也變得有方向。
缺什麼色,就去補什麼色,
邊補邊調色,調著調著,
一個你從沒見過的色彩,
慢慢浮現在你眼前。
你能不為此振奮嗎?
…………………………………………………..
🔥「爆文寫作線上課」火熱募資中:
https://bit.ly/3gpKJqk
1.輸入「OHYOUNG100」可享100元折扣
2.三人團購不能使用上面折價券
3. 9/30募資結束後課程將會恢復原價3980元
#歡迎分享
#爆文寫作線上課破1600人
連帶保證英文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前,專研認知戰的沈伯洋教授,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成果顯示「認為『藍綠都很爛』的人最容易受假資訊影響」
看到這個論點,我的感觸很深。因為我身邊多得是這種開口閉口就是「藍綠一樣爛」的人。我這裡寫的主題倒不是關於沈教授的研究成果,而是關於「藍綠一樣爛」的這類人。
其實「藍綠一樣爛」的深層,是一種「#風險與責任規避」的心態。
這個推論好像扯得有點遠。但其實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人性:#反對比支持簡單得多。
怎麼說呢?「支持」這件事的通常是這樣的:現實社會中的決策過程,往往是起於一團混沌,一路排除掉枝枝蔓蔓,到最後化約成一個選邊站的問題。我支持A,無可避免連帶要反對B。而且支持A是有代價的:我要投入資源去實行A、承擔過程中的風險,並且為A的成敗負起責任。即使我只是個不負管理責任的外圍群眾,也得放感情在A裡面,A不如預期時我也會灰頭土臉,這多多少少也是一種情緒和面子的成本。
但「反對」這件事卻往往是這樣:我反對A,並不代表我就會支持B。更多時候是一種棄權-我反對A,而B臨到我身上時,我會說我只是被動接受而已,我從沒表態支持過B,因此也不對B負責任。
我的感情是冷漠的、與事情的成敗隔離的;如果B傷害到我的利益,我還可以抱怨,把責任歸到那些真正支持B的人頭上-都是那些B陣營的笨蛋害慘我的。我的面子也保住了。
回到沈教授的命題:「認為『藍綠都很爛』的人最容易受假資訊影響」。我認為精確來講,這類人對於一種特定類型的假資訊特別容易照單全收,那就是爆料與陰謀論的「#負面假資訊」。
為什麼呢?其實人都是先決定立場以後,再為立場找佐證。像我就不避諱說自己是個本土保守派色彩的人,也會據此去篩選資訊。我是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真正的「理性中立」的。愈是愛端出一副「理性中立」架子的人,其實立場就愈深。
那麼,這類人的立場是什麼呢?他們的立場就是我不要選邊站,我要兩邊都反對、各打五十大板;尤其是當家作主掌權的那一邊,我的板子更要打用力一點。
順著這個思路去篩選資訊,當然就會篩出一堆負面資訊了。例如說,看到「蔡英文內線炒作高端股票」這種農場假資訊,我就會心地想:「啊哈,我就知道這裡面有貓膩!蔡英文一定在做什麼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事,我找到罵她的理由了!」
這類人還真不見得就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就在吸收這種假資訊的同時,我還可以義正辭嚴地大罵國民黨的真.AZ特攻隊。反正我就是討厭民進黨,但國民黨在我眼中也是一群笨蛋。藍綠就是一樣爛,誰來當家都是來搞砸的、來剝削我們的。
但,這種反對一切的心態,是很虛無的。這個世界,是由那些支持一個選項,並為此投入成本、承擔風險、負責後果的人來推進的。世界不會因為那些反對一切,然後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而改變。
這種「風險與責任規避」的心態,會進一步變成「#柿子挑軟的吃」的心態。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罵他,他會理我、會遷就我,或至少給我面子。那我當然天天打沙包,何樂而不為呢?如果他出了差錯,我罵他是應該,而且要毫不留情地罵,來顯示自己特別地正直無私。即使他做對了事,我也不肯褒美他,這樣會顯得我好像在阿諛奉承,太沒格調了。
相對來講,另一邊根本就不理我,怎麼罵他也我行我素、只照顧自己的鐵桿子粉絲。那我罵他根本是自討沒趣,何必多此一舉呢?甚至偶爾他對我釋出點善意,我還會特別給他credit,顯示我這個人超越藍綠大公無私呢!(我可沒有說某個社運團體喔)
但長久下來,就會形成一種扭曲的獎懲機制:真正在做事的、會回應民眾的批評的一方,被視為軟弱可欺的沙包、聲量提款機,誰打他都能得分。而不幹實事、不回應民眾觀感,還會發動鐵桿粉絲反洗批評者的一方,卻被視為難啃而看起來很硬。
這種風氣發展到極點,就會變成誰來當家誰沙包,動輒得咎之下造成國政的癱瘓。而失去耐性的普羅大眾就會自暴自棄,把那個「看起來很硬、很與眾不同」的極端主義小丑請上神壇,然後跟著他一邊跳舞一邊下地獄。
威瑪共和國就是這樣癱瘓的,而納粹也是這樣上台的。而中共認知戰的長遠目標,也是要透過這種虛無的不信任,來癱瘓台灣社會,讓失去耐性的台灣人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用民主原則對待百姓,連打不打疫苗、打哪牌的疫苗、領不領五倍券,都要充份尊重個人意志的執政黨,整天被罵做「綠共」;而某個低配毛澤東、「我講話就這樣,高興不高興隨便你」的高腰褲惡棍,儼然被當做民主之神拿來拜。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矛盾、更虛無、更可笑的?
如果這傢伙最後入主總統府,也必然是台灣社會的虛無主義極體作祟的緣故。
以前我會覺得「要做永遠的反對黨」是很帥的一句話,但現在我反而覺得這句話大有問題。因為會講這種看似很帥很有格調的話的人,其實多半是劉仲敬形容的:「現在的民主理論很容易鼓勵出這樣一種人,對於朋友和保護人是無比苛求,對於敵人好像是他應該就是那樣的。」
即便沒有人是完美的,不同陣營之間,仍然有路線、親疏、敵我、善惡的區別。「你一定要確保你給那些幫助你的人的待遇,要比那些不理你的人的待遇要好,同時要保證你對那些不理你的人的待遇,要比那些打擊你、反對你的人的待遇要好。如果你把這個順序弄顛倒了,那就變成永遠是對你最好的人什麼都錯、那些做你敵人的人好像是什麼都對一樣。」
這是最基本、最簡單的社會博弈原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種「藍綠一樣爛」的人,看似一碗水端平,實則柿子挑軟的吃的人,說穿了就是鄉愿。#鄉愿,德之賊也,是政治德性墮落之始,也是縱容投機惡徒掌控整個社會的溫床。
連帶保證英文 在 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文歷史大補帖:都鐸&波旁only】
在歷經(懶與怠惰的)掙扎後
金魚腦創作人我,終於整理出要分享的資料啦
說起來荒唐
大家經常誇獎我資料蒐集很仔細很豐富(誰?
但本人仔細的範圍也僅止於此
只要一蒐集到,單集一製作完
前面辛苦儲存的資料來源就立刻被我置於天邊
導致我現在翻遍電腦硬碟才勉強找到這麼一點
結合我僅剩不多的印象,他們應該都是最可靠的了
請大家原諒我需要吃銀杏的腦袋
另補上幾個我錄音時失憶沒提的好網站
#又是銀杏又是葉黃素
#保健食品業真的不找我嗎??
#那個好神奇的PPLX就先不用了謝謝
HistoryExtra-敝人的最愛
https://www.historyextra.com/
經過確認後,他們果然是BBC的分支,所以(因為非常有錢)它是一個內容豐富又精采而且實力強大的網站,所有文章都會在最下方寫上作者的來頭,還會做一些優質的採訪式小紀錄片可以欣賞。這個網站沒分啥時代,英國史基本上都有,外國史比較出名的也會有一些,如果你喜歡現在的英國王室八卦,他們偶爾也會講到哦~
THE TUDOR TRAVEL GUIDE
https://thetudortravelguide.com/
網站的主人是一位都鐸專家阿姊莎拉,出過不少本書,還擔任過Yesterday TV英國版的古裝劇顧問(博林專家)。她還有自己的YT和Podcast。如果你打算去英國觀光,然後又是個古蹟控(like me),可以先聽聽她介紹的景點。
On the Tudor trail-安妮粉請看這
http://onthetudortrail.com/Blog/
我一度很著迷的一站。這個Owner娜塔莉也是個作家,而且領域非常極端的專精:安妮博林,而且是安妮博林Only;如果你看完覺得她對整個都鐸王朝都很懂,那只是她在研究安妮的路上順便研究一下的,伊莉莎白沾了媽媽的光才出鏡率也很高。它的自我介紹雖然講自己是個部落格,但絕對不只,娜塔莉也有自己的Podcast,目前已有一百多集,有關都鐸王朝的知識,和娜塔莉姊姊比起來我就是個剛站在門口的門外漢。極推薦給安妮的粉絲。
Palace of Versailles-凡爾賽官方網站
https://en.chateauversailles.fr/discover
雖然是世界知名景點的官網,但很遺憾它只有法語西語和英語這三種版本,大概除此之外的觀光客他們都對之恍如無物(其實我能感覺英語他們也是十分勉強才放的)。但你也非忍耐不可因為它裡面的照片真的是美到翻過去,畫質超好超清晰超鉅細靡遺,觀光客自己拍保證只能拍到人頭,0人頭照片目前也只有凡爾賽宮自己和維基百科能拍出來(因為維基去跪求他們合作才拍到的)。裡面寫的歷史比較輕鬆簡略,但搭配美照立刻高大上了起來~
History Learning Site
https://www.historylearningsite.co.uk/
雖然是英國網站,但裡面也包含了一戰二戰、德國納粹的一些研究,古羅馬的篇幅也不少,圖文相配十分精采,資料來源也都會在頁頭寫上作者。不過這邊研究的內容比較專精一點,學術性比較高。
Tudor Times(又是都鐸,你們看看英國人多愛)
https://tudortimes.co.uk/
如果你想當個都鐸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這個網站,吃喝拉撒食衣住行交友工作結婚,這裡通通都找得到指點。雖然個別文章沒寫作者大名,但網站介紹當中有說明都是來自客座邀稿一些歷史權威。他們也和很多歷史類書籍作家有合作。講是講叫做都鐸時代,其實絕對涵蓋範圍還有斯圖亞特王朝,歐洲其他相關歷史也會說一些。
Party like 1660
https://partylike1660.com/
網站名字雖然叫做像1660年代一樣趴踢,但Owner感覺只想跟太陽王兩個人趴踢(亂說)。裡面針對太陽王人生中各種大小事都有分享,連帶整個波旁王朝都沾光。不過缺點是我始終找不到作者的介紹,但他的資料讀起來含水率很低,對照我其他找的資料也都沒啥毛病,而且他下方有開放留言區,讀者普遍都蠻推崇的。我很愛這個站,因為終於有比較全面的英文版法國史網站啦!
最後是維基百科,它我就不提供網址了(到底有誰不認識)。如果你們真的深深愛上了都鐸王朝和波旁王朝,推薦可以研究看看英文版的維基。但如果是法國大革命我建議先看中文就好,光是內部連結連出去就眼花撩亂,我怕你們直接讀英文版會罹患英文字母密集恐懼症。
最後是希望大家不要再跟我敲碗資料來源了
以後每個系列結束我都會分享(還記得的那些)
但除此之外的時間我一點都不想整理資料
我真的好不會收東西啊啊啊~~~
為什麼沒有資料收納專家這種行業呢
#懶死啦妳!
完整故事聽Podcast:
《情敵、間諜、白眼狼?女王們最後的秘密!|都鐸再現(下)》
Apple Podcasts:https://reurl.cc/no3KND
MixerBox:https://reurl.cc/Dg20jR
Spotify:https://reurl.cc/vqzMvN
KKBox:https://reurl.cc/a9Y3ZD
SoundOn:https://reurl.cc/XW8zq7
請Hazel吃下午茶,讓她繼續說故事吧(贊助):https://is.gd/1B1N3y
#英國史 #都鐸王朝 #亨利八世 #安妮博林 #王后 #歐洲史 #時間的女兒 #八卦歷史 #亨利七世 #瑪麗一世 #伊麗莎白 #女王 #Podcast
連帶保證英文 在 繞了一圈還是回家了... 毫無料理背景的陳彥呈自創"烏魚子蘿蔔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