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是對自己及他人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人,無法完美。但我們總相信只要能被自己某程度的掌控,就得達到完美。所以瘦,還要更瘦;好,還要更好。這實是一個「為難」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永遠勾不到的幻象。
就心理層面來說,完美主義是否定現階段的自己,認為自己還不夠好,可以更好。那麼心底會有一個內化的機制在運作,那就是自我批判。之所以說內化是因為,從小被過度要求及批評長大的孩子,會把那些令自己感到羞愧及自卑的方式,內化成為自己的核心信念,而一點都不覺得這是在「為難」自己。
權威、控制或有自戀傾向的父母,容易在言行舉止間透露出批評或輕視,也有可能以更隱晦的方式如:皺眉頭、輕蔑的眼神、無奈的搖頭、露出孤疑的表情來呈現。這些訊息在傳遞:「你這樣很有問題,你這個人有問題,你的存在是錯誤的。」比如以下的例子:
「你這次”只”考80分,你是怎麼回事?」
「你在想什麼?為什麼會想唸那個科系?那又賺不了什麼錢。」
「你怎麼老是這樣?你什麼事都做不好嗎?」
「要我說幾次?說幾次!你是聽不懂人話嗎?」
「你自私,你只考慮自己,不顧別人。」
「你看看隔壁老王的兒子,人家都當上律師了。」
我記得曾有一位個案,當我們談到與父母關係時,個案認為父母對自己很好,物質無虞,精神及情感支持也不匱乏,應該沒有什麼與父母關係之間的問題。但深入探索後發現,個案有一個根深地固的信念:「我要完美」。所以當個案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完美時,就會在內心無情地鞭打自己、批判自己「怎麼那麼沒用!這也做不好!」於是就更控制自己的所有表現,而當同事的表現不佳連累到整個團體時,個案就會在內心批判這位同事,認為他什麼都不好真是沒用。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模式,對待他人的方式就是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自己曾被對待的方式。但是就個案的描述中父母並不曾如此嚴格批判或虐待過他啊,原來每次考試要拿成績單給父母簽名時,個案都會很焦慮緊張,深怕自己考不好會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雖說父母從未出言羞辱或是有輕視的行為,但那個深深的嘆一口氣並且無聲地搖頭,就足以讓個案覺得自己是個錯誤,什麼都做不好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完美的殺傷力。追求完美,就等同於不斷地自我否定。不接納自己,又期望自己能達成什麼樣子,就會更走不到那裡。
自我衝突,就會是一切煩惱的來由。
#更多相關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剩後補一位名額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Search
週六晚剩後補一位名額 在 A.P愛波- पोस्टह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上午銜接教材(2-6年級)+正音班(1年級) ... 週一- 黏土課(可愛小企鵝) ... 小一新生最後一班滿額(若仍有需要,皆可後補報名,有學生名額釋放皆會補上候補學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