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聽真正的天橋下說書人和姐一起說書
#tag標籤出你覺得有情有義的好友吧
我發現我在天橋下Cue比較多次的歷史名人有
✔️慈禧太后 ✔️曾國藩 ✔️李白 ✔️乾隆皇帝
今天來推曾國藩的交友之道 #覺得受用
曾公交朋友,重視「人脈」,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帶點目的性的交友,大家有資源可以共享或互惠幫忙。曾公也經常跟同鄉、同年(同時中進士者)一起吃飯、喝酒聊天,除了政務還要處理這些人際關係真是忙到並軌;當了湘軍統帥、總督⋯⋯咖位更高之後,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官員仍會一一致送別敬,從不怠慢。
但別於一般大官的是,他仍有真誠去經營「無目的性交友」,他對一些咖位低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朋友同樣情深義重。這樣的友誼本質可貴而且不現實利益,即使是到了現代,依然閃爍著熠熠的人性光輝!
我和一明哥一路十多年的交情就是這樣☝️
推薦我的良師益友兼師父給你們認識
我們廣播圈的大前輩、大師級的人物:王一明
拿過數次廣播金鐘獎
連金曲獎傳藝獎都拿過
但是在他這麼優秀之前也曾經失意落魄
還有呀
每天給大家天橋下說書的片頭
那個聲音:「我撿柴給你燒,你講古給我聽,楊凱涵~天橋下說書⋯⋯(敲鑼)」
就是一明哥的聲音喔
今天下午四點之後來宣傳他的新書📖
《王一明的廣播會客室》🎙
他居然有把我寫在他的書裡🤣
也恭喜新書一推出就在博客來進前20名🔝
並且名次持續往上升ing📈
有的朋友給你出意見沒啥用就算了
有的只是想藉此跟你炫耀他很棒或很懂
甚至等著看笑話
如果你有吃過這類的虧
以後不要再問這個人也不要再輕易問人
看看一明哥的書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喔
關於朋友、生活、職場會給你新的看法
也特別推薦一明哥的搭檔和好太太:梅子姐
王一明,梅子👍
這本書《王一明的廣播會客室》這裡買📚👇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實體加網路)
📗金石堂KingStone
📘何嘉仁書局
📙博客來網路書店
📔各大賣場書店
照片最後補上一張曾國藩的照片📸
#王一明 #王一明的廣播會客室 #天橋下說書 #亞洲電台FM927 #亞太電台FM923 #楊光好心情 #大師姐 #DJ楊凱涵Hannah
進士名次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甲」並非指「前三名」
知史編輯組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關各種比賽特別是體育比賽的報導,「三甲」這個詞使用頻率很高,但都用錯了。
「三甲」源自中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制度。以清代科舉為例,分四級: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
貢士均可參加廷試,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來,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而怎樣表達參加廷試的人最後什麼名次?例如天啟進士王鐸,我們會這樣說:「至31歲時,入京殿試,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三甲」的規範用法,就是說,王鐸沒能進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所以三甲是代表著三個等級,並不是前三名。
#歷史 #中國歷史 #三甲
進士名次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秀才的第一名叫什麼? | 舊史新知
秀才雖然是清代秀才、舉人、進士三級寶塔式科舉制度中的第一層,但邁上這一步也非同小可。需要通過三次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總稱童試。應考者不論年齡大小,即或如《儒林外史》中最先登場的人物、鬍子花白的周進,都叫儒童或童生。蒲松齡早年運氣算是很好的,他19歲的時候,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若干年後,紀昀在河北也是同樣的春風得意,榮登榜首。他們這種名列全府(州、縣)之冠的秀才叫什麼呢?
清制,各省學政於考試後揭曉名次,稱為出案。凡縣試、府試、院試之第一名,稱案首。縣試,由各縣的知縣主持,考生本人要在考前一月向本縣署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及三代履歷。考試分四場或五場。每場考後都要放榜,時稱「發案」。最後一次放榜才用真名實姓,稱長案。第一名為「縣案首」。府試由各府的知府主持。其報名方式、出長案等和縣試大體相同,府試第一名叫「府案首」。錄取者參加由「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的學政主持的院試,如果錄取,才算「進學」,取得了「生員」資格,成為地道的秀才。其中第一名稱「院案首」。
做了三回案首的秀才蒲松齡可想而知當年是何等風光,意氣昂揚!可惜他的功名也就止於這個寶塔底層了,後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他一直在科舉路上拼搏,卻始終不能晉級,最後得到的是「貢生」這個相當於舉人副榜的安慰性頭銜。但誰能為他不能同紀昀一樣爬到塔頂而遺憾呢?
功名不遂的蒲案首因此有大量時間,集中精力專事《聊齋志異》這心愛的文學事業,從而成就了自己中國短篇小說之王的英名。這大概是那些數之不盡而名字多半被人忘記的「秀才第一」中獨一無二的風景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