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界哪本書最備受推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肯定是其中一本。看過的人就會知道,筆墨恬淡的村上春樹,自言跑步只是為了減肥,並不太在意追求成績。
不過就在同一本書,他也表明希望自己將來墓誌銘能刻上跑者身份,還特別加上一句「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乍看佛系的村上君,原來對跑步還是不無執著,至少他接受不了自己要在跑步比賽中步行。
但事實上,在跑步比賽中步行並不是甚麼丟人的事。論規則,競步比賽規定參賽者不能跑,但跑步比賽卻沒限制人不能步行;論速度,可能閣下在馬拉松賽遇過某些又行又跑的參賽者,在最後還是比你先快一步到終點!
所以,路跑比賽中步行,絕對可以理直氣壯。1972年美國奧運代表加洛維(Jeff Galloway)甚至曾經推出專著《The Run-Walk-Run Method》暢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入門者更有效率更不易受傷地訓練及完成賽事。這方式看似窩囊?你還別說,用它來取得超乎理想成績的跑手,卻是大有人在。
「跑走法」的理念核心,在於它在一開始已經放下執著,承認人體有所限制,於是在比賽規則容許的情況下,思考如何可以最有效率地發揮體力,用更短的時間抵達終點。情況有點像搓麻將,即使你摸到一副不怎樣的牌,只要用恰當的戰術,它仍然不無制勝機會。
但問題是,每當想到基普祖治、川內優輝、大迫傑等名將優美流暢的跑姿,再想到比賽沿途相機若然拍到自己在步行,那情景是如何地不像話,試問回去如何面對江東父老!結果,小薯如你我,大文豪如村上,都執意要把持著「最後都沒有用走的」基本跑者尊嚴。
新近出版的《I Hate Running and You Can Too》,其中一章就是想告訴跑者:這些執著,其實沒有必要。
書名說「討厭跑步你也可以」,明顯是反話正說。在看封面你會看到,那個hate中間的a字以心形符號取代,直白地告訴讀者跑步令作者又恨又愛。
此書部頭不大,百六頁左右,文字淺白,是一本可以在假日下午翻完的輕鬆小書。它的對象是跑步入門者,當中十餘章其實可視為十幾篇長一點的文章,作者以一個經驗跑者的身份為新進澄清一些跑步常見誤區。
除了上面提到的「步行歧視」之外,作者還提到了積少成多、慢慢來比較快、和自己比賽等道理。表面看來,這些道理老生常談,有若干跑齡的人不會不知。然而,自問不是跑步新手的筆者看這書仍不乏提醒作用。例如作者說,跑者時常幻想自己跑到某個目標會興奮不已,但原來真的給你做到後,感覺卻比想像中雲淡風輕,振臂一呼的快感其實很快消散。
作者倫納德(Brendan Leonard)自謂「討厭跑步」,但觀其履歷,他若沒撒謊的話也真的喜歡自尋痛苦——此君由不只跑馬拉松,還參加越野超馬。在2019年,他更在一年五十二週各跑一次全馬路程。除親身跑以外,他也筆耕不輟,為世界知名雜誌供稿。他也試過在2017年執導跑步短片,可見他是整個人撲了進跑步世界的。說到成績的話,他應該不太在意了,因為翻看其完賽紀錄不少都是以四至五小時完成。正因如此,他才寫出了《I Hate Running and You Can Too》這本相對接地氣的跑步書。文字、道理明晰之餘,此書更運用了不少圖像闡釋一己見解。若你身邊有朋友對跑步躍躍欲試的話,相信這部小書會是一份不錯的禮物。
原載於2021年6月號Sportsoho《運動版圖》雜誌
蝦叔專欄「巴克利一頁」
運動版圖雜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執筆之際,正值年尾,又是書店公佈年度暢銷書榜的時候。通常榜單一開,媒體甚或書店本身都愛把結果分析一番,看時勢如何影響群眾閱讀口味。
例如台灣著名網上書店博客來就從自家賣書成績中發現:在艱難的2020年,最好賣的那本書,是如何養成習慣;至於十大熱銷書籍中,有三本是談投資理財的。
表面上,這些書與跑步談不上關連。然而,我們所謂跑者,說到底也是一群會受疫情影響,會為柴米油鹽而擔心的普通人。大眾都關心的課題,跑者又豈能置身事外?因此新年伊始,我也不妨借題發揮,從跑者眼光看看這一浪閱讀趨勢。
先談奪下冠軍的《原子習慣》。說來也巧,這本書雖然乍看與跑步沾不上邊,但其作者卻是貨真價實的運動員——克利爾(James Clear)大學時曾是校內最佳男運動員,並曾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但原來在此數年前,他在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而嚴重受傷,幾乎連上場機會也沒有。
這次經歷,促使克利爾認識到「原子習慣」的威力。現今的這部書,就是他以夫子自道為始,道出細微改變日積月累,原來會造成叫人吃驚的差異。基於作者是運動員出身,所以書中的引例,也不乏體育界的例子。
其實說到習慣培養,我敢說長跑愛好者一定深有體會。
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是天生就可以應付數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跑步。反而倒過來說,有不少現時的健將,當初說不定是那種痛恨跑步,連運動場四百米的一個圈也不想跑的人。全因某次因緣,使他們邁開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再接下來就是大家如今看到跑少一天也「身痕」的跑癡。
能有這樣的蛻變,往往是因為他們在開始時沒有甚麼宏大目標,只道「出身汗」或是「減減肥」。反而這樣,他們才可以沒壓力地把微小習慣累積,製造複利效應。到了在全程馬拉松衝線一刻,回看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他們都會覺得很詫異——但,他們亦同時體會到,這絕對是人人有機會做到的事。
跑步的習慣能這樣建立起來,其他人生必須的好習慣何嘗不是如此?又例如理財,何不都學習以長跑的心態去應付?
博客來的十大暢銷書《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與《富爸爸,窮爸爸》都打進了十大。《富爸爸,窮爸爸》出版已逾廿年,如今仍長銷不衰,一方面因為它是不少理財高手的推薦讀物,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個人理財在經濟大倒退的2020年成了大家無法不關注的事。
如無意外,疫情之下,2020年不少香港跑者應該省了一大筆。本地海外比賽悉數取消,原擬用來報比賽、買機票的錢,全部乖乖留駐口袋。如今這些錢,你是用作所謂報復式消費,還是默默地儲了起來?
當然,有些跑友「實力雄厚」,海外賽事的區區使費根本不用放在眼內。但未達致這樣逍遙境界的,一年去三四趟日本總不能視之為三四餐麥記。在經濟不景,收入也說不定受到影響的時候,我們更要學會謹慎理財。
在讀這些暢銷理財著作時,我們難免會想到自己以往習慣了成為所謂「裝備L」,往往大掃貨時連價錢標籤也沒多看?家中又是否積存了一大堆頭腦一熱買回來,如今卻只在封塵的時髦產品?一年意外地沒有出路的旅行經費,除了聽任它們留駐儲蓄戶口之外,又有沒有更好的出路?
老套說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少人眼中「周圍飛」、「好有錢」的長跑狂迷,其實也很需要關注理財問題。畢竟,一趟說走就走的海外賽事,背後的憑據,是一筆說用就用的存款。
就趁新年伊始,多讀好書。不只跑步PB,你的人生,更要PB。
原載於2021年1月《Sportsoho運動版圖》雜誌
蝦叔專欄「巴克利一頁」
運動版圖雜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有統計,但印象中,香港厲害的業餘跑手不少都來自醫護界。最近讀了早前出版的跑者訪談錄《我跑故我在》,卻發現台灣的跑圈風景大異其趣,書中好幾位跑者都來自飲食行業。
台灣的吃,對我來說即使稱不上魂牽夢縈,也肯定是印象深刻。撇除大眾最愛的名店及小食,台灣茹素風氣之盛叫我和蝦嫂非常欣賞,素食餐廳總有一間在附近。例如每次到台北,我們都喜歡到信義區一家叫「果然匯」的素食自助餐店。通常香港的素食自助餐只能小規模經營,但這店卻比香港正常酒店自助餐的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算說到跑步,台灣的食店也不是與之關係全無。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森林跑站」,不少香港跑友來到台北也會特意去朝聖,甚或到旁邊的大安森林公園跑它一跑。至於我在幾年前曾在參加台北馬拉松之前光顧一間叫「Rest & Run」的店,當時它號稱是全台第一家跑步主題餐廳。記得當年我們還餐廳經理聊得頗為愉快,還獲贈據聞有助提升表現的梅子飯糰。結果我吃了,還真是跑了個PB回來。
及至看紀錄片,說的是兩年前的《透視內幕:突破全馬》,當中也有一位好手就是一家老字號冰淇淋店的傳人。及至剛看到《我跑故我在》,看到好幾位主角的正職是廚師、烘焙師,才知道台灣跑步界與飲食業實在水乳交融得異常精彩。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烟火。」飲食看似平凡,但因為人每天都需面對,其實當中也隱含不少人世道理。就像「最速廚師」陳維慶(全馬紀錄2:33:41),就從飯店主廚的工作領悟到「自知之明是跑者和廚師同樣具備的條件」——跑者要清楚自己的配速實力,正如廚師夠經驗也不用每次試味。
也像烘焙師邱弘裕,店中出品堅持選用品質好的食材,只因他相信烘焙就像跑步一樣,要質量並重才有進步。又有廚師因為業餘愛跑,有意無意就將跑者的需要融入了出品之中。如經營咖喱餐廳的沈嘉茜,店中出品不用馬鈴薯或太白粉,醬汁反而變得鮮美而不稠膩,更是奉行低醣飲食跑者的福音。
《我跑故我在》的副題是「16位職人跑者的馬場人生」,裡面當然不乏香港跑者也有聽聞的高手如吳文騫、謝千鶴、曹純玉等。不過老實說,也許高手的故事總不時聽聞,反而一些沒那麼知名的跑者故事每每更加特別而動人。上面所說的飲食業中人固然是例子,《我跑故我在》另外來自五湖四海的職人跑者故事同樣令我頗有印象,例如主持廟宇的「臺灣超馬三太子」胡樹名,因緣際會開展超馬之路的故事就令人一讀難忘。
也許因為我也寫過若干跑者專訪,故對此事之難不無體驗——寫一篇半篇跑者故事若然不難,寫同一作者寫十篇八篇,卻要篇篇各自精彩有變化就非常不容易。長跑說穿了大家的心態、訓練法未必有很大分別,作者寫不同的跑者只能探究他們各自的背景,察看他們細微而獨有的性格。猶幸身為運動媒體網站「動一動」總編的鄭匡寓,今次頗為成功的寫出了十幾位跑者的十幾個不同面貌。
在本書的推薦序中,徐國峰教練認為運動文化能夠普及發展,有三項工作很重要:辦比賽、辦教育、寫故事。對此,我相當認同,尤其是「寫故事」。這點並不起眼,但想來不少人起跑,又或是咬緊牙關沒有放棄,往往就是心中某個故事片段甚至某句格言。因此,我認為各位不妨一讀《我跑故我在》,十六個故事,總有一兩個會說到你的心坎裡。
原刊於2020年10月號《Sportsoho運動版圖》雜誌
蝦叔專欄「巴克利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