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唬弄生活,生活也會唬弄你。」
人世間的學問有千千萬萬種。
說話、做事、做人這三樣是每個人都要學的,並且是需要一直學習的功課。
不論是說話、做事、做人都不能任性而為,都需要有一定的規矩。
說話是一門藝術,做事、做人更是一門學問。
《說話不可隨口》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
一個人張口說話,真誠是最基本的要求。
說話的魅力並不在於說得多麼流暢,多麼滔滔不絕,而在於表達是否真誠。
我國語言學家王力曾說:“潑婦罵街往往口若懸河,走江湖賣膏藥的人,更能口若懸河,然而我們並不承認他們會說話。”
真誠是打開人心的鑰匙,是吹開人心的春風。
說話要走心。
說話真誠就是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話說出口前,先想一想。
老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古人也說“覆水難收”。講過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所以一句話在出口前要想清楚。
語言給人帶來的傷害是無形的,但並不能因為你看不見就選擇忽視它。
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可能帶給他人很大的傷害。
我們都聽過釘釘子的故事:一個小男孩總是無緣無故的對他人發脾氣。
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包釘子,告訴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在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釘子很快就沒有了。
後來小男孩漸漸學會了好好說話。
他的父親又讓他拔下柵欄上的釘子,當小男孩拔完柵欄上的釘子時卻發現柵欄上留下了無數無法修復的小孔。
言語的傷害一旦形成,不論你事後如何彌補,都會有痕跡存在。
話說出口前想一想。你的這句話是否會給別人帶來傷害?
不要把口無遮攔當成是真性情。
《做事不可隨心》
做事不能隨心任性而為。
如果做事隨心,那麼我們最後可能連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了。
我們做事應該是放眼大局、考慮長遠的未來,而不是局限於自己一時的小心情。
做事要謹慎,在著手去做之前要多思考。
《論語》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生有多少悔恨與遺憾,就是因為一時衝動釀成的。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與憂愁,也是之前沒有深思熟慮的結果。
做事情要考慮後果。孔子說:“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越急的事越要慢慢做。
做事要有分寸。
世上的事都在一個“度”字。
我們常說:“過猶不及”。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分寸。
做事講究“分寸”,明理得體。
處什麼位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吃什麼飯。本分為人,不逾越權限亦不推脫責任。
做事講求“分寸”,懂得適可而止。
錢夠花就好,不要為了追名逐利失去本心。
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強求別人也不為難自己。
《做人不可隨意》
社會有規則,但也有誘惑,所以做人要有原則。
生活總有諸多誘惑,人也有劣根性的一面,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控制欲望的能力,有原則。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要有自己的底線。
既使再善良,也應該有自己的尊嚴與是非觀。
與人為善,並不意味著一再妥協與退讓,而是以柔軟的心擁抱世界。
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才能的到他人的尊重。
做人要認真。
有句話說:生活可以有底線的隨心所欲,卻不能盲目的隨波逐流。
人如果意識不到生活的價值,就可能會選擇隨波逐流,生活也會變得了無生趣。
渾渾噩噩、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看似簡單,其實是一條浪費生命之路。
生活需要認真對待,這個世界上所有人和物都是相互的。
你唬弄生活,生活也會唬弄你。
認真生活的人,生活絕不會虧待你!
#難得人身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
#心靈導師Leona
#塔羅牌深層意識解讀聊癒
#人生方向指引
#前世今生靈魂旅程探索
#讀心聊心
#負面情緒釋放負面思想調整
#探索內在真實自我
#兒童寶寶心靈探索
#心靈創傷聊癒
#身心靈成長課程
#光的課程 #藝術治聊 #心靈講座
#一對一 #團體 #講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比喻寫得像小學生?試試這三招】
這次分享的文章,是小編在中國作家葉偉民的公眾號上看到的。內容主要談得是「比喻如何不落俗套」。
他在文章裡舉了先舉了錢鍾書和張愛玲寫過的生動的比喻例句,並從中總結出寫出好比喻的三個步驟:做減法、欲似先遠、終於神似。
一起來看看這篇「比喻教學」吧。
-
比喻寫得像小學生?試試這三招 / 葉偉民
寫作中比喻用得多,寫好卻不易。先看看以下幾個句子:
驕陽似火,整個城市熱得像蒸籠。
天上的星星像孩子的眼睛。
月牙彎彎,像小船一樣掛在天邊。
老師像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的花朵。
你可能無比熟悉,這些都是學生時代作文的高頻金句。不少人更覺得,比喻不過如此,A和B瞅著像,放一起得了。歷期寫作課,我修改過不少習作,這麼湊合著比的不在少數,它們也是「作文氣」的一種。
有種商品叫「大路貨」,不是指劣質貨,而是品質平均而銷路廣的東西,如平價服飾、速食麵、大眾飲料等,好用不貴需求大,就是不精美。
我覺得用來形容以上句子也很合適。提筆就來,簡單好懂又順口。不過,如果大量用到文學創作中,問題就來了,你的文章一定也隨之成為「大路貨」——不一定爛,但一定不會好。
這是為啥?因為喻體和本體太像、太接近、太陳舊了,從而失去想像和意會空間。比喻的關鍵在喻體,其與本體的奇妙組合是比喻的命門。
《文心雕龍》裡這樣說比喻:以切至為貴,即準確切合才好。後來,紀曉嵐(是的,就是清宮劇裡與和珅鬥嘴的那個)有些不同意見,說:「亦有太切,轉成滯相者。」意思是,過度精確也不好,丟了靈氣。
這番跨時空切磋,實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比喻這東西,就要在不新之處「比」出新意來。
錢鍾書把比喻用得清新脫俗,更偶有奇絕。例如《圍城》裡的這幾句——
把方鴻漸忘了就算了。可是心裡忘不了他,好比牙齒鉗去了,齒腔空著作痛,更好比花盆裡種的小樹,要連根拔它,這花盆就得迸碎。
(鴻漸)想這是撒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車夫肯定在暗笑。」
(鴻漸)只覺胃裡的東西給這幾口酒激得要冒上來,好比已塞的抽水馬桶又經人抽一下水的景象。
最後一句尤顯腦洞精奇,即使讀過多遍,消化道依然有反應。再來看幾句張愛玲的,也是妙得很。
外國先生讀到「伍婉雲」之類的名字每覺異常吃力, 舌頭仿佛卷起來打了個蝴蝶結。(《必也正名乎》)
玉清的臉光整坦蕩, 像一張新鋪好的床;加上了憂愁的重壓, 就像有人一屁股在床上坐下了。(《鴻鸞禧》)
孩子們溜冰……像瓷器的摩擦, 又像熟睡的人在那裡磨牙, 聽得我們一粒粒牙齒在牙齦裡發酸, 如同青石榴的子, 剔一剔便會掉下來。(《公寓生活記趣》)
以「牙」喻「愛」,以「玻璃」喻「謊」,以「淤塞馬桶」喻「酒後反胃」,以「蝴蝶結」喻「僵舌」,以「皺床」喻「愁臉」,以「青石榴子」喻「酸牙」。讀來著實形象、趣致、帶勁、秒懂,還能會心一笑。
兩位大咖的筆下之「喻」雖各有風格,底層邏輯卻是通的——形異而神似。喻體和本體乍一看風馬牛,但正是差得遠,一旦找出特定語境下的神韻一線通,便能喻出意外,喻出新奇,讓人有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繼而嘆服作家的技巧和想像力。
反觀開頭的例句,喻得司空見慣、直來直去,更無意境可言。
如何改善呢?我有三點建議:
一、做減法
閉上眼想一想,這次你要比喻什麼,把不相關的特質剝離。例如上述的愁臉,要喻其皺,那臉大不大,白不白,長沒長痘都不重要了,統統去掉,從臉的由平入皺,琢磨到屁股坐床,在陌生的搭配中獲得認知上的通透和閱讀快感。
二、欲似先遠
就像揍人,拳頭拉遠些,捶下去才疼。先拉大喻體和本體的距離,表面上看越不相關越好。但兩者都要在日常經驗範圍內,不能過猶不及。例如「她七竅生煙,快要氣成一顆土衛六了。(土星的衛星,大氣層比地球還濃厚)」除非在特定的科普語境中,否則多少有些尬。
三、終於神似
喻體和本體拉遠後,終要落地,唯一的著陸點就是神似。蹩腳的謊言和玻璃相通在哪呢?易破、透明、無從掩飾。愛情和牙齒又相通在哪呢?強行拔掉了都會痛,即使癒合了,舔一舔還是空蕩蕩。
若能做到這些,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喻體和本體從特徵到意境都流動起來,於一點交匯閃光,終於神似。
這也應了作家秦牧的那句話:「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話裡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裡,哪裡就忽然清晰明亮起來。一個精彩的比喻,有時甚至讓人銘記終生。」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開始我把「您已登入N號房」的照片放在Ig上時,許多網友表示想登入卻又怕事件令人髮指看完不舒服。但其實這本書雖說是由事件揭發者自述行動的真實紀錄,但為了避免二次傷害,其中並沒有詳細呈現影片的內容或是被害者的痛苦,而是著重描述作者追查事件的契機、中間遇到的阻饒、心理的壓力、情緒轉折及後續對韓國社會法律造成的影響。
N號房裡的性犯罪影片種類很多,其中使用deepfake技術進行「熟人凌辱」使用的犯罪模式令我印象最深刻。犯罪者透過影像合成技術將A片人物的臉孔任意置換後販賣,甚至在群組裡客製化競標自己想看的人物,從總統、網紅、明星到前女友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也因為這樣的技術日新月異,影像以假亂真,受害者因此得不斷澄清影片中的主角不是自己。 尤其當作者們在追查過程中,發現親近的男性友人竟也在房裡時,不免擔心自己也變成被害人。即使後續主謀「博士」被捕,受訪時,她們仍猶豫是否該露臉,深怕因追查而被狹怨報復,畢竟仍有太多躲在幽靈帳號後面的加害者還沒落網。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犯罪行為,最近鏡週刊就針對此議題做出相關報導。
看完這本書和報導後,我第一時間不免擔心自己受害,畢竟醫師的臉相當容易取得,我還轉念自我安慰有刺青又很壯的AV主角不多。聽到我這樣的反應,先生馬上冷笑的說,「妳也太傻,太低估AI合成的技術,人家存心要搞你,哪有可能辦不到!」
但這兩個小女生並未因害怕而退縮,即使看了大量不堪影片,產生可怕的殘影因此惡夢連連,他們仍持續追查,倡議催生相關法律,令我深深佩服。她們是如此的有勇氣,比她們年長又有一定網路聲量的我,怎能不更加關心社會,努力破解迷思呢?
書中我最喜歡的部份是第二部份,採用兩個女生交換日記的格式,帶出兩位作者的背景,如何組成追蹤團「火花」,又因怎樣的契機開始追查此事件。另外也能從她們日常遭遇的惱人小事看出韓國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好比頻繁卻被輕忽的職場性騷擾、公眾場所的偷拍、單身歧視、家庭刻板的性別分工,甚至連她們撰寫的女性政治人物事業專題,也被編輯修改成以外表、家庭、感情為主的八卦性質報導。
在各種她們遇到的韓國性別事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掙脫束衣」。這個運動主要是鼓勵韓國女性素顏、砸爛化妝品、剪短髮,來對抗韓國社會過度在意女性外表的氛圍。好比大學生沒化妝,就可能被男同學指責「妳沒帶臉出門」、「單眼皮要戴假睫毛、貼雙眼皮才像個女生」
。這樣的群體壓力下,女生往往得花更多的時間金錢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
仔細想想韓國女生真的很少素顏上街,各種保養美妝產品還真是獨步亞洲、五花八門!只不過運動走到後來難免有點極端,以至於有些女生化妝打扮時還會被同溫層質疑不夠「女性主義」,這也讓作者在這樣的拉扯中,進退兩難。
回看台灣,除了某政治人物公開說過台灣女生素顏就是嚇人外,對於女性就該化妝打扮的壓迫,似乎沒有韓國那麼深。不過相對的,我曾看過批踢踢有大量文章討論「男生喜歡女生素顏還是化妝」、「男友不準我化妝怎麼辦?」,也有認識愛濃妝打扮的學姊交了新男友後,在對方要求下連粉底都不敢擦。彷彿化不化妝都會有人有意見,可以隨意說三道四。其實我一直認為這樣的運動背後精神應該是,我化不化妝就這樣,高不高興隨便你!
我自己在這方面倒是一直很自在,大學時期很愛畫煙燻妝、收集各種眼影、戴假睫毛,婚後也曾上過化妝課,學習看不出來有化妝的「素顏妝」。直到最近我則會故意素顏出席各種場合和講座,等對方問我怎麼不打扮時,我就可以半開玩笑地問他「蛤!有一定要化妝嘛?我這樣不美嗎?」說真的!還真的有主辦單位問過我,看他們被我反問啞口無言的樣子覺得好有趣。
另一個令我有感而發的點是其中一個作者,因家中沒有兒子,為了滿足爸爸的遺憾,勉強自己陪爸爸摔角、在爸爸面前大口吃肉喝酒、故作豪放,揣摩「兒子該有」的模樣。但相反地,她在男友面前又得扭扭捏捏,裝成食量小鳥胃的「小女人」。兩個皆是偽裝出來的樣貌,讓她深受委屈,直到她組成追蹤團火花後,開始努力追求真實的自己,力求不管在誰面前都要展現出最真的一面,而因此更幸福自在。
我還記得以前住院醫師時代,也曾怕被同事認定利用女性優勢而養成不哭、裝兇強勢的樣子。也擔心被病人認定太年輕,不夠專業,總喜歡板起臉孔故作嚴肅冷漠。但最後過猶不及又時常因不溫柔、臉臭而被投書,導致我有段時間非常矛盾、容易自我懷疑。直到有學姊提醒我作為醫師,其實就是發自內心拿出專業關心病人,和性別氣質無關 。至此之後,我在面對病人時就更加自在。面對各種關於「態度不佳」的投書時也更能坦然面對。畢竟人的氣質本來就是多元 ,先接納自己的不同面向,才能進而同理各式各樣的人。
看完這本書。讓我不僅對網路性犯罪的樣貌有概略了解,也因這兩個的女生勇敢追尋真相的過程,讓我感受到滿滿的力量。
如果你習慣用聽的吸收知識,我會推薦法客電台ep98專訪鏡週刊記者蔣宜婷和數位女力聯盟的理事長朱芳君律師,更能完整了解「deepafake」在台灣的猖狂及法律上的不足。另外針對韓國性暴力事件,其實還有一本「我是金智恩」值得推薦,我會陸續分享我的心得。
不過我得自私的說一句,大家如果預算有限,還是要優先預購我的新書「無框身體」喔!
#七月二十一日預購
#三本一起買免運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中央有關部門在深圳舉辦座談會,就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聽取意見。若說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的講話,是為「愛國者治港」原則定調,這次座談會則是討論具體改革主張,有與會者提到改變特首選委會構成、改革立法會選舉制度、設立資格審查委員會、立法會參選人須獲選委會成員提名,云云。由反修例風暴到《港區國安法》,香港政治環境已然改變,無法回到反修例之前,中央要將「反中亂港者」排除出權力架構之外,香港政治及選舉制度必有巨變,然而過猶不及亦非好事。「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制度改革既要保障社會多元,同時亦要避免權力向小撮既得利益者過度傾斜,滋生政治腐敗。
蘋果頭條
47名參與民主派初選的人士被警方控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周一(3月1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申押後案件3個月,讓警方繼續調查,反對所有被告保釋。聆訊至晚上10時仍未完成。同一時間,警方在法院門外築起封鎖線,截查所有進入法院人士,一名姓丘男子聲稱是被捕人律師,需進入法院,警方要求他出示相關證明遭拒,警方向之警告後將他拘捕帶走。伍展邦律師向《蘋果》確認,被捕人為律師丘律邦,是其法律團隊成員,該團隊在本案代表9名被告,包括趙家賢、鍾錦麟、劉頴匡、楊雪盈等。他指警員沒有向他解釋為何拘捕丘律邦。
東方正論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特區暴潮又再次印證這句說話。當大家以為止暴制亂見功,打殘反對派,黑暴已經銷聲匿迹,昨日在法院門外聚集的逾千黑衣人與同黨,告訴全世界,他們從來沒有消失,不會就此罷手,只是等候時機出動作亂。去年發起或參與民主派「35+」初選的47人,包括戴耀廷、區諾軒及大量泛民人士,被指違反《港區國安法》,早前被捕及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昨日於西九龍法院提堂,網絡上有文宣造勢,呼籲穿黑衣及到法庭踩場,昨日凌晨時分,已開始有約20人到法院大樓外輪候公眾籌聽審,愈排愈多甚至大排長龍,亦有團體到場示威,現場聚集人數超過100人,多數身穿黑衣。
星島社論
民主派五十五人參與去年七月中「三十五+初選」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今年初被捕,其中四十七人包括初選發起人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在囚的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等,前日被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昨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指控由戴耀廷區諾軒等主導,民動成員支援下,初選舉辦的目的旨在串謀各參選人,取得立法會大多數控制權,戴耀廷形容為「大殺傷力憲制武器」,達致「攬炒」的目標,嚴重破壞及干擾政府的運作,危害國家安全。
經濟社評
新冠疫苗昨天再次開放預約,處處可見輪候,當復星/BioNTech「復必泰」針劑明天起接受登記,港府的準備是否充足,將見真章。疫情近日反彈,優先群組踴躍接種,致一針難求,當局要竭力提升每日的接種上限,無論延長營運時間,或提早開放新接種中心,必須加快打針速度,亦要跟藥廠緊密溝通,確保沒供應樽頸拖後腳。至於家庭醫生,是各國提升接種率的中堅,倘本地業界最終參與度未如預期,當局或應適度提高誘因。本港疫苗開打首4天,即吸引逾2.7萬人接種科興,反應熱烈。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道法自然- 【 拿捏好分寸,決定人生】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 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