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早安。
今天,我懷著有點激動的心情,想跟大家推薦一個 #五天限定 的紀錄片《The Wisdom of Trauma》(有繁體中文字幕)
紀錄片的內容,是有關加拿大醫師Gabor Maté 對於「創傷的成因」,還有「創傷對成年後的成癮行為或其他生理或心理疾病的直接影響」的深入理解。
通常我們提到「#創傷」,很直覺的就會想到災難倖存者、受虐、性侵等等比較極端的遭遇;提到「#成癮行為」,很直覺的就會認為是毒癮、酒癮、性成癮等需要進戒勒所的失控行為。
但是Maté醫師告訴我們,「創傷」比我們想像得更常見,更容易發生,而且經常源自於童年的經驗。有些「成癮行為」會被認為在可接受範圍,於是被大家忽略它的透露出的身心失衡訊號,像是「購物狂」、「3C成癮」或是「工作狂」。
我想推薦這個紀錄片的理由,並不只是因為大家可以從這些訪談或是和個案互動的片段當中,對「創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在育兒的過程當中,親身體會到「創傷」離我有多近。不只是看見身為家長的自己,有多麽容易因為自己模糊不清的觀念造成孩子的極大創傷。也看見自己身上留下多少童年創傷的痕跡。
在蕃茄剛出生不久,不到兩個月大的時候,我們跟很多新手父母一樣,對「哄睡孩子」這件事有很多的困擾。當時只要在網路上搜尋,時常可以看到「百歲派」或是「親密派」在對戰。很簡單地說,「百歲派」比較類似訓練嬰兒自己獨立入睡,「親密派」則是每天每夜抱好抱滿。這兩派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龐大的粉絲群出來背書,我們實在是舉棋不定,不知道該用哪一派的處理方式才好。
某一天晚上,蕃茄怎麼哄就是冷靜不下來,我整個人又累又煩躁,把他丟回嬰兒床以後衝出房間對著傑克尖叫:「我不知道啦!!!我不想抱了我們試試看讓他自己哭啦!!!」
傑克跟我表示他覺得可以一試,於是決定讓蕃茄哭個十分鐘看看狀況。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明明我剛剛才厭煩到把嬰兒丟下,可是做了「我就放你自己哭」的決定之後,我反而開始坐立不安。蕃茄的哭聲像是千根細針一樣直接從我的耳朵鑽進去狂刺我的腦袋深處。
半分鐘以後,我跑到緊閉的房門口,聽著蕃茄的尖叫聲狂掉眼淚。一直到最後,我邊哭邊大喊:「這他媽的十分鐘到底到了沒有啊!!!」然後直接撞開門衝進房間把哭到崩潰的蕃茄抱起來,告訴他媽媽做錯了不會再這樣對他了。
我們之後採取什麼樣的做法,我想大家已經可以猜到了。而Maté醫師在片中談論親子關係的依附的片段,更讓我堅信當初的選擇是對的。詳細的說明在影片中,會比我描述得更好。尤其當中所提到的,「創傷」讓人無法連結「當下」作出合適的反應,讓我更理解自己理智斷線的時刻,其實是一個創傷反應,而不是孩子真的做了什麼。
「創傷」存在於所有的日常,存在於社會的壓迫,存在於對主流框架的不適應,但是他並不是一種「詛咒」,而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智慧和線索。Maté醫生認為,我們所有的疾病和不良行為,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上的,都是我們為了勉強自己適應我們存活的環境而做出的反應。如果只關注在疾病本身,而忽略這個人生活上、社會上、文化上的問題,我們其實無法更完整地把一個人帶往更好的方向。
影片中的一段話讓我深有同感:「我們必須停止聚焦於一個人身上的問題,而應該去關心他發生了什麼事。」
在我兩年的諮商師基礎訓練當中,我很幸運地,在個人、家庭以及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相互衝突這方面得到很大的啟發。我充分感受到,今天的我之所以有這些傷痛和反應,跟我自身的遭遇、我的家族的歷史、還有台灣社會的政治變遷與紛擾息息相關。要理解我為什麼會陷在目前的困境裡,就得往這些方向探索,去尋找答案。
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我成立這個粉專,在這裡告訴大家我發生了什麼事,還有我的「創傷」帶給我什麼樣的啟示。
期望這裡的文章能夠成為一個起始點,讓有緣來這裡的人也開始好奇自己遭遇了什麼,開始從自己的「創傷」當中找回力量。當我們都開始對自己好奇,我們就能夠從「#糾正孩子」的教養思維當中解脫,進而關心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我們真正能夠關心孩子,想要了解孩子,我相信我們就可以從一代一代重複的詛咒當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幫我連結了兩年來所有的學習和反思。如果你想體會一下我所經歷的啟發和震撼,歡迎你來看看這部很有意義的影片。
[Wisdom of Trauma - Movie Premiere | Wisdom of Trauma](https://wisdomoftrauma.com/movie/?vgo_ee=kkiH7E7k%2FuB5YycmM0N%2F94vy7T5YEJ8ohjC9vauJg30%3D)
影片長度:1hr35min
連結有效時間:到台灣時間八月二日星期一清晨三點為止
字幕:可選擇繁體中文
酒癮成因 在 黃捷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杜絕兒虐悲歌
#發聲以外還必須做什麼
近日單親媽媽弒兩子後自縊不成,新北地院一審判決判處死刑,再次引起大眾對於社安網的高度討論,也赤裸呈現社會底層悲歌。
11/26我參與高屏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 ,#兒少保成果發表暨跨網絡專家研討會。會中就兒少保護預防機制須整合社政、警政、醫療端及司法端做一綜合討論,期許從情境到脈絡、從整合到跨域,強化兒少保護工作網絡。
「依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社會治安、家暴事件,其成因與貧窮、失業、藥酒癮、精神疾病、暴力行為、家庭破裂等因素相關且交互影響,須藉由網絡連結機制的強化,來根本解決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風險」,其中一位與談人也提及「 #重視親職教育就是超前佈署 」。
我非常同意親職教育必須及早介入預防。在教育體系中融入親職教育課程,讓大眾在成為新手家長之前,便已具備足夠的教養知識。我在議會也會持續關注高雄兒少保工作網的資源整合現況!
#一起撐住賦權預防
--
捷伴同行,一起前進!
👉 留言、分享、私訊
🤳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angjie_official/
🖥 Youtube:https://reurl.cc/pyoRdr
📁 公開資料:https://issuu.com/voteforfongshan
🕕 服務處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 地址:鳳山區中泰街42號
☎️ 電話:(07)710-1230
🖨 傳真:(07)710-1230
📬 信箱:voteforfongshan@gmail.com
酒癮成因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提到「手機成癮」這樣的行為成癮問題,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年輕世代,但實際上今日我們也能看到中高齡者也越來越仰賴手機,甚至也有放不下手得傾向。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在日本有愈來愈多的中高齡者沈迷於手機之上,必且分析當中的成因。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的長者是否有相似的問題?
-------------------------
無論在家吃飯抑或坐車出門,不難發現終日低頭按手機的,原來也有頗多大叔、師奶甚至阿伯。在日本社會,沉迷手機的中高年人士,數目亦愈來愈多。有醫生呼籲「若然情況嚴重,請到專門的醫療機構接受診斷」。不過,受固有概念所限,很多長者並未察覺有異,求助者只佔問題的冰山一角。
一名 40 多歲的男性上班族就手機依存症,在神戶大學醫院接受治療。他因工作關係而要持續操作手機,漸漸難以建立長期經營計劃。下屬指他「像是變了個人似的」,令他感到震驚進而求診。但很多擁有手機依存症的人,其實是患有「網絡依存症」、無法自控上網或打電玩的時間才對。
去年中,神戶大學醫院新設專科收症,患者多是孩子和年青人。但從今年起,中高齡求診個案令人注目。該校研究院精神醫學教授曾良一郎指出:「中年人和長者的話,因陷入破產、無法工作、對生活造成影響而求診個案雖多,但來院的僅屬冰山一角。如算進潛在患者,數量恐怕與兒童和年青人相若。」
「上網癮」跟酒癮和毒癮同樣無藥可治,加上多數患者因工作所需而要上網,完全「戒網」亦不可能。治療目標在於讓患者能按自己心意,控制上網的時間長短,所以復發者並不罕見。曾良教授強調:「病症難以痊癒,並不代表其意志薄弱。」他呼籲:「請別獨自苦惱,盡快向醫療機構求助。」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19/10/15/japan-elderly-phones-addiction/?fbclid=IwAR1wuhafQN1orzRJ3XshJLiDDMWA5mOkiBXm-rS5SFhVgkSUOZ1pkhmMUa4#.XkyCsuE_uxY.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