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朋友問我「機器人取代病房照顧是不是可以避免院內感染?」把一些想法整理下來跟大家討論。
有立委建議,「在醫療院所導入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汙染器械、衣物、醫療廢棄物回收、病患或訪客生理量測、藥品餐食運送、環境消毒,認為這可以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用以降低感染風險。」
我必須說,實際在醫療現場,沒有這麼美好,甚至不知道這位委員是否跟著第一線醫療人員走過全部照護程序,或者這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畫面。
姑且不論防疫十萬火急之際,不可能立刻有機器人來重新設定醫院服務模式、解決問題;機器人無法真的達成委員所說的效能,原因有三:
一、「許多器械與衛材仍須靠人工清洗」:污染器械、衣物、廢棄物回收以機器人處置,「聽起來」或許可行。不過,許多器械尖端細節十分精密,不經人工單純用機器回收和清洗,可能很難兼顧細節洗淨和器械維護。
二、「醫院必須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如果要讓衣物和廢棄物回收以純機器人或靠自動收集鏈來操作,醫院勢必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而且軌道感控是個難題。況且醫院回收物和病患衣物、治療布巾極為多樣,要怎麽設定能夠在投入處就一一分類好的管線和軌道,工程十分浩大。這絕對不是現階段防疫期間可以付出的成本。
三、 「醫院必須打掉重練」:如果不設管線和收集軌道,要由「機器人」在各樓層和病房穿梭收集,這不是比可以換防護衣與口罩手套而且能夠受感染控制訓練的清潔人員,更容易因穿梭過程未能做到防護,而四處污染嗎?
藥品餐食運送的問題一樣,各病房都要以「無人化」方式進行以避免接觸的話,整個醫院的通道與管線必須大規模打掉重練。
再者,立委提到「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根本設定就錯了。
武漢肺炎是一個在最近不到二個月,全球還在摸索中的疾病,甚至是連傳染模式和速度都尚未有定論的新興疾病。而診療病人不是對機器作業,護理師對於患者的評估,不是只有血壓心跳呼吸的「生理徵象」,而需要由病患對於身體症狀的主訴,對於診療過程的反應,以及對於治療與探問過程中,病患的不適程度與回饋,來做為治療效果的評估。
甚至很多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同樣的血壓心跳,卻能藉由病人細微的反應或表達,判斷出誰可能是病況即將惡化,甚至隨時可能需要急救。這些不是機器人可以做得到的,更是醫療人員與病患接觸的必須。
醫人醫病,要醫心;病患生病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醫療之外,也需要醫護人員的情緒安撫、焦慮排除,而不是靠輸送帶把便當和藥品送進病房就夠了的。
台灣在醫療科技發展上,設計者常常不是使用者,也未由病患和醫療工作者這端,思考發想「要如何用科技協助醫療」,甚至常有「用科技取代醫療者」的這種想法。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全民健保。
健保對於醫療處置的給付極低,長期以來不但導致新的藥品和器械因為給付不符成本而消失在台灣市場,更使得醫療場域中除非醫院本身就有科技產業,不然引進新科技通常缺乏資本,很多醫院規劃的「科技病房」其實噱頭多過實質、特殊點綴者多,普遍使用者少。目前多數運用得最好的,大概是只需研發成本的一些app,護理站一人一台的行動工作車上有配備可以使用電子病歷系統,對很多醫院來說已經是很好的了。
我們辦公室過去關注手術室煙霧防治議題,國外有特別針對手術電燒刀配載的抽氣裝置,一看那價格,是一台手術健保給付的十倍,哪個醫院可能引入?除非進入大量自費衛材時代,不然以健保這樣的給付,哪個醫院有設置機械照護的成本?
醫療是不斷更新的行業,卻也是古老的行業,這古老的部分,是醫療者和病患甚至家屬之間的交互合作;疫病來臨是衝擊了我們,也讓我們承擔在風險之中。但是醫療人員需要的是做足準備、充分的保護,當然如果有科技能夠協助,很好;可是認為醫療行為可以一一由機器來取代,目的是「避免接觸」以「減少感染」,這不是流行病學與醫療專業的思考方式和根本需求。
而且,最根本的問題,請問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健保費,讓全台灣各層級醫院都能擁有這些「高科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塑料垃圾與廢棄藥品的回收率極差!環保署到底在幹嘛? 📣📣小編:內文字很多,大家可以直接看影片,今天的靜敏委員很兇...不對,是霸氣十足喔! 🔸廢棄塑膠袋的回收,一直都是很棘手的環保問題。環保署從2005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後,#民眾依舊分不清楚可回收塑料與不可回收塑料,就連辛苦...
醫療廢棄物回收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有朋友問我「機器人取代病房照顧是不是可以避免院內感染?」把一些想法整理下來跟大家討論。
有立委建議,「在醫療院所導入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汙染器械、衣物、醫療廢棄物回收、病患或訪客生理量測、藥品餐食運送、環境消毒,認為這可以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用以降低感染風險。」
我必須說,實際在醫療現場,沒有這麼美好,甚至不知道這位委員是否跟著第一線醫療人員走過全部照護程序,或者這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畫面。
姑且不論防疫十萬火急之際,不可能立刻有機器人來重新設定醫院服務模式、解決問題;機器人無法真的達成委員所說的效能,原因有三:
一、「許多器械與衛材仍須靠人工清洗」:污染器械、衣物、廢棄物回收以機器人處置,「聽起來」或許可行。不過,許多器械尖端細節十分精密,不經人工單純用機器回收和清洗,可能很難兼顧細節洗淨和器械維護。
二、「醫院必須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如果要讓衣物和廢棄物回收以純機器人或靠自動收集鏈來操作,醫院勢必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而且軌道感控是個難題。況且醫院回收物和病患衣物、治療布巾極為多樣,要怎麽設定能夠在投入處就一一分類好的管線和軌道,工程十分浩大。這絕對不是現階段防疫期間可以付出的成本。
三、 「醫院必須打掉重練」:如果不設管線和收集軌道,要由「機器人」在各樓層和病房穿梭收集,這不是比可以換防護衣與口罩手套而且能夠受感染控制訓練的清潔人員,更容易因穿梭過程未能做到防護,而四處污染嗎?
藥品餐食運送的問題一樣,各病房都要以「無人化」方式進行以避免接觸的話,整個醫院的通道與管線必須大規模打掉重練。
再者,立委提到「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根本設定就錯了。
武漢肺炎是一個在最近不到二個月,全球還在摸索中的疾病,甚至是連傳染模式和速度都尚未有定論的新興疾病。而診療病人不是對機器作業,護理師對於患者的評估,不是只有血壓心跳呼吸的「生理徵象」,而需要由病患對於身體症狀的主訴,對於診療過程的反應,以及對於治療與探問過程中,病患的不適程度與回饋,來做為治療效果的評估。
甚至很多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同樣的血壓心跳,卻能藉由病人細微的反應或表達,判斷出誰可能是病況即將惡化,甚至隨時可能需要急救。這些不是機器人可以做得到的,更是醫療人員與病患接觸的必須。
醫人醫病,要醫心;病患生病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醫療之外,也需要醫護人員的情緒安撫、焦慮排除,而不是靠輸送帶把便當和藥品送進病房就夠了的。
台灣在醫療科技發展上,設計者常常不是使用者,也未由病患和醫療工作者這端,思考發想「要如何用科技協助醫療」,甚至常有「用科技取代醫療者」的這種想法。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全民健保。
健保對於醫療處置的給付極低,長期以來不但導致新的藥品和器械因為給付不符成本而消失在台灣市場,更使得醫療場域中除非醫院本身就有科技產業,不然引進新科技通常缺乏資本,很多醫院規劃的「科技病房」其實噱頭多過實質、特殊點綴者多,普遍使用者少。目前多數運用得最好的,大概是只需研發成本的一些app,護理站一人一台的行動工作車上有配備可以使用電子病歷系統,對很多醫院來說已經是很好的了。
我們辦公室過去關注手術室煙霧防治議題,國外有特別針對手術電燒刀配載的抽氣裝置,一看那價格,是一台手術健保給付的十倍,哪個醫院可能引入?除非進入大量自費衛材時代,不然以健保這樣的給付,哪個醫院有設置機械照護的成本?
醫療是不斷更新的行業,卻也是古老的行業,這古老的部分,是醫療者和病患甚至家屬之間的交互合作;疫病來臨是衝擊了我們,也讓我們承擔在風險之中。但是醫療人員需要的是做足準備、充分的保護,當然如果有科技能夠協助,很好;可是認為醫療行為可以一一由機器來取代,目的是「避免接觸」以「減少感染」,這不是流行病學與醫療專業的思考方式和根本需求。
而且,最根本的問題,請問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健保費,讓全台灣各層級醫院都能擁有這些「高科技」?
醫療廢棄物回收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垃圾危機肆虐全球!】
在中國拒絕再做富裕國家的垃圾處理中心之後,其他亞洲國家近來也紛紛把裝滿外國廢棄物的貨櫃退回出發港口。垃圾危機肆虐著全球,最新危機則是,漂流在海上的各式垃圾正隨著海流肆虐一座南太平洋無人島。😨😨😨😨😨
#垃圾 #廢棄物 #南太平洋 #無人島 #保護環境 #貨櫃垃圾 #塑膠垃圾 #有毒物質 #醫療廢棄物 #回收利用 #印尼巴淡島 #自然天堂 #亨德森島 #海漂垃圾 #生態資源 #聯合國世界遺產
📌把央廣Rti加入LINE好友,每日新聞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rtinews
醫療廢棄物回收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塑料垃圾與廢棄藥品的回收率極差!環保署到底在幹嘛?
📣📣小編:內文字很多,大家可以直接看影片,今天的靜敏委員很兇...不對,是霸氣十足喔!
🔸廢棄塑膠袋的回收,一直都是很棘手的環保問題。環保署從2005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後,#民眾依舊分不清楚可回收塑料與不可回收塑料,就連辛苦分類好的廢棄塑膠袋,還是會因為髒汙、塑膠種類標示不清、回收價值低等因素,再次被清潔隊歸類為一般垃圾,導致這些塑料垃圾,幾乎不是流進了海洋,就是被送進了焚化爐!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年國人光是在購物就使用掉了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若以每個塑膠袋3.55克計算,去年一整年共產生了高達5萬3960公噸的塑膠垃圾,且回收量只有約5148公噸,回收率不到一成!總總數據皆顯示出民眾對於回收廢棄塑料的教育不足。
🔸其實根據環保署的「垃圾強制分類」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成的民眾是能夠配合資源回收政策的,若是環保署可以加強宣導,塑料回收率勢必可以再提高,環保署甚至可以透過教育,培養民眾分類的能力,讓清潔隊在回收資源後,不需要再委外請專業人士來判斷要進行物料回收或者是廢棄物衍生燃料(RDF),增加人事、浪費公帑。
🔸除了廢棄塑膠袋回收,民眾對於藥品儲放及管理的觀念也明顯不足,有高達62%的民眾習慣自行丟棄吃不完的藥品,回收率僅36%。健保署推估,#每年有約193公噸的藥品遭到丟棄,回收量僅有約69公噸,相當於有超過5億顆藥品最後都進到了垃圾桶,造成浪費醫療資源,還衍生出相當嚴重的水汙染問題。
🔸環保署在106年實施「產業廢水污染管制與特性分析研議計畫」,檢測下水道設施的廢污水,結果在大型醫院檢驗出33種藥物,在製藥廠、工業區檢驗出22種,民眾生活的公共衛生下水道則檢驗出23種,#所有檢測地均被驗出含有頭孢唑林鈉和歐弗洒欣兩種抗生素,即使經過污水二級處理程序,仍然無法被有效去除。
💥💥以上種種問題我在3月25日和4月10日就已在衛環委員會質詢時向環保署提出,然而醫事司今天(27日)發布的「資源回收政策」總檢討專題報告,卻完全沒有回覆以上這些問題,讓人不禁懷疑,環保署到底有沒有把民意代表當一回事?難道質詢只是在做秀,人民的聲音完全不用聽?否則怎麼會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依舊一點作為都沒有呢?
💥💥💥我在此強烈建議,環保署應偕同衛福部研擬於藥袋加註應回收或以一般廢棄之說明的可能性,並評估適合的廢棄藥品回收機制,否則像「耳念珠菌」這樣具有抗藥性的病菌,只會越來越多,未來只怕會有更多人因此喪命‼
#質詢
#廢棄塑膠袋
#廢棄藥品
#環保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3IQ2ImkA7s/hqdefault.jpg)
醫療廢棄物回收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灣民眾普遍有儲存剩餘藥品的習慣,但對於藥品儲放及管理的觀念卻明顯不足,有高達62%的民眾習慣自行丟棄吃不完的藥品,回收僅36%。健保署推估,每年有約193公噸的藥品遭到丟棄,回收量僅有約69公噸,相當於有超過5億顆藥品最後都進到了垃圾桶。
民眾丟棄藥品,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會衍生出相當嚴重的污染問題,尤其是水汙染。環保署在106年實施「產業廢水污染管制與特性分析研議計畫」,檢測下水道設施的廢污水,結果在大型醫院檢驗出33種藥物,在製藥廠、工業區檢驗出22種,民眾生活的公共衛生下水道則檢驗出23種,藥物汙染相當嚴重。
此外,所有檢驗地點均被發現含有頭孢唑林鈉、托必拉美、丙戊酸、歐弗洒欣、乙醯胺酚、咖啡因等藥物。其中頭孢唑林鈉和歐弗洒欣為抗生素,即使經過污水二級處理程序,仍然無法被有效去除!
這些含有抗生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無法被有效去除的藥品,在被民眾沖到馬桶後,會進入我們的水循環,是我們必須正視並解決的重要課題。然而我們的環保署在106年做完水汙染檢測計畫後,卻遲遲沒有動作,2年過去,到現在都沒有跟衛福部討論相關的配套措施!到現在還認為這是衛福部的職責範圍,不是環保署的業務!
不僅後端處理有問題,廢棄藥品在前端也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許多民眾之所以會隨意丟棄藥品,是因為他們分不清楚哪些是可以丟棄的一般藥品,哪些是應該回收的抗生素、抗癌藥物或荷爾蒙製劑藥品。環保署應研擬於藥單、藥袋加註應回收或以一般廢棄之說明,並比照廢電池廣設定點回收站,或者擬訂其他適合的廢棄藥品回收機制。
除了水汙染,軟管、軟袋等PVC材質的醫療廢棄物,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空氣汙染。環保署統計,全台醫院一年約產生12萬公噸的醫療廢棄物,2017年的再利用申報量為8663.608公噸,再利用率只有7%。大部分的醫院為了省錢省力,多選擇以燃燒的方式來處理這些醫療廢棄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醫療保健廢棄物的說明,醫療廢棄物有85%是環保署可以進行回收的,是否可以請環保署主動跟衛福部討論配套措施,鼓勵醫院跟回收業者提高醫療廢棄物的再利用率,不要都只被動等待,把責任推給衛福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KkpkQcyzKk/hqdefault.jpg)
醫療廢棄物回收 在 醫療廢棄獲新生!-回收法醫第二季V6.【芒菓丹x台灣搖籃到 ... 的推薦與評價
不只因為疫情產生大量的 醫療廢棄物 台灣單月就有3千噸醫療感染性廢棄物,最後它們到哪裡? # 回收 法醫第二季V6. 芒菓丹和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這次到丰彩環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