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老闆說自己沒領薪水的❤️
#有夠幽默
#沒領薪水但盈餘都是你的耶
#騙3歲小孩喔顆顆
#只能笑笑還能怎樣哈哈
#夜路走多總是會碰到鬼
團隊聲明全文:
http://bit.ly/2W0hcGz
大家好,我是MedPartner團隊的負責人柳林瑋醫師。這是一份團隊的公開聲明,如果您是我們的訂閱者,看完我們的實際營運狀況,希望退訂閱的話,這裡是退訂閱的方式:
https://backme.zendesk.com/hc/zh-tw/articles/360021875634
以下是我們辦公室實際運作的狀況,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一個做訂閱集資的團隊,真的不太可能如某些人指稱的「發大財」。
#MedPartner團隊的運作
要維持相對高品質的內容,除了醫療專業以外,還需要其他新媒體的專業,包含設計、動畫、影音、資訊工程、社群及專案經理。
但要營運的人事、設備、軟體服務、資料庫服務、辦公室營運費用,已經不是我個人能夠支撐。這就是2017年4月,由我自行貼補近100萬元,以及無償支援勞務,經營了近一年後,必須開始訂閱集資的原因,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給台灣留下一個高水準的醫療保養保健資訊平台。
訂閱金額增加時,我們就逐步增聘相關的專家。我們預期中最完整的團隊,是除了上述的新媒體專業工作者外,團隊能夠有一名醫師、一名藥師、一名營養師。在這樣的規模下,在人事以及其他費用加總下,一個月的營運金額,大約會在100-130萬元,以我們訂閱的狀況,一定是不夠的。
我們訂閱的金額,平均每人每月是133元左右,也就是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每月持續訂閱的人數,要在10000人以上。當初我也跟夥伴們說,如果我們有能力做到這樣的營運金額,屆時我就可以聘請一位全職的醫師來維持這項工作,自己再回到鄉下去當醫生。只可惜這個夢想一直沒有達成。
開始訂閱集資計畫後,我們優先聘請了動畫、影音...這類的新媒體人才,來協助運作。在這段期間,我們訂閱人數大約是1000多人,虧損的狀態下,實在無力支付更多醫療專家的全職薪水,但很幸運地,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專業人士,包含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博士後研究員...等人,願意以外稿作者或者是顧問的方式來加入團隊,僅領取不高的稿酬。
真的要謝謝這群專家們,我們才有辦法在資源拮据的狀況下,持續運作。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說,自己是個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博士後研究員...等專家,所組成的專業團隊。雖然大家沒有全職在這裡工作,但願意一起來做事,真的讓我們非常感謝。
#養一個團隊的基本開銷
這個團隊在全職醫師,也就是我不支領薪水的狀況下,每個月的開銷,我們粗列如下:
房租 24000
管理費 2450
網路費 1299
電話費 600-2000
Line@費用 8888
Mailchimp 4628
Adobe 1620
Epidemic Sound 930
G suite 1284
Google Drive增量 54
Linode 1852
Godaddy 1860
UpToDate 1084
其他網路服務 2260
各式顧問及服務費用 約35000
金流集資服務費用 (集資金額的3.5%) 約10000-20000
訂閱集資顧問費用(集資金額的3%)約10000-18000
同事薪資(含勞健保)420,209 (包含設計師、動畫師、影音製作人、專案企劃、社群經理、研究員、醫學編輯、工程師、兼職工程師)
上述的辦公室維持費用,就已經要50-60萬元。如果加計建置整理中的資料庫,部分的外稿、講座舉辦、回饋品製作...等等費用,一個月的營運費用就會超過70萬元。因此,如果要維持整個團隊的運作,每個月的平均訂閱金額就要超過上述的數字。平均的訂閱人數,如果沒有在4000-5000人的水準時,基本上現金流就會是負的。
在訂閱人數慢慢攀升後,我們有多一點的經費空間,就開始增聘藥師和營養師。團隊曾聘請過藥師一名(2018年1月至4月中)、營養師一名(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其他長期合作的外稿作者以及顧問專家多名,包含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藥師、營養師、博士後研究員、資深化妝品配方師....等。
這就是MedPartner團隊的組成,確實有我們相關的專業人士,但不一定是全職狀態,因為如果要全職聘請這些夥伴,大家粗算一下,就會知道,這樣一個月的支出會到上百萬元,實在無法全數聘請這些人才。在此要再次感謝,有許多專家願意無償擔任顧問,或以2000-5000元不等的稿酬協助我們撰稿工作。有關團隊參與專家的姓名,我們揭露的原則是,如果專家願意揭露,我們就以專家希望的方式揭露、包含全名、姓氏或筆名。如果專家希望低調協助,我們就隱去姓名。
我們在這兩年來的訂閱集資計畫,人數起起伏伏,由金流服務公司撥款給我們的總訂閱金額,至今大約是1400萬元。而我們從「公司存簿」內有辦法找到的營運支出,大約是1420萬元。另外有一些我個人用信用卡或現金墊付的費用,例如每月集資金額3%的顧問費大約42萬元,以及一些由我先墊付的設備費用...等等,實際團隊營運的虧損大約在100-200萬之譜,實際虧損會更多。
因此,如果認為我在訂閱集資的工作賺了很多錢的朋友,應該是有很大的誤會了。如果你是做內容產業相關的人,就會知道這樣品質的內容很貴,就會知道這樣的訂閱金額,真的不可能是賺錢的。
我們團隊共同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系統性值得信賴的醫療保健資訊平台,讓民眾訂閱支持取得收入、專家撰寫編輯、確認相關文獻,並且有錯誤就修正。這是我個人最想完成,希望回饋給這個社會的工作。也是因此,即使過去三年我個人的時間以及其他工作的收入,幾乎都砸在這個團隊的運作上,我其實是甘之如飴的。
看到這個網站,從無到有,現在累積400多篇我們覺得還算滿意的文章,每個月有近200萬人次閱讀網站的內容,我如果說賺到什麼,應該就是賺到這樣的成就感吧。如果有人從這個網站上的資訊得到幫助,那真的是讓我們很開心的事。
當然,我也不敢打腫臉充胖子,說我們都不要賺錢,因為持續靠人義務幫忙的運作模式,是沒辦法長久的,這也是我必須努力增加團隊收入的原因。對於每位加入我們訂閱的朋友,我們真的都非常非常感謝。
在前天的貼文發出後,我們整個團隊其實非常難過也詫異,不曉得一個我們非常用心對待的夥伴,居然會用這樣的方式,用片面的資訊、引導式的做法、加上偏惡意的解讀,讓這個團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必須說明一些實際狀況。
這就是我們團隊大致的人力運作方式,以及大致的相關收入支出狀況,簡單算一下,應該就可以知道真的不可能發財。而且虧損會在100-200萬這個範圍,這還是在我個人三年完全沒領薪水的狀況。
當然這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沒領薪水也沒什麼好說嘴的,如果連自己的薪水都賺不到,那就當作回饋社會也很好。
在接下來,無論如何,盡力做好事情是我對團隊的承諾,做好一個高品質的醫療保養保健網站,是我們想努力為這個社會創造的價值。大家付的訂閱費用,沒有支付過我個人的酬勞,我一直是以義務的方式在協助這些工作。
如果訂閱的夥伴們,看完這些資訊,認為沒辦法繼續支持我們,這裡是退訂的方式:
https://backme.zendesk.com/hc/zh-tw/articles/360021875634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的工作,這裡是訂閱連結:
https://fund.medpartner.club
最後,希望各位朋友不要去攻擊協助我們、和我們合作的夥伴與專家。這兩天,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希望努力檢討後,我們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我希望有一天這個團隊可以不必有我,有許多願意付出的人來加入,但在那之前我會盡力繼續把理想中的工作做好,做到氣力放盡的那天。希望在眾人的努力後,我們終有機會留下一個夠好的醫療保養保健資訊平台,給生養我們的台灣。
團隊聲明全文:
http://bit.ly/2W0hcGz
醫療設備工程師薪水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團隊聲明全文:
http://bit.ly/2W0hcGz
大家好,我是MedPartner團隊的負責人柳林瑋醫師。這是一份團隊的公開聲明,如果您是我們的訂閱者,看完我們的實際營運狀況,希望退訂閱的話,這裡是退訂閱的方式:
https://backme.zendesk.com/hc/zh-tw/articles/360021875634
以下是我們辦公室實際運作的狀況,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一個做訂閱集資的團隊,真的不太可能如某些人指稱的「發大財」。
#MedPartner團隊的運作
要維持相對高品質的內容,除了醫療專業以外,還需要其他新媒體的專業,包含設計、動畫、影音、資訊工程、社群及專案經理。
但要營運的人事、設備、軟體服務、資料庫服務、辦公室營運費用,已經不是我個人能夠支撐。這就是2017年4月,由我自行貼補近100萬元,以及無償支援勞務,經營了近一年後,必須開始訂閱集資的原因,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給台灣留下一個高水準的醫療保養保健資訊平台。
訂閱金額增加時,我們就逐步增聘相關的專家。我們預期中最完整的團隊,是除了上述的新媒體專業工作者外,團隊能夠有一名醫師、一名藥師、一名營養師。在這樣的規模下,在人事以及其他費用加總下,一個月的營運金額,大約會在100-130萬元,以我們訂閱的狀況,一定是不夠的。
我們訂閱的金額,平均每人每月是133元左右,也就是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每月持續訂閱的人數,要在10000人以上。當初我也跟夥伴們說,如果我們有能力做到這樣的營運金額,屆時我就可以聘請一位全職的醫師來維持這項工作,自己再回到鄉下去當醫生。只可惜這個夢想一直沒有達成。
開始訂閱集資計畫後,我們優先聘請了動畫、影音...這類的新媒體人才,來協助運作。在這段期間,我們訂閱人數大約是1000多人,虧損的狀態下,實在無力支付更多醫療專家的全職薪水,但很幸運地,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專業人士,包含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博士後研究員...等人,願意以外稿作者或者是顧問的方式來加入團隊,僅領取不高的稿酬。
真的要謝謝這群專家們,我們才有辦法在資源拮据的狀況下,持續運作。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說,自己是個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博士後研究員...等專家,所組成的專業團隊。雖然大家沒有全職在這裡工作,但願意一起來做事,真的讓我們非常感謝。
#養一個團隊的基本開銷
這個團隊在全職醫師,也就是我不支領薪水的狀況下,每個月的開銷,我們粗列如下:
房租 24000
管理費 2450
網路費 1299
電話費 600-2000
Line@費用 8888
Mailchimp 4628
Adobe 1620
Epidemic Sound 930
G suite 1284
Google Drive增量 54
Linode 1852
Godaddy 1860
UpToDate 1084
其他網路服務 2260
各式顧問及服務費用 約35000
金流集資服務費用 (集資金額的3.5%) 約10000-20000
訂閱集資顧問費用(集資金額的3%)約10000-18000
同事薪資(含勞健保)420,209 (包含設計師、動畫師、影音製作人、專案企劃、社群經理、研究員、醫學編輯、工程師、兼職工程師)
上述的辦公室維持費用,就已經要50-60萬元。如果加計建置整理中的資料庫,部分的外稿、講座舉辦、回饋品製作...等等費用,一個月的營運費用就會超過70萬元。因此,如果要維持整個團隊的運作,每個月的平均訂閱金額就要超過上述的數字。平均的訂閱人數,如果沒有在4000-5000人的水準時,基本上現金流就會是負的。
在訂閱人數慢慢攀升後,我們有多一點的經費空間,就開始增聘藥師和營養師。團隊曾聘請過藥師一名(2018年1月至4月中)、營養師一名(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其他長期合作的外稿作者以及顧問專家多名,包含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藥師、營養師、博士後研究員、資深化妝品配方師....等。
這就是MedPartner團隊的組成,確實有我們相關的專業人士,但不一定是全職狀態,因為如果要全職聘請這些夥伴,大家粗算一下,就會知道,這樣一個月的支出會到上百萬元,實在無法全數聘請這些人才。在此要再次感謝,有許多專家願意無償擔任顧問,或以2000-5000元不等的稿酬協助我們撰稿工作。有關團隊參與專家的姓名,我們揭露的原則是,如果專家願意揭露,我們就以專家希望的方式揭露、包含全名、姓氏或筆名。如果專家希望低調協助,我們就隱去姓名。
我們在這兩年來的訂閱集資計畫,人數起起伏伏,由金流服務公司撥款給我們的總訂閱金額,至今大約是1400萬元。而我們從「公司存簿」內有辦法找到的營運支出,大約是1420萬元。另外有一些我個人用信用卡或現金墊付的費用,例如每月集資金額3%的顧問費大約42萬元,以及一些由我先墊付的設備費用...等等,實際團隊營運的虧損大約在100-200萬之譜,實際虧損會更多。
因此,如果認為我在訂閱集資的工作賺了很多錢的朋友,應該是有很大的誤會了。如果你是做內容產業相關的人,就會知道這樣品質的內容很貴,就會知道這樣的訂閱金額,真的不可能是賺錢的。
我們團隊共同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系統性值得信賴的醫療保健資訊平台,讓民眾訂閱支持取得收入、專家撰寫編輯、確認相關文獻,並且有錯誤就修正。這是我個人最想完成,希望回饋給這個社會的工作。也是因此,即使過去三年我個人的時間以及其他工作的收入,幾乎都砸在這個團隊的運作上,我其實是甘之如飴的。
看到這個網站,從無到有,現在累積400多篇我們覺得還算滿意的文章,每個月有近200萬人次閱讀網站的內容,我如果說賺到什麼,應該就是賺到這樣的成就感吧。如果有人從這個網站上的資訊得到幫助,那真的是讓我們很開心的事。
當然,我也不敢打腫臉充胖子,說我們都不要賺錢,因為持續靠人義務幫忙的運作模式,是沒辦法長久的,這也是我必須努力增加團隊收入的原因。對於每位加入我們訂閱的朋友,我們真的都非常非常感謝。
在前天的貼文發出後,我們整個團隊其實非常難過也詫異,不曉得一個我們非常用心對待的夥伴,居然會用這樣的方式,用片面的資訊、引導式的做法、加上偏惡意的解讀,讓這個團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必須說明一些實際狀況。
這就是我們團隊大致的人力運作方式,以及大致的相關收入支出狀況,簡單算一下,應該就可以知道真的不可能發財。而且虧損會在100-200萬這個範圍,這還是在我個人三年完全沒領薪水的狀況。
當然這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沒領薪水也沒什麼好說嘴的,如果連自己的薪水都賺不到,那就當作回饋社會也很好。
在接下來,無論如何,盡力做好事情是我對團隊的承諾,做好一個高品質的醫療保養保健網站,是我們想努力為這個社會創造的價值。大家付的訂閱費用,沒有支付過我個人的酬勞,我一直是以義務的方式在協助這些工作。
如果訂閱的夥伴們,看完這些資訊,認為沒辦法繼續支持我們,這裡是退訂的方式:
https://backme.zendesk.com/hc/zh-tw/articles/360021875634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的工作,這裡是訂閱連結:
https://fund.medpartner.club
最後,希望各位朋友不要去攻擊協助我們、和我們合作的夥伴與專家。這兩天,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希望努力檢討後,我們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我希望有一天這個團隊可以不必有我,有許多願意付出的人來加入,但在那之前我會盡力繼續把理想中的工作做好,做到氣力放盡的那天。希望在眾人的努力後,我們終有機會留下一個夠好的醫療保養保健資訊平台,給生養我們的台灣。
團隊聲明全文:
http://bit.ly/2W0hcGz
醫療設備工程師薪水 在 有錢人想的都一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四次產業革命:
如何迎接一個摧毀性的創業時代 (1)
1998年時, Kodak公司 有170,000 員工 ,銷售(冲洗)全球85%的照片,到2001年,公司就破產了。其實,數位照相機早在1975就發明了,但是積體電路、IC卻要等到2001年才能配合數位相機的速度需求。
現在因為人工智能(AI)的發展,配合更高速度的積體電路,科技正在加快速度的進展。據悉,在很短的5 -10年後,健保、自駕汽車、教育、服務業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1. Uber 是一家軟體公司,它沒有擁用汽車,卻能夠讓你「隨叫隨到」有汽車坐,現在,它已是全球最大的Taxi公司了。
2. Airbnb 也是一家軟體公司,它沒有擁有任何旅館,但它的軟體讓你能夠住進世界各地願出租的房間,現在,它已是全球最大的旅館業了。
3. 今年5月,Google的電腦打敗全球最厲害的南韓圍棋高手,因為它開發出有人工智能(AI)的電腦,使用能夠「自己學習」的軟體,所以它的AI能夠加速度的進步,達到比專家原先預期的、提前10年的,成就。
4. 在美國,使用IBM 的Watson電腦軟體,你能夠在幾秒內,就有90%的準確性的法律顧問,比較起只有70% 準確性的人為律師,既便捷又便宜。所以,你如果還有家人親友在讀大學的法律系,建議他們停學省錢,因為市場已大幅的縮減了,未來的世界,只需要現在10%的專業律師就夠了。
5. Watson 也已經能夠幫病人檢驗癌症,而且比醫生正確4 倍。
6. 臉書也有一套AI的軟體可以比人類更準確的鑒察(辨識)人臉,而且無所不在。
7. 到了2030年,AI的電腦會比世界上任何的專家學者還要聰明。
8. 2017年起,會自動駕駛的汽車就可以在公眾場所使用。約在2020年,整個汽車工業就會遭遇到全面性的改變,你再不需要擁用汽車。你可以用手機叫自動駕駛的車,來帶你到你想去的目的地。
9. 未來的世界,你再也不必擁有車,或花時間加油、停車、排隊去考駕照、交保險費,尤其是城市,將會很安靜,走路很安全,因為90%的汽車都不見了,以前的停車場,將會變成公園。
10. 現在,平均每10萬公里就有一次車禍,造成每年全球有約120萬人的死亡。以後有AI電腦控制的自動駕駛汽車,平均每1000萬公里才有一次車禍,約減少一百萬人死亡。因為保險費和需要保險的人極少,保險公司會面臨更多的倒閉風潮。
11. 大部份的傳統汽車公司會面臨倒閉。Tesla、 Apple、及 Google 的革命性軟體,將會用在每一部汽車上。據悉,Volkswagen 和 Audi 的工程師非常擔心Tesla革命性的電池和人工智能軟體技術。
12. 房地產公司會遭遇極大的變化。因為你可以在車程中工作,距離將不是選住房屋的主要條件之一。市民會選擇住在較遠、但是較空曠且環境優美的鄉村。
13. 電動汽車很安靜,會在2020變成主流。所以城市會很變成安靜,而且空氣乾淨。
14. 太陽能在過去30年也有快速的進展。 去年,全球太陽能的增產超過石油的增產。預計,到2025年時,太陽能的價格(低廉)會使煤礦業大量的破產。因為電費非常的便宜,淨化水及海水淡化的費用大減,人類將能解決人口增加的需水問題。
15. 健保:今年醫療設備商會供應如同「星球大戰」電影中的 Tricorder,讓你的手機做眼睛的掃瞄,呼吸氣體及血液的化學檢驗:用54個「生物指標」,就可檢驗出你是否有任何疾病的徵兆。因為費用低,幾年後,全球人類都可以有世界級的疾病預防服務。
16. 立體列印(3D printing):預計10 年內,3D列印設備會由近20000美元減到400美元,而速度增加100倍快。所有的「個人化」設計鞋子,將開始用這種設備生產,其他如大型的機場,其零件也能使用這種設備供應,至於人類太空船,也會使用這種設備。
17. 今年底,你的手機就會有3D掃瞄的功能,你可以測量你的腳送去做「個人化」鞋子。據悉,在中國,他們已經用這種設備製造了一棟6 層樓辦公室,預計到2027年時, 10% 的產品會用3D的列印設備製造。
18. 產業機會:
a. 工作:20年內,70-80% 的工作會消失,即使有很多新的工作機會,但是不足以彌補被智能機械所取代的原有工作。
b. 農業:將有 $100 機械人耕作,不必吃飯、不用住宅、及支付薪水,只要便宜的電池即可。在開發國家的農夫,將變成機械人的經理。溫室建築物可以有少量的水。到2018年,肉可以從實驗室生產,不必養豬、雞或牛。30%用在畜牧的土地,會變成其他用途的土地。很多初創公司會供給高蛋白質的昆蟲當成食品。
c. 到2020年時 ,你的手機會從你的表情看出,與你說話的人是不是說「假話」? 是否騙人的? 政治人物(如總統候選人)若說假話,馬上會被當場揭發。
d. 數位時代的錢,將是Bitcoin ,是在智能電腦中的「數據」。
e. 教育:最便宜的智能手機在非州是$10美元一隻。
f. 到2020年時,全球70%的人類會有自己的手機,所以能夠上網接受世界級的教育,但大部份的老師會被智能電腦取代。所有的「小學生」都要會寫 Code,你如果不會,你就是像住在Amazon森林中的原住民,無法在社會上做什麼。你的國家,你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參考一下;這也是矽谷 VC, Innovators,Entrepreneurs ... 談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