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
上週六在信義誠品的選片指南,我負責主講的是實驗片單元。在影評圈以內,我可能算是比別人關注多一點點實驗電影(雖然真的是皮毛),也只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實驗片名導吳俊輝老師的專訪。還記得當時去訪的時候挫死,開始惡補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名導的片。
.
在選片指南當天,我先引用了一段吳俊輝老師對實驗片的個人定義,很玄。礙於口述難以清楚表達,在此文字引用我當時的文章內容。
.
「⋯⋯許多人說自己厭惡實驗電影,視之為異類,卻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何討厭。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自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從根本來說,其實實驗片才是『真正的電影』,因為從中你可能可以看到電影膠卷的存在,看到影像本身的被介入、操弄等等。與主流電影引導你進入故事相反,實驗電影卻是一再提醒你,你現在所看見的是電影。」
.
如果要更了解實驗片的真諦,建議讀讀這篇專訪,沒想到後來Google搜尋「實驗片」三字,就能直接在第一頁找到這篇文。當初在寫的時候,為自己下定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人都能看懂,不賣弄太理論性的辭藻。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9619348
「挑釁界限,拆穿夢幻」進入實驗片的世界,專訪吳俊輝老師
.
比起中文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地寫:「(實驗片)是一種電影拍攝模式,它嚴肅地重新評估了電影慣例,並探討了以非敘述形式替代傳統敘述手法或工作方法。」好像會更清楚一點。
.
今年金穗獎選入的實驗片有其精彩之處,存在可觀作品,但我其實也懷疑,如果真的要嚴格地去檢視實驗片的定義,是不是並不是每一部都真的這麼實驗?有些反而比較像是所謂的錄像藝術、跨類型電影或更廣義的非劇情片。未來金穗獎如果要持續保留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到現有分類可能會面臨挑戰的難題,過去台北電影獎也曾有過實驗片單元,但後來也已經廢除。
.
以下附上我在選片指南當天所做的影片介紹,算是草稿,當天並沒有完全照著說,所以內容會跟我用說的不太一樣。但為了讓觀眾更清楚知道賣點,讓大家更有興致去買票,所以稍微有點加油添醋,還請各位實驗先進們見諒。
.
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能夠有一點點提升,你可能看不懂,但保證你每一部片看完都不會忘記。
.
.
本屆一般組、學生組實驗片介紹,歡迎搭配連結閱讀、欣賞。
.
廖哲儒執導的《殺人狂》,看來顯得斑駁的影像,其實是在重現一位負責執行槍決的法警日復一日的夢魘,反覆不斷的佛經誦讀聲與鬧鐘並置出現,澈底擾亂觀眾的觀影思緒,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感。
https://youtu.be/kSHiGrVJr_w
.
郭柏萱執導的《Stranger》完全以大特寫來呈現人體的局部,觀眾看完全片都不能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個人的身體的紀錄,還是不同人體局部的拼貼。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有這麼密集的身體大特寫,看久了竟然覺得非常不安,自虐性的穿刺畫面,對觀者的承受底線也是一個挑戰。
https://youtu.be/d_tc80XttYw
.
《回流》是這個單元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異域》與《彼.此》的風格,以3D掃描軟體掃描一個日常的畫面,再讓攝影機深入這個掃描出來的殘缺影像。母親是緬甸華人的導演胡鈞荃這次選擇讓鏡頭走進華新街,那種看來極度詭異的空間感,撕裂了現實,其實或許更貼近導演的記憶的再現。
https://youtu.be/Z5Wy8rnhspQ
.
梁廷毓的《襲奪河》延續了過去的作品《無頭河》,他的作品一向在處理早期台灣的鄉野傳說,包括原漢紛爭與魔神仔等,這次的《襲奪河》則試圖還原早期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腥衝突,勾勒出一個靈異傳說,內容包括屠殺與人吃人。導演變造了影像的顏色與質感,使得空間也連帶顯得扭曲。現在坊間很多鬼片都用特效來嚇人,但我在看《襲奪河》的時候,是感覺不僅導演真的相信這世上有鬼,而且也真的有鬼參與演出。如果你投入進去看,大概感受到的恐怖感受不會輸給《女鬼橋》或《粽邪》系列。
https://youtu.be/GoW5fX_d_34
.
在一般組的部分,蘇匯宇導演一人就有兩部提名,分別是《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其實本質上是錄像藝術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挑戰了實驗電影的定義。《未來的衝擊》片名其實來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一本著作,作品中讓旁白讀著書中非常晦澀的未來學分析,不過你不用去懂在這些名詞上鑽牛角尖,請享受蘇匯宇打造的極具幽默感的後現代影像。(註:同樣以《手事業》入圍本屆金穗獎的李宜珊導演有驚喜演出。)
https://youtu.be/Jw8FEWPxfb0
.
《女性的復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七〇、八〇年代的女性復仇電影,眼看一群女性衝進一間建築物毒打男人(其中一名女性是導演反串),男性斷頭、穿越女性陰部看到的日本軍官──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極度挑釁,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美感。
https://youtu.be/_9Dr_IcyA4I
.
剛才蘇匯宇是把一本理論書籍《未來的衝擊》影像化,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則是把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早期台灣人人手一本的權威文法書)給影像化。片中的影像都是來自書中的例句。原來柯旗化是綠島受刑人,導演試圖從柯旗化的例句中,找到一些他對自由、人權的見解,以及對威權的控訴。概念非常有趣的作品。
https://youtu.be/xA1xjkc1zMs
.
最後介紹曾經以劇情短片《野潮》大放異彩、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呂柏勳的新作《聽說他這個人》。導演先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長怎樣,再請人去拼貼出那個人可能的長相。一群人七嘴八舌在討論的過程,卻也有人不知道這討論的群眾之中存在暗樁。與其說是實驗電影,它更像是一個會讓人渾身發毛的社會實驗節目,概念相當新穎特殊。
https://youtu.be/Ut5qDWKxiVk
.
.
(附圖為《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
金馬影展 TGHFF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0的網紅電影趴ca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43屆金穗獎9/10-19】https://ghsa.org.tw/gha/ 【無影無蹤】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 【波昂刺刺】https://www.facebook.com/DasKinoBo 抱歉這集Perry人在高雄,遠距錄音還沒搞定所以音質...
金穗獎實驗片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第43屆金穗獎9/10-19】https://ghsa.org.tw/gha/
【無影無蹤】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
【波昂刺刺】https://www.facebook.com/DasKinoBo
抱歉這集Perry人在高雄,遠距錄音還沒搞定所以音質有點影響
想邀我們單挑的話,歡迎寄信到 moviepodpodcast@gmail.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e.podcast/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PaCast/
0:00 短片的魅力和優勢是什麼?
6:25 短片在哪裡看得到?
10:14 與其參加比賽商業作品還不如上傳網路?
13:10 戲院專用的放映格式DCP是什麼?
14:07 有哪些導演是從金穗崛起的?
19:28 金穗獎到底是什麼樣的電影比賽?
22:32 實驗性電影究竟是什麼?
23:57 多短才能算是短片?
27:46 金穗獎和電影產業更接軌了!
33:02 由金馬主辦之後有什麼優勢?
35:48 評審制度改制有什麼大影響?
40:58 影評人評審對影展和比賽的影響
43:56 值得推薦的短片!
44:13 波:《手事業》
45:26 波:《高清有碼》
47:16 波:《88海水浴場》
48:26 波:《啊朋友,再見!》
51:20 波:《三步》
51:30 波:《永恆之火》
52:50 翁:《青春劇烈物語》
57:35 翁:《入世》
1:03:33 翁:《安眠旅舍》
1:06:05 翁:《迷藏》
1:09:42 翁:《里長奧笑連》
1:13:12 公部門預算如何影響短片題材
1:24:04 特定族群議題與刻板印象的問題
1:31:48 台灣電影教育可以耕耘的方向
1:34:05 自己辦短片影展也很容易
金穗獎實驗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存在的本質|錄像藝術家 牛俊強
牛俊強,從建築踏入藝術,成為視覺藝術家。在嘗試各種媒材後還是情歸於錄像。從探索自己出發,擴延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存在於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乃至更大的「無形」,從個人擴及群體生命意識,擅長以各種不同形式創作,做出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其作品由叩問自身延展至以「視覺作為一種存在的形式」確立主軸,於「2018年牛俊強個展」時臻至大成。作品類型以錄像為主,並包括實驗影像、攝影與複合媒材裝置等,在闡述「存在的本質」這條藝術之路上,不斷嘗試更開闊的創作與突破。
小檔案:
牛俊強,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目前工作創作於台北,任職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於國內外美術館與影展發表作品。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 35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FAFF錄像藝術節、英國Osmosis 錄像藝術節、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藝術節、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影展、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 日本東京Interdisciplinary 藝術節、韓國光州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
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曾獲頒第5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第4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及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神的影子》獲提名「2021倫敦IFF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和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
金穗獎實驗片 在 Let's拓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世新廣電 #第25屆廣電畢展 #廣電系
✅世新廣電畢展全紀錄!拓客要畢業了
紅毯是大家最期待的活動之一
每個人的治裝都浮誇的好看
5/26~5/29所有廣電系同學也都完成了作品的展演
謝謝畢展小組以及所有工作人員
#誰獲得紅毯的最美殊榮
#謝謝所有幫助拓客的大家
✅感性時間!拓客有話想要說
▶ https://youtu.be/WxX0gkQNcBc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推薦影片
畢旅就要這樣玩!帶你 #宿霧 玩透透
▶ https://youtu.be/qPupW57DiUQ
今天洗澡了嗎?洗澡都偷偷在幹嘛!
▶ https://youtu.be/Iza0mKI_BX0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Let’s Talk 👅》
訂閱 #Lets拓客 頻道 ▶ https://pse.is/GGE9E
按讚 #Lets拓客 粉專 ▶ https://pse.is/GJ8BN
追蹤 #Lets拓客 Instagram ▶ let_us_talkkk
📧 letstalkforu@gmail.com
金穗獎實驗片 在 優良電影劇本- 【#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 ... 的推薦與評價
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來看看金穗影評人推薦獎評審#翁煌德無影無蹤如何聊實驗片 他很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 ... ... <看更多>
金穗獎實驗片 在 [專文] 金穗三十,實驗電影及實驗創作在台灣- 看板documentary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刊於「第三十屆金穗獎特刊」
https://blog.sina.com.tw/30gh/
金穗三十,實驗電影及實驗創作在台灣
文/林泰州
礙於篇幅字數限制,本文將三十年金穗實驗影像粗略分為三個時期並針對歷屆獲得最
佳實驗獎的影片作概略式簡介及分析。
1978-1988 「8mm」主要實驗時期
1978年第一屆金穗獎的全名為「實驗影片金穗獎」,雖然強調「實驗」但並不完全是
「純粹的實驗影片」,不論劇情片或動畫片只要含有創新意義都可參賽。這種情況一
直到辦了第五屆(1982)時,實驗類別才被獨立出來,但此時16mm實驗電影仍非常少
,基本上還是以8mm電影為主要創作規格。
翻閱早期得獎名單,獲獎七次的邱才彥與麥大傑、六次的呂欣蒼與高重黎,這幾位國
內早期實驗電影前輩反映的創作現象是︰大多以8mm電影攝影機拍攝,以每年一部甚至
兩部之旺盛創作力且不分類地跨界創作,其中大半有美術訓練的養成背景。
高重黎《手的謬思》以設計師劉開飾演真人動畫之演員,與其用來創作的紙筆掙扎對
話。《浮生》聚焦於街景人群百態與鏡中另一個自我的夢境。呂欣蒼《時間》呈現廢
墟中沈緩無表情的人物拿熨斗燙鋼板、敲碎古鐘、倒帶等動作,作者似乎意圖打破時
間框架,有日本實驗名導寺山修司的味道。蔡明亮曾說他的《飛碟狂想》是受《第三
類接觸》的影響(註1),以黑暗中各種明滅移動的發光物體實驗出「飛碟來了」的聯
想。
建築設計師季鐵生與季鐵男的《境NO.2378》是此時少數的16mm實驗片,兩個塗白臉的
人物站在純白色空間進行冗長的人生詭辯,電影從白色銀幕始終,影片充滿低限繪畫、
觀念藝術與現象學之探討。李天任的《影像》以靜止幻燈片畫面做出充滿動感的視覺效
果。周旂的《驚》極具視覺感的黑白粗粒子影像,描寫女子夢見執勤男子被殺害的景觀
,片尾女子剪影般身形觸摸白色背景略有柏格曼《假面》的味道。
1989-1996 膠片與影帶交替時期
1989年金穗獎始開放錄影帶創作影片報名,8mm電影器材與沖印也同時逐漸在台消失,
這一波影像創作工具的變革是否影響甚至導致這批8mm電影導演不再拍攝實驗影片呢
(註2)?
此時實驗影片與影帶有了更高技術的視覺使用,一方面是影帶製作帶來的便利與細緻,
另一方面這些導演擁有不同背景的專業訓練。有的學習美術,如蕭雅全、賴豐奇;有的
留學國外專攻實驗電影與錄影,如符昌鋒、吳秀菁、鍾孟宏、陳正才等,這些導演的作
品使用的技術與手法,多少延續歐美實驗電影或錄影藝術之創作脈絡。
符昌鋒《終風》以交疊、刮片、露光等多重光學技巧呈現抽象生命與存在風景,影像質
地極具詩意。賴豐奇自《蜉蝣》到其長篇實驗《浮萍》皆以半紀錄半實驗呈現豐富的生
命訊息。兩部作品不論在意念與技術,甚至在意境的經營上,皆達到個人情感的深化。
賴豐奇這兩部影片皆以16mm Bolex拍攝,展現各種攝影實驗與光學技巧,如轉速、曝光
、縮時、疊影都已玩到極致,是難得的佳作。
吳秀菁《水戲》以相異文化與語言書寫作者內在視覺日記,片尾密密麻麻貼在窗上的郵
票有著濃濃鄉愁般的意象。鍾孟宏的三部實驗電影展現其旺盛的創作力,《驅魔》以詩
意影像呈現莫名力量與情境,火車、線條、海邊聚集的人們……,旁白卻描述人群聚集
在廣場圍觀女屍的不同反應。《逃亡》以四個音畫章節呈現國內政治事件對旅居海外華
僑的心理影響,回不來的旁白與尖叫聲令觀者悚然,影像感抽象強烈。《慶典》以殘酷
民俗慶典與台北街頭抗爭交錯剪接,以城市作為隱喻與解體之城市作為符號上的辯證,
是一部具荒謬感與批判性的實驗紀錄片。陳正才《鐘聲》在教堂鐘聲中以三百六十度快
速橫移仰拍樹與天,與水波紋中扭曲的臉溶疊在一起,兩個不相干的影像撞擊出多重的
宗教聯想。陳宏一《硬與凹間穿插NO.3》催眠般影像傳達對電影之沉溺與權力機制之嘲
諷,片中字幕「創作枯竭的人虛假而死」具創作省思。林俊泓《自然》對被淘汰的媒體
(8mm電影與Beta錄影帶)與生存環境連結進行反思與嘲諷,雙(關)畫面對比影像是相
當犀利的作品。
相對前述較為純粹視覺圖像之實驗,蕭雅全與葉斯光的影片開始出現演員扮演特定角色
貫穿全片作為實驗的隱喻或敘述體,但這些主角依然像是被隔離的局外人,甚至是邊緣
人而具有轉化現實之陌生感與封閉性。在蕭雅全《二又六分之一》中觀眾隨主角進入空
屋體驗時間之流逝與等待,也走進作白日夢的空間。《槓在那兒》以怪誕文字與圖像進
行拼圖遊戲,人物衝突極具爆發張力,像是一部劇情片的前奏。葉斯光《吃飯》好心的
天使綁架關係破碎家人團聚吃飯,無言的表演張力製造出巨大的視覺反差與感傷,片尾
一鏡到底繞拍家人無言吃飯帶有實驗劇場般的醚味。
1997之後 電影與數位影像的多元實驗
在1996年左右出現的數位攝錄影機與非線性剪接製作軟體,影響並改變大部份的實驗影
像創作者,不論是大膽跨界,結合紀錄、動畫、MV、網路、電音……,或回歸質樸純粹
音畫創作等不同視境表現。
吳米森《梵谷的耳朵》混合MV與紀錄,呈現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之詩作與
生命哲思,快速音畫跳剪手法堪稱跨界實驗經典。關文勝《這個黑夜很天使》以死亡天
使降臨在頹廢而暴力的末世城市,極具電音感。林見坪《童顏》以水波紋般緩慢光影流
露女性抒情而質樸之詩意畫面。洪維健《綠色玫瑰》以無言而跳躍的敘事結構呈現白色
恐怖的意象。朱賢哲《幸福年代》交叉呈現消費社會、A片拍攝現場與宰殺動物畫面,
荒謬怪誕極具警世意味。蔡季瑛《The Past Perfect》以多變音畫呈現身處異國時空對
存在與生命的感懷。筆者的《獻給自己的作品》燃燒的電影膠片投射暗箱的自我與時間
生命流逝之意象。林俊泓《切膚之痛》黑白抽格影畫暗批媒體與政客,敘事結構具個人
邏輯的完整性與成熟度。喬慰萱的實驗紀錄片《逐漸剝落》以三個章節投射出死亡與剝
蝕的殘酷,具穿透生命之本質。蕭力修《COPY:COPY》以數位化影像、多重圖框反映靈
魂無法如身體可以任其複製。史筱筠《藍色咒語》以水墨手感質地揮灑出憂鬱父親與母
體文化,是結合動畫與紀錄的實驗電影。
在數位時代,新一代的實驗影像創作者是否因器材與軟體的便利性,而開發出較前人更
精采的實驗風景呢?實驗電影是否如歷屆評審所言是最弱的參賽類別?在電影院純粹銀
幕的實驗是否已到創作的極限而難以顛覆突破?是否單一螢(銀)幕的景框限制,遠不
如美術界以多重影像投影結合實體動態裝置的實驗表現呢?
金穗三十,「規矩的」電影實驗?
整體而言,這三十年來的金穗實驗電影以強調個人內化與詩意之實驗佔最大多數,多是
文學筆體與潛意識般的抽象實驗為主,偶有幾部觸及歷史痛處與衝撞體制,例如《綠色
玫瑰》、《逃亡》與《慶典》,或像是達達式(Da Da)的反藝術、嘲諷與破壞,例如
《硬與凹間穿插NO.3》、《自然》與《切膚之痛》,而甚少有摧毀主流價值與無政府姿
態的實驗電影,更遑論反審美愉悅,甚至是挑戰品味與冒犯道德的激進實驗了。這樣的
結果可能是作品本身面向不夠多元大膽,但也或許是因為歷年評審顧慮於「對崇高審美
的堅持」與「安全的實驗考量」而淘汰了許多地下電影與悖德冒犯之作,我們就不得而
知。所以台灣不見像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寺山修司(Shuji Terayama)《番茄醬皇帝》(Emperor Tomato Ketchup)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聖山》(The Holy Mountain)與
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英倫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這樣另類、荒誕
、異端、敗德、爭議、甚至褻瀆的創作(註3),如同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這樣大膽實
驗的影片在金穗獎中發生,而能讓觀眾心中留下更深的震撼、迷惑、激怒、傷害與刺點
(Punctum)的實驗電影。「好的藝術不一定是美的。」「好藝術可能是醜的。」美國哲
學教授與藝評人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如是說。他提醒我們注意令人厭惡與反愉
悅之藝術,並認為現今藝術之審美經驗不再具普遍與典型性,而需超越與重新發現,藝
術創作需衝破美學自設的囚牢,並提出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為重要的論點
(註4)。當代前衛藝術重大貢獻無非是將美感與藝術關係給分離開來,使藝術創作變得
多樣而複雜。就此而言,台灣的實驗電影整體看來,相較於國內實驗小劇場與行為藝術,
在激進實驗與反愉悅的面向上顯得含蓄而力道不足。
台灣實驗電影缺乏創作論述
有人說實驗影片是「令人看不懂的影片」,是一種「玩弄特效與形式的影片」,甚至斥
之為「亂拍」或「垃圾影像」,並常與「怪誕」、「胡搞」等詞彙劃上等號。不可否認
身處垃圾影像氾濫的年代裡,數位製作器材與特效軟體的簡易與便利性,造成某些人誤
認只要實拍影像再加些誇張炫麗特效,亂無章法拼湊出來的影像就是實驗片。這種缺乏
實驗電影知識與歷史的膚淺看法,缺乏美術與其他前衛戲劇與先鋒藝術的理論知識與素
養,僅以形而下的皮相的觀點認知,未深究實驗電影顛覆創新之本質,甚至扭曲實驗電
影追求原創與表現的本意,不但輕視也矮化此創作類型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就如同前國
家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在第二十四屆金穗獎評審感言中指出:「國內大部分實驗創作
者缺乏真正的實驗精神,也沒有影史的觀念。」此話似乎點明了問題關鍵,顯示世界實
驗電影史論述與學院教育在國內的欠缺,以及各國經典實驗影片在國內難得一見的窘境
。
相較於美術界的錄影藝術(Video Art),國內實驗電影創作者多半缺乏實驗創作思想歷
程與論述之建立,只憑個人直覺或依賴過度感性的「無根創作」,或抄襲國外實驗脈絡
與移植MV手法而嚴重缺乏個人創作覺醒,這種「蜻蜓點水創作」是無法落地生根長久經
營,也因此國內沒有如史丹.布雷哈克(Stan Brakhage)(註5)或德瑞克.賈曼這樣
終生從事實驗電影創作與論述的實驗片大師了。
紐西蘭實驗電影作家連.恩萊(Len Lye)曾說:「實驗電影是電影處理技術發展的基礎
,如同基礎研究之運用於科技。」實驗電影為影視科技基礎,或許該如理化實驗般「概
念先行」或「論述先行」地提出創作觀念,而非完全無目的盲目遊走,偶然撞擊出意想
不到視覺驚喜,但這種亂槍打鳥的創作模式也可能一無所獲而難以為繼。實驗影像創作
有時該學習科學實驗,有嚴謹思考步驟與組織架構,不可全憑感覺印象或即興的製作方
式。
再者,實驗電影創作相較劇情片或紀錄片等類型在國內更難獲得相對肯定,實驗類是台
灣影片競賽中從缺最多的類別,長期以來實驗片創作者不被鼓勵支持,論述缺乏而難以
提高多樣思辯接觸之機會,這或許是實驗電影創作在台灣難以深耕與延續的原因。(註6)
對主辦單位的幾項實驗建言
國內甚少有長期持續從事實驗創作的導演,亦缺乏當代實驗電影的引介文字,台灣實驗
電影影評與研究論述幾乎空白(註7)、看不到完整的台灣實驗電影史片單與影片……,
台灣的實驗電影到底在哪裡才看得到?
當筆者受邀寫這文章時,許多前文提及的影片是憑個人觀影的模糊記憶與過去筆記所寫
成的,若要完整看到台灣實驗電影與論述資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若不加快腳步把
歷年重要的實驗影像(註8)集結整理,後人恐將難以窺見前人對實驗電影印刻的心血與
痕跡。如英、美、法、日等國家把該國實驗電影作品整理集結手冊出版;或英國第四頻
道深夜開始放映實驗與另類影像,在公共電視集結放映討論或作為教育推廣;或策劃重
要的實驗電影導演專輯,如高重黎的個人實驗電影展就值得舉辦;或像日本長期舉辦實
驗電影的「影像論壇影展」(註9)與出版實驗影像論述的雜誌《影像論壇》(Image
Forum)一樣。
在金穗獎歡慶三十年豐收之時,金穗獎實驗電影的累積與成果應被看見,這項呼籲是急
迫而刻不容緩的。
註1:早期金穗獎實驗影像的文字整理與訪談詳見《電影欣賞》65期《台灣獨立製片專題》
(1993.9-10月號)。
註2:高重黎導演至今還以8mm電影創作,但新作已不在電影院發表而多半在美術館與藝
文空間發表。他把8mm電影投影機與卡匣式錄音帶結合改裝成可連續放映的「高氏8mm裝
置藝術」,在放片同時也展示其改裝之機器,堪稱台灣實驗電影及電影裝置藝術的代表
人物。
註3:這些極端的、反虛飾的實驗電影導演皆有創作論述的提出,其理性思辯可供觀者檢
驗。如遠流出版社布紐爾著的《布紐爾自傳》與日本SPO於2003年出版的《尤杜洛斯基的
專訪》(Interview with Alejandro Jodorowsky)DVD,內容相當精采。
註4:請參閱阿瑟丹托的著作《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註5:史丹布雷哈克一生實驗電影創作有三百多部,是美國前衛電影代表人物。
註6:本文討論範圍不包括創作者針對美術館或藝廊空間所進行的錄影藝術及影像裝置創
作,而傾向在電影院、電視放映媒體為機制的實驗影片創作。
註7:電影資料館早期曾有出版兩本關於實驗電影的書:《認識實驗電影》與《前衛電影
》,近年同喜文化出版的《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也可參考。
註8:甚至沒參加過金穗獎的重要實驗電影,如張照堂的《人在路上》及九○年代初獲中
時晚報電影獎與金帶獎之實驗影片,都急需蒐集建檔,否則台灣實驗電影的整理會面臨
難以彌補的斷層與空白。
註9:影像論壇影展全名Image Forum Festival,網址https://www.imageforum.co.jp。
作者:林泰州(現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任教,電影編導,
個人電影網https://teacher.yuntech.edu.tw/lintj/)
--
電影‧人生‧夢
https://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s://docworker.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99.82
※ fansss:轉錄至看板 Ourmovies 07/29 09:3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