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香菜嗎?這個源於地中沿岸的食材,不僅深刻影響著東西方飲食文化,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高話題性香草植物;且在餐食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要少了這一味,不少經典料理便會黯然失色,索然無味!但也有不少人,對它避之唯恐不及,聞之色變,甚至花容失色!
香菜又稱芫荽,早在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在料理中就已開始應用香菜葉與種籽去腥與提味,不只入菜也使用在酒品之中。而亞洲人則擅長利用香菜葉來增添餐食風味,舉凡中式、泰式、越式等料理中,香菜都是出場率超高的提香增味高手!
有趣的是,美國遺傳學家Nicholas Eriksson曾針對14604名討厭香菜和11851名喜歡香菜的受試者,進行相關對照研究與統計,並得出結論;發現討厭吃香菜與芹菜的人,體內具有稱為OR6A2的基因,顯示討厭吃香菜也許和基因有關。這個基因可以讓人辨識嗅到當中的獨特氣味分子,而使部分人吃香菜時,會聞到如同濃郁的肥皂氣味。即便如此,每個人對香菜的好惡原因仍各有不同,除基因影響外,也可能是受到飲食習慣、社會文化等原因,且也有不少人是從原本討厭香菜轉變成非常喜歡它!
香菜的化學成份裡有多種化合物,像是醛類、蘋果酸鉀、維他命c、正癸醛與芳樟醇等,這些正是香味的來源。而就中醫角度來說,其性質芫荽性溫味辛,具消穀、治五臟、補不足、止頭痛、通心竅、利大小腸、通小腹氣等藥理作用
此外,香菜又因富含植物營養素、類黃酮與活性酚酸化合物等物質,而備受關注。其屬於芳香族群含硫胺基酸,當中六角環狀之結構可結合重金屬,並將細胞內重金屬帶出細胞外,特別是將深部組織中的重金屬溶出至表淺位置,自然也就能更有助排出體外了。這回即彙整「5個香菜的好處」,或許透過進一步的瞭解後,你可能就會更加喜歡香菜唷!
❶神經調理增免疫
富含槲皮素,可有助增強免疫力,在防癌抗炎和保護神經系統上皆有正向貢獻
❷抗氧修護緩衰老
香菜葉含花青素,具有優異抗氧化力,能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積極修護細胞,用以預防老化
❸血管順暢保健康
其含有的維他命K,能預防過多的鈣化合物沉積在動脈壁中,進而可有預防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之威脅,且有助降低血壓
❹緩解癲癇穩機能
據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院之研究,並刊登在美國生物實驗學學會聯合會期刊FASEB Journal中指出,香菜中的長鏈脂肪酸「十二烯醛」,具有延緩癲癇症狀之保護作用
❺緊緻美肌好靚麗
其維生素C含量豐富,比桃子、梨子和蘋果都更多,且比蕃茄多3倍;而胡蘿蔔素也比蕃茄、菜豆、黃瓜這些蔬果高出10倍。不僅可助身體製造骨膠原,加強細胞間黏合,還可使肌膚緊實透靚;若產生疤痕或傷口時,癒合能力也可更提升效率
#香菜保存法
待挑掉枯黃葉片後,準備一個密封保鮮盒,將香菜洗淨後放入盒中,注入可蓋過香菜的水量,放入冰箱保存,每隔1-2天更換盒內的清水,便能延長香菜一週的保鮮期。或將香菜充分晾乾後用乾淨的紙捲起來後放入冷藏,也可有相似效果
#香菜停看聽
⚠️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芫荽可有助於刺激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水平,因此糖友可於平時食用
⚠️清洗香菜時,先將根部切掉,用流動清水清涮洗過,再以熱水稍燙過後泡冰水,這樣香菜就不會出現軟爛現象
⚠️香菜含有維他命K,其具凝血特性,若有服用抗凝血藥者需避免過量攝取,以免減低藥物作用,而造成身體負擔;若有任何疑慮,食用前務必先行諮詢醫生建議並配合指示
⚠️據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實驗室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曾遇過洗腎病人誤信香菜具有排毒功能,所以每天都喝一杯香菜汁,結果喝到心臟麻痺送醫急救之真實案例。而香菜常因使用氮肥栽種,多含有硝酸鹽,鉀離子含量高,大量飲用香菜汁並不恰當,尤其腎友更要小心,建議燙過且適量攝取為宜
⚠️感光食物意指食用後會增加紫外線吸收的量,同時讓皮膚對光變得敏感,一旦經陽光照射,容易使肌膚變黑或產生色斑。常見的感光食物有香菜、九層塔、西洋芹、柑橘類水果等,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一般人吃感光食物,大多當作佐料,除非把這些蔬菜「照三餐當飯吃」,否則少量食用不會對肌膚造成影響;而平時日間養成四季皆防曬的習慣,就能使抵禦光害之防護力更為周全
#同場加映
🔺六大迷人的台式辛香料 https://reurl.cc/EZZGb0
#凱鈞話重點
#5個香菜的好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面對慢性病,吃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按時服藥外,用什麼來配藥也有學問,例如:有些人會認為吃藥傷胃,所以會用牛奶來配藥。但這樣到底對不對呢?吃藥又有什麼禁忌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黃文宏醫師一次破解迷思! 黃文宏醫師強調,吃藥還是配「白開水」最好。若是手頭上沒有開水,要以其他液體替代就要當心...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COVID-19 的兒科急診日記
今天新增127名本土病例,新增20人死亡,確診病例中已累計538例死亡,致死率也上升至3.87%。
疫情持續穩定,但絕不能大意,畢竟還有其他變種病毒正在國際間大流行。
今天來看看維生素及礦物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在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扮演」
COVID-19疫情時間,全世界研究人員及醫療專家都在努力想開發針對 COVID-19 病患臨床有效的療法,例如前些時候大家注意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這項治療對COVID-19中度及重度的病人是相當重要。
我們都知道SARS-CoV-2感染會透過多種炎症反應和細胞因子風暴對免疫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研究人員的注意力也會到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方法上。
當我們人體血液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時,這會導致免疫系統表現不佳,進而導致免疫狀態失調,甚至是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維生素和礦物質,包含維生素 A、B、C、D、E 和 K 以及鈉、鋅、鉀、氯化物、鈣和磷等微量營養素。
如果這些均衡攝取,可能有助於維持我們整體健康和增強免疫系統,進而減少感染。
最近發表在Inflammopharmac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回顧了與維生素和礦物質在治療 COVID-19 患者中的作用相關的最新數據。
這篇研究內容的簡單摘要如下:
「維生素作為免疫增強劑」
最近的證據表明,營養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降低 COVID-19 患者的病毒載量和住院率。
維生素具有抗氧化特性和免疫調節作用,其中一些調節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並幫助免疫細胞成熟和分化。
維生素 A (視黃酸)可控制參與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各種基因。
綜合 B群維生素對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有助於身體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
維生素B1 (硫胺素)是一種輔酶,對神經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很重要,並具有抗發炎作用,但它的缺乏會影響免疫系統,導致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加。
足夠水平的維生素B1有助於增強對 SARS-CoV-2 的免疫力,因為它通過觸發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來消除 SARS-CoV-2 病毒。
維生素 B2(核黃素)是一種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神經活性化合物,可以減少 COVID-19 患者血液中的病原體,從而降低 COVID-19 的輸血傳播風險。
維生素 B3(菸酸,泛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減輕 COVID-19 患者的炎症,甚至可以用作輔助療法。
維生素 B6(吡哆醇)影響先天、適應性免疫和免疫細胞的增殖。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維生素 B6補充劑可通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改善免疫反應和預防高凝血狀態來緩解COVID-19 症狀。
維生素 B9(葉酸)對 DNA 和蛋白質合成至關重要,並且在適應性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葉酸抑制furin蛋白酶並阻斷 SARS-CoV-2刺突蛋白的結合,這有助於控制 COVID-19 的呼吸道疾病。
維生素 B12(鈷胺素/氰鈷胺素)可以調節趨化因子/細胞因子的形成並介導病理生理途徑中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從而防止各種細菌和病毒感染,包括 COVID-19。
維生素 C 以其抗病毒特性而聞名,例如增加干擾素-α 的產生、調節細胞因子、減少炎症、改善內皮功能障礙和恢復線粒體功能,維生素 C可以支持免疫系統對抗細菌和病毒感染。
維生素 D 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可抑制炎症細胞因子 IL-1α、IL-1β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的過度表達。據有研究報導,它有調節肺組織中 ACE2 的表達。
維生素 E 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在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增加維生素 E 的攝入量有助於保持老年人的免疫力。
維生素 K 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某些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是一種參與止血的輔酶。維生素 K1 參與肝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有助於對抗 COVID-19 患者的血栓併發症。
「礦物質在 COVID-19 中的作用」
礦物質補充劑已被證明可以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力產生積極影響,並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這是嚴重 COVID-19 感染的特徵。
早期的 COVID-19 研究表明,長期礦物質缺乏可能導致下呼吸道細胞中 ACE2 水平升高,進而可能增加 SARS-CoV-2 感染的嚴重程度。
研究表明:
COVID-19 患者的鈉水平顯著降低。
低鉀水平可導致 ARDS 和急性心臟損傷風險增加,這是 COVID-19 的常見併發症。
鈣可以消除細胞中的病毒,報告顯示,與病情較輕的患者相比,嚴重的 COVID-19 患者的鈣濃度較低。
研究還報告了嚴重 COVID-19 患者的低磷水平,這表明監測關鍵 COVID-19 患者血清磷水平的重要性。
鎂是常被遺忘的陽離子,補充鎂可能有助於處理COVID-19 倖存者和醫療人員在COVID-19 大流行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起的壓力。
它還調節各種免疫功能,並在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鋅、銅、錳和硒等微量元素也通過抑制宿主細胞中的病毒複製顯示出抗病毒活性。
鋅可作為針對 H1N1 流感的免疫活性劑,並且有證據表明補充鋅後大鼠肺中 ACE2 活性下降。因此,補鋅可能是 COVID-19 治療的輔助療法。
體外數據顯示,Zn2+ 陽離子通過抑制 SARS-CoV-2 RNA 聚合酶的複制來抑制其複製。
結論,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補充劑可能會對 COVID-19 的預防或治療結果產生正面作用。
但還是要注意‼️
我們應該要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相關攝取是否足夠,不是吃一大堆喔!
記得攝取愈多並不是愈好!
文獻資料:
Role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as immunity boosters in COVID-19
Inflammopharmacology (2021)
圖:謝謝長庚醫院王董事長贈送給我們員工的補給物資。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可能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的朋友們,連最最基本的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之間的重大差異都分不太清楚。
簡單來說,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放射線﹔而非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的電磁場電磁波等。
輻射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如電磁波(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加馬射線等)以及從放射性物質發射出來的微小粒子(如阿伐粒子、貝他粒子、中子等)都稱為輻射。其中能量較低的,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超音波、紫外線,稱為「非游離輻射」;而能量較高的,如X射線與加馬射線,以及粒子輻射則屬於「游離輻射」。
「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交互作用所產生,屬能量的一種。它以波的形式接近光的速度輻射傳遞,自古以來就以各種面向存在於大自然。
電磁波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係指頻率大於3×1015赫(Hz)的電磁波,一般常稱呼為輻射或放射線。最為人所知的游離輻射就是X光,它的頻率比起非游離輻射高的多,其光子能量強到足以藉由打斷細胞內各種分子的原子鍵而產生游離化(ionizing),必須嚴格防護,因此醫院的X光室都有鉛板屏蔽,避免輻射外洩。
而且,電磁波的一個特徵就是,當電源消失之後(例如手機關機、電腦關機、X光設備關機),電磁波也就隨之消失。
非游離輻射係指頻率小於3×1015赫的電磁波,一般俗稱電磁波者皆屬此類。它的能量較微弱,無法打斷原子的鍵結產生游離化(ionizing)。按照頻率/光子能量高到低的順序,非游離輻射的族群可分為紫外線(UV)、可見光、紅外線(IR)、微波(MW)、射頻(RF)、極低頻(ELF)、以及靜電場與靜磁場。另外極低頻由於波長非常長,約5000公里,所以通常稱為電磁場。
此外,非游離輻射係指能量低且與物質作用後,並無法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更密切,舉凡紫外線、太陽的可見光、燈光、紅外線、微波與雷達、電視與F M無線電波、AM無線電波及長波長的交流電波等皆屬非游離輻射。
至於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游離輻射無色、無味,感覺不到,目前全球醫學界已經公認所有的游離輻射都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換言之凡是多暴露一分則會有多一分的危險。
暴露高劑量的游離輻射可能會引起皮膚灼傷、毛髮脫落、噁心、新生兒缺陷、疾病以及死亡。它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暴露量多寡、暴露時間長短。暴露於游離輻射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若一個懷孕的婦女暴露於高劑量的游離輻射,可能會導致其新生兒的腦部發育異常。
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依暴露器官的敏感度不同,而發生的傷害輕重不因。一般器官中以乳房、甲狀腺、骨髓及肺臟最為敏感。乳腺癌比白血病高數倍,另外放射氡氣會引起肺癌及甲狀腺受幅射會生上皮細胞癌等。
核反應爐進行核分裂連鎖反應產生熱能帶動蒸汽渦輪發電機組產生電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以及其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廢料,絕大部分都屬於放射性的游離輻射的類別。
放射性核種是不穩定的原子,會放出游離輻射並衰變成另一種原子。 隨著越來越多原子衰變了,剩下的放射性核種數量減少,輻射強度也就越來越弱。 放射性核種發出的強度減少到只有剛開始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半衰期」,每種放射性核種皆有其固定的半衰期,比如說核電反應爐所產生的放射性游離輻射中常見的銫137(Cs-137),他的半衰期為30.17年,也就是每經過30.17年的時間,他的輻射強度會衰減為原先強度的一半,經過6個半衰期約181年之後,銫137的游離輻射強度會衰減為原先的1.5625%的強度,起碼要經過超過10個半衰期也就是301.7年之後,銫137的游離輻射強度才能衰減到原先的萬分之9.765的強度,回到差不多接近於自然環境背景值的程度。但是,特別一提的是,銫-137是人造輻射物質,原本就不該存在於大自然的環境當中。
核子燃料的主要成分,鈾-238(約佔96%),雖然在普通原子爐中幾乎不起核分製反應,但在吸收中子之後卻產生出長壽命(半衰期有的萬年以上)元素,即自然界不存在的「超鈾元素」,如鈽(Pu)、鋂(Am)、鋦(Cm)等人造放射性游離輻射物質。
PS. 此外,常常有特定族群的朋友們喜歡以所謂香蕉中所含的鉀-40元素來試圖混淆社會大眾視聽,所幸在2017年10 月份時,經義美食品輻射檢測研究室實測結果,香蕉所含的鉀-40,55~75%均集中在香蕉皮,「只要民眾勿迷信吃香蕉皮可治失戀」,就可安心大啖美味又健康的香蕉。
首先,鉀在自然界裡有三種同位素:鉀39(穩定的同位素,占93.3%),鉀41(占6.7%),鉀40(具放射性,占0.01%,也就是萬分之一),這三種同位素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中。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告訴中央社記者,依現行法令,僅針對食品中的人工核種訂有標準,例如核電廠爆炸、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銫-134、137或是碘,但鉀-40是天然核種,國際間沒有國家針對鉀-40訂有標準,台灣也是,因此「沒有超標的問題」。
林金富解釋,鉀-40和鉀-39是同位素,同時存在於自然界中,含有輻射的鉀-40以萬分之一的比例存在於鉀-39中,地球地殼裡、大自然、香蕉、人體裡都有此物質,無法以人工方式去除。
由於非放射性的鉀-39、鉀-41和放射性的鉀-40,都是原本就存在自然界中的元素,專家指出,人體內都含有些微天然輻射,且人類在演化中已對自然界中原本就已經存在的天然微量輻射建立生物恆定(homeostasis),會透過體內的代謝機制來自我調節,因此吃香蕉時,不會因為體內增加「鉀-40」含量而損害健康,毋須擔心。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以及原子能委員會針對食品中鉀40的解釋:
“鉀-40係屬於天然放射性物質,於環境中天然存在,與核污染或輻射污染之情形不同。針對該等天然放射性物質,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以下簡稱原能會)歷年均有進行市售各式商品(包括食品)之抽驗,並已於「天然放射性物質管理辦法」中訂有天然放射性物質核種活度濃度基準值,鉀-40之活度濃度基準值為10貝克/克。
至於食品藥物管理署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所訂定之「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係適用於可能有發生核污染或輻射污染時,包括意外或惡意之行動,並就危害監測之指標性核種(碘-131、銫-134及銫-137)優先訂定標準;而來自太空宇宙射線、土壤、岩石、建材、煤灰等環境,以及自環境間接影響到食物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因無法透過後端之食品予以減少或管制,必須透過源頭降低整體環境之游離輻射,始能減少天然食品原料中之背景值,查目前國際間包括Codex、歐盟、美國、紐澳、加拿大等各先進國家,均無針對食鹽或食品特別訂定鉀-40之限量標準。”
但是不可否認的,在醫學界也常會遭遇到的症狀為血液中鉀離子濃度太高或者過低對健康所造成的負面效應。
人體的鉀離子濃度一旦大於5.1 mg/dl,即為「高血鉀症」,此時容易出現肌肉無力、頭暈、感覺異常、麻木、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如果血鉀濃度升到7 mg/dl時,會造成心律過緩,嚴重甚至會因心室頻脈而猝死,此類患者即使接受電擊也難以回復正常心律,必須緊急施打藥物才能救命。
低血鉀是臨床上常見的電解質異常,鉀離子是細胞內最主要的電解質,血清正常血鉀值介於 3.5至5.5 mEq/L之間,當血鉀值低於3.5 mEq/L即為低血鉀症。鉀離子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維持細胞膜正常的電位差,藉由細胞間快速的轉移及腎臟調節鉀離子的排泄,來維持鉀離子的恆定。因此鉀離子在神經肌肉功能與心臟傳導節律扮演重要的角色。
輕微的低血鉀 (血鉀值於3.0至3.4 mEq/L)通常沒有顯著症狀。中等程度的低血鉀(血鉀值於2.5至2.9 mEq/L)則會導致疲倦、肌肉無力、酸痛、抽筋、以及便秘。嚴重的低血鉀 (血鉀值低於 2.5 mEq/L) 可能導致麻痺性腸阻塞、急性肢體無力、反射減弱、心律不整,甚至嚴重到呼吸停止。
食物、飲養攝取首重均衡,任何食物過與不及都會對健康造成負面效應。
♡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面對慢性病,吃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按時服藥外,用什麼來配藥也有學問,例如:有些人會認為吃藥傷胃,所以會用牛奶來配藥。但這樣到底對不對呢?吃藥又有什麼禁忌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黃文宏醫師一次破解迷思!
黃文宏醫師強調,吃藥還是配「白開水」最好。若是手頭上沒有開水,要以其他液體替代就要當心一些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說,如果沒有飲用水量的限制,建議喝多一點的水,避免藥物卡在食道上產生很多問題。
吃藥配茶可以嗎?
有些人會「以茶代水」,黃文宏醫師提醒,茶葉當中有一些成分可能會影響藥效。
1、咖啡因
茶葉含有咖啡因會振奮精神,如果與抗焦慮的藥物一起服用,就會抵消藥效。此外,若與支氣管擴張劑合用的話,則會加速心跳,患者恐產生心悸的症狀。
2、單寧酸(鞣酸)
茶葉中還含有單寧酸(鞣酸),如果與鐵劑一起服用的話,鞣酸會與鐵結合,讓人體吸收鐵的程度大幅降低,黃文宏醫師說,對於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藥物的效果就會因此大打折扣。
吃藥配咖啡可以嗎?
與茶葉相同,咖啡也含有咖啡因,黃文宏醫師說明,若是與某一類的抗生素,或支氣管擴張劑合用,咖啡因的效果將增強,可能會引發患者心悸。
吃藥配酒可以嗎?
黃文宏醫師指出,藥物也不建議與酒類一起服用,與某些藥物一起搭配還會產生毒性。
1、普拿疼
如果酒精與普拿疼合用,將會提升普拿疼對肝臟造成的傷害,黃文宏醫師表示,肝毒性會增加,甚至有可能產生肝衰竭的現象。
2、降血壓藥
酒精與降血壓藥合用,將會增強降血壓的效果,黃文宏醫師說,如果同時又去泡溫泉更會造成血管壓力。
3、降血糖藥
若是與降血糖藥一起服用,將會使血糖變得非常低,要特別注意。
吃藥配牛奶可以嗎?
黃文宏醫師指出,牛奶同樣會抵銷某些藥物的效果。
1、抗生素、治療骨鬆藥物
牛奶與某些抗生素或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併用,將會抵銷藥效。
2、腸衣錠
黃文宏醫師表示,由於腸衣錠本身就是設計在腸中才溶解作用,但牛奶會造成它提早在胃中溶解,對胃部造成很大的負擔。
吃藥配果汁可以嗎?
黃文宏醫師將果汁分兩類:葡萄柚類及非葡萄柚類。
1、葡萄柚類果汁:降血壓、降血脂藥、免疫製劑
黃文宏醫師強調,一般而言都非常不建議葡萄柚去配任何的藥物,因為葡萄柚含類黃酮,有抑制肝臟的?,將導致服用進去的藥物無法代謝,毒素就會產生。他說,常用的降血壓、血脂藥,以及移植免疫患者需要用的到免疫製劑都不能跟葡萄柚汁一起合用。
2、非葡萄柚果汁:降血壓、降血糖藥
黃文宏醫師說,果汁中含有非常高的鉀離子,但像是降血壓藥本身鉀離子就比較高,若是用果汁來配合,鉀離子會上升,若過高將使心臟亂跳、產生心律不整,嚴重可會致命。此外,果汁糖分很高,如果與降血糖藥一起服用,藥效將打折扣。
譚敦慈老師的吃藥小叮嚀
1、怎麼吃藥不能自己決定
有許多民眾遇到病痛時,會到藥局買止痛藥或加強錠吃。偶爾一次沒關係,但頻率過高時,一定要看醫生,以免延誤病情。
2、不要擅自停藥
如果民眾感覺病癒就擅自停藥,體內有抗藥性的病菌,恐怕就成超級細菌,甚至影響性命安危。
3、勿自行決定藥量
「喉嚨痛吞兩粒,哪裡痛吞幾粒」、「啊來消炎一下的」等等...此情形特別容易在長輩身上出現,但都相當危險。
【相關影片】
豆腐漂白增賣相小心癌毒下肚!2招破解添加物風險︱譚敦慈 X 翁正昊
https://youtu.be/up-7dAqUygw
防黴=防癌!食物發霉不能切除︱譚敦慈 X 顏宗海
https://youtu.be/TxhMiJJFDoA
空汙嚴重!戶外運動前這樣做︱譚敦慈 X 黃文宏
https://youtu.be/RKLh1cAe3Ns
【相關文章】
譚敦慈:吃藥最怕「久病成良醫」,藥這樣吃不傷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897
飯前、飯後吃藥時間?藥師1表必存再也不會「吃錯藥」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788
為什麼吃藥不能配葡萄柚?藥師:這些水果也要小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8945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明明就沒有被嚇到,也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但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規則跳動,有時還會合併胸悶、頭暈,這樣心慌慌的感受是所謂的心悸嗎?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心悸是指在普通、沒有特別注意的情況下,對自身心臟的搏動感覺到不舒適的一種自覺症狀。
心悸是什麼?
周孫立醫師解釋,心悸是一個概略的稱呼,發生時我們會很明顯的感受到心臟跳動,而跳動的感覺遠大於平時能承受,例如:心跳加速、心臟搏動明顯、不規律等,甚至開始感到不舒服,同時可能還會合併手腳冰冷、手心冒汗、全身冒汗等症狀。
心悸發生時怎麼辦?
周孫立醫師表示,首先應先檢視自己的狀態及環境,如果在爬樓梯或是跑步等運動中發作,可以先試著停止當下的活動,最重要的是馬上休息。此外,也要保持所處環境的空氣流通,他說明,心臟的血液供應最需要的是充足的氧氣,因此一個通風良好的環境很重要。
當我們立刻休息,並確保環境通風,盡量將危險降至最低後,再規劃下一步該怎麼做,例如:去醫院就診或是其他的藥物處置。
心悸的原因?
周孫立醫師指出,造成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分別為下列4種:
血管性因素
心臟中的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本身的傳導受影響。
代謝性因素
周孫立醫師指出,可能與我們身體的電解質有關,包括:鉀、鎂、鈣離子,造成心臟的傳導受到影響。
全身循環因素
可能因身體的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脫水;又或是水分過量,導致肺部在與空氣做氧氣交換時出了問題,此時也會心悸。
飲食因素
可能與吃進太刺激的食物有關,例如:咖啡、酒精等都有可能。
有心悸症狀,需要做什麼檢查?
周孫立醫師說明,首先會先檢視心悸的成因,分別鑑別診斷。首先會從最容易致命的方面開始檢查,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問題。
因為冠狀動脈阻塞就會造成心肌梗塞,死亡率非常高,因此醫師會看心電圖,另外也會做一些冠狀動脈的檢查。
另外,也有24小時監測的儀器,檢視患者的心臟在一天的跳動中是否規律、完整;還是偶爾會出現一些惡性的、比較嚴重的心律不整。接下來就是比較容易做得到的,例如抽血,藉此檢測身體是否有代謝性或電解質的問題。
周孫立醫師強調,代謝性及電解質的問題不會在一般人身上發生,因此若是因心悸去做檢查,發現血管及24小時心電圖監測都沒事,但後來抽血卻發現某個電解質有問題,就要特別當心,因為這可能是某個器官造成的,例如腎臟、肝臟,不見得是心臟本身的問題。
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周孫立醫師回應,心律不整通常會看其程度及危險性,若是較危險、死亡風險高的,就會考慮用藥物介入治療。
電燒治療
然而,對於某些患者而言,藥物治療效果較差,周孫立醫師說明,此時就會用電燒的方式介入,會先檢查患者心臟上頭是否有神經過度增生、過度傳導或有些捷徑的產生,造成傳導異常,再用電燒的方式減少這樣過度興奮的神經活動。
周孫立醫師也說,當然如果評估危險性沒那麼高,也不見得要吃藥,但一定要去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例如:喜歡喝咖啡,又喝得很多很快,或喜歡抽菸,不愛喝水,甚至吸毒等。
心悸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
周孫立醫師表示,若是短時間內發作的心悸,經過醫師評估也不願意藉由藥物或電燒等外力介入治療,則會建議患者心悸發作時平躺,並確保空氣流通。
此外,也建議可以做屈膝的動作,能增加流回心臟的血流量。周孫立醫師指出,當心臟有足夠的血液回流時,就能刺激心臟良好的收縮。
【精彩文章】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健康連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63
【心臟、心悸相關影片】
每天手轉60圈,肩頸痛、自律神經失調一次解決!
https://youtu.be/pXxTloundCE
這些竟是心臟病徵兆,注意4件事遠離心臟病風險【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youtu.be/rLmTVGgmhY4
飲食、保暖、冠狀動脈疾病,注意3件事遠離心因性猝死【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youtu.be/hPABECFlsLc
【心悸、心律不整相關文章報你知】
心律不整怎麼辦?按3穴道減少心律不整、預防心悸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369
心悸怎麼辦?先釐清心悸13種可能原因病症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064
莫名心悸是心律失常!數手指操讓心臟永遠年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3794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林謂文:「高鉀低鈉」能穩定血壓!「電解質」不平衡要注意 ... 的推薦與評價

林謂文:「高鉀低鈉」能穩定血壓!「電解質」不平衡要注意 影響 「心律不整」! 香蕉提升血清素抵抗憂鬱!魚肉開心又護心還能顧眼好處多!【健康好生活】. ... <看更多>
鉀離子對心臟的影響 在 [心得] 上教練課上到橫紋肌溶解!? -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上教練課上到橫紋肌溶解症-運動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
Medium 好讀版:https://medium.com/@vitaslime01/5d60d6ec8dce
前言
最近看到網路上不只一人分享到健身房上教練課
結果因為橫紋肌溶解症掛急診住院治療的經驗。
雖然我本人沒有因此送醫的經驗,
但當初跑完初馬、騎完一日北高時的第一泡尿也都是偏褐色的尿,
多喝水、休息後都能改善。
每個人的症狀都會有些許不同,
肌肉疼痛、深褐色、可樂色尿都是橫紋肌溶解症常見典型症狀,
也可能伴有噁心、頭痛、疲勞虛弱等。
驗血時會發現肌酸激脢(CK)值偏高,一般正常值為 20–200 IU/L,
當 CK 值小於上限值 10 倍(2000 IU/L)時為輕微的橫紋肌溶解症,
介於 10–49 (2000–10000 IU/L)倍為中度,
大於 50 倍(> 10000 IU/L)則為嚴重,
但也有人以 5000 IU/L 作為診斷標準。
症狀輕微者經過休息、補充水分通常可以逐漸恢復健康,
嚴重者則有可能併發急性腎臟損傷、腔室症候群,甚至致死等。
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有數種,
最常見的原因分別為物質(毒品、酒精等)濫用、
車禍撞擊、創傷或是癲癇等,
較不常見的原因則有代謝異常、感染、
局部或全身性的肌肉缺血、長時間固定、運動、高溫環境等。
舉例來說,最近疫情高峰的登革熱病毒因為容易攻擊肌肉細胞,
在少數的案例中也有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導致急性腎損傷。
另外,流感病毒感染也有因橫紋肌溶解導致的腎衰竭,
與病毒直接攻擊肌肉細胞或是間接因發燒導致有關。
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 運動致橫紋肌溶解症
接下來僅討論因運動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
(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 下簡稱 exRML)。
exRML 的主要致病機制為過度的運動大量消耗了 ATP,
細胞中以 ATP 驅動的離子幫浦無法正常作用,
導致細胞中鈣離子濃度過高,因蛋白酶活性增加破壞了細胞膜,
並對粒線體產生傷害,一連串的反應造成細胞死亡破裂,
釋出肌球蛋白及其他細胞內含物,
這些細胞內含物一旦進入體循環就會對微血管、腎臟產生毒性。
exRML 通常是因病患在高溫環境、不正常的電解質狀態、
營養不良狀態,甚至基因影響,
以過快、過多的方式執行了陌生的運動所導致。
過往較常出現 exRML 的場域為軍隊訓練,
在身上背負大量裝備、高濕度且炎熱的環境下執行嚴酷的訓練。
在運動場域中,
混合健身(CrossFit)也曾有多起引起橫紋肌溶解症的案例報告,
有鑒於其執行課表常會有
「執行至力竭」、「愈多愈好」、「愈快愈好」等設計,
或是在 BOX 等通風較差、溫度濕度較高的環境下訓練等條件,
新手暴露在風險下的程度不低。
又或是在長時間的耐力型競賽中像是
馬拉松、三項鐵人、一日雙塔、北高等,
配上台灣的高溫高濕環境,如果種種負面條件匯集,
也的確容易出現橫紋肌溶解症。
國外有位馬拉松選手在賽前因感冒而服用 NSAIDs 類藥物,
完賽後發生心跳驟停,後續檢查發現 CK 值過高等現象。
阻力訓練也是有一定風險的場域,
一位有運動習慣的 21 歲女性因參與某運科研究,
以 30% 1RM 的強度執行了三組至力竭的二頭肌彎舉,
當次總共執行了 143 下的二頭肌彎舉,
隔日便出現了嚴重肌肉痠痛的現象,再隔日才就醫並住院一日。
血流限制訓練法(BFR)是一種常見的針對肌肥大的替代性訓練法,
BFR 常見的併發症及發生率分別為:
皮下出血(13.1%)、麻木感(1.297%)、腦部貧血(0.277%),
其他較少見的如肺栓塞(0.008%)、橫紋肌溶解症(0.008%)。
一位大學時期曾接觸足球運動的高壯男子,
出社會後停止運動且飲食過度發展成過胖的體態,
因而在三十歲時決定加入健身房重返運動,
第一堂課在合格教練的指示之下,
以 BFR 執行了三組二十下的深蹲動作,強度未知,
但結束之後因劇烈疼痛及疲勞停止了 BFR 訓練,
改而繼續執行常規的上肢阻力訓練。
隔日出現了上下肢的肌肉劇烈疼痛、高燒、咽喉疼痛,
於診所就醫後服藥無明顯改善,
同日晚上復至大醫院急診確診為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CK 56,475 IU/L)。
如同「完美風暴」一般,
集齊了所有負面條件就能釀成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
風險因子
主要的風險因子包含:
個案的運動經驗、體適能狀況,
通常 exRML 會出現在較少、無運動的個體上,
或是季外期、停止訓練一段時間的運動員。
執行運動的強度及時程,這些都是以相對強度、時間來計算,
就算是選手,突然執行了超出體能狀態的訓練課表,
還是有機會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運動的類型,在阻力訓練中,
離心收縮比較容易造成肌肉損傷,進而有較高的發病機會,
另外則是像上述有提到的長距離耐力運動、健美式訓練、混合健身等。
次要的風險因子則是具有推波助瀾,提高發病率或是嚴重程度的效果:
熱環境、中暑也都會引起肌肉虛弱狀態,
在高溫高濕的環境過度運動被認為是造成嚴重 exRML 的原因,
軍人及運動員相較於一般人比較容易暴露在這種風險下。
電解質的失衡,
在高溫下過度運動身體會失去調控體溫的能力,
因流汗產生的低血鉀症可能會造成送抵肌肉的血流減少,
進而引起 exRML。
曾有報告指出有健美選手在賽前為了增加切割度,
減少了鈉及水份的攝取造成電解質失衡,引起後續的 exRML。
營養相關的危險因子較不明確,
但曾有案例報導健美選手在賽後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
增加胰島素分泌導致低血鉀產生的 exRML,
另外,
較久之前也有零星的個案報告指出過量攝取肌酸恐有造成 exRML 的風險,
但肌酸這部分在較近期的系統性回顧中都指出在嚴謹的實驗數據顯示並沒有風險。
酒精攝取也是一個常見的危險因子,
因爲會造成肌肉損傷的程度增加,且影響修復,
一定程度上會提高 exRML 發生的機率及嚴重程度。
其他還有服用特定藥物如降血脂的 Statin 類、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等,會讓 exRML 的發生機率提高。
那如果不幸發生了橫紋肌溶解症該怎麼辦呢?
除了常規的醫療處置以外,
肌力與體能專業人員也要知道何時及如何讓運動員重新回歸運動,
因為曾有橫紋肌溶解症發作的人若過早重返運動會有再發作的高風險。
重返運動前必須考慮個案是否仍暴露在再次發作的風險因子下:
1. 休息超過一個禮拜仍未完全恢復
2. 休息後超過兩個禮拜 CK 值仍居高不下
3. 病程中併發腎損傷
4. 過往有橫紋肌溶解症病史、肌肉痛病史
5. 執行低、中強度運動時曾有發作病史
6. 熱傷害病史
7. CK 值峰值超過 100,100 IU/L
病患應該保持休息直到 CK 值回歸正常,
或是至少小於上限值五倍(1000 IU/L)。
一旦數據回歸正常,可以開始執行輕度活動,
如果仍有肌肉疼痛症狀,則要避免太辛苦的運動,直到症狀解除。
另外也要搭配適當的補水策略,避免於高熱環境下辛苦運動,
以及別過早接觸高強度的離心收縮訓練。
那麽一般人,尤其是健身小白,
應該如何避免初次接觸健身、教練課就暴露在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之下呢?
我曾在不止一個的場合中聽說,
有教練認為應該對體驗課的客戶給予較高劑量的訓練,
要有練到的感覺(操爆),這樣客戶才會買課。
身為付錢的人,
體驗課的目的就是讓你清楚認識眼前的教練上課風格、能力,
不管是開頭的體組成量測,身體準備問卷、健康狀態、
訓練目標諮詢等都應該有充分的溝通。
舉例來說,我最怕的類型就是什麼都回都可以、還行的句點型客戶,
身為教練,我的職責就是給予你明確的回饋,
指出動作正確與不正確之處等,而客戶也應該勇於給予回饋,
但偶爾還是會遇到做完一組,
詢問辛苦程度等感受時會給予不明確回應的類型,
也只好更用力地觀察動作時的速度、喘氣程度等來推估辛苦值,
抑或是用閒聊來偷做 Talk test 也是一個方式。
大部分會來上教練課的人通常是從來沒有運動或不曾接觸過重訓的人,
以我常接觸的中高齡族群更是如此,
開頭的體組成量測以及諮詢都能夠幫助我建構、
猜測眼前這個人平常的生活習慣,
心中對於待會應該給什麼樣的訓練量才會有個底。
不過還是有遇過幾次,明明給予了低強度、徒手且相對較少的訓練量,
但回去後仍然經歷嚴重肌肉痠痛三天以上的個案,
因而也對重訓產生了不好的印象而不想來上課,
雖然很可惜但也沒辦法。
感謝你看到這裡,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還可以,
請幫我推個文、分享,也可以追蹤我的粉專,
不定期會分享一些年長者體適能訓練的知識性文章。
FB:As a Personal Trainer
IG:xin_personaltrainer
參考資料:
Beyond muscle de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habdomyoly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rit Care*. L. O. Chavez et al., 2016
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 Sport Health Sci*. J. Kim et al., 2016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in marathon runners.
*Sports Med*. P. M. Clarkson., 2007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in a 21-Year-Old Healthy Woman: A Case Report. *J
Strength Cond Res*. B. D. McKay et al., 2017
Rhabdomyolysis: a review. *Muscle Nerve*. J. D. Warren et al., 2002
Rhabdomyolysis and Dengue Fever: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Case
Rep Med*. T. Sargeant et al., 2013
Rhabdomyolysis After Performing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A Case
Report. *J Strength Cond Res*. S. Tabata et al., 2016
When exercise causes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JAAPA*. J. Furman., 201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157.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96523725.A.385.html
※ 編輯: Solidsoft (114.39.157.13 臺灣), 10/06/2023 00:39: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