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之名》是 #比爾蓋茲 的推薦選書:「#崔佛 的幽默中帶有一種輕鬆和樂觀的態度,他將自己局外人的視角當做優勢,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身世悲慘的男孩如何克服現實困難,用他的生命經驗演繹出獨一無二的喜劇表演。」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born-a-crime/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崔佛·諾亞( Trevor Noah)是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他是來自南非的混血兒,父親是瑞士德語區人(白人)、母親是科薩人(黑人)。但是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的階級的混血被視為嚴重的犯罪行為。他打從一出生就有罪。
這本書是他的自傳,他真誠地揭露自己鮮為人知的出身故事,帶我們回到他的南非家園,身歷其境體驗種族隔離政策的荒謬與不人道。隨著故事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光景,以及滑稽可笑的種族政策衍生出來奇怪觀念的人們。
-
別的小孩出生是證明他們父母的愛,只有我的出生是證明他們犯下的罪。
Where most children are proof of their parents’ love, I was the proof of their criminality.
-
#不人性的種族隔離政策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把人口根據種族分為四大群體:黑人、白人、印度人、有色人種。有色人種包括班圖人、科伊人、歐洲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混血種人,其中很多人是當年被運到南非當奴隸和合同工的印度人、馬達加斯加人和中國人的後代。
如果兩個白人父母生出來的子女,膚色較深被歸類為有色人種,他們的世界將因此天翻地覆。由於不同種族必須分開居住,一般是母親跟孩子被迫遷徙到有色人種的居住地區,父親則留在白人區繼續工作。就只因為這個政策,這家人的生活型態注定支離破碎。
崔佛的感觸非常深,他自幼跟父親完全分居,直到長大後才鼓起勇氣尋找父親。找到生父時,他發現父親收集了所有關於自己的資訊,包含報紙的報導、主持過的節目剪影、以及在媒體上關於自己的一切。父親「選擇」用這種方式愛他、關心他。
一瞬間,這十年來的感情間隙被填滿了。父親以他為榮,知道他在做什麼,精神上與他同在。然後他花了很多天時間跟父親相處,感嘆到:「人際關係是透過沉默建立的。你得花時間觀察、與人互動、然後認識他們。種族隔離把這件事情從我們身邊偷走了:時間。」
-
「被選擇」是你可以贈予另一個人最好的禮物。
Being chosen is the greatest gift you can give to another human being.
-
#在這件事情上,神對我們一視同仁
這本書有兩個爆笑橋段,聽到的時候真是讓我笑得不要不要的。第一個是崔佛談「大便」。他說,在大便這件事情上,神讓每個人「平等」。碧昂絲要大便、教宗要大便、連英國女王也要大便。大便讓人學會謙遜,意識到這個當下「這就是我」、「人類都是一樣」的奇妙感受。
崔佛提起小時候的往事,他住處的廁所是社區共用而且在屋外。那是一個傾盆大雨的一天,家裡只有他跟眼盲的祖母兩個人,他不想為了大便出門弄濕自己。因此他學狗狗大便一樣,直接大在報紙上,然後把它包起來丟到垃圾桶。
母親回家聞到後把那團「紙球」倒了出來,她簡直驚呆了,在她的認知裡沒有「人類」會做出這種事情。她對左鄰右舍大喊著我們家受到「惡靈詛咒」,召集所有鄰居前來進行驅魔儀式,所有人馬上攜家帶眷前來共襄盛舉。
大家把那陀紙團挪到人行道上,開始點火燃燒它,圍成一圈祈求惡靈退散。最好笑是眾人還要求崔佛加入祈禱:「求神殺了那個留下大便的東西」,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蒙混過去。「這個『東西』就是我耶…」他心虛地想著:「神應該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吧…」
-
#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竊故事
另一段很爆笑的是崔佛在中學的「行竊故事」。那陣子,他與黑人摯友泰迪,好幾個月來都趁著商場打烊時,伸手去拿櫥窗內的「酒精巧克力球」,咬開後把裡面的酒一吮而盡。某一次碰巧被警衛撞見,兩人拔腿就跑,但最後泰迪被抓住,只有崔佛順利逃脫。
忐忑不安的崔佛隔天照常去學校上學,這時廣播響起「崔佛,請盡速前往校長室!」,他心想「死定了…」。在校長室,警察把當天監視器拍到的畫面全部播放出來,崔佛邊看邊想:「我這輩子大概到此為止了…」。
接著,警察逼問他:「泰迪旁邊這個人是誰?」崔佛猶豫著,遲遲無法說出這個沉重的答案。警察吼道:「快說!泰迪只有你這個朋友,你一定知道這個『白人』男孩到底是誰!?」他滿腦疑問,心理OS:「啥?白人男孩?這是我耶!…啊…我知道了…」
原來,在黑白畫面的監視器錄影中,膚色較淺的崔佛,在黝黑的泰迪旁邊就像個「白人」,監視器的顯色敏銳度無法細分出這兩種顏色。校長跟警衛不斷吼著快點供出這個白人是誰,他持續裝傻說他不知道,最後被斥出校長室,逃過了這劫。
他心想:「這些人的心智完全被種族歧視搞爛了,連對我一絲絲的懷疑都沒有…」這就像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說過的心智偏誤:「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
#對人們而言,語言定義了你是誰
崔佛在南非的成長歷程中,他發現在與他人建立聯繫這件事上,語言比膚色更有力量,他說:「我的膚色不會改變,但我能改變你對我膚色的看法。我也許看起來不像你,但如果我說話像你,我和你就是同一類人。」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在英國,當一個墨裔科學家說著不流利的英語,聽的人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你英語這麼破肯定非我族類,打從心底不認同這個從墨西哥來的傢伙。
但是,如果這個墨裔科學家說的是非常流利的英語,就會發生矛盾的情形。聽者心中的「種族歧視代碼」會先認為這個人「看起來」不像我,但是「語言代碼」卻又告訴我,這個人「聽起來」很像我,所以…這個老墨…他「像我?」
有一次,有兩個祖魯人想要在大街上搶劫崔佛,他們尾隨諾亞然後用祖魯語盤算待會怎麼下手。崔佛聽到後,轉頭用流利的祖魯語對他們說:「嘿,兄弟!我們何不一起去搶別人呢?」
兩個祖魯人當下愣住了好一會兒,然後尷尬地回答:「哎呀!我們不知道你跟我們是『同一掛』的,我們只是想從白人身上偷點東西啦,沒事,沒事!」然後兩個人就裝作什麼也沒發生地離開了。
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我執行某個專案時,需要每天跟公司的重要客戶開會,對方清一色西方面孔。公司內部的三到四組人馬,必須輪流跟客戶報告,當然,全程必須講英文。
其他組別的英文報告較不順暢,用很中式的英文跟客戶對答,隱約感受得到客戶的刁難和溝通的隔閡。輪到我這組報告時,由於我的口音比較美式,對答也比較流暢,就感覺得出客戶比較友善而且願意溝通。同樣是類似性質的報告內容,得到對方的用語和態度卻截然不同。
-
對人們而言,語言甚至比膚色更能定義你是誰。
Language, even more than color, defines who you are to people.
-
#別讓夢想成為自己無形的枷鎖
崔佛的母親總是對他說:「一直以來,都是你跟我一起對抗全世界」我們不只是母子,我們是一個團隊。」他的母親也用培養白人孩子的方式撫育崔佛,解放他的思想,總是要他學會為自己發聲,而非凡事逆來順受。也因此他比身旁親友擁有更廣的視野和探索的勇氣。
此外,他在書中說道:「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而你從哪裡出身,夢想的大小也會因此受限。」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頭猶如被電擊一般,自己的成長歷程如跑馬燈從眼前瞬間滾過一輪。
我自己是台灣後山出身的公務員家庭孩子,一直到我出社會加入半導體科技業的頭幾年,家中仍不斷「建議」我去當「公務員」。雖然我明確表達這跟自己志向不符,但真正令人感到難受的是,這些來自家裡的建議是「認真」的。
至今我仍透過閱讀在探索著,人們的出身背景與成長環境,究竟在我們身上施加的多少「無形的枷鎖」而不自知?對我來說,能閱讀不同的書籍,就像透過作者的視角活過另一段人生。透過文字能仔細端詳別人為何有這種夢想?為何這麼選擇?
自我開始提筆寫閱讀筆記後,也與許多愛書的朋友交流,感受到視野的櫥窗被逐一開啟。回顧自己成立閱讀前哨站的初衷,也是希望傳達閱讀這個簡單又便宜的習慣,就足以重新型塑一個人的心智思維,從文字中培養無止盡的好奇心與探索未知的勇氣。
-
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而你從哪裡出身,夢想的大小也會因此受限。
We tell people to follow their dreams, but you can only dream of what you can imagine, and, depending on where you come from, your imagination can be quite limited.
-
#後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崔佛對於「後悔」的這段評論:「我從不後悔我這輩子做過的事和做出的任何選擇。糾纏著我的是那些我沒去做的、我沒選擇的、我沒說出口的後悔。我們花很多精力在害怕『失敗』和『拒絕』,但是『後悔』才是我們真正該害怕的。」
他補充道:「失敗是一種答案。拒絕是一種答案。後悔則是無止盡的問句而且你永遠無法回答。『如果…』、『要是…』、『我想假如…』,你永遠無法知道答案,這種後悔將會糾纏你一輩子。」
讀完這本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故事,看崔佛從母親身上學到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自己的內心也湧出一股由衷的溫暖和堅定。
-
失敗是一種答案。拒絕是一種答案。後悔則是無止盡的問句而且你永遠無法回答。
Rejection is an answer. Regret is an eternal question you will never have the answer t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
銳 克 監視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時【《禁蒙面法》實施第一天 眾多商店休息 林鄭指港「半癱瘓」 民眾仍遮面上街】
今(5日)是《禁蒙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天,但仍有近千位民眾仍不顧禁令,依照前一晚網民發起的「反蒙面大遊行」上的行程出街;由於昨晚不少店家遭破壞,加上大眾運輸受阻,今天暫停營業的店家不在少數,包括星巴克等連鎖店及數家百貨公司休息,擔心的民眾則前往有開張的超市搶購貨物。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天下午2時發表電視講話,她形容昨日「暴徒」肆意破壞的程度前所未見,「簡直是令人髮指」,她說香港度過非常黑暗的一夜,今日香港已陷於「半癱瘓」,呼喚市民與暴徒割席。港府與反修例示威者的衝突持續加劇。
下午2點30分左右,民眾戴著口罩從銅鑼灣的SOGO百貨集合後,遊行至中環遮打公園。民眾一邊喊著「我有權、戴口罩」的口號,拿著黃底黑字的「願榮光歸香港」巨型橫額。也有人拿著「我蒙面了,拘捕我吧」的標語在街上示威。在遊行隊伍走到遮打公園後,部分民眾合唱《願榮光歸香港》的歌曲。
Telegram活動組上今早有人提出「全民休息、全民文宣」,讓示威者休息一天,明天再上街,但仍有不少人著黑衣戴口罩,無視反蒙面禁令。
記者實際在灣仔現場,由於昨天港鐵就宣布今天上午停駛,不少港島店家的員工無法上班,關門暫停營業的店家不在少數;一家惠康超市的門口張貼顧客通告,寫著:「考慮各區情況及交通選擇減少,為確保顧客和店舖團隊的安全,我們因此決定下午5時關閉」。一位不願具名的檸檬王店員說,今天路上人很少,包含他們在內,上班就花不少時間才到店,因此街上格外顯得冷清。本來店員還向我們強調,下午港鐵復駛後應該會好轉許多,但這期待已經落空。港鐵目前除了機鐵香港站至機場這一線恢復,其他路線全日暫停。
倒是實際詢問幾位香港店員,對於來店消費人數銳減,抱怨並不多,只是略顯無奈。美心集團旗下連鎖加盟店星巴克今天暫停營業,僅有街邊小吃店仍有營業,目前正值十一長假期間,但陸客並不多,人行道上幾乎是當地人與零星歐美旅客。
此外,原本上午還有行駛的叮叮車,接近中午曾宣布下午停駛,以因應下午兩點銅鑼灣到遮打花園的遊行,但到下午4點半左右已恢復。香港7-Eleven和惠康超市宣布5時停業後,很多人就先趕緊去買食物,事實上,從昨晚開始到今天,超市已陸續出現搶購潮,但尚不至於皆清空貨架。
在下午4點40分左右,數十位身穿黑衣戴口罩的示威者在上水圍的上水廣場內,以棍棒破壞美心集團下的東海堂與美心西餅,以及中國資金投資的優品360與元氣壽司等商店。部分示威者也拿著雨傘擋住監視器,掩護示威者打砸商店。另外,也有民眾在上水地鐵站中使用乾粉滅火器,並且以棍棒破壞站內的監視器。同時間在尖沙咀碼頭,近百位民眾戴著口罩牽起人鏈。人鏈的長度也漸漸往海港城方向延伸。
林鄭今日聯同一群香港政務官共同發表講話,她指暴徒廣泛地攻擊鐵路系統,破壞政府建築物及目標商店,攻擊不同立場的市民,並以警員為攻擊目標。她表明40位建制派議員支持政府訂立《禁蒙面法》,認為香港處於嚴峻情況,政府目標是結束暴力。
在下午5點左右開始,Telegram上有網民發起「三百萬人齊反緊急法」的活動,號召民眾6日在銅鑼灣集合。但詳細的集合時間與地點仍未公布。(文/楊智強、嚴文廷、編輯部 攝影/劉貳龍、陳朗熹)
#延伸閱讀
【香港發生什麼事?反送中運動大事記】http://bit.ly/2mUcLSc
【當「警察城市」變為現實──警、黑、藍全方位圍城,香港已成孤島】http://bit.ly/2lgetg3
【香港反送中專題】http://bit.ly/2IRtz34
★探究真相費時耗力,邀您支持《報導者》獨立報導,#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報導者 #反送中 #香港 #蒙面 #港警 #緊急法
銳 克 監視器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澳洲網: 瑞典女孩、氣候遊行都不如中國的螞蟻森林】
橫跨大西洋、持續抗議、“咆哮”聯合國會場……近兩個月以來,16歲的瑞典女孩通貝裏·桑伯格頻繁登上西方媒體頭條,“桑伯格效應”席卷全球。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話題受到全球輿論關註的大背景下,這位瑞典少女迅速成名,接連受邀成為重要國際會議的座上賓,更是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氣象童星屢創驚人之舉
在9月23日,桑伯格聯合十幾名青少年代表,史無前例地向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起訴”巴西、德國、法國、阿根廷和土耳其五國政府,控告它們明知危害卻依然持續推廣汙染性強的礦物燃料,“侵犯了人權”。目前,委員會的18人專家組已經正式接受了這一訴求,並將著手展開調查。
同日,桑伯格在聯合國會場還“偶遇”美國總統特朗普,她在“瞪視”後者的那一瞬間被鏡頭捕捉,這個表情迅速被媒體炒作為“死亡凝視”,受到了特朗普反對者的追捧。
據媒體報道,桑伯格因“星期五為未來”的學生罷課抗議運動成名,迅速躋身為“氣候童星”;所謂的“桑伯格效應”也在全球範圍引起連鎖反應。隨著媒體曝光度的日益增加,她在短短一年內屢次出現在各類重大國際場合,並以特有的“直白”方式指責全球政界在氣候問題上的“不作為”。
#為環保發聲數萬澳人走上街頭遊行
瑞典女孩 通貝裏·桑伯格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氣候、環保已經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9月20日,澳洲數萬名學生及上班族響應“全球為氣候發聲”運動(Global Strike 4 Climate),走上街頭遊行,要求政府為氣候變化采取更強勢措施,這次運動在澳洲110座城鎮進行。
SBS報道,在悉尼,一名學生身份的組織者對人群表示:“我們向政客提出了3項要求。一,不要再開發新的煤礦了,包括阿達尼(Adani)煤礦;二,到2030年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目標;三,為化石燃料行業的工人和社區提供新的工作。這些目標都是可以實現的,只差政治意願了。我們正身處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中,而妳們(政客)卻讓子孫後代來替妳們收拾爛攤子。何來公平?”
#為氣候遊行演講別成空泛形式
但隨著遊行等活動的愈演愈烈,以及桑伯格近期的系列舉動也遭到了媒體輿論的廣泛質疑。
多家媒體此前曾批評這位“憤怒的環保公主”在做秀——從歐洲乘船到美國的“環保”之旅其實並不環保,她所乘坐的帆船需要一支團隊從歐洲乘飛機赴美取回,產生的碳排和成本遠高於她自己乘飛機出行。
此外,還有網民通過視頻發現桑伯格的“零碳排放遊艇”上面竟然有一次性塑料水瓶,這顯然與她的環保主張背道而馳。
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對於,遊行罷課,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提出異議,“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或許看起來非常長,但是(擺脫煤炭)將會是巨大的挑戰,而我呼籲學生們能夠理解這一點。”德國教育界並不支持,德國教育部長表示,“即使這是值得支持的訴求,也應當在課余時間表達,而不是作為曠課的理由。”
中新網報道,去年11月,澳洲的學生就曾發起全國性質的針對氣候的抗議遊行活動,引起了總理莫裏森的強烈不滿。莫裏森在議會中表示:“學生就應該少搞事,多待在學校學習!”
不少悉尼市民也反應,過多人口聚集在市中心,交通成本,煤氣消耗,更是加大了對地球的負擔!澳媒報道說,當天消耗的塑料瓶,遊行塑料標語板,卻是高於平常的幾倍!
#中國年輕人讓世界變綠了
除了演講、罷課,人們為環保還能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每年完成營造林近7萬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3萬多平方公里。2000年至2018年,全球新增綠化面積有1/4來自中國。
中國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環保新方式,“早上定7點的鬧鐘,準時起來收集綠色能量,行走16g,生活繳費262g,綠色外賣16g,綠色包裹40g……目前已經有540kg能量,獲得了23個環保證書。”通過支付寶螞蟻森林支持綠色環保和公益,已經成為時下人們每天的一項必要活動,看到自己種的沙柳、梭梭樹、檸條等插在各個保護區內,成就感倍增。這股“雲種樹”風潮都源於中國電商企業阿裏巴巴集團旗下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
北京環球網報道,螞蟻森林綠色能量的累計方式是,公交出行每筆可以獲得80g能量、網購火車票每筆136g能量、線下支付每筆可得5g能量、環保杯每筆最高600g能量、ETC繳費每筆23g能量、包裹回收最高37g能量……每一克都不能偷懶。因此,光是養一棵梭梭樹需要17.9kg能量,要堅持很久。
如今,在螞蟻森林上“種樹”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對時尚最為敏銳的大學生群體也是螞蟻森林的忠實用戶和主力軍。其中,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線下支付、使用共享單車、無紙化閱讀、不用一次性餐具等方式是大學生群體最常見的使用場景。
此外,螞蟻森林不光能種樹,它還能“雲養動物”!也是9月19日,螞蟻森林有新解鎖了一塊兒保護地——位於陜西省洋縣的洋縣保護地。據悉,除洋縣保護地,螞蟻森林的非樹類環保項目還有和順公益保護地、關壩自然保護地、洋湖自然保護地、德欽公益保護地和汪清公益保護地。
2019年5月24日,螞蟻森林公眾號就傳來喜訊,在和順公益保護地上線半年來,一只雌性華北豹已經成功當媽媽了。通過監控錄像,只見一只母豹帶著至少四只小奶豹們從監視器前路過。
這個看似簡單的種樹遊戲卻帶動了5億人參與低碳生活,並將碳減排量轉化為種植在荒漠化地區的1.22億棵樹。
也正是在螞蟻森林以及億萬中國年輕用戶們的共同努力下,9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移動支付平臺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項目獲得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所以,有時候,妳一個小小的舉動對環保的貢獻可能勝過了大規模的演講、罷課……
銳 克 監視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你相信「命中注定我愛你」嗎?有一種愛情故事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鍾情,瞬間被愛神的箭羽擊中,心跳加速,血脈賁張;像電影中慢動作的凝視,四下無聲,瞬間即成永恆。然而小編想的是,愛情真是被命運掌控的嗎?「一見鍾情」有何道理可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讀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小說〈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選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出版於1992年的短篇集《異鄉客》。伊格言的這篇文章中,開頭就帶領我們直擊故事中最具震撼力的場景──男女主角初遇的海水浴場。小說男主角是現年二十歲的帥哥比利‧桑其士。他出身富裕望族,頭腦不怎麼靈光,從來沒能好好讀完一本書,也沒能好好讀完一間學校。作為一個街頭小混混(「鐵鍊幫」首領),他的「職業生涯」堪稱順利;因為身為世家名門之後,城裡最中二的貴族後代,怎麼為非作歹、魚肉鄉民都沒人敢抓他。即便開著跑車衝撞露天戲院,勇敢的警察們紛紛假裝沒看見,戲院的監視器也直接「沒有畫面」。
某日,無法無天的鐵鍊幫選定海水浴場女更衣室作為惡作劇目標──比利沒想到這竟是他混混生涯僅見的重大挫敗。他闖進更衣室,站在赤裸的妮娜‧達康特面前,脫下褲子露出陽具,滿心以為可以享受少女迷人的尖叫。然而事情不如預期──十七歲少女妮娜,和比利同樣權貴出身,規規矩矩還是個處女,從小就是好學生,連個裸體男人也沒見過──但她機警又沉著,此刻看著這俊美暴露狂巨大的生殖器,她冷冷丟下一句:「沒用,我見過更大更硬的。」
這話激得小混混兼小傻瓜比利羞愧不已,竟然用捲著鐵鍊的拳頭爆打牆壁,導致手骨粉碎,血流不止。情急之下,救人第一,少女妮娜臨危不亂,穿上衣服,親自駕車將這出師不利的色魔送到醫院。
說時遲那時快,愛神在此時襲擊了這對小情侶。兩人在狂戀數月之後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G7fa4XrL6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