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 | 諺語新知
大家都聽過「今朝有酒今朝醉」,用來形容沉溺於及時行樂、對明天沒有規劃的消極態度。但是下一句是什麼呢?
其實這句名言是出自唐末才子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833-910年),本名羅橫,浙江餘杭人。他二十歲就開始考進士,考了十次都未能中舉,於是改名羅隱。自此生活窮困,直到55歲時才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開國國王錢鏐的幕僚。
雖說唐代進士科是著名的難,一般百人中才取一兩人。但是羅隱考不上的原因似乎並不是因為才情不足,反而是其人性格孤僻。《五代史補》中有記載:「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當時考科舉,很講求考生其人的名聲,要是名聲差了,就算多有才能也很難中舉。
不過,經歷多次失敗的羅隱反而看開了不少。到底什麼是得失呢?《自遣》一開篇即點出對於得失不必過於執著,既有自白之意,也有勸世的味道。下句,羅隱就覺得認為再多的愁與恨,都與我無干,亦即無法動搖我對自己的評價。接著說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既有「及時行樂」之意,也同時蘊含了頹喪之感、憤懣之情。
到底羅隱是否真的對得失毫不介懷呢?顯然不是。他依舊多愁多恨,滿懷酸辛苦楚,只不過無可奈何罷了。
此詩之所以千百年來眾所傳誦,其實反映了古時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處境,縱使有才情,也絕非代表人生能一帆風順。畢竟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寥寥可數。這時候,有不少人選擇成為隱士,或借酒消愁,唯有置身酒趣中,方得暫時忘卻俗事之煩憂。這首詩所以謂《自遣》,亦正是此意了。
#知史 #諺語新知 #中國歷史 #唐朝
錢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唐末七大軍閥:藩鎮割據演變五代十國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本文介紹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勢力,讀者可以跟著看一看。
(一)朱溫兼併北方:
朱溫在唐末戰亂時期曾投入黃巢起義軍,轉戰南北。黃巢任命朱溫為同州防禦使。朱溫眼看起義軍形式轉衰,舉同州投降唐朝。朝廷認命朱溫為同華節度使、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朱全忠。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又任命朱溫為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並加任東北面都招討使。從此,朱溫成為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得力打手。黃巢起義軍中許多降唐將領都成為他的部將。此後朱溫參加藩鎮割據。
經過二十餘年的一系列爭奪,朱溫先後兼併了河南境內的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山東境內的三位節度使時溥、朱瑄,朱瑾,打敗了河東的李克用,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軍閥。
(二)李克用割據山西:
李克用祖先是西突厥沙陀部人,唐德宗時內附,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山西大同西南),有騎兵一萬,稱沙陀軍。
唐懿宗威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勳在徐州叛變,朝廷發兵攻徐州,沙陀酋長朱邪心率沙陀軍義成節度使康成訓部下充當先鋒。第二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為在同軍節度使,並賜名李國昌。
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勗在此基礎建立後唐
但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殺死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反叛唐朝,佔據云州。唐懿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唐軍擊敗沙陀軍,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逃亡韃靼。
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後,在河東監軍宦官陳景思的建議下,朝廷召回李國昌父子,唐僖宗任命李克用為代州刺史,沿途徵兵至四萬人。李克用與各鎮兵馬共同擊敗起義軍。
唐朝任命他為河東節度使。從此,李克用以晉陽為中心,割據河東。此後,與朱溫展開了長期爭奪,他在這場長期爭奪中雖然不佔上風,但始終保住了河東。
(三)王建割據四川:
王建是河南舞陽人,後來投身忠武軍當兵。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逃亡四川,忠武軍派軍八千勤王。每一千人都有一位都頭,王建是八都頭之一,混入禁軍。後來西突厥沙陀人李克用進攻關中,唐僖宗逃亡興元(今陝西漢中)。
王建在四川建蜀,史稱前蜀
這時,由宦官楊復恭掌握禁軍,王建被清出禁軍,出任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王建坐地為王,逐個消滅當地頭目,先攻取西川,後奪取東川,最後攻入成都,自稱西川節度使,成為獨霸四川的割據勢力。
(四)楊行密割據安徽:
楊行密是廬州合肥人,黃巢起義軍經過安徽境內,楊行密響應起義。作戰中被唐軍俘虜,留在廬州刺史手下當州兵,逐步提升為牙將。
後來楊行密殺掉州兵將領,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唐朝廷任命楊行密為廬州刺史。楊行密手下又三十六將,號稱「三十六英雄」。楊行密以這批人為骨幹,割據淮南,又攻佔了揚州。
(五)錢鏐割據浙江:
錢鏐,杭州臨安人,私鹽販子兼海盜頭子,唐僖宗年間,浙西狼山守將王郢叛亂,攻掠浙東、浙西諸州。臨安人董昌等人組織土團進行抵抗,錢鏐在董昌土團中當偏將。
黃巢起義軍經過臨安時,錢鏐用計騙過黃巢,使臨安免受攻擊。後來,董昌為杭州刺史,任命錢鏐為都指揮使。浙東觀察使劉漢宏以兩萬兵力攻擊浙西,被錢鏐擊敗。
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唐僖宗任命董昌為浙東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當年,鎮海軍發生叛變,錢鏐利用出兵平叛為名,攻取了蘇州。唐昭宗任命錢鏐為鎮海節度使,駐杭州,擁兵十三部,成為浙西強鎮。
(六)馬殷割據湖南:
馬殷是河南鄢陵人,在秦宗權軍中當小將。在藩鎮混戰中,馬殷奪得淮南。後被楊行密擊敗,逃亡洪州,在江西聚眾數萬。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湖南節度使劉建峰部下殺死,馬殷被推舉為湖南節度使。馬殷陸續攻取湖南各州縣,佔有湖南全境。後來又攻佔廣西、貴州部分地區,並將其歸入湖南境內。
馬殷後來建立楚國(南楚)。
(七)劉隱割據嶺南:
劉隱祖籍河南上蔡,祖父在廣州經商。父親劉謙為封州刺史。劉謙死,劉隱襲父職。唐昭宗乾寧三年,嶺南東道節度使李知柔從長安去廣州赴任,行至湖南,廣州牙將叛變割據。劉隱起兵殺叛將,迎李知柔赴廣州赴任。李知柔任劉隱為行軍司馬。後嶺南東節度使劉彥若死,劉隱被部眾推舉為嶺南東道節度使,割據嶺南東道。
劉隱割據嶺南後建立「南漢」
唐朝滅亡後,藩鎮割據勢力就演變成了五代十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錢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五代十國分別是 哪五代哪十國?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宋朝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形成了與契丹( 遼)對峙的局面。
五代十國是哪五代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一、後梁
後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二、後唐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勗即晉王位。
923年李存勗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勗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三、後晉
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
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四、後漢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
公元948年,劉知遠第二子劉承佑嗣位,即漢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平之,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五、後周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後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
柴榮繼位後不久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
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後周首都是開封,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
五代十國是哪十國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一、南吳
吳國(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亦稱「南吳,弘農,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獨立建國,改元建制,但統治者並未稱帝,僅稱吳王。927年(吳順義七年),楊溥稱帝。937年(吳天祚三年),吳帝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歷4主,立國35年。
二、吳越
吳越(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吳越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從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三、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時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帝,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後,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敗。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勗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滅。
四、後蜀
後蜀(934——966),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陽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五、閩
閩(909年—945年),五代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
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並於長興四年(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年號龍啟,之後閩政變內亂不斷。閩天德三年(945年),閩正在打內戰時南唐出兵將其攻滅。
六、南漢
南漢(917——971),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政權之一。位於現今天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餘。
劉謙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公元907年,劉隱受後梁封為大彭郡王,公元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後,其弟劉陟襲封南海王。劉陟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東省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
次年十一月,劉陟改國號漢,史稱南漢,並更名劉岩,後又更名劉龔,終名劉龑(音岩)。史稱南漢高祖。971年為北宋所滅,歷四帝,五十四年。
七、南平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高季興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
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
八、馬楚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九、南唐
南唐(937——976),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江蘇南京),後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
南唐雖偏安於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十、北漢
北漢(951——979)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史稱北漢。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領土為十二州,大致位於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北漢依附於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後被北宋所滅。歷四帝,共28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