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
(刊登於本期《字花》雜誌。)
+
神走了。
回想起來,是一波迅速且確實的撤離。當世界挺過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每個國家開始緩慢重整秩序,國與國之間試著重新串連起來的忙亂中,神早一步離開了。
最先發難的是小鎮的某一個乩身,連續數週,她先是感覺訊號斷斷續續,難以連線,傳來的訊息十分破碎。最慘烈的那次也是最後一次,降駕到一半,突然沒了。像是拔牙手術中途,麻醉全消的清醒,她站在主殿前,切實地感到孤身一人,遠方的訊號源,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她繞圈圈,她踱步,她重新來過,皆無用。
起初沒有人相信她。宮廟裡的其他人快速推論,果然還是不能用女性乩身。
狀況漸漸傳開,其他仍舊可以問事的所在,問出來的全部背道而馳,甚至出現異象。沒過多久,連異象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困擾無解的時刻該怎麼辦?人們於是更加依賴大數據。
年復一年,許多詞彙逐漸被堆疊成另一個語義。
課堂上,老師詢問眾學生,信仰是什麼?幾乎同一時間,桌前投射出大小不一的圖案。許多相似的,是目前當紅的歌唱團體成員,也有知名演員,漫畫人物,甚至有政治人物。老師笑著一揮手,虛空就被收拾,連殘影都不剩下。光是消除殘影,就花了多年技術去研究,飛蚊症不再是教師必有的職業傷害。
教室的主畫面出現色彩繽紛、風格各異的神明塑像,老師解釋,不很久以前,有過供奉這些偶像的信仰。人們會在廟宇、教堂、禮拜寺等空間,對著實體的偶像、象徵物,或者一面牆壁進行儀式,在此尋求問題的答案,甚至心靈的平靜。文化課的基本教材大致如此,下一課談民族。
要不要對十歲左右的學生施行傳統教育,官方與民間數度激辯。支持者認為,需要理解舊社會的文化建構,才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反對者則認為,對年幼的兒童談論傳統信仰,只會造成人格養成的混淆。最後得出一個折衷版本,教,但不深入教,以概論的方式帶過。反正這是資訊全面平權的時代,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自行查詢。
放學時間,學生們各自回家,沒有路隊,三三兩兩地走。交通工具會自行偵測並避開生物,安全系統不斷精進升級,車禍早已經是歷史名詞。iGod系統覆蓋率在多年前已達100%,內化的生命體徵檢測裝置,讓人類的壽命一口氣延展至自然的極限。再長就進入器官複製的道德議題,仍屬爭論不休的領域。
十歲的小甯在放學途中路過舊城區,附近居民習慣將不要的傢俱物件丟棄在此地,小甯跟同學們喜歡來此做尋寶遊戲。空地中央有棵大榕樹,枝葉橫生,成為整年暑熱的最好遮蔽。
此地的更新計畫在多年前擱置,連棟大樓的後半部已被拆毀,卻意外保留前半的結構體。從正面看過去,一樓的店招外觀狀況良好,服飾店櫥窗仍有展示商品,雜貨店玻璃罐內的糖果零食鮮豔有光澤。抬頭看,某戶前陽台,竟還有緊急搬遷來不及收回的兒童衣物,另一戶陽台的植物,在無人照料下,照樣發出新葉。孩子們也曾試著進入空置的大樓,無奈四面八方均被封死,無處可入。整排大樓就是一座巨大的展示櫥窗,成為本城的特色文史景點。
小甯在新增的物件山中,看見一張熟悉的臉。她小心翼翼將整尊塑像挖出,一查,原來這個長鬚金袍的塑像名為福德正神。她趕著回家,無暇多做處理,將塑像藏回了衣物堆。
隔日為校外教學,全班去參觀博物館。有佔滿整間展覽室的電腦主機,可以實際敲打出聲響的鍵盤,還有巨型的實體螢幕。走到最後一個展間前,導師問,手機是什麼?眾人皆舉起手。導師笑著說明,過去的手機真的是一種機器,過去的人需要靠實體的機器通話以及查詢。
導師帶大家走進挑高三層樓的巨型展間,世界上最後一批被使用的手機,被灌膠封存成一座小山。帶著神秘光澤的牆面,盡數由過往的手機拼貼而成。導師指著其中一款機型,懷念地說,他用過這種機器與人通話。
導覽的空檔,小甯忙著跟同學們討論她的新發現。有人很快地查到福德正神又名土地公,找出各式各樣的圖像。從這些圖像他們歸納出,土地公常常待在樹下的小空間。
放學後,他們用廢棄桌板跟石塊,在榕樹鬚根的小洞搭出屋頂,將塑像放了進去。沒有特別說出口,但他們隱隱感覺到,這個新遊戲不能讓成人參與。孩子們開始特別留意周邊,帶來可用的資源以裝潢樹下的小房間。
遊戲在不久後碰到了瓶頸,他們不知道該搜尋什麼才能獲得更多資訊。下課後他們圍著老師,詢問課綱裡沒提到的許多細節。老師拋出了新詞彙:「祭拜」。
板材好找,他們用撿來的小板凳作為供桌,將吃剩的營養午餐、挑食不吃的水果,擺放在土地公桌前。香爐則實在難尋,翻找過舊城區的廢物堆,還是沒有近似之物。他們決定電繪,再趁著導師不注意的空檔,將香爐立體列印出來。形體可模擬,氣味難再製,拜拜用的線香實在遍尋不著,也難以製作。他們拔了一些長型的堅韌野草,硬是立在香爐裡。
他們不時來樹下遊玩,帶來吃食,強化空間結構。沒有新的遊戲玩法,小廟倒是愈來愈像樣。
某日有人在樹洞裡撈到十元硬幣,這個國家不採用實體貨幣已經很多年了,想必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遺留物。以圖像搜尋得知,幣面上的頭像惡名昭彰。他們不懂,為什麼要將這樣的人物到處流通?不過這一點點疑惑,很快就被其他資訊掩蓋。他們發現硬幣可以用來跟土地公溝通,一正一反代表正面意涵,若兩正或兩反,則是失敗。他們胡亂地發問,發現答案意外地準確。
小甯不信,開啟當日分發的作業檔,投擲硬幣問著選擇題,A、否,B、否、C,是。或者也有緊湊的,A、是。每一次回答,右上角都跳出正確的綠色圓圈。土地公的答題正確率是百分之百。
消息漸漸傳開,高年級的學長姐們也會來此,使用珍貴的硬幣與神溝通。問的問題更為抽象了,通常都是喜歡或暗戀的是非題。
問神的小隊愈來愈長,小廟前堆滿小學生們熱愛的吃食,不意外地都是甜食,布丁、巧克力、汽水,孩子們的每日攝取糖量被嚴格控管,多餘的食物在此堆成一落落小塔,想要的人可以自行取用。畢竟這是個無人在乎的舊城區,孩子們以自己的規則維持秩序。
他們也想過要找出更多土地公,可以比較順暢地消化這些問題。小甯搜尋過資料庫,問過老師,甚至大費周章去圖書館翻找古舊的紙本書籍,沒有人知道其他神像的下落。
由宗教場所改建成的健身中心,也找不到蛛絲馬跡。屋頂上的剪黏或是門片的畫作尚在,那是作為傳統藝術保存的項目,但神像們似乎全員消失。神離去後,信仰退潮,作為具體代表的神像一波接著一波消失了。人們懼怕未知的內裝,也曾經轉化成憤怒,神像被丟棄在各處,在河流中漂流,堆成垃圾山,最常見的,是直接丟在香爐裡焚香一併燒毀。時至今日,健康才是最普遍的全球信仰,所有的儀器都不斷在創新前進,唯有肉體,仍舊需要傳統方式的鍛鍊。
也不是一無所獲,小甯在厚厚的民俗信仰書籍中,翻到另一個突破的可能。
秋高氣爽的下午,放學的小學生們再次聚集在榕樹下,小甯指揮大家鋪平榕樹前的沙地,要非常平整,非常一絲不苟。接著她點名兩個牢靠的高年級生,一左一右,輕輕扶住木椅的兩邊。
如同丟出一個短訊那樣的輕鬆,小甯問:你好嗎?
樹上有電子蟬的叫聲,風吹過來有焚燒過什麼的味道,大概過了一個世紀那麼久,或者沒有,在漫長的沉默過後,椅子笨拙的移動,然後停止。眾生探頭,無人參透這個神諭的用意。
沙地上有淺淺的痕跡,上書:QQ。
(全文完。)
鍵盤韌體更新工具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artner發布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
2018-11-19 11:29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中╱即時報導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公布2018至2023年引領數位企業創新的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Gartner副總裁暨傑出分析師Nick Jones指出,未來十年,物聯網將持續帶動數位企業創新的商機,其中有許多將來自全新或改良的技術。能夠掌握物聯網創新趨勢的資訊長,將有機會帶領其企業邁向數位創新。
除此之外,資訊長也應確保企業擁有必要的知識和合作夥伴來支援重要的物聯網新興趨勢和技術,因為到了2023年,資訊長需掌管的平均終端裝置數量將是目前的三倍以上。為協助資訊長領導企業團隊、洞察物聯網商機及推動成功的物聯網專案,Gartner列出了以下十項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協助企業挖掘全新營收來源及商業模式,並開創新的體驗和關係。
趨勢一:人工智慧(AI)。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連網物件數量將達142億,並在2021年將達到250億,因此將產生極大量的數據。Nick Jones表示:「數據是物聯網的動力,而企業從數據當中發掘意義的資訊,將左右企業長期的成就。未來人工智慧將被用來處理各式各樣的物聯網數據,包括影片、靜態影像、語音、網路流量以及感測器資料。
」
Gartner進一步預估,2023年前人工智慧的技術分野仍相當複雜,主要是因為許多IT廠商正重金投資人工智慧技術,除各種人工智慧技術並存外,新的服務及相關投資也不斷產生。儘管如此,人工智慧在各種物聯網情境當中仍可獲得不錯的成果,資訊長也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具備適當工具和知識的企業組織,以便將人工智慧善加利用於物聯網策略。
趨勢二:物聯網的社會、法律與道德面向。隨著物聯網日益成熟並逐漸普及,各種社會、法律與道德層面的相關問題將益發重要,包括資料及演繹資料的擁有權、算法偏差、隱私權,以及如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的法規遵循。
趨勢三:資訊經濟學與數據仲介(Data Broking)。去年Gartner的物聯網專案調查顯示35%的受訪者正在銷售或打算銷售其產品與服務所蒐集的數據,資訊經濟學(Infonomics)理論將這種數據變現的作法,進一步視為應納入公司帳冊的策略性商業資產。至2023年,買賣物聯網數據將成為許多物聯網系統必要的一環,資訊長必須教育企業組織有關數據仲介的相關風險及商機,針對該領域訂定相關IT政策,並為企業組織內的其他單位提供諮詢。
趨勢四:從智慧邊緣轉變為智慧網格。物聯網領域發展趨勢,正從中央及雲端轉變為邊緣運算架構;然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就此中斷,因為層次分明的邊緣架構將逐漸演變為一種較無系統的架構,由各式各樣物件與服務以動態網格形式所組成。這些網格雖然會使整體技術複雜性提升,但也將帶來更彈性、更智慧、更靈敏的物聯網系統,並對IT基礎架構、技能與來源帶來影響。面對這樣的轉變,資訊長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趨勢五:物聯網管理。隨著物聯網範圍持續擴展,大眾對能確保物聯網專案相關資訊的創造、儲存、使用及刪除等行為皆符合標準的管理架構需求日漸提升。管理的範圍不只包括裝置稽核或韌體更新等單純的技術性工作,也涵蓋裝置控管及其產生資訊的相關使用等較複雜的問題。資訊長必須肩負起教育其組織有關管理問題的責任,並在某些情況下投入適當人力和技術來解決管理的問題。
趨勢六:感測器創新。感測器市場將持續蓬勃發展至2023年,屆時新的感測器將可偵測範圍更廣泛的狀況與事件,而目前的感測器價格將變得更為親民,或被重新包裝以支援新應用。此外,新運算法的問世,也會從現有的感測器技術上演繹出更多資訊。資訊長必須確保其團隊密切注意感測器的創新,藉此發掘可支援新商機和業務創新的技術。
趨勢七:值得信賴的硬體與作業系統。Gartner的研究一再顯示,資安是企業在部署物聯網系統最重要的技術考量。這是因為物聯網計畫中使用的軟體與硬體,其來源和性質通常不是企業所能掌控。不過Nick Jones也指出,我們預測在2023年,硬體與軟體的整合部署將可建立更值得信賴且更安全的物聯網系統,因此建議資訊長應與資安長合作,確保任何物聯網裝置與嵌入式作業系統的採購決策,皆經過適當人員的審查。
趨勢八:全新物聯網使用者體驗。物聯網使用者體驗(UX)廣泛涵蓋了各種技術與設計技巧。其影響因素有四項:新的感測器、新的運算法、新的體驗設計架構及情境,以及社交感知的體驗。由於大眾與不具備螢幕及鍵盤的物件互動越趨頻繁,若企業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希望創造能降低阻礙、提升黏著度,並且鼓勵持續使用的絕佳使用者體驗,就必須運用新的技術、接納新的觀點。
趨勢九:矽晶片創新。Nick Jones表示,目前大多數的物聯網終端裝置都採用傳統的處理器晶片,其中最普遍的就是低功耗ARM架構,然而傳統的指令集和記憶體架構並非全然適合端點要處理的所有工作。例如,深度神經網路(DNN)的效能通常會受限於記憶體頻寬,而非處理器效能。
趨勢十:針對物聯網設計的全新無線網路技術。物聯網網路必須在一系列相互衝突的條件之間取得平衡,如端點成本、耗電量、頻寬、延遲狀況、連線密度、營運成本、服務品質以及涵蓋範圍。沒有單一網路技術能同時兼顧這麼多條件,不過新的物聯網網路技術將可為資訊長帶來一些額外的選擇與彈性,尤其是5G行動網路、新一代低軌道衛星,以及反向散射網路(backscatter networks)。
附圖: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公布2018至2023年引領數位企業創新的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 Ingimage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488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