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門諾護校創辦人馬素珊(1923〜)
文/陳永興
#馬素珊(Susan Martens Kehler),1927年10月15日生於加拿大,她畢業於美國舊金山大學的護理研究所,自小就立志要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要將所學護理專業貢獻給遙遠的國度欠缺醫療資源的地方。
1958年,馬素珊搭船來到台灣基隆,她在台北先學了兩年中文之後她到了花蓮參加門諾教會和醫院的事工,馬素珊是當時投入門諾醫療工作當中,唯一接受過現代護理教育的碩士,可能也是當時東部台灣唯一有護理專業背景的教師,她提出創辦「#門諾護校」,雖然爭取到農復會的經費支持,可以擴建設施,提供更多照顧原住民健康的醫護人員訓練,但因教育部不准註冊,1973年門諾護校結束招生,馬素珊總共為門諾培養出125位優秀的護理人員。
馬素珊在花蓮奉獻了34年的歲月,於1992年回到加拿大養老,1993年台灣頒給她「#醫療奉獻獎」,2006年她被當時選高雄市衛生局陳永興局長成立「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評選為「台灣護理典範」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133a9874-056a-4ded-9ba2-1486da3f9ef6
門諾護校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5歲花蓮門諾醫院退休護理師謝秀妹,是門諾護校第13屆學生,畢業後遂投入醫護服務44年,直至去年退休,她的41歲兒子胡智銘及38歲女兒胡婷婷,也相互繼承衣缽,分別在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擔任醫師及門諾醫院護理長,3人致力守護花東偏鄉醫療,合計服務逾80年、2萬9千多個日子,被譽為是最有愛的「醫護世家。」
門諾護校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偏鄉醫療教會我的事
「偏鄉醫療,這些年教會我的事」
民國73年,我和大部份的醫學生ㄧ樣,對於下一站的實習以及未來的選科感覺到很茫然,到底,要怎樣選擇醫院呢?是要選離家近的中南部?還是要選擇都會區的北部呢?
就在徬徨不知如何選的時候,有個學長跟我說花蓮的門諾醫院,是一間由外國傳教士辦的教會醫院,教學是美國式的,很嚴格,但是,很值得去。
其實,當年我對花蓮和門諾毫無印象,只是對創辦醫院的薄院長的奉獻精神非常景仰,我就跟我爸媽說讓我到花蓮實習兩年,兩年一到我就會回家,沒想到,花蓮這一待就是30年!
早期的門諾醫院,規模雖然不算很大,但是,在慈濟醫院成立之前,門諾算是花東地區很重要的後送醫院。薄院長以視病猶親與全人醫療的價值觀,帶領著門諾醫院,從「ㄧ塊錢看病」的原住民診所,逐漸招兵買馬擴充到200多床的教學醫院,除了招收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也辦了東部唯ㄧ的門諾護校,不但提供花蓮偏鄉民眾的醫療照顧,同時也培育了不少在地的醫護人才。
非常幸運的,除了薄院長之外,在門諾期間,我也特別感謝楊義明醫和樂俊仁醫師。
當年,楊義明醫師擔任小兒科和醫教部主任,他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他很重視 case presentation和bedsite teaching,尤其,是小兒血癌的治療。雖然,當年門諾醫院在東台灣偏鄉,但是,楊醫師ㄧ手打造的門諾血癌團隊,曾經創造全國最高的小兒血癌存活率。當年台灣還沒有開辦健保,很多東部病患根本沒有錢可以治療,楊醫師因而在民國70年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小兒血癌基金會,透過募款來幫助這些小兒血癌病患。
楊醫師的血癌治療團隊,除了醫師、護理人員、檢驗師和社工之外,還有隨時待命的接送志工,只要病人該回診做化療卻沒回診,楊醫師就會通知這些志工,到家裡把病人載過來,印象中,這些早期的「免費Uber」,還曾遠到玉里載人。
樂俊仁醫師,可以說是當年學生心目中的「教學神人」,只要門診急診或是住院病人,有難得可以學習的case或是皮膚表徵,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有時甚至是三更半夜,他都會發出「教學召集令」,請總機把所有的學生找回來,只因為怕學生錯過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樂醫師每週一定排班到部落看山地醫療,從早期門諾設立的玉里山地醫療站,到目前東基的山地醫療,以及蘭嶼的醫療支援,可以說是數十年如一日。
從薄院長和楊醫師與樂醫師的身上,我學到的,不只是醫療知識和技術,還有醫者的生命態度和人道關懷,這才是讓我終身受用的智慧和能量,也才能讓我無悔的走一段醫療助人的道路。
其實,門諾醫院早期打造的公衛照護體系也非常值得我敬佩和學習。
民國78年間,花蓮秀林鄉曾經爆發了兒童結核性腦膜炎大流行,那時我已經在小兒科當住院醫師,治療團隊除了住院和門診追蹤外,最重要的就是週一到週五的TB投藥,確保「投藥到孩子口」,週末休假,投藥任務就交棒給住在部落的老師,就這樣,迅速地穩住了肺外結核的蔓延。因此,我深深覺得,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或許始於醫師,但是疾病的根除和防治,還是要靠深入的公衛體系「do something more」才能完全達陣!
大家都知道,當年偏鄉有三多「寄生蟲多、頭蝨多、結核病多」。印象中,公衛護士每天上班報到後,就要騎著摩托車上山挨家挨戶做家訪,為了治療頭蝨,幫部落孩子剪頭髮洗頭髮;為了根絕寄生蟲,向國外募款幫部落建廁所蓋水溝。為了增加部落族人的參與,也為了給部落多一些收入,施作的工程就盡量交給部落的族人自由來做。
前幾年我常走入社區,陪伴社區做社區總體營造,仔細對照,門諾公衛團隊早期在部落所經營的模式,幾乎可以算是台灣最早的「社區健康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