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先生的簽書會, 出版社要我發表對這本書的一些感言, 我當場承認還沒看過,不過也向老闆保證, 看完書後,一定會在臉書寫些感想。在台灣, 服務於大醫院的內、外、婦、兒,重症科的醫生,要他們寫本「生死之間」,相信每個人心底一定有一大堆題材…
今天來講我自己領域的「生死之間」,因是國慶日,所以講幾個以happy ending 做結局的故事,也再次挑戰大家閱讀長文的耐心。
我們醫院的新生兒領域, 是以早產兒為大宗,他們打從出娘胎開始,就面臨生死關頭, 十多年前新生兒學還不發達, 1000公克的早產兒對我們來說是個大挑戰(現在500公克以下才算挑戰了) ,記得我剛進入新生兒學領域、第一次cover ICU,就收到一個29週、約1000公克的小男嬰,當下戰戰兢兢地接了病人,也詳細跟家屬說明後續可能面臨的挑戰(我們常說的過五關、斬六將),不過還好小男嬰很爭氣,住院期間沒出什麼重大併發症,只是他的家庭問題比較令人擔憂…
小男嬰的爸爸已經80歲了,媽媽是40歲的陸配,心想小男孩若要順利成長,應該是要靠媽媽吧,當天爸爸來ICU 幫寶寶寫入院紀錄時, 護理師不小心把他稱做阿公了, 當然是被爸爸小小的教訓了一頓,我也藉機學到和病患溝通時,不可先入為主,應採開放式的問句。
病患outcome好, 醫師都很高興, 有次跟先生吹牛說1000公克的早產兒被我們照顧得很好,既沒併發症, 且早早就出院,他那80歲的父親應該比較輕鬆了, 不料先生竟然頭也不抬的問我:「 你相信那是他的?」男人就是男人, 我沒好氣地回他 :「那種問題不是我的職責啦! 」
另一個印象較深的也是一個新住民(越配)所生的600公克的早產女嬰,小女嬰(我們常稱他們巴掌仙子)被送到加護病房時,我依例對在場家屬(當時是女嬰的爸爸)解釋早產兒可能遇到的各種併發症,那時我已經是這領域的老手了,職業本能就是洋洋灑灑地唸出一堆早產兒可能遇到的合併症,通常醫生會挨告,常因「未告知」這理由,於是造就很多醫師一遇到家屬,就劈哩啪啦的將這些恐怖併發症在幾分鐘內唸完,但也對爸爸說娃兒不會運氣這麼差,每種併發症都遇到啦,只是這位女嬰的爸爸聽了我的解釋後,滿臉無奈,最後迸出一句:「我可不可以不要這個女兒啊?」他說他們是做小吃的,家境實在不好,萬一女兒有什麼併發症實在養不起 ,言談中我的第六感直覺,他不是為了經濟壓力而煩惱,而是看到自己生的是女嬰又是早產,又不保證正常,於是誠實地直接顯露不能接受,幸虧這件事後來算是happy ending,這個女嬰很爭氣,住院期間全程不需用到呼氣器(只需一點點不需加壓的氧氣),也無早產兒常見的腦出血、心臟問題或敗血症等,過去經驗這種住院期間無重大併發症的早產兒,通常發展也不錯,可惜的是女嬰出院後只回來我的門診追蹤過一次,此後就再沒見過她了(這個故事我把他寫在男女平權那一章節中)。
開放式問句護理 在 溝通表達技巧之【溝通一點訣】-開放式問句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溝通時直接給人建議有時候反而弄巧成拙,要怎麼說才能讓人對你多說一點? 【溝通一點訣】 開放式問句 篇,一點就通的 問句 要訣! ... <看更多>
開放式問句護理 在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開放式和封閉式問句(Open and closed ... 的推薦與評價
開放式問句 (open question) 能鼓勵人們說出完整的答案,並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明問題。 這些問題通常以「如何」(how)、「什麼」(what)、「為什麼」(why) 開頭,但也能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