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的誕辰(玉皇誕);玉皇大帝亦稱玉皇上帝,簡稱玉帝或玉皇,閩南語稱之「天公」,因此台灣人通常稱大年初九這天為「天公生」。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初九日為玉皇上帝誕,杭城中行香諸富室,咸就承天觀閣上建會。」
那麼,你知道為什麼玉皇大帝的生日是這一天嗎?
傳說中,女媧娘娘開天闢地造萬物。初一創造雞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因此「天」是在第九日被創造出來,故初九即為「天公生」。
另外,明代王逵《蠡海集》提到:「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意思是,一和九分別為陽數之始末,故古人便以一、九來做為天庭元首之生日,而將玉皇大帝的生日定為一月九日。
還有一個傳說則是和天公顯靈有關。明代時,福建沿海一帶日本倭寇猖獗,有一回即將要過年之際,村莊突然遭到倭寇襲擊,村民們扶老攜幼躲進蔗林裡避難數日,才保住了性命。幸運逃過一劫的村民認為是天公救命,便在走出蔗林那天(大年初九)祭拜天公,答謝神恩,同時補過年。之後成了福建當地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九為「拜天公,大過年」的重要日子。另外,由於傳說中村民是躲在蔗林裡才倖免於難,因此甘蔗便成了「拜天公」不可或缺之物;人們通常會裁一段紅紙纏在甘蔗的莖節上,再把兩串黃色的高錢分別垂掛在蔗身上,然後用紅繩把兩頭的尾青繫在一起。
明代黃道周《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聖誕。」
在傳統民間信仰裡,玉皇大帝俗稱「天」、「天公」、「上天」、「蒼天」、「老天」、「老天爺」等。玉皇上帝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在太極界統轄宇宙眾神,為六御之一。
人們常會將玉帝和儒教的「天」劃上等號。天是儒教中的至高無上的上帝,在茫茫的天地之間,無處不在,為主宰宇宙的神,人們相信人間的一切禍福終由天定;常言道:「千算萬算,算不到天一劃。」
由於玉皇大帝統領著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因此傳統民俗裡常以「拜天公」來表達人對天的敬仰;無論何種祭典,都必須要先祭天,再拜其他的神明。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傳統習俗裡,會在正月初九子時開始(即初八晚間十一時起)以豐盛的祭品來「拜天公」,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並為家人延年益壽。
(圖為張哲生於2021年2月20日0點13分在艋舺青山宮3樓拍攝的天公生祭拜實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吳恩文的快樂廚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過年前大家很喜歡拜拜啊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場合,家裡喜歡吃白斬雞,我們台灣人、閩南人的習俗雞跟家的意思一樣,起家起家所以它是對於一些重要的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食材。 00:00 學會完美燙雞肉的方法 03:30 桂丁雞和布列斯雞的介紹 05:18 蔥薑醬的製作 #燙雞肉 #蔥油雞 關注吳恩文的快...
閩南過年習俗 在 黃柏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年初一】
傳說古代有年獸會吃人,還會四處搗亂,所以家家戶戶於該期間圍爐聚餐,享受最後的團聚時刻,直到除夕夜一過,年獸已經走了,大家才紛紛慶祝彼此還活著,很平安,也恭賀度過一年,增長了一歲,所以留下了除夕夜圍爐、初一賀歲的習俗。
[習俗]
1. 穿新衣新鞋,代表全年都會「鴻運當頭」。
2. 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其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3. 嚴禁灑掃與倒垃圾,會把家裡的福氣財運掃光光;若真要動掃帚,記得由外往內掃!
4. 早上忌洗澡、洗頭,另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忌洗衣才不會將財富與財運洗掉。
5. 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6. 忌睡午覺,依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若於大年初一睡午覺會影響事業運。
7.初一忌煎粿,因為煎粿通常必須要煎到變成金黃色,才會好吃,而閩南語意稱為煎到「赤」,赤又與「赤貧」意思相同,很不吉利。
8.早上不能吃稀飯,但如果改吃乾飯,就代表整年會很富有。這天也不宜煮新的飯菜,要吃除夕留下的飯,代表去年成果豐碩,到今年還有剩餘。
9.避免打破碗、鏡子等容易碎裂的物品,以免破財運。如果不小心打破,可以先用紅紙把碎掉的物品包起來,先放置於神桌,並默念「歲歲平安」,等到初五再拿去丟。
閩南過年習俗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特輯──三百年前的臺灣人,會怎麼度過2021年呢?
⠀⠀⠀
祝大家新年快樂!今年除夕打算怎麼過呢?
⠀⠀⠀
2021年是辛丑牛年,服飾誌也整理了三百年前臺灣人的歲時祭儀,希望在這新的一年裡,分享給大家一些不同(甚至沒聽過)的過節風貌。
⠀⠀⠀
一起來看看臺灣這些神奇的過節方式吧!
⠀⠀⠀
(點開圖片或往下滑)
⠀⠀⠀
#三百年前的過年
⠀⠀⠀
三百年前的臺灣似乎沒有做臘肉的習俗,倒是除夕之前會開始醃泡菜。等到除夕那天打開,叫做「來年菜」。
⠀⠀⠀
除夕當天會殺黑鴨來拜神,並且在紙糊的老虎裡面塞鴨血,在門口燒掉以後代表壤除不祥。初一時,人們會準備紅白的米糕來祭拜,並且在「四、五鼓」,也就是半夜一點到五點時,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子。
⠀⠀⠀
所以今年初一的半夜一點,知道要做什麼了嗎?
⠀⠀⠀
#三百年前的元宵
⠀⠀⠀
看花燈是一定要的,熱鬧的燈市會持續大約兩個禮拜。
⠀⠀⠀
除此之外還有非常神奇的傳說:「如果十五歲之前的少女,偷折別人的盆摘被罵了,就代表今年會有婚姻;平民如果損毀了別人家的圍牆、偷竊雞欄,就會『一年大利』」。
⠀⠀⠀
(請勿在現代模仿,後果恕不負責。)
⠀⠀⠀
#三百年前的端午
⠀⠀⠀
端午節時,臺灣人不只會送親友粽子,還會送西瓜。可以說是非常臺灣的禮物。
⠀⠀⠀
並且當時過端午節,並不是只過「端午那一天」。從三月結束那天、四月的朔望、五月初一~初五,各寺廟及海岸各船都會敲鑼打鼓,叫做「龍船鼓」,據說可以帶來好運興旺。
⠀⠀⠀
也就是三百年前的台灣人在端午之前,起碼會聽到各個寺廟的敲鑼打鼓七次。給三百年前的臺灣人Respect。
⠀⠀⠀
#三百年前的七夕
⠀⠀⠀
除了我們過去時常介紹,保佑婦女手藝與孩童的「七娘媽生」。三百年前的臺灣人過七夕時,還有叫「結緣」的習俗。這個習俗來自閩南一帶的「分豆結緣」,例如福州一帶,會在七夕時分享蠶豆。
⠀⠀⠀
但臺灣習慣將糖拌炒黃豆,並且和芋頭、龍眼等等當季水果一起分送給親友。可以說是一種因地制宜了。
⠀⠀⠀
#三百年前的中元節
⠀⠀⠀
如今中元節究竟什麼水果可以拜、什麼水果不能拜,還是眾說紛紜。然而三百年前的臺灣人拜的是:「餅餌(餅類食物)、香櫞(佛手柑的親戚)、柚子、蕉果、黃梨、鮮姜」(似乎都是黃色的水果),還要「堆盤高二、三尺」。
⠀⠀⠀
不同於如今一堆的鬼月禁忌,當時的中元節簡直就是同樂會,到處都是賭局,在中元節結束後,還會請人來演戲,人鬼一起開趴。
⠀⠀⠀
#三百年的中秋節
⠀⠀⠀
中秋節是屬於文人雅士的節日,文人們會把筆、墨、硯台、香囊等文具擺設成小市集。
⠀⠀⠀
然而即使是文人雅士,還是改不了賭徒的習性,於是他們的攤位旁會放置骰子,贏了可以帶走墨寶,輸了要賠錢。
⠀⠀⠀
#三百年前的重陽節
⠀⠀⠀
中國習俗在清明節時會放風箏,而臺灣人則習慣在重陽節放風箏。
⠀⠀⠀
除此之外,如果有應考的學生,則會在隔天用狗頭祭拜大魁星君,並且考生們一起分食狗肉,祈求好運。
⠀⠀⠀
(請勿…模仿…狗勾…那麼…可愛……QQ)
⠀⠀⠀
──
⠀⠀⠀
我們參考了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從1722年開始,他就陸陸續續記錄了不少臺灣當時的風俗民情,可以說是留下了不少羅漢腳時代的颯爽風景。
⠀⠀⠀
《臺海使槎錄》的歲時介紹,也差不多在這裡告一段落了,重陽節之後就可以等待除夕的到來,再來過這一年前的豐富盛典。
⠀⠀⠀
臺灣服飾誌,再次祝大家新的一年快樂!
閩南過年習俗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過年前大家很喜歡拜拜啊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場合,家裡喜歡吃白斬雞,我們台灣人、閩南人的習俗雞跟家的意思一樣,起家起家所以它是對於一些重要的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食材。
00:00 學會完美燙雞肉的方法
03:30 桂丁雞和布列斯雞的介紹
05:18 蔥薑醬的製作
#燙雞肉 #蔥油雞
關注吳恩文的快樂廚房YouTube
開啟小鈴鐺通知 https://goo.gl/p7SmmD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粉絲專頁 https://goo.gl/jJdS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