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 出席婚宴成為了例行公事>>
實際中滲透著浪漫,浪漫裏彌漫著實際,這就是新人們終成眷屬的婚禮。
小時候,總覺得舉家出席親戚的婚禮是何等的盛事,向來樸素的母親竟會塗上濃妝艷末打扮起來,父親竟會從衣櫥的深處讓戰衣出土重見天日。就是這種約定俗成的儀式感,令二人的結合變得隆重,也令說出口的「我願意」變得份外認真。
那時候還未成年的你,哪怕看到新人在台上親嘴時會面紅尷尬,儘管吃過魚翅後便會悶得離座,再和表兄妹到一旁的麻雀枱偷玩大人的玩意;即使敬酒時矮小的身軀拿着著中沒酒精的橙汁會被大人們淹沒忽視……但是,那陣時的自己是享受出席婚宴的,而那時被灌輸的概念是:婚禮是浪漫的,愛情是認真的。
漸漸地,你跟時代一起長大了,有否一同進步或許你會帶點吞吐,但你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亦擁有經濟能力,然後,身邊總有一位從小便立志早婚成家的單純好友,志願達成的把喜訊公告,再把熱燙的囍帖交到你手中。
那一次,是即使沒有「闔府統請」,你也可以代表自己出席的第一場婚宴。難怪那夜的你會如此投入,盛裝出席,厚厚人情,聽誓詞會雙眼通紅,看片段時會津津樂道,送客時甚至會向新人獻上擁抱再說祝福。
第一次,永遠是最隆重其視的,但當第一次變成一次又一次,你便會開始懷疑婚禮的意義。
第二場婚宴,你仍會趁機置裝,用隆重去表達對一對新人的尊重。
第三場婚宴,你仍會早一點到達,翻揭一下會堂外執子之手的結婚相簿,幻想一下屬於自己的與子偕老。
第四場婚宴,你開始參考網上流傳的人情公價把祝福量化,偷聽到旁邊賓客的話,再在進場前偷偷抽起二百。
第五場婚宴,你開始留意今夜所提供的酒水牌子,再戴上環保觸覺,暗罵菜單怎麼會有魚翅。
第六場婚宴,你開始把「囍帖」說成「炸彈」。
第七場婚宴,你開始詢問朋友「人不到禮到」的人情應是多少;再把餅券抽起後便將請帖棄掉。
第八場婚宴,你已懂得自動過濾司儀的冷笑話,也接受了律師的例行說話。
第九場婚宴,朝拍晚播的鏡頭你已早能預料,而成長片段的感動亦被賓客各有各的高談闊論而佔據了。
第十場婚宴,遲到的你只期待第一道菜快些送來,亦期待最尾一道菜準時遞上,只因今夜回家你還有工作要趕上。
十場婚宴過後,婚禮在你眼中終於變得不再浪漫;說破了也不過是餐單華麗的晚飯,兒時對它充滿期盼,只因那陣子紅封包內的祝福不是由你負責。
告別童話,再告別浪漫,成長,就是令我們變得如此實際。
到底是實際的人不信浪漫,浪漫的人不切實際,還是曾經相信浪漫的人,經過現實的洗禮,舊愛的摧毁,才迫於無奈的變得實際?
••••••••••••••••••••••••••••••••••
全新作品《親愛的童年》正式上架
各大小書店有售
闔府統請人情 在 林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管理員按:最精警的那句是 「後來探聽到那份「人情」的金額非常不近人情」)
點解要請飲? - 林夕
做細路、很細很細的時候,有得跟大人去飲,會興奮一整天,因為可以會有平時不易吃到的菜式:炸子雞、鮑魚、魚翅,連美點雙輝都成了一個囍字的象徵標誌。
從細路眼光看,擺酒是大人之間的事,跟誰結婚無關。我連新娘新郎都是第一次見,遠遠望着,肯定沒來過我們家,更何況在場個個笑嘻嘻的,排隊影相的叔叔伯伯婆婆媽媽。叔伯姨媽我父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子女的婚宴,只是我有得吃炸子雞鮑魚的喜事。
至於大人,他們有自家分群組的玩意,就是打麻雀,打得霹靂啪啦,有些大叔大嬸會忽然唉聲嘆氣,甚至怨命怨天,怪時運不濟,手風唔順,唉唉唉,對他們來說,原來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的喜事。
我遲鈍,很遲才知道大人封的利事,並非像聖誕卡一樣的心意卡,原來內裏是現金。我問為什麼結婚不是送禮,而是送錢,大人不悅,教訓說:那是禮金。
我不識趣繼續問:「不是說有人請飲嗎?請飲原來要送錢,點解會叫請飲?」大人說:「再問下次唔帶你去飲,你估想㗎,兩個大人帶你哋兩個細路,雖然細路可以當半價,都要三份人情了。」
後來探聽到那份「人情」的金額非常不近人情,要保住面子的話,被人請飲得太多,會對那個月的家用有影響。
當年這無知細路才明白,原來不是請飲,是有人請你夾份吃飯,但是菜式、檔次、價錢不由得你選擇而已。請柬上,雖然總印着闔府統請,但大人說,也不一定要全家總動員,要看交情如何,總之如果要俾面帶我們去的話,又要多破財,我怕他差點就要說出破財擋災了,大吉利事。
後來稍稍長大,就很怕去飲,怕被陌生人在大人引領下玩相認,「哎呀,轉眼就長那麼大了。」心想:「係啊,去得飲多,食得鮑參翅肚多咪大得快囉。」
比對今昔擺酒, 那時候只是純粹做小股東供股吃飯,完全沒有娛樂節目,現在有主持人,有片有圖有真相,相識戀愛結婚全過程實錄,更有真人內心激情自白,有時就是那一刻,才對主人家有了初步認識,付費我估跟紅館握手位差不多吧,比以前划算多了。
闔府統請人情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時社論-蔡英文該認真聽聽呂秀蓮的擔憂
當被問及浩鼎案對新政府的影響時,前副總統呂秀蓮表示,蔡英文的總統威望還沒有上任就受傷了,她很不捨。呂秀蓮的不捨,蔡英文應謹記,因為她點中了關鍵字:威望。
威望是國家元首成功領導最重要的資產,威望是一種「領導存摺」,存摺是變動的,存摺現金愈多代表威望愈高,改革能量就愈大,改革失敗,就像失敗的投資,會回頭折傷總統的威望,妨礙其下一波改革的能量;如果改革成功了,則像成功的投資,會增加總統的威望,為下一次改革蓄積更強的動能。
通常新當選的首長,威望最高、領導存摺現金也最高,就像一段蜜月期,是推動改革動能最強的時候,新當選的民選首長理應格外珍惜並善用「初始威望」。遺憾的是,從浩鼎案到巴拿馬文件,蔡英文家族都出現在爭議事件簿裡。雖然這個名字在各該爭議中究竟是主角、配角或路人,仍待事實釐清,但必須提醒蔡英文,到目前為止,她對這些事情的處理卻顯得消極遲鈍。
以浩鼎案為例,蔡英文在事件的前、中、後三階段的處理,都有輕忽之嫌。在事件的前、中階段,其兄蔡瀛陽主導的富鈦公司,為浩鼎原始投資人,持股一度達5300張,持股比重曾到近4%,是浩鼎的十大股東。蔡英文對此本即當有「警覺」,須以高標謹言慎行,但她卻高調地以準總統之尊,在訪問生技業時公開為浩鼎背書,縱使不以誅心論其發言有無圖利家族目的,但瓜田李下,國家元首豈能不慎,何必留下一個給外界質疑沒有做好利益迴避的話柄?
而在事件的中後階段,蔡英文面對此事的態度,又讓外界有一種「蜻蜓點水」的敷衍觀感。在事件發生後,她透過律師宣布顧及總統家人親屬利益衝突迴避,已將國內投資交付信託。其中,持有的浩鼎股票將在1年內以不影響市場方式,全權處分出清,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除社會大眾對蔡英文家族特權自利的懷疑。要拔除質疑的源頭,蔡英文家族大可更大方、更到位宣布,出清浩鼎持股後,會將所得扣除成本後全數捐助公益。這才是大開大闔、嚴正自清絕無自肥圖利的正確做法。更不要說,蔡英文把信託限縮在「國內投資」,但不久後曝光的「巴拿馬文件」,其兄蔡瀛陽的名字又出現其中,再度引起外界質疑,究竟蔡家刻意排除「國外投資」用意何在?
不妨以一個「極端對照組」來對比此事中蔡英文的態度,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太太周美青向兆豐銀行申請退休,大姊馬以南、大舅子周偉奇也分別辭去中國化學製藥公司副總經理、和聯華聯合液化石油氣公司董事長。當時也有人認為失之於嚴,未近人情,但至少顯示馬英九知道元首家族的利益關係必須清楚,寧以高標自律,馬英九的家人也願意為之犧牲。同樣的,社會並沒有用馬家族的高標要求蔡英文,但蔡英文及其家族,也不能以現在這種敷衍的低標矇混。
凡此種種,蔡英文都不免給外界一種牙膏擠多少回應多少的被動消極感,爭議非但沒有因為澄清而減少,疑問反而愈來愈大。這點,蔡英文似乎並沒有從「宇昌案」中學到教訓,宇昌案雖經司法程序認定並無不法,但法律只是政治人物、政府首長言行的低標,宇昌案不佳的社會觀感,終究折傷了蔡英文可信賴感,成為其2012年敗選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蔡英文應該有深刻感受。威望存摺來自人民信任,蔡英文必須警覺,對涉家族事務若不謹慎處理,壞了社會觀感,將傷及民信,傷了民信,則必折損威望並影響蔡英文上任後推動改革的動能。
不管是宇昌案、浩鼎案到巴拿馬文件,在在顯示蔡英文家族千絲萬縷、錯綜龐大的政商關係,處理稍有不慎就會折傷蔡英文的執政威望。在國人極度厭惡政治人物以政勾商、以權謀利的此時,威望透支容易,民信累積困難,蔡英文要以更積極謹慎的態度,避免透支威望存摺,傷及改革動能。馬上要做的功課就是,主動積極並開誠布公,以高標實現家族自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10000352-260109